油松線蟲病是由松材線蟲引起的一種松樹病害,具有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防治難度大等特點,近年來,油松線蟲病在遼寧省的發病范圍和危害程度不斷擴大,對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深入研究油松線蟲病的發病特征、傳播途徑和危害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對于保護遼寧省的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一、油松線蟲病的發病特征分析
1、發病特征
油松線蟲病在遼寧省的發病特征,從植物病理學和生態學角度進行細致分析,主要表現為松樹生長態勢的顯著衰弱、針葉色澤與生理機能的衰退性變化以及枝干乃至全株的漸進性枯死。在病害的初步階段,松樹針葉的光合作用效率明顯下降,其表面光澤度逐漸喪失,葉綠素含量減少,導致針葉顏色由鮮綠向黃色轉變,針葉的大量脫落不僅減少了光合作用面積,還加劇了樹體的營養失衡,枝干因此開始出現水分輸送障礙,表現為局部或全面的枯萎現象。隨著病情的持續惡化,松樹整體生理機能趨于崩潰,樹液流動減緩,松脂分泌量顯著減少,同時樹皮因水分流失和營養供給不足而出現干裂,為病原菌和其他害蟲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條件。
2、傳播途徑
油松線蟲病的傳播途徑可細分為自然傳播與人為傳播兩大類。自然傳播機制涉及松材線蟲在松樹宿主體內的寄生生活史,以及利用自然力進行擴散的過程。具體而言,松材線蟲在松樹體內寄生并大量繁殖,隨后可能借助風力、雨水沖刷等自然動力,將含有病原線蟲的松材碎片、松脂分泌物或傳播媒介攜帶至鄰近或遠處的健康松樹上,實現病害的自然擴散,自然傳播的過程僅依賴于環境因素的適宜性,還受到媒介昆蟲生活習性和遷移規律的影響。人為傳播則更多地與人為活動及經濟活動相關,成為油松線蟲病跨區域擴散的主要驅動力。遼寧省林業生產、木材加工及國際貿易等行業高度發達,這為攜帶病原線蟲的松木及其制品的廣泛運輸和交易提供了便利,攜帶病原體的材料在運輸和交易過程中,可能因未經過嚴格的檢疫處理而直接將病害引入新的地區,導致病害的迅速蔓延。因此,加強木材及其制品的檢疫監管,控制人為傳播途徑,對于遏制油松線蟲病的擴散具有重要意義。
3、危害特點
油松線蟲病的危害特點,從植物病理學、生態學及病蟲害防治策略的角度深入分析,主要體現在其高度的傳染性、致死率、防治難度以及潛伏性等方面。從傳染性方面來看,油松線蟲病通過松材線蟲及其傳播媒介的廣泛傳播,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至大片松林,形成病害的爆發態勢,高強度的傳染性不僅加劇了病害的擴散速度,還使得病害防控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從致死率方面來看,油松線蟲病對松樹具有極高的致死性。一旦松樹感染此病,其生理機能將迅速衰退,從針葉枯黃、枝干枯萎到整株死亡,病程短促且難以逆轉,不但會導致松樹出現大量死亡的現象,還會嚴重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從防治難度方面來看,油松線蟲病的治療和防控工作極為復雜。由于病原線蟲在松樹體內寄生隱蔽,且病情發展迅速,傳統的化學防治和物理隔離措施往往難以奏效,加之油松線蟲病的防治還會受到環境因素、林木種類和分布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防治工作更加困難。
二、遼寧省油松線蟲病的分布與危害現狀
自油松線蟲病在遼寧省首次發現以來,其分布范圍呈逐年擴大態勢。截至目前,該病害已蔓延至遼寧省內10個以上的地級市,涉及30余個縣(區)的油松林區域。在受感染的油松林中,累計發現受感染的油松林面積已超過5萬 hm2 ,且每年以約10%~15% 的速度遞增。大量油松樹木因感染線蟲而死亡,據不完全統計,死亡油松數量已達數百萬株,枯死的油松樹不僅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還影響了森林中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許多依賴油松林生存的鳥類、昆蟲等生物種群數量明顯減少。除此以外,在部分風景名勝區域以及自然保護區域中,原本郁郁蔥蔥的油松林景觀因油松線蟲病的爆發,超過 30% 的油松林出現枯死現象,原本秀美的山林景觀遭到嚴重破壞,游客數量較病害發生前下降了 20%-30% ,直接影響了當地旅游業的收入,每年經濟損失達數千萬元。
三、遼寧省油松線蟲防治措施
1、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油松線蟲病防控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具有較強的即時效應和較高的防治效率。通過使用化學藥劑,可以有效地抑制松材線蟲的繁殖與擴散,從而減少病害的蔓延。根據藥劑類型及松材線蟲病的發生情況,選擇合適的用藥方法是化學防治的關鍵。首先,常見的施藥方法包括噴霧、澆灌和注射等。對于噴霧法,通常使用 20% 濃度的噻蟲啉兌水 5kg ,或者是使用 1.8% 濃度的阿維菌素兌水 10kg 進行噴灑,在噴霧的過程中應均勻地覆蓋松樹的葉片、枝干和樹干等部位,確保藥劑能夠充分接觸到油松線蟲的寄生部位。對于澆灌法而言,可以使用 3% 濃度的甲維鹽兌水 10kg 根部澆灌,用藥間隔期一般為7~10d,根據病情的變化和藥效持續情況,通常需要連續用藥2~3次。在進行化學防治時,必須嚴格遵守藥劑使用規范,應避免在雨天或高溫時段施藥,因為過高的溫度和降水可能導致藥劑蒸發、降解或流失,影響其防治效果。為確保防治效果的持續性,建議定期觀察病害的變化、及時評估防治效果,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藥策略,避免單一藥劑的過度使用造成病原的抗藥性發展。其次,采用樹干注藥的方式進行防治。在油松線蟲病發生初期,針對尚未完全枯死的樹木,樹干注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常用藥劑甲維鹽有效成分含量通常選用 5% 濃度的乳油制劑,阿維菌素則多采用1.8% 濃度的乳油。進行樹干注藥操作時,需先在樹干基部進行鉆孔,鉆孔位置一般選擇距離地面 10~20cm 處,且圍繞樹干基部均勻分布,相鄰鉆孔間距保持在 15~20cm 鉆孔深度需依據樹干直徑精準確定,若樹干直徑在 10~20cm ,鉆孔深度為樹干直徑的1/3左右,約 3.3~6.7cm ;若樹干直徑在 20~30cm ,鉆孔深度為樹干直徑的2/5左右,約 8~12cm ;若樹干直徑大于 30cm ,鉆孔深度為樹干直徑的1/2左右,約 15cm 及以上。注藥量的計算要綜合考慮樹干直徑和藥劑濃度,當使用 5% 濃度的甲維鹽乳油時,樹干直徑注藥 1~1.5mL/cm ;使用 1.8% 阿維菌素乳油時,樹干直徑注藥 1.5~2mL/cm 。例如,對于一棵樹干直徑為 25cm 的油松樹,使用 5% 濃度的甲維鹽乳油注藥,注藥量約為 25~37.5mL 最后,采用飛機噴藥的方式進行防治。當面對大面積油松林且疫情嚴重、地面防治手段難以有效控制時,飛機噴藥成為一種關鍵防治措施。飛機噴藥憑借其高效性和廣泛的覆蓋面,能快速對大面積林區進行藥劑施放,普遍可以使用 2.5% 濃度的溴氰菊酯或者是 4.5% 濃度的高效氯氰菊酯進行噴霧防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飛機噴藥時藥劑濃度和用量需依據飛行高度、速度以及林分密度精準調整。飛行高度一般控制在 15~30m ,飛行速度為 120~ 180km/h, 。在此條件下,飛機噴藥的藥劑濃度通常為地面噴藥的1.5~2倍。例如,地面噴藥時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稀釋濃度為1000~1500倍液,飛機噴藥時則調整為500~1000倍液。用藥量方面,地面噴藥一般為 300~450L/hm2 ,而飛機噴藥為450~600L/hm2 。若林分密度較大,如株數超過1000株 /hm2 ,用藥量可適當增加至 550~600L/hm2 ;若林分密度較小,株數在500~800株/hm2 ,用藥量可控制在 450~500L/hm2° 為確保防治效果,飛機噴藥應選擇在油松線蟲成蟲活動高峰期進行,一般該高峰期出現在氣溫較高、天氣晴朗的10:00~15:00之間。此時進行飛機噴藥,藥劑能更好地接觸并作用于成蟲,有效降低其種群數量,從而控制疫情蔓延。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種既環保又可持續的油松線蟲病防控方法,采用自然界中的生物因子如天敵昆蟲和病原微生物,通過調節生態平衡,抑制油松線蟲的生長、繁殖與擴散,從而達到防治目的。與化學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更少的環境污染和毒性副作用,且可以長期有效地控制病害,符合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理念。一方面,可以使用天敵昆蟲防治的方式,常見的油松線蟲天敵昆蟲包括腫腿蜂、花絨寄甲等。油松線蟲的高發期通常為春季至初夏,此時線蟲種群處于幼蟲或卵的活躍階段。腫腿蜂和花絨寄甲最有效的寄生階段通常是在油松線蟲卵及早期幼蟲階段。因此,建議在油松線蟲的種群爆發初期進行天敵昆蟲的釋放,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線蟲的數量。通常情況下,釋放5000~10000只 /hm2 天敵昆蟲為宜,并保證林間溫濕度為 18~28%,60%~80% 的范圍內,避免極端天氣對天敵昆蟲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病原微生物防治措施,白僵菌和綠僵菌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兩種病原微生物,白僵菌和綠僵菌的常規噴灑濃度為 1×108CFU/g 每隔10~15天進行一次噴灑,尤其是在春季至秋季的高溫濕潤季節,病原微生物的活性較高,有利于其快速發揮效果。除此以外,還可以采用鳥類招引的生物防治方式,其中,啄木鳥作為油松線蟲的重要天敵,能精準啄食樹干內的天牛幼蟲和蛹,有效控制天牛種群數量。鳥巢設置需充分考慮鳥類習性,位置選擇至關重要,一般將鳥巢安裝在樹干離地面 2~3m 的高度,既能為鳥類提供相對安全的棲息環境,避免地面天敵的侵擾,又便于啄木鳥在油松樹干上活動覓食。鳥巢材料應選用天然、耐用的材質,如厚度為 1.5~2cm 的木板,確保鳥巢堅固耐用,能為鳥類提供穩定的居住場所。巢箱規格也有明確標準,長 25cm 、寬 20cm 高30cm? 。為提高鳥巢的利用率,可在巢箱內部鋪設一層厚度約 3~ 5cm 的柔軟干草或木屑,為鳥類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在油松林內設置鳥巢時,密度應控制在3~5個 ?/hm2 。
3、營林防治
營林防治是一種簡便、直接且高效的松材線蟲病防控手段,主要通過砍伐病樹、清理疫木和設置隔離帶等措施,阻斷松材線蟲的傳播途徑,從而有效減少病害的擴散和危害。首先,對于已經感染的松樹應及時進行砍伐處理,砍伐作業時需盡量減少樹干的創傷面積,避免在砍伐過程中為松材線蟲提供新的傳播途徑。特別是通過削減樹干切割面和避免破壞樹皮結構,可以有效減少松材線蟲的傳播概率。砍伐后應采用焚燒或深埋的方式徹底銷毀病樹,病樹必須在砍伐后的24h內進行處理,否則松材線蟲可能從被砍伐的木材中重新繁殖和傳播。其次,采用清理疫木措施,疫木不僅是松材線蟲的主要傳播載體,而且在運輸、儲存過程中更易成為病蟲源頭。因此,對于疫區內的疫木及其制品,應立即進行清理并徹底銷毀,避免病蟲通過木材產品傳播。清理疫木時應優先選擇焚燒、粉碎等高溫處理方式,燒時溫度應達到至少 60°C 以上,以確保松材線蟲及其卵、幼蟲被完全消滅。粉碎后的疫木若不及時焚燒或深埋,其遺留的蟲卵仍然具有存活并再次感染的潛力。最后,采取設置隔離帶的措施,隔離帶的寬度應根據疫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通常情況下,隔離帶的寬度應不少于 30m ,且最好種植非寄主植物,如楊樹、樺樹等;在設計隔離帶時應考慮到周圍環境的土壤類型、植被種類及氣候條件,確保其具備良好的隔離和防護作用。
4、加大檢疫力度
加強檢疫工作作為預防和控制該病害傳播與擴散的第一道防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在遼寧省的主要交通要道,如高速公路、鐵路和港口等設立檢疫檢查站,對所有進出境的松木及其制品進行抽樣檢測和復檢,確保病害不隨物流傳播。其次,加強對從外地調入遼寧省的油松苗木、木材及其制品的調運檢疫。調運前,調運單位或個人必須向當地林業植物檢疫機構申請檢疫,并提供產地檢疫合格證明。檢疫人員對調運的貨物進行現場檢查和抽樣檢測,經檢疫合格后方可調運。對于來自油松線蟲病疫區的貨物,應加大抽樣比例和檢測力度,抽樣比例不低于10% 。在調運過程中,嚴格檢查運輸工具是否攜帶松材線蟲病傳播媒介,如發現攜帶,應及時進行處理。一旦發現油松線蟲病疫情,立即劃定疫區、警戒區和保護區。疫區是指發現油松線蟲病的區域,在疫區內采取嚴格的封鎖措施,禁止一切油松苗木、木材及其制品的調出,對疫區內的枯死樹進行及時清理和除害處理。警戒區是圍繞疫區劃定的一定范圍區域,加強對警戒區內油松林的監測和檢疫,防止疫情擴散。最后,加強對木材加工企業的監管和管理,建立木材加工企業備案制度,對所有木材加工企業進行登記備案,并定期進行檢查和評估;加強對木材加工企業的宣傳教育,提高其病害防控意識,防止其違規收購、加工和銷售攜帶病原線蟲的松木及其制品。
5、分區治理
依據遼寧省油松線蟲病的分布與危害程度,將全省精準劃分為重疫區、輕疫區及無疫區。重疫區面積約占全省油松林總面積的 15%~20% ,此區域以清理枯死樹和化學防治為核心。要求在發現枯死樹后的7~10天內完成清理,重疫區每年清理枯死樹數量可達30~50株 ?/hm2 ,同時結合化學防治,使用如 5% 甲維鹽乳油等藥劑,用藥量 450~600L/hm2 ,以迅速遏制疫情。輕疫區占比約 30%~40% ,采取營林措施與生物防治結合。如進行間伐,間伐強度控制在 10%~15% ,同時釋放管氏腫腿蜂等天敵昆蟲,釋放3000~5000頭 ?/hm2 ,增強森林抗病蟲害能力,防止疫病擴散。無疫區占比約 40%~55% ,加強檢疫封鎖和監測預警,在主要交通要道設置檢疫檢查站50~80個,每年開展監測調查3~4次,防止疫情傳入。除此以外,油松線蟲病防治需長期投入,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制定10~15年長期防治規劃,明確防治目標和任務,建立健全防治工作機制,加強監督考核,同時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范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防治的良好局面。
綜上所述,遼寧省油松線蟲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針對該病害的發病特征、傳播途徑和危害特點,以及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應積極采取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加大檢疫力度等措施,以此來有效地控制油松線蟲病的傳播和蔓延,保護遼寧省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
(作者單位:113006遼寧省撫順市林業和草原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