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體因外傷發生出血在所難免。一般情況下,對于出血量少,發生在淺表位置的出血,壓迫止血后,保持傷口潔凈或簡單包扎即可。但是,對于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或出血位置較深,以傳統手段(壓迫止血、藥物止血和電凝止血)止血無效的患者等,應及時開展介入止血治療。介入止血是一種高效、安全的微創止血手段,可以及時封堵血管,挽救患者的生命。
什么是介入止血?
介入止血又稱經導管血管栓塞術,是一種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引導下,將導管插入出血血管內,對出血部位注入栓塞物質,進行精準封堵的止血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在破裂出血的血管內注入栓塞物,達到止血目的。
介入止血主要適用于急性出血性疾病,如咯血、消化道出血、產后出血、實質性臟器破裂出血(腫瘤性、創傷性)、嚴重鼻衄(鼻出血)和頜面部出血等。比如,對于因支氣管擴張而導致的咯血(俗稱吐血)患者,介入止血可清晰定位出血點,快速實施封堵,截斷血流、停止出血。
此外,該技術也可用于腫瘤患者和產婦的預防性止血治療。比如,如果患者的腫瘤血供豐富,實施切除手術前可先進行介入止血,減少腫瘤病灶的血液供應,降低大出血的發生風險。如果產婦的大出血風險很高,可提前臨時性封堵可能發生大出血的動脈,以保障母嬰的生命安全。
介入止血的步驟
1.術前準備
患者事先必須進行相關檢查,如血常規、凝血功能檢查、心電圖檢查等,以評估介入止血風險。同時,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颊吆图覍賾浞至私饨槿胫寡淖饔?、操作過程、可能的風險和并發癥等,做好心理準備。術前應排空膀胱,以免術中膀胱充盈,影響手術操作。
2.建立穿刺點
術中患者應保持平靜,遵循醫師指導調整呼吸節奏和體位,以保障手術操作的安全性。如有任何不適或異常感覺,應及時向醫師反饋。醫師一般選擇在患者的股動脈處,用特定的穿刺針建立穿刺點,然后置入血管鞘,作為導管的出入口。
3.血管造影定位
醫師通過穿刺點將導管送入目標血管內,進行血管造影,以明確出血的部位和性質。
4.引入栓塞材料
根據血管造影的結果,醫師確定出血點,通過導管引入栓塞材料,如彈簧鋼圈、明膠海綿等,對出血血管進行栓塞。
5.結束治療
達到治療目標后,醫師會拔出導管,對穿刺點進行壓迫止血。
介入止血的優勢和局限性
1.優勢
(1)創傷小:介入止血僅需在患者體表開一個小小的穿刺口,全程在醫學影像設備引導下進行,因此更加精準,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小。而且,患者不需要接受全身麻醉。相較于開腹等醫療操作,患者的術后恢復速度更快。
(2)止血精準:傳統的外科止血方式,對于深部小血管出血難以精準定位。而介入止血能夠通過血管造影,即時顯示出血點,多數病例栓塞后可達到立即止血的效果。
(3)可為反復出血患者開展治療:對于單次治療不徹底或復發的患者,持續的出血或感染會導致局部組織嚴重水腫、充血,改變正常的解剖結構,難以進行壓迫或電凝止血。這類患者要么是病情嚴重,要么是經歷過手術,多數人的身體十分虛弱,如果發生出血,開展介入治療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2.局限性
(1)適用范圍有限:介入止血并非適用于所有出血患者。比如,存在凝血障礙、肝腎功能不全、造影劑過敏者,不能開展介入止血治療。對于某些病情復雜或嚴重的出血患者,需要結合其他治療手段。
(2)存在一定風險:介入止血操作不當可能導致血管壁損傷、過度栓塞、異位栓塞等情況。介入止血術后可能出現穿刺部位血腫、感染等并發癥,患者需要密切觀察,及時處理并發癥。
介入止血患者的術后護理建議
開展介入止血治療后的患者,可能出現栓塞后綜合征、穿刺部位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妥善護理可以降低患者發生并發癥的風險,促進康復。
1.術后應嚴格制動
醫師術后會對穿刺點進行壓迫止血。患者需保持平臥,穿刺側肢體應嚴格制動6~8小時,臥床24小時,以防穿刺點出血或形成血腫?;颊邞苊庥昧人?、打噴嚏和用力排便,以免因腹壓驟增而導致穿刺口出血。臥床24小時后,患者可先嘗試坐起,無頭暈等不適后再慢慢下床站立,嘗試行走,但應避免劇烈運動。
2.護理穿刺部位
患者和家屬應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出血及皮下血腫形成。如有滲血,應及時請護師更換敷料,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防止感染?;謴推陂g注意觀察穿刺側足背動脈搏動是否減弱或消失;皮膚色澤是否蒼白;皮溫是否下降;有無疼痛和感覺障礙。這些都是形成血栓的重要標志。
3.合理飲食
術后患者要多飲水,以促進造影劑的排出,減輕腎臟負擔。飲食應以高蛋白質、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如瘦肉粥、魚湯、雞蛋羹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影響穿刺部位愈合,加重胃腸負擔。
4.科學用藥
患者要按照醫師開具的處方,定時服用抗凝藥、鎮痛藥等藥物。避免自行增減劑量或停藥,以免影響術后恢復效果。栓塞后綜合征患者若具有發熱、惡心、嘔吐、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應配合退熱、鎮痛、補液治療,以緩解癥狀。
5.情緒安撫
術后患者可能因身體不適等原因而產生焦慮、恐懼等情緒。家屬應給予患者充分的關心和支持,幫助患者緩解壓力。
“止住血”≠治療結束
需要進行介入止血的患者,止血只是“治標”,想要“治本”,必須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在確保止血成功的基礎上,應進一步穩定病情,治療因出血導致的貧血、電解質紊亂、感染等并發癥。同時,應繼續治療腫瘤、潰瘍、血管畸形、凝血障礙基礎疾病。出院后,患者應遵醫囑定期進行復查,包括血常規、影像學檢查等,以了解治療效果和恢復情況。如有任何不適,如劇烈疼痛、發熱等,應盡快就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