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條塞雞窩,贓款藏空調,當庭翻供喊冤……近期熱播劇《以法之名》中這些令人瞠目的貪腐情節和接連反轉的劇情,讓觀眾不得不驚呼“誰在栽贓,誰在陷害”。
戲劇沖突背后,一支特殊檢察隊伍正以刮骨療毒的勇氣清洗司法系統的害群之馬——他們調查法官、警察甚至昔日同事,以“專業”打敗“專家”、用團隊擊潰團伙,只為讓法治之光穿透人情關系網。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開播恰逢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偵查廳掛牌成立。當偵查對象并非普通犯罪嫌疑人,而是熟知法律的司法系統內部人員時,現實中的第十一檢察部檢察官應如何刀刃向內對著“自己人”,又該如何破局“狼人殺”?近日,《方圓》記者走訪了《以法之名》團隊與該劇取景地遼寧省檢察院、沈陽市檢察院與本溪市檢察院的多名檢察官,就該劇的“劇里劇外”進行了深入溝通。
“《以法之名》開播沒多久,我們便發現其中不少畫面是在遼寧取的景,看上去既熟悉又親切。當然最重要的是該劇真實呈現了檢察官們驚心動魄的辦案歷程,以及平凡生活中的堅守與溫情?!边|寧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副主任徐爽深有感觸。
“我所在的部門就是劇里洪亮的第十一檢察部,查處對象是涉嫌刑訊逼供、徇私枉法等職務犯罪的司法工作人員。由于我們自身也是司法工作者,這項‘刀刃向內’的工作尤其需要檢察官具備直面問題的勇氣、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信念?!毙焖f。
對檢察偵查部門而言,其兼具法律監督者和系統“清道夫”的雙重身份。在徐爽看來,這份工作最終落腳點在于推動“四大檢察”接續監督,實現“查人推動糾案,監督維護公正”——通過查處違法人員,全面糾正冤假錯案,守護正義。“監督者”亦是“清道夫”,“這不僅是我們的身份,更是沉甸甸的職責與使命”。
正如劇中臺詞“是黑惡一個不漏,不是黑惡一個不湊”,這也是他們恪守的行動準則。遼寧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副主任徐忠江向《方圓》記者介紹,按照最高檢“依法穩慎,務必搞準”的工作總要求,緊緊圍繞服務保障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這一中心大局辦理案件,重點聚焦黑惡勢力“保護傘”犯罪、損害法治化營商環境、以刑事手段插手經濟糾紛以及虛假訴訟背后的損害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司法不公案件。尤其緊盯司法人員濫用職權,在“資產包”案件中通過“做包”“變包”獲取高額非法利潤,導致國有銀行巨額損失、嚴重擾亂金融秩序和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案件。
“同時,依照最高檢的統一安排,按照‘質效為先,務必搞準’的原則,我們依法啟動機動偵查程序,辦理了一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徐忠江說。
在劇中,忽明忽暗的劇情讓觀眾一時看不懂誰是真正的“狼人”,但在實踐中,檢察偵查部門的查處對象往往是法律素養高、經驗豐富甚至身居高位的司法工作人員,長期的法律工作經驗讓他們形成了強大的反偵查意識。
“面對難破的‘狼人殺’,辦案過程不僅是法律專業的比拼,更是心理博弈與優勢證據的較量。”遼寧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檢察官李瑩介紹,面對這些深諳法律的對手,遼寧省檢察偵查已形成一體化作戰模式。

一是橫向協作:依托刑事、民事檢察部門復查前案,精準鎖定違法點。針對嫌疑人常以“法律規定不明確”“習慣做法”為借口進行的所謂“合法性”對抗,堅持以“專業”擊敗“專家”。
二是縱向聯動:建立以遼寧省檢察院為主導、市(分)院為主體的辦案機制,內審外調、分工負責,以“辦案團隊”擊潰“犯罪團伙”。
三是外部協同:通過協作機制瓦解僥幸心理,與紀檢監察機關實行“雙立案”,貪腐瀆職并查;與公安機關組成“雙專班”,“掃黑除惡”與“打網破傘”同步推進。
“在具體戰術運用方面,我們會在訊問前做足準備,訊問時以外圍證據配合,打亂嫌疑人思路,瓦解其對抗與試探心理。通過請示報告制度爭取黨委支持,輔以妥善輿論引導,確保案件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崩瞵摽偨Y道,“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的工作就是用‘專業’打敗‘專家’,用‘辦案團隊’擊潰‘犯罪團伙’?!?/p>
相比劇中“金條塞進雞窩”“空調柜里藏錢”等令觀眾咋舌的貪腐手段,遼寧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檢察官李江華坦言:“金條美金只是初級手段,現實中圍獵司法人員的陷阱形形色色。”
一是金錢誘惑型。最為簡單直接,部分貪圖享樂、唯利是圖的司法人員難以抵擋,正如《以法之名》中“送金條”“送美金”的劇情。
二是情感投資型。圍獵者如“溫水煮青蛙”,以交流感情為由,頻繁組織校友會、老鄉會,或在司法人員及家屬困難時施以援手,使其將圍獵者視為“自己人”,甘愿為其違法犯罪。
三是投其所好型。這是為司法人員“量身定制”的陷阱。圍獵者精準摸清其喜好,化身牌友、球友、旅友,投其所好,誘使其放松警惕,進而違規打探案情、插手案件。
“身為司法工作人員,身邊的陷阱無處不在,我們更要筑牢思想防線,不在利益誘惑前動搖信念,不在人情往來中模糊界線,不在安逸享樂中消磨斗志,防微杜漸,真正做到讓圍獵者無獵可圍?!崩罱A說。
然而,“最大的考驗往往來自親情”。遼寧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檢察官邢安宇坦言,當親情、友情(如劇中李人駿被妻子家族裹挾)與法律沖突時,支撐檢察官抵御誘惑的核心力量,正是“司法為民”的初心與“法安天下”的職業信仰。


在邢安宇看來,檢察偵查工作劍指司法腐敗,絕非可有可無、可為可不為。“我們深知,每一起案件都關乎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盼,每一次堅守都是對‘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具體實踐?!闭沁@種超越個人得失、以專業守護正義、用忠誠詮釋情懷的職業理想,構成了激勵檢察官永葆本色的精神源泉。
《以法之名》中洪亮被同事孤立的場景曾是檢察偵查人的現實寫照。正如遼寧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檢察官陳昊哲所說,調查“自己人”時,最大的壓力往往源自內心戰場?!扒楦猩蠒洑v從不解到憤怒再到惋惜的轉變,調查前的心理建設必不可少。”他坦言,這份工作被稱為“體制內孤勇者”,被誤解和質疑確實難以避免。
然而,陳昊哲認為,隨著檢察偵查工作的開展,理解與認同正在增加,尤其是在加強司法機關內部協作方面,獲得了政法單位和檢察同仁的大力支持。劇中鄭雅萍對洪亮態度的轉變——從質疑到并肩作戰,正是這一現實的縮影。實踐中,“前案復查,協同偵查,同步糾錯”的一體化辦案機制已形成。在這一機制引領下,各業務部門提供智慧支撐,司法警察、計財、技術等部門給予全面保障。
“所以,我們已不再是‘體制內的孤勇者’?!标愱徽軓娬{,“我堅信,所有堅守初心、追求公正的檢察人和政法同仁,都會支持我們,共同為純潔隊伍、維護正義、守護朗朗乾坤而奮斗?!?/p>
該院第十一檢察部檢察官張梅感同身受:“劇中檢察官的阻礙與掙扎,真實呈現了我們在法與情之間的淬煉。我們并非天生磐石,是在人性與信仰的角力中,堅持追逐光、成為光。”
這種并肩作戰的認同感,沈陽市檢察院第二檢察部檢察官陳瑩深有體會。觀眾所看到的劇中法庭正是陳瑩宣讀起訴書、指控犯罪的真實場景,所以代入感極強。“劇中那句‘我們辦理的不是一個案件,而是別人的人生’引發我強烈共鳴,”她說,“觀眾對真相的等待,實則是人民群眾對檢察機關的信任與期待,這更堅定了我們沈陽檢察人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決心與信心,我們既要做犯罪的追訴者,也要做無辜的保護者,以實際行動向全社會傳遞法治信心,貢獻法治力量?!?/p>
在遼寧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檢察官白明看來,《以法之名》的劇情是編劇、導演對檢察機關多年辦案實踐的藝術提煉。例如:“萬氏集團案”藝術化呈現了司法工作人員插手經濟糾紛、破壞營商環境類案件;“庭審翻供”反映了法治建設成效及公民維權意識提升、法律救濟渠道拓寬的現實;“保護傘操縱司法”深刻演繹了司法腐敗的惡劣后果與影響;“雞窩藏金條”等細節生動再現了檢察機關辦案中遇到的贓款藏匿手段(如砌墻、租屋、親屬家藏匿等)。
“我還記得2022年,最高檢影視中心項目組赴遼寧籌備《以法之名》拍攝的情形?!北鞠袡z察院第七檢察部主任閆亞芹回憶道,遼寧省檢察機關很重視這個展示檢察工作和城市魅力的良機,積極提供素材、參與道具制作,并作為“實踐體驗基地”讓主創沉浸式體驗檢察官工作。在本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市委政法委、宣傳部、文旅局等單位聯動,為劇組提供了全市域200余處取景支持。
遼寧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檢察官張梅則表示,該劇的獨特價值在于聚焦監察體制改革后的檢察偵查工作,彰顯了“前案評查、同步偵查、監督糾錯”一體化辦案特色。通過刻畫“刀刃向內”的尖銳博弈,凸顯了檢察機關“打傘破網”、自我革命的決心,生動詮釋了“唯有刀刃向內不手軟,法治光芒才能真正向外照亮”的深刻內涵。同時,它也是一部鮮活的普法教材,將“程序正義”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可觸的實踐,讓觀眾理解其作為避免冤假錯案剛性約束的不可或缺性。
劇中第一檢察部與第十一檢察部的聯手,對應著現實中部門協作的深化。據遼寧省檢察院第一檢察部副主任高星介紹,第一檢察部除辦理普通犯罪案件及對下指導外,還重點負責牽頭全省刑檢部門對公安機關開展立案監督、偵查活動監督,該劇中反映的掃黑除惡工作也是第一檢察部牽頭負責的重點工作。
“同為檢察業務部門,第一檢察部和第十一檢察部在日常工作中的配合協作也是常態化的。比如我們會配合第十一檢察部對重點線索進行復核,同時,在日常指導、評查、抽查等工作中發現相關線索,也按規定移交第十一檢察部處理。”高星說。
事實上,《以法之名》的劇情也涉及了職務犯罪檢察工作,那么在查辦司法工作人員相關職務犯罪案件中,職務犯罪檢察部門能做些什么?
“省檢察院第三檢察部作為職務犯罪檢察部門,一方面會同檢察偵查部門做好協作配合,積極開展提前介入偵查,參與分析研判案件線索,另一方面也會對偵查部門進行監督,確保辦案工作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運行,保證自偵案件的辦案質量和訴訟效果。”遼寧省檢察院第三檢察部檢察官助理李昕澤認為,《以法之名》的關鍵價值在于將“自己人監督自己人”的機制詳盡呈現給公眾。它超越了“誰來查腐敗”的宏大敘事,直指“如何確保司法權力自身干凈運行”這一精密時代課題。劇中檢察官頂住壓力依法辦案,不僅彰顯了法律監督職責使命,更為實現“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注入檢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