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月,《中國奇譚》頂著“國產愛死機”的名號出街,替國產動畫掙足了顏面,很多單集更是被網友們逐幀拆解。其中最早破圈的,便是打頭陣的《小妖怪的夏天》。
《小妖怪的夏天》最大的優勢,在于一種對社會情緒的洞察,或曰“公號爆款文”寫作思路。也就是巧借“視角”的翻轉、重構,對傳統西游敘事做了顛覆性解讀,像一記直勾拳打在人心底,讓人不自覺泛出淚來。圍繞那個善意的結尾是否“畫蛇添足”,評論者爭相表態和站隊,同樣不失為對作品號召力、共鳴度極高的蓋章認證。
有了路人盤和IP 流量的助攻,“浪浪山”在今夏被開發成系列首部獨立大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盡管將短片擴展成長片,不論在何種市場環境下都是有風險的,但就目前豆瓣8.5的評分和票房走勢來看,影片基本扛下了同期對手的圍剿。包括原作主打的“草根關懷”“職場文學”等看點,也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另一方面,當前作在框架、情緒乃至立意上已足夠完整,續作若沒有系統化的更新,哪怕扯再多線頭也不過是做些“回收利用”。而且為了商業的考量,電影結尾對“悲壯感”的偏執,讓影片戴上了模板式的緊箍咒。
于是最后,只能和真正的“勇敢”失之交臂。

回想《小妖怪的夏天》刷屏時,網上有句泛濫的營銷號金句:“每個人心底都有座浪浪山。”
“浪浪山”是安穩度日的象征,卻擋不住遠方魔鬼的低語。主創們掐準了這種情感的最大公約數,于是在劇情上埋了很多讓打工人笑淚橫飛的彩蛋。例如,分唐僧肉=畫餅,用鬃毛刷鍋= 卷到禿頭,把“祖傳字跡”刷沒了=被領導刁難……明確的符號調換后,觀眾可以迅速建立起對人物的認同和投射。
不僅如此,影片拿出了5G沖浪般升級的架勢。整個影廳第一次傳出驚呼,是在公雞畫像師“盲畫”出標準的86 版《西游記》唐僧師徒四人后,被甲方逼得連改N 版,撒點米就低頭認慫(誰破防了我不說)。
類似古今穿越的把戲,很適合跟隔壁廳《長安的荔枝》搞個“社畜聯動專場”。比起所謂“隱喻”,這種小品式的段子更像是將討巧和算計寫在紙面上,生怕你get 不到,洋溢著苦澀又辛酸的黑色幽默。
在對“職場”的刻畫上,影片則跳出了“浪浪山”這個坐標,轉而將目光拉遠,講述“西游取經”對于普通人的誘惑力。換個語境來理解的話,就是幾個不想被PUA的小卡拉米,拒當人肉背景板,決定白手起家,誓要鼓搗出個大項目。
出門在外,身份是自己給的。但沒有后臺,沒有資源,純靠臉皮厚、蹭人家的名氣吃白食又何其艱難。就像陳佩斯的經典代表作《主角與配角》,影片利用“反差”和“錯位”制造了許多滑稽的喜劇橋段,尤其是主角們的尬演,連小孩見了都忍不住拆臺。
生性話癆的黃鼠狼,由于冒充的沙僧僅有兩句臺詞(“大師兄,師父/ 二師兄和師父被妖怪抓走了!”),被迫不語,只是一味磨刀;真正社恐i 人的猩猩,演起孫悟空來連“齊天大圣”都說不利索;扮唐僧的蛤蟆精則是個勢利眼+ 墻頭草,和正主唯一的共同點,大概是成佛后的滿頭癩疙瘩(肉髻)。
這幾款人設丟到職場上,都是注定要被嫌恨、擠兌的。不過,影片還是在第二幕履行了“造夢”的義務,讓幾個小妖先是騙過雙狗洞的當家,后又“開掛”降服老鼠精,嘗到了做大英雄、被百姓擁戴的滋味。
正當他們沉浸在風光無限的美夢中時,半路殺出個小雷音寺,如同一記悶棍敲下:醒醒吧,唐僧師徒能被選派去取經,全都仰仗他們是“關系戶”,就連終極boss 黃眉怪也是彌勒佛的仙童,惹了禍有自己人保(選擇這個妖怪,明顯意有所指),恁幾個散戶還想做莊家?簡直倒反天罡。
戲說西游的后現代文本已經夠多了,但以往的做法,多是將幾個出家人拽進紅塵里,和眾生一塊兒翻騰掙扎。《浪浪山小妖怪》則直接將文牒上的金箔揭掉,戳穿了所謂的“九九八十一難”,不過是精英寡頭的游戲。
這無疑是劇本最厚黑、最辛辣的一處影射,但它對傳統權威的冒犯,也就止步于此,并沒有沿著給出的真相推導,而是以某種象征性的戰斗姿態,給“荒誕諷刺劇”接了個正統的尾巴。
在影片中,有一個捂到最后才放出的懸念,就是小豬妖從爸爸那兒學來的神功。后者在傳授秘籍時叮囑,此招非到萬不得已時不用。
當謎底暴露,觀眾方才得知“大招”隱含的代價:一旦用了就會被打回原形,堪比馬力歐吃了蘑菇,還是自帶倒計時的山寨貨。你看,普通人的英雄主義就是這樣脆弱,像一面破破爛爛的錦旗,還比不上彌勒佛隨手丟給徒弟的兩件法寶。同樣跟紙糊似的,還有四個小妖怪對“西游取經”的向往,比起正經的修煉心性,更像是在村口老槐樹下聽同鄉侃了幾句,一腔熱血直沖天靈蓋,經也不會念,棍也不會使,全靠“光腳不怕穿鞋”的信念感離家闖蕩。
直到小雷音寺遭劫,“文明人”的畫皮被剝了個精光。留下來跟著大佬一塊兒分吃唐僧肉,還是繼續完成“取經大業”?演了半部喜劇的小妖們,卡在良心和利益的抉擇間,迎來了存在主義的終極拷問。
耐人尋味的是,在幾個伙伴剛由于立場的分化,選擇了分道揚鑣,眼看著童男童女要被煮下鍋,集結號再次吹響,促成了高潮4v1 的決戰大場面。這種劇情上看起來合理的渲染,為何細想下又覺得順拐?
如果要展現“舍生取義”,小豬妖是最適合的,不僅因為他是主角,還因為他的形象塑造在一行人中最完整,天真的斗志和理想激情并存。電影還特地保留了短片中“回家探親”這段,通過和睦而溫暖的家庭氛圍,來為人物最后的高光做鋪墊。
相較之下,如果說中途在擒拿老鼠精時,讓猩猩戰力瞬間支棱起來,尚可理解成對弱者的體恤和關照,那么幾個隊友突然迸發出上刀山下火海的決心,多少有點“為燃而燃”了。編劇們的意圖,想必是為了說明對樸素善惡觀的堅守,如何戰勝了自私、怯懦、背叛等等“劣根”,渡人也渡己,帶來不可撼動的、永恒的超越性。
不過,在角色相對單薄、臉譜化的前提下,這種處理多少透著一股機械的做題家味道。觀眾喪失了把握人物的錨點,只能對著銀幕上“合成大西瓜”的特技表演秀,進行一種精神勝利法式的想象和自我安撫。
在高潮大戲結束后,影片上演了最狡猾的一筆:幾個小妖怪還沒來得及“自報家門”,就變回了滿地跑的動物,只能“呱呱”“嗷嗷”地亂叫。

《浪浪山小妖怪》戳穿了所謂的“九九八十一難”,不過是精英寡頭的游戲。
早在博客、論壇、貼吧主導的上古年代,就有許多聲音明確將其和現代職場文化掛鉤。
聯想到英文名“nobody”,此處的寓意再清楚不過。出走半生,歸來仍是nobody,注定要像牲畜那樣在世間茍活。至于做夢都想抵達的靈山,不過是用盡力氣犧牲換來的那一星火苗,燃完后只剩灰燼。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影片的結尾又沒有冷峻、絕望到底,且還保留了短片中“大圣賜毫毛”的淚點。但私以為,既然都掀翻了特權階層的桌子,這種上位者的惻隱最好拿掉。同理還有小野豬躲在路邊草叢里,看著正牌唐僧師徒經過時眼中流露的崇拜和驚奇感,立意瞬間垮了半截。相比之下,讓村民給幾個恩人修土地廟,倒是更寬厚又人味拉滿的選擇。
至于黑屏打出的slogan“致敬每一個勇敢出發的人”,像是創業公司的老板在年會上給員工打雞血,和前兩年流行用《孤勇者》來炒氣氛頗有點相似。
借打工人的視角重構《西游記》,這招看起來新鮮,但早在博客、論壇、貼吧主導的上古年代,就有許多聲音明確將其和現代職場文化掛鉤。譬如一篇網友2009年發布在CSDN 社區的文章,題為“從《西游記》看職場定位與團隊管理”。
對部分文化研究者而言,這種“二創”就像茶館聽說書,不無附會之感。但實際上,無論從章回體結構、題材特性還是人物設定來看,《西游記》這本神魔小說都與職場邏輯存有許多天然的互文和映照,被推上教科書的地位,也不足為奇。
因此可以說,“浪浪山”系列能讓每個飽受生活毒打、摧殘的成年人絲滑代入,離不開充分的語料積累。此外還有個根本性條件,就是它對“草根敘事”嫻熟的運用。


最近幾年,“草根敘事”成了國產院線一條吃香的賽道,同類的真人電影創作大致有以下幾類特征:方言是標配,取景地要么是破落凋敝的東北小縣城,要么是西南的魔幻城寨,最好再拉幾個實力和名聲不符的“清流”演員,劇情上先笑后哭,喪事喜辦,風味兒立馬就有了。
光是這個暑期檔,同期熱映的就有《長安的荔枝》《戲臺》等好幾部講述小人物被強權裹挾的作品。再往前倒,還有《年會不能停!》《無名之輩》這樣的“年度級黑馬”。國產動畫則以《浪浪山小妖怪》《雄獅少年》系列為代表,給這個分類補上了現實中黯淡的灰色。
為什么“草根敘事”發展到今天,絲毫沒有所謂的倦怠期,并且能輕松實現“以小博大”的成就?經過市場和大環境洗牌,以傳統超英片為代表的“世俗神話”正在逐漸解體,無力撬動觀眾的信任。比起被欽定的、非現實的未知力量,觀眾更愿和數量龐大的同類站在一起。
這里的“同類”,是呼蘭段子中的“10 萬百姓流離失所”;是為了送荔枝一夜白頭的李善德;抑或神仙在天上掐架時,被燒成炭黑卻無人在意的陳塘關百姓。
“草根敘事”要做到讓大眾共情并不難,真正應該討論的,是如何在講完小人物的失意和隱痛后,給出有效的指導方案。如前文所說,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草根敘事,仍在“真誠”和“敷衍”之間搖擺,就連高潮的設計,也往往拘泥于“勇者斗惡龍,長矛戰風車”的固定套路。
比起打到對方肉疼的拳套,它們更像是泡腳桶,牛馬特供的情緒性代餐,最醒目的功能就是讓人坐在黑暗中出一口氣。因此在近年對國產片的評價中,總是能刷到綜藝、小品、脫口秀之類高頻的字眼。
只不過,和后面幾種大眾媒介比起來,電影畢竟有自己的“本份”所在。尤其是對不被太多規則約束的動畫制作而言,其真正擅長的,應是讓人穿梭在自由的情節線條里,于倏忽間捕捉到從現實抽離的可能性。
什么是可能性?最快能想到的例子,就是在同樣匯聚了勞動異化、資本剝削等元素的《千與千尋》中,女主那顆始終純真如靈藥的心。要做到這點,除了提喻、轉化等客觀的修辭學技巧,還要有不被議題綁架的堅定,能夠真正俯身融進畫紙,讓一顆煤球發出光來。
誠然,拿這樣的標準來要求《浪浪山小妖怪》,屬實有點欺負人了。作為一部互聯網基因濃厚的大電影,它的任務,就是讓觀眾做完閱讀理解后,順帶做下H5 人格測試“你是浪浪山中的誰”。
但起碼,幾只小妖怪還有說走就走的勇氣,對更多的普通人來說,生活哪來這么多熱血可以揮霍,有的只是揪心的玩笑和漫長的白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