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東鄆城縣的西南部,是重要的產糧基地。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土地總面積為 2214.57km2 ,現有耕地面積共 63013hm2 ,其中卻有 58% 的耕地面積為鹽堿耕地面積(約 36533hm2 ),包括輕度鹽堿耕地面積 19933hm2 中度鹽堿耕地面積 11466hm2 以及重度鹽堿耕地面積 5133hm2 。與此同時,的農業發展還面臨水資源供需不足、農業產量基于土地限制有所降低等問題。因此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選擇適宜的、優良的農業品種,根據實踐情況總結農業產品的栽培技術要點,對促進區域農業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即以優質小麥新品種中的黑小麥為例,對優質黑小麥新品種的選育和栽培技術要點進行簡單總結。
一、優質黑小麥新品種的選育要點
良好的小麥種子是實現小麥高產高質的基礎與核心。對而言,要結合區域內的實際生態情況、土地情況、播種時間、水澆條件等多項因素選擇合適的黑小麥品種。另一方面,的黑小麥品種要積極利用各方力量,如上級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力量,相鄰地區的協助力量等,綜合運用各種條件完成優質黑小麥新品種的選育。結合的實際情況而言,黑小麥品種的選育在綜合考慮上述要點的同時,還要積極考慮新品種能否適應鹽堿地的生長條件,要具備一定的耐鹽堿性能。因此在黑小麥新品種的選育過程中可考慮泰科紫麥1號黑小麥、泰科紫麥2號黑小麥、紫玉一號黑小麥、冀紫439黑小麥等。其中泰科紫麥1號黑小麥是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出的黑小麥新品種,該品種以良星66為母本、紫麥1號為父本,通過系統法使用人工雜交技術培育而成,其籽粒蛋白質含量為 14.7% 、濕面筋含量為 38.2% 、吸水率為 663mL/kg 、平均產量為7765.35kg/hm2 ,有葉相性好、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較強等多項優點。又如泰科紫麥2號黑小麥,是以山農23為母本、紫麥1號為父本,通過改良系譜法使用有性雜交技術選育出的黑小麥新品種,其籽粒蛋白質含量為 14.8% 、濕面筋含量為 34.9% 吸水率為 62.1mL/100g 、產量為 6483.3~7111.5kg/hm2 ,有高產、穩產、廣泛適應等優點。
二、優質黑小麥新品種的栽培技術要點
1、優質黑小麥種子處理
在選定優質黑小麥新品種后,需要對種子進行科學處理以達到提高發芽率的目的,也是保障種子發芽后全、齊、壯的基礎措施,對提高后期麥苗的病蟲害防治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種子處理的步驟包括曬種、選種、浸種、拌種四項步驟。在曬種過程中,要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將種子攤鋪在塑料布上進行晾曬,持續3d左右,注意晾曬過程中也要對種子進行翻動,通過陽光中的紫外線對種子表面的蟲卵、病菌進行滅殺,也為種子提供一定的生長活力。
在選種過程中,要注意加強對病種、破種、小種的篩除,盡可能保障剩余的種子籽粒大小整齊,無病害和蟲害,純凈度均能達到接近 100% 的地步,能有效提高小麥出苗時的整齊度并保證其生長的健壯度。
在浸種的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藥液浸種或者石灰水浸種的方式。在采用藥液浸種的方法時,可將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00~150g 溶解于清水 50kg 中,種子需浸泡24h,浸泡的種子量為 60~70kg 。完成浸泡后,需將種子撈出并進行晾干處理。若選擇使用石灰水進行浸種,可將生石灰 (1~1.5kg) 加入清水(50kg) 中,制備成 2%~3% 的石灰水溶液,種子浸泡時間為3d,浸泡的種子量為 60kg? 。浸泡結束后,同樣需要將種子撈出、曬干,以備播種。
在拌種過程中,使用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和種子按照2:5的比例,將種子與藥劑放在拌種器中堆悶 30min ,隨拌隨播。
2、土地處理
土地處理的過程可以分為選地、整地、施肥、鎮壓四個步驟。在選的過程中,要盡量選擇地勢平坦、肥力不差、蓄水能力較好、土層深度較高的地塊,尤其是黑小麥本身以重茬為禁忌的情況下,要保障輪作倒茬。
在整地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秸稈還田、足播種和土壤改良。其中秸稈還田即在前翻土地的播種中將秸稈均勻地拋撒在地塊中。足播種則指的是對土地中的含水情況進行科學測量,確保含水量保持為當前地塊最大含水量的 60% 以上,如果當前地塊的最大含水量過低,應當對地塊進行澆水造。土壤改良則是針對鹽堿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的一項工作,由于鹽堿地的鹽分含量和堿性水平較高,因此可通過生物菌肥、有機腐肥等進行土壤改良,要依照深、細、平、實的原則進行土地整理,確保耕種深度超過 25cm ,表層土壤呈細碎狀、無土塊,土地整體平整,上虛下實。
在施肥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當前黑小麥品種的特征情況、土壤的水情況、肥料的具體類別和性質、土壤中的肥力情況等進行科學合理地施肥。一般情況下,當前地塊的產量為400~500kg/667m2 時,可將配方肥含量定為 40kg/667m2 ;產量為500~600kg/667m2 時,可將配方肥含量定為 50kg/667m2 ;產量為600kg/667m2 時,可將配方肥含量定為 55kg/667m2。
在鎮壓的過程中,則要注意對土地進行深翻處理,而后使用滾輪鎮壓器進行土地鎮壓,持續2次即能達到打碎土地表層土塊,提高土地表面平整的效果。
3、黑小麥的播種管理
在黑小麥的播種管理過程中,要注意時間、產量、深度等多項要點。其中時間指的是黑小麥的播種時間可以適當延遲,在避免黑小麥于冬季前旺盛生長的同時,對降低此后莖基腐病等病蟲害的發生風險也有積極效果。對此,黑小麥的播種可以根據具體的品種和冬前溫度情況,進行合理選擇。正常氣候下小麥播種時間一般為10月中上旬。
產量指的是種植人員要對黑小麥的播量進行科學控制,要根據當前地塊的產量確定穗量,根據穗量確定苗量,根據苗量確定種量。一般情況下,種植人員可以根據以往的地塊產量、土壤情況、施肥情況等預估今年的畝產量,進而根據畝產量計算穗量。例如,根據種植人員的預估,今年產量需求為 500kg/667m2 0選定的黑小麥新品種每穗含有的谷粒數目為38.9,而一千粒穗的重量為 43.7g 。據此,每穗的重量可計算為每穗谷粒數目乘以一千粒穗重量的千分之一,即38.9乘以43.7再乘以0.001,結果約為 1.7g 。因此,當前地塊每 667m2 的穗數大約為500乘以1000除以1.7,計算結果約為294100穗。隨后,可根據黑小麥品種的分蘗成穗規律,精確計算所需苗量和種量。通常情況下,一個黑小麥谷粒可成穗數超過2個,而 500g 黑小麥種子可育苗約10000株。基于此,當前地塊每 667m2 的播種量為294100除以2再除以10000,計算得出約為 7.35kg 。此外,在適宜的晚期播種條件下,每推遲兩天播種,應增加 0.5kg 的播種量。
深度指的是種植人員在播種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保持3~5cm 的播種深度, 7~10cm 的播種寬度,有條件者可使用播種機進行播種。在播種結束后的第2d,仍然需要對土地進行鎮壓,在碾碎土塊的同時增加土地與種子的接觸面積,有助于提高出苗率。
4、黑小麥的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的時間應選擇在黑小麥的生長旺盛期以及雜草生長高峰期進行,黑小麥進入3葉期至拔節期,以及雜草處于幼苗期至生長旺盛期時,是中耕除草的最佳時期。此時進行中耕除草,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黑小麥生長的干擾,同時有效抑制雜草的生長。中耕深度應控制在 3~5cm 之間,以避免損傷黑小麥的根系。在土壤疏松、濕度適宜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加深中耕深度,以促進土壤透氣性和根系生長。在黑小麥的生長旺盛期,應每隔10~15d進行1次中耕除草,以確保田間雜草得到有效控制。
(2)黑小麥的水肥管理
灌溉量的設定需綜合考慮土壤類型、王壤濕度、降雨量以及黑小麥的生長需求。在返青期、拔節期和灌漿期這3個關鍵生長期,黑小麥對水分的需求顯著增加,因此應適當增加灌溉量。返青期灌溉量建議控制在 40~50m3/667m2 ,拔節期灌溉量增至 60~ 70m3/667m2 ,灌漿期則需進一步增加至 80~90m3/667m2 。灌溉時間的選擇應避免正午高溫時段,以減少水分蒸發和地表板結,通常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返青期時應以氮肥為主,配合適量的磷肥和鉀肥,促進黑小麥的分蘗和根系生長。推薦施肥量為尿素15~20kg/667m2 ,過磷酸鈣 30~40kg/667m2 ,硫酸鉀 5~10kg/ 667m2 。拔節期是黑小麥生長最為旺盛的時期,此時應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同時補充磷鉀肥,以促進莖稈粗壯、穗部發育。建議施肥量為尿素 25~30kg/667m2 、過磷酸鈣 40~50kg/667m2 、硫酸鉀10~15kg/667m2 。灌漿期是黑小麥籽粒形成和充實的關鍵時期,此時應適量追施氮肥,同時注重磷鉀肥的補充,以提高籽粒品質和產量。推薦施肥量為尿素 10~15kg/667m2 過磷酸鈣 20~30kg/ 667m2 硫酸鉀 5~8kg/667m2 。灌溉與施肥的結合實施,需遵循“水肥一體化”原則,即根據土壤情和作物生長需求,將灌溉與施肥同步進行,以提高水分和養分的利用效率。在實際操作中,可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結合水溶性肥料的使用,實現精準灌溉與施肥。
(3)黑小麥的病蟲害防治
① 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的病原菌屬于子囊菌亞門真菌,具有高度的變異性和適應性,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為主要傳播形態,通過氣流進行遠距離傳播。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病原菌能夠迅速繁殖,并在小麥葉片表面形成一層白色的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孢子堆在成熟后會脫落并隨風飄散,成為新的侵染源。小麥白粉病的發病癥狀主要表現為葉片上出現白色的霉斑,隨著病情的加重,霉斑逐漸擴大并連接成片,最終覆蓋整個葉片,霉斑在初期呈分散的白色絲狀,后期逐漸變為橢圓形或圓形的病斑,表面覆蓋有一層白粉狀的霉層。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病斑下部的組織會褪綠、發黃,甚至卷曲枯死。在化學防治方面,應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并在病害發生初期進行噴霧防治。為此,可以選擇 15% 濃度的三唑酮 75~100g/667m2 兌水 50~60kg/667m2 進行噴霧防治;或者是選擇 12.5% 濃度的氟環唑 30~40mL/667m2 兌水 50~60kg/667m2 進行噴霧防治;或者是使用 25% 濃度的肟菌酯 20~30mL/667m2 ,兌水噴霧;或者是選擇 50% 濃度的水分散粒劑 50~75g/667m2 兌水噴霧防治。
② 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是一種由多種鐮刀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其發病周期貫穿小麥生長周期,自幼苗期至抽穗后均可受害,但危害最為嚴重的是穗腐階段,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小麥赤霉病的發病癥狀因侵染部位而異。穗腐是小麥赤霉病危害最為嚴重的階段,初期在小穗穎殼基部及小花上產生水漬狀病斑,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和穗子,嚴重時整個穗部枯死,呈灰褐色。在潮濕條件下,病部產生粉紅色膠質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子座或分生孢子團,后期時穗部出現黑色小顆粒,即子囊殼,是病原菌的繁殖體。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技術關鍵在于及早預防,第一次預防時期是小麥齊穗至揚花期,不能拖延,種植面積大的農戶防治時間可適當提前1~2d,但不得早于齊穗期。首次預防措施實施后的第5d~第7d,應進行第2次預防。若在噴灑藥物后的4h內遭遇降雨,需及時進行補充預防。在化學藥劑的選擇方面,可以在小麥赤霉病發生初期用 43% 濃度的戊唑醇 12~15mL/667m2 兌水 30kg 均勻噴霧;或者是使用 25% 濃度的氰烯菌酯,用藥量為 375~750g/667m2 于小麥揚花期至盛期均勻噴霧;或者是使用200g/L 氟唑菌酰羥胺兌水 30kg 均勻噴霧,間隔7d左右再施藥1次;或者是使用 40% 濃度的咪鮮胺 30~50g ,在小麥揚花后至漲漿期遇陰雨天時立即噴藥,隔7~10d再噴1次,連噴1~2次。
③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的發生通常與小麥的生長周期緊密相關,一般來說,蚜蟲在春季溫暖的氣候條件下開始爆發,尤其是在小麥播種后至抽穗期這一階段。隨著氣溫的升高和小麥植株的生長,蚜蟲會迅速繁殖,并逐漸形成較高的密度。氣溫的變化直接影響小麥蚜蟲的繁殖周期,當溫度達到 15~25% 時,小麥蚜蟲的繁殖速度最快,在此期間小麥植株的葉片、莖稈和穗部易成為蚜蟲寄生的主要部位。冬季時小麥蚜蟲常通過寄生于小麥的殘株或雜草上度過寒冷季節,進入休眠狀態。隨著春季氣溫回升,殘存的蚜蟲會復蘇并開始繁殖,從而造成春季蚜蟲數量的快速增加。針對小麥蚜蟲的防控策略中,可采納物理防控技術。物理防控技術核心在于利用害蟲的行為習性與生物學特征,通過物理手段降低或阻斷其造成的危害,具體包含燈光誘捕、性信息素誘捕及色板誘捕等多種方法。以色板誘控技術為例,該技術實施過程簡便易行,通常部署于小麥田埂邊緣或作物行間,色板的設置密度需依據目標害蟲的種類及其種群密度進行調整。通過誘捕害蟲,可定期檢視并記錄色板上害蟲的數量,依據監測所得數據,分析害蟲種群密度的動態變化,為后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具體而言,采用黃色粘蟲板時,在小麥田間,應將色板懸掛于距地面植株 15~20cm 的高度,區域內色板的數量應控制在15~20塊/667m2 之間,并每隔20~30d更換一次色板,以確保誘捕效果。
5、適時收獲
黑小麥的收獲時間通常選擇在6月中下旬,此時黑小麥籽粒正處于蠟熟期。蠟熟期的特征是籽粒內部物質積累達到高峰,籽粒顏色由綠色轉為黃色或黃褐色,籽粒表面呈現出蠟質光澤,籽粒硬度增加,用指甲擠壓籽粒已不易破碎,但胚乳呈柔軟狀,易于脫粒,此時黑小麥籽粒不僅飽滿度高,而且品質優良,營養價值豐富。為此,當黑小麥籽粒的含水量降至 20%~25% 時,即可視為達到適宜收獲的標準。收獲后的黑小麥應立即進行晾曬,以降低籽粒中的水分含量,防止霉變和蟲害的發生。晾曬過程中應選擇晴朗、干燥、風力適中的天氣條件,將黑小麥均勻鋪展在干燥、清潔的地面上,厚度控制在 10~20cm 之間,以確保晾曬效果。晾曬期間應定期翻動籽粒,以促進水分均勻蒸發。值得注意的是,晾曬過程中應避免黑小麥與普通小麥混搭,以免混雜影響品質。晾曬至籽粒含水量降至 12.5% 以下時,即可認為晾曬完成。晾曬后的黑小麥應儲存在干燥、通風、防潮、防鼠害的倉庫中。倉庫內溫度應控制在 15~25% 之間,相對濕度保持在 60% 270% 之間,以保持黑小麥的品質。儲存期間,應定期檢查倉庫內的溫度和濕度,以及黑小麥的蟲害和霉變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綜上所述,優質黑小麥新品種的選育和栽培對實現小麥的產量與質量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結合沾化地區鹽堿地范圍廣的實際情況選育品性好的黑小麥品種,在黑小麥栽種的過程中對種子、土地進行針對性處理的同時,對黑小麥的播種過程和田間生長過程進行精細化管理,有效提高黑小麥的生長質量,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目的。
(作者單位:274707鄆城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