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肺炎在秋冬季節高發,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雖然多數肺炎病例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及時控制病情,但對于重癥肺炎患者來說,僅采取藥物治療可能無法取得理想的療效。針對這種情況,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它可以清除患者肺內的病原體和炎性分泌物,有效改善肺炎病情,縮短住院時間。
什么是支氣管鏡下
肺泡灌洗術?
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是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治療技術。支氣管鏡是一種細長的、可彎曲的內鏡,通過患者的鼻腔或口腔,插入氣管和支氣管當中,能夠讓醫師直接觀察患者氣道的內部情況。
如果將肺比喻為一棵大樹,那么,氣管和支氣管就如同樹枝,肺泡則像樹葉。當肺部發生病變,如罹患細菌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疾病時,患者的肺泡中會聚集很多炎性細胞、病原體和黏液等物質,影響肺部通氣功能,加重炎癥反應,降低治療效果。而且,這些“臟東西”很難從肺泡中清理出來。
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指醫師將支氣管鏡經過氣管、支氣管,送至目標肺泡,通過支氣管鏡注入生理鹽水,沖洗肺泡中的有害物質,然后再將其吸出。通俗來講,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就像是給肺“洗澡”。灌洗液能夠將肺泡內部的炎性細胞、病原體、黏液等物質帶出體外,把被痰液“堵住”的肺泡“洗干凈”。
灌洗肺泡有什么作用?
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不僅可以改善肺部疾病患者的呼吸道癥狀,加速康復進程,還能通過輔助診斷,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1.治療作用
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是重癥肺炎的重要治療手段。重癥肺炎患者的呼吸肌力量下降,痰液不易排出。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可以沖洗肺泡,將其中的痰液、細菌、免疫細胞殘骸等“臟東西”沖刷干凈并吸出來,進而減少肺泡的物理性阻塞。這種治療手段能減輕肺部的炎癥反應,達到改善通氣功能、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有研究顯示: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聯合體位引流、振動排痰等物理療法,治療重癥肺炎的療效明顯,能縮短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改善動脈血氣指標水平。
2.診斷作用
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既可用于治療,又可輔助診斷。醫師在支氣管鏡下觀察氣道黏膜狀態,可評估患者的病情發展及治療效果。對于持續咳嗽、咳痰,但病因不明的患者,醫師對抽出的灌洗液進行細胞學成分及生化指標分析,可判斷肺部疾病的具體成因。對于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開展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則可以明確感染患者的病原體種類,為精準治療提供依據。
疑似特發性肺纖維化、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等肺部疾病患者,也可遵醫囑開展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醫師通過對肺泡灌洗液進行分析,可明確診斷。比如,如果在肺泡灌洗液中發現含鐵血黃素的巨噬細胞,提示患者可能罹患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
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對于肺癌,尤其是早期肺癌,也具有輔助診斷作用。檢查肺癌患者的肺泡灌洗液,可能檢出癌細胞或某些腫瘤標志物。此外,分析肺癌患者的肺泡灌洗液,可了解其肺部病變狀況,為治療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據。
操作過程
1.術前評估
在治療前,醫師需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等生理指標,還需要全面評估其凝血功能和心肺功能。醫護人員準備好灌洗所需要的支氣管鏡、吸引裝置、生理鹽水等,并對設備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
治療前,患者要嚴格禁食4~6小時,禁水2~3小時,避免術中出現誤吸,影響生命安全。
2.實施麻醉
有些患者擔心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的舒適度不佳。事實上,灌洗會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開展,患者基本沒有痛感。局部麻醉是在患者的鼻腔、口腔、氣道內,以直接滴入、霧化、含漱等方式使用局部麻醉藥物,適用于耐受性強、配合度高的患者。全身麻醉則適用于配合度不高的兒童患者。
3.插入支氣管鏡
醫師將支氣管鏡緩慢插入患者的氣道當中。在此過程中,醫師通過支氣管鏡的目鏡或所連接的視頻顯示器,將支氣管鏡通過氣管、主支氣管、葉支氣管等,送至需要灌洗的部位。
4.肺泡灌洗
醫師針對病變比較明顯的肺泡區域進行灌洗。通過支氣管鏡的工作通道,注入預先準備好的生理鹽水,通常每次注入20~50毫升鹽水,然后使用負壓吸引裝置將灌洗液吸出。灌洗可以重復開展,一般灌洗總量不超過200毫升。醫護人員會記錄灌洗液的顏色、渾濁度以及回收量等信息,以支持后續治療。
5.術后觀察
治療完成后,醫護人員會密切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特別是呼吸情況,及時處理異常問題。
并非所有重癥患者都適用
并非所有肺炎重癥患者都適合開展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具體包括:重度心肺功能不全,無法耐受治療的患者;對麻醉藥物過敏的患者;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在進行支氣管鏡插入時,氣道黏膜發生損傷可能導致大出血,因此不能進行肺泡灌洗;有嚴重精神疾病或者不能配合治療的患者,也不能進行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
在治療之前,醫師會認真評估患者的基礎疾病與身體狀況,保證患者達到相關要求,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患者注意事項
1.治療前
患者在接受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前,應充分了解治療的風險。患者或家屬應告知醫師患者的病史、用藥情況、藥物過敏史等信息;患者應配合進行血常規、心電圖等檢查,以便醫師評估治療風險并采取相應預防措施。如有必要,應按照醫師要求停用特定藥物。治療當日,患者應穿著寬松的開襟上衣,如佩戴活動義齒,應取下。
2.治療后
治療后應遵醫囑,暫時禁食禁水。待麻醉藥效消退后可少量飲水,逐步恢復正常飲食?;颊叩难屎聿课豢赡苡挟愇锔?、輕微疼痛感,這屬于正常現象。避免用力咳嗽、大聲說話,不適感可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