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尺度、大制作、大劇集。今年夏天,由中央電視臺、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優酷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等出品,張譯、李光潔、蔣欣等領銜主演的檢察偵查題材電視劇《以法之名》啟航,駛向億萬觀眾的熒屏。
這部用心、用情、用力打造的精品力作在熒屏上綻放光彩,以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引起廣泛關注。
《以法之名》以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檢察偵查職能和真實的檢察偵查辦案實踐為創作根基,講述了以海東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洪亮、第一檢察部鄭雅萍為代表的檢察官,在海東省委政法委、海東省檢察院領導下,履行法律監督職責,依法穩慎查辦司法工作人員相關職務犯罪,捍衛司法公正的故事。
長時間以來,霸暑期檔的多是仙俠劇、偶像劇,《以法之名》打破了這一慣性,它以真實案例為基礎,用“刀刃向內”向司法腐敗開刀的設定,引起線上線下的熱烈討論,點燃觀眾對法治題材劇的熱情,以現實主義力作為長劇的藝術價值正名。
全劇以深邃的現實主義筆觸,直抵社會痛點,圍繞人民群眾對公正司法的熱切期盼展開敘事,以精心編織的敘事結構、鮮活立體的人物塑造,生動展現司法機關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清除害群之馬、嚴懲司法腐敗的擔當與果敢。劇如其名,整部劇借“以法之名”,從守法、司法、普法等角度展現了“法度”的復雜性。
法律是人性的低保,要防止惡龍作惡,更要防止屠龍者變成惡龍。
電影《烈日灼心》有一段經典的臺詞:法律是人類發明過的最好東西。你知道什么是人嗎?人是神性和動物性的總和。就是他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惡。沒有對錯,這就是人。法律特別可愛:它不管你好到哪兒,就限制你不能惡到沒邊兒;它清楚每個人心里都有那么點臟事兒,想想可以,但做出來不行。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種強制性的修養;就踏踏實實地告訴你,至少應該是什么樣兒。
這段經典的臺詞表達了法律的一個作用:法律不一定能把人變好,但是能保證人不失掉最基本的人性。但黑惡勢力及其背后的“保護傘”,往往擊穿了人性的底線,突破了人性的低保標準,成為社會的毒瘤。在《以法之名》中,我們看到黑惡勢力的惡不斷突破人性的低保標準——陳勝龍、王大有等為了占有萬川礦業,不惜人為制造礦難事故,造成多人死傷。
禹天成為了讓身為東平市委政法委書記的江旭東(后任海東省政協副主席)甘愿為自己充當“保護傘”,竟故意制造江旭東的兒子江遠撞死人的事故,以自己人去為江遠頂罪的方式換取江旭東的支持。也就是說,為了拿捏領導干部,不惜犧牲一條人命。
“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比黑惡勢力本身更可怕的是,本來應該鏟除黑惡勢力的人變成了黑惡勢力的“保護傘”,變得比黑惡勢力更黑,更突破人性的底線。
在《以法之名》中,開篇“萬海案”的冤情與東平市檢察院第一檢察部主任喬振興的“自殺”構成雙重懸疑:黑社會性質組織頭目當庭喊冤,檢察官卻離奇死亡并自認“保護傘”。作為堅守正義的檢察官,喬振興因調查“萬海案”觸及黑幕而被滅口。他的死亡被精心偽造成“自殺”,遺體甚至被故意火化,關鍵證據被銷毀。這一切,沒有“保護傘”的配合甚至是主導是很難做到的。當屠龍者變成惡龍,人性的黑暗就更加令人恐懼。
人性的底色,并非非黑即白。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認為,正是因為人的內心有幽暗,所以法律的第一要義就是壓抑住人性深處的幽暗。一方面刑法要懲罰犯罪,維護底線道德;另一方面,刑法又要限制懲罰犯罪的權力本身,防止它成為社會秩序的破壞力量。
“我們查的不是案子,是人心!人心要是爛了,再好的法律也救不了!”張譯飾演的檢察官這一聲嘶吼,穿透熒屏,直抵人心,給人們以重要啟示——要防止惡龍作惡,更要防止屠龍者成為惡龍。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讓人性的低保——法律發揮其作用。
“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難在每一個細節、環節。
縱觀全劇,“萬海案”的冤錯非一人之過,而是系統失守的連鎖反應。例如,關于喬振興的死:堅持“萬海案”有疑點,不主張起訴的檢察官喬振興被換掉;喬振興后來被黑惡勢力殺害并被污蔑為貪腐官員。之后,海東省檢察院成立的指導組查證此案時,喬振興死亡地點的水樣被換,進行二次尸檢時又被誤燒。正是一次次的法律失守,才造成了喬振興的冤死。
例如,和“萬海案”相關聯的“1·31槍擊案”:如果公安環節沒有按某個領導的授意故意將主犯和從犯互換,如果檢察環節能認真審查發現疑點,如果主犯王大有保外就醫、假死亡的事情被認真監督……只要任何一個環節沒有失守,惡人就沒那么容易得逞,好人也沒那么容易被冤枉。
這些都說明,要辦好一個案件,需要每一個環節都辦好,每一個細節都辦好。看似很簡單的要求,實際上難度很大,需要付出很多。這正印證了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檢察機關提出的理念: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重在“高質效”,關鍵在“辦好”,難在“每一個”。
2023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在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要讓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成為新時代新征程檢察履職辦案的基本價值追求,在實體上確保實現公平正義,在程序上讓公平正義更好更快實現,在效果上讓人民群眾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義,做到檢察辦案質量、效率、效果有機統一于公平正義。
《以法之名》精彩呈現了“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一新時代新征程檢察履職辦案的基本價值追求,并用精心編織的敘事結構、鮮活立體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精彩情節展示出:“高質效”絕非一句口號,它體現在對每一條線索的執著求證、對每一個程序的嚴謹恪守、對每一項合法權利的充分保障之中。
《以法之名》正是通過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藝術化地彰顯只有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辦好案件的每一個環節,才能真正守住公平正義的防線,才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雖難必追,雖難必至。《以法之名》以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檢察偵查職能和真實的檢察偵查辦案為基礎,展現了檢察機關在黨的絕對領導下,在政法各單位的支持協作下,忠實履行法律監督職責,依法穩慎查辦司法工作人員相關職務犯罪,努力捍衛司法公正的堅定決心和實際行動,向全社會傳遞了法治信心和滿滿的正能量,特別是洪亮、鄭雅萍等檢察官的形象讓人印象深刻,藝術性地體現出作為檢察機關,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辦好案件的每一個環節,是聚焦法律監督主責主業、保障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重要使命;作為檢察官,辦案、辦好案、辦好每一個案件是基本職責。
公道即最好的普法。法諺有云: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讓法律銘刻在公民內心的過程,就是普法的過程。毫無疑問,從選材立意和追求的目標來看,《以法之名》是想通過此劇讓公平正義的價值更加直抵人心,鼓舞和引導億萬觀眾更加自覺地信仰法治、踐行法治、捍衛法治,是一部普法劇。
什么樣的普法才是最好的普法?《以法之名》以其深邃的現實主義敘事給出答案——公道的執法和司法。這也是經過人類文明檢驗過的一條基本經驗。古今中外,公平正義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法治、司法追求的目標。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法家代表管仲就曾指出:“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則聽治不公。聽治不公,則治不盡理,事不盡應。”
《以法之名》 通過多個劇中人之口,表達了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律師張文菁說,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但是司法者這個司法過程,光有法律公正有什么用?言下之意,僅有法律公正,如果司法不公正,那么公正就只是紙面上的,是沒有真正落實的公正。這樣的公正,對于老百姓而言,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而萬海之所以一直不想說出案件的真相,一方面是因為有人威脅他,另一方面是他不相信司法機關能夠真正給他公正——因為黑惡勢力的“保護傘”很強大。他質問:“你們要挖保護傘,挖得動嗎?能挖到第幾層啊?”這也從反面印證了那句法諺: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萬海正是因為被錯當成黑惡勢力,才對司法失去信心。這也更說明了,真正的普法,就是公道。只有執法司法公正,才能真正讓觀眾、讓人民群眾去相信法律、相信司法,普法的效果才能真正達到。而當專案組破除重重困難,最終讓真相大白于天下,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最終都得到應有懲罰時,觀眾的法治信心也終將增強。
因而,《以法之名》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詮釋司法政策、檢察職能,更在于讓觀眾在沉浸式觀劇中,理解公平正義的千鈞之重,也看到實現公平正義的過程雖然艱難,但只要每一個司法者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辦好案件的每一個環節,公平正義終將實現。
觀眾也正是在感受公平正義的來之不易中體會到司法公正在理想與現實間砥礪前行。
今年夏天,電視劇《以法之名》熱播。該劇以真實案例為基礎,以一個檢察官自我省察、自我革命為切口,用“刀刃向內”向司法腐敗開刀的設定,點燃了觀眾對法治題材劇的熱情,被媒體稱為“年度現象級作品”“2025年最值得追的涉案劇”。
該劇名為《以法之名》,是從哪些角度去展現“法度”的復雜性的?《以法之名》這么火,其總制片人高金璽有著怎樣的創作歷程與創造理念,是如何讓藝術與現實碰撞出絢爛火花的?作為取景地之一的遼寧省檢察機關,現實中的第十一檢察部檢察官會如何刀刃向內對著“自己人”,讓法治之光穿透人情關系網?本刊編輯部特別策劃“聚焦《以法之名》”專題,全方位展示《以法之名》劇里劇外的故事,敬請關注。

海東省檢察院檢察官洪亮、鄭雅萍等人在復查東平市“萬海黑社會性質組織案”過程中發現司法人員在案件中的徇私枉法。他們以舉報線索為突破口,徹底打掉了其背后的黑惡勢力,同時查辦司法工作人員相關職務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