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官、張老師,我被幼師專科學校提前錄取了!剛接到通知,謝謝你們一直沒有放棄我!”幫教小組的微信群里,一條帶著少年特有青春氣息的語音消息彈出,那激動的聲線讓我也跟著雀躍起來。而發出語音消息的人,早已不是我們初見時那個眼神躲閃、寡言少語的少年。
林海(化名)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海員之家,父親常年駕駛貨輪往返于茫茫大海,母親則默默操持著家中一切。由于哥哥即將參加高考,父母的注意力基本在哥哥身上,對林海的關注較少。進入高二,課業難度的增大讓林海倍感吃力,內心的苦惱與壓力卻無處訴說。就在這時,一群早早輟學、無所事事的“朋友”頻繁邀約林海出去玩。在短暫的放縱和認同感中,林海漸漸迷失了方向。
一次聚會,朋友起哄讓林海請客,囊中羞澀又愛面子的他只能讓朋友小馬墊付了300元飯錢。幾天后,小馬的催債電話便打了過來,林海答應還錢。本想跟母親要錢歸還給小馬,但得知此事的母親瞬間情緒爆發:“整天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你看看你哥……”
話音未落,林海已摔門而去。正當他愁眉不展之際,小馬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去偷電動車換錢。在夜色掩映下,林海竟鬼使神差地點了頭。那個夜晚,他們接連得手2輛電動車。然而,還沒來得及銷贓,他們就被警察抓獲了。
訊問室內,林海坐在我對面的椅子上,頭深埋著,說話聲音很小。“你母親在外面一直哭,她說你小時候總愛把一張張獎狀貼滿家里的整面墻……”我說。聽到這兒,林海突然抬起頭,眼中掠過一絲微光,隨即又迅速垂下,雙手緊握。
經過詳細審查,我發現林海本質上并不壞。他是初犯、偶犯,認罪悔罪態度誠懇,父母還主動賠償了被害人損失,而且他還是高中在校生,社會調查報告顯示他以往表現良好。事發后,林海父母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表示愿意加強管教。經過綜合考量,我們認為,林海只是暫時迷失了方向,他的人生還有無限可能。與其過早給他貼上罪犯的標簽,不如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幫助他重新校準人生航向。最終,我們依法對林海作出不起訴決定,并對相關記錄予以封存。
“我一定改,再也不走歪路了……”接過那份承載著寬宥與期待的不起訴決定書時,林海的聲音哽咽了。一旁,林海母親眼中同樣噙滿淚水,一遍遍重復著“謝謝”。
不起訴,是案件程序的終點,卻遠非我們工作的終點。對于涉罪的未成年人,更重要的是如何點亮他們回歸正途的燈。我們迅速委托未成年人司法社會服務中心,與專業社工張老師共同為林海量身定制了為期6個月的幫教矯治方案。
首次家訪,走進林海的家,客廳墻上那些蒙塵的舊獎狀,在燈光下依舊折射出金光,而林海則像個“悶葫蘆”一樣縮在角落里不聲不響。我們傾聽著林海母親訴說對兒子的失望與擔憂,憋了許久,林海才小聲嘟囔出一句:“天天就知道說我……”沒想到,這句帶著委屈的抱怨,卻成了打開林海心門的鑰匙。我們敏銳地覺察到,林海與母親之間橫亙著深深的溝通鴻溝,而這,正是他滑向歧途的重要因素。
在后續的“提醒談話”中,張老師沒有一味地說教,而是引導林海一層層分析自己行為的后果:盜竊的違法性、對受害者造成的困擾、對自己和家庭帶來的傷害……
單純的談話效果有限,我和張老師帶著林海來到小雨滴“新芽工坊”觀護幫教基地,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張老師還帶他參加了清理小廣告、打掃衛生等志愿活動。烈日下勞作很辛苦,但林海都咬著牙堅持了下來。然而,真正撼動他心弦的,是跟隨張老師和志愿者下鄉慰問2名困境兒童的經歷。當林海看到那2個寄宿在“愛心媽媽”家里的小妹妹時,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母親——那個日夜操勞、默默付出的身影。母親把自己養大是多么辛苦,自己夜不歸宿的晚上,她該多擔心,強烈的愧疚感涌上林海心頭,他在當月的思想匯報里寫道:“我總嫌我媽煩,現在才知道,那一聲聲嘮叨里裹著的是她最深的愛和擔憂。我該珍惜這份陪伴……媽,對不起,我錯了。”
看到林海內心的變化,我和張老師把對他的幫教重點放在了修復親子關系上。張老師成了林海家的常客,創造機會讓母子倆心平氣和地交流。在一次次的促膝長談中,母親漸漸理解了兒子在成長中被忽視的委屈和在“朋友圈”里尋找認同的迷茫,林海也真切體會到了母親持家的艱辛和無時無刻的牽掛。
在我們的建議下,林海也開始主動與父親聯系,分享自己的近況和想法。家中堅冰漸融,暖意悄然滋生。林海開始主動分擔家務;母親嘮叨時,他不再頂撞,有時甚至會回應幾句;飯桌上,久違的輕松與笑聲重新流淌開來。
幫教不僅僅是糾錯,更要為未來鋪路。林海表示想繼續讀書,但以他當時的成績,參加普通高考很困難。張老師細心地捕捉到他性格中特有的耐心和共情能力,建議他嘗試“高職單招”的幼師專業。這一建議,猶如暗夜里的燈,照亮了他迷茫的心海。在張老師的持續督促和鼓勵下,林海毅然切斷了與那些“朋友”的聯系,沉下心來,制定了詳盡的學習計劃,一頭扎進書山題海。

其間,林海定期向我們匯報他的學習進展。翻閱著他那字跡工整、日漸增厚的筆記和習題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決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好消息很快傳來:林海被某市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錄取了!收到消息那天,林海母親激動不已,林海也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
為了減輕家里負擔,林海決定靠自己的雙手賺取學費和生活費,他主動聯系了做環氧地坪工程的表哥,請求假期去打工。當很多同齡人在享受假期時,林海換上了工裝,戴上了口罩和安全帽,一頭扎進了悶熱難耐的工地。攪拌樹脂、打磨地面、一遍遍涂刷……日復一日的勞作,讓他的手掌磨出了硬實的老繭。
2個月下來,日光將林海曬得黝黑,身形卻更加結實挺拔——他用2個月的辛勤勞動攢下了整整1萬元。這筆錢,足夠支付他第一年的學費,也為他的涉罪幫教畫上圓滿的句號。林海向我們保證,以后再也不會做違法犯罪的事情,他一定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課余時間、寒暑假,依然會勤工儉學。
林海這艘曾經在迷霧中偏離航向的小船,終于重新找準了星辰大海的坐標。這份蛻變,離不開他自身的幡然醒悟與咬牙堅持,離不開家庭親情的包容托底,也離不開檢察機關與司法社工專業用心的幫教。當再次聽到微信群里他那充滿活力的聲音,我更深切地理解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意義。(作者單位:江蘇省漣水縣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