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雞鹿塞是漢長城重要關塞,因年久失修,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后,于2016—2020年對其進行了維修加固。文章通過對雞鹿塞本體的病害、成因、維修加固工藝以及考古工作的框架梳理,如實記錄了維修加固工程整體工作方法、流程,可以為同類遺址的保護與修繕提供借鑒。
關鍵詞:雞鹿塞;遺址;病害;加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6.008
1 概況
1.1 地理位置
雞鹿塞遺址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巴音烏拉嘎查哈隆格乃溝西岸臺地上。城址東墻下是哈隆格乃溝河道,東墻頂距水面高差近20米。城址的南北兩側各有一條匯水沖溝夾持,城址南臺地與低地交匯處為巴音烏拉嘎查,沿臺地下有S312省道由東北向西南穿過。
1.2 歷史沿革
元朔二年(前127),漢武帝派遣衛青、李息率兵出擊匈奴,收復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轄地(通稱“新秦中”),并在陰山以南地帶設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第二年(前126)又派遣校尉蘇建率領十萬人興筑陰山南麓的長城,筑朔方郡治及下屬縣城,雞鹿塞的修建應是在這一時間。雞鹿塞史料記載較重要的事件見于《漢書·匈奴傳》。《漢書·匈奴傳》記載:“漢甘露三年(前51),匈奴呼韓邪單于朝漢,單于自請愿留居光祿塞下,有急保漢受降城。漢遣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將騎萬六千,又發邊郡士馬以千數,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永元元年(89),漢將竇憲、耿秉率精騎八千出雞鹿塞,進擊北匈奴。”雞鹿塞名稱不僅見于史料,也被當作關塞的代稱出現在我國歷代文學作品中,如“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李璟)、“雞塞誰生事,狼煙不暫停”(李商隱)、“蒲桃宮中顏色慘,雞鹿塞外行人稀”(陸游)。在1963年,侯仁之、俞偉超先生調查發現了該城,后考證為漢雞鹿塞遺址,這一千古名塞的位置得以確定。2006年雞鹿塞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國家文物局長城認定中公布名稱為巴音烏拉1號障城。
1.3 基本狀況
雞鹿塞城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68.5米。墻底寬5~6米,頂寬3~4米,殘高6~8米。全城僅南墻中部偏西開有一門,門外設有甕城,門內側有石砌登道直通城頂,墻體四角突出有角臺,城內北部有殘留石砌房基。城墻用天然石塊壘砌,石塊間填充碎石、沙礫,并以樹枝、紅柳等作為拉筋,墻體多處坍塌,但整體形制尚存。在雞鹿塞以北及西南方向,每逢山谷有曲折或分道處,都設有烽火臺與雞鹿塞、長城遙相呼應,構成了漢王朝北部邊陲的軍事防線。
1.4 維修開展情況
為保護好這一重要歷史遺跡,2013年1月,磴口縣文體旅游廣電局邀北京建筑大學湯羽揚先生赴雞鹿塞踏勘,達成雞鹿塞維修方案的初步意向。2013年5月,北京建工建筑設計研究院赴雞鹿塞實地勘察,并編制維修加固工程方案。2013年12月,工程設計方案通過自治區專家評審;2015年5月,方案通過國家文物局批準;2016年10月,維修工程開工,工程實施方為內蒙古啟原文物古建筑修繕工程有限責任公司;2020年8月,維修工程竣工。
2 本體病害及成因
本次維修工程的主體為雞鹿塞障城遺址以及其南向鄰近的4個烽火臺(由南向北編號為1~4號)。通過勘測對危及文物本體存在的病害成因進行科學的分析,并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2.1 本體病害情況
2.1.1 雞鹿塞障城遺址
雞鹿塞障城遺址主要病害為墻體不同程度的塌落、垮塌;東墻外側因山體滑坡,地基失穩,外層砌石滑落。具體如下。
一是塞城南墻東段墻體上部坍塌,墻體已出現多處坍塌缺口,缺口周圍墻體材料出現松動,周圍墻體有繼續坍塌的趨勢,危及整段墻體;內側登馬道損壞,馬道內側墻體上部已坍塌;南墻西段墻體上部局部坍塌,該段保存較完整,墻體表面有個別卵石(墻體材料)坍塌凹槽,墻體材料局部風化破損。
二是塞城北墻墻體兩側已經大面積坍塌,墻體上部出現多個坍塌缺口,其缺口周邊墻體材料出現松動,周圍墻體有繼續坍塌趨勢,危及整段墻體。
三是塞城東墻外側墻體上部基本坍塌,已無外墻體輪廓;內側墻體已大部分坍塌。塞城位于階地邊緣,城東墻緊鄰階地崖壁,崖壁陡直為臨界安全。
四是塞城西墻墻體兩側已經大面積坍塌,北側缺口坍塌最為嚴重,殘存高度約2米,南側缺口殘存高度約3米,兩缺口處人為踐踏很嚴重。
五是甕城南側墻體內側保存較完整,外側坍塌很嚴重,坍塌墻體卵石已塌落至南側沖溝范圍內,部分墻體的坍塌物已被洪水沖走;東側墻體入城缺口處坍塌很嚴重,該處為游人及牧民牲畜主要的進城通道,人為踐踏破壞嚴重;西側墻體上部坍塌較嚴重,下部保存較好,下部墻體發現局部卵石墻體材料坍塌凹槽及墻體材料局部風化破損現象。
六是東北角臺坍塌外形全無,最外端和階地坡面局部滑塌缺失,坍塌散落物已滅失,階地崖壁陡直為臨界安全。東南角臺坍塌嚴重,角臺西側部分殘存,其他兩面外形全無。西南角臺局部坍塌,坍塌散落物部分堆落至南側沖溝。西北角臺為4個角臺中保存最完整一個,整體輪廓外形尚存,但臺體發現多處裂隙,局部已經被裂隙切割獨立,有垮塌危險,地面以下部分保存較完整。
2.1.2 烽火臺
1號烽火臺整體坍塌,外形已經無法辨認,墻體坍塌散落物已經部分滅失。2~4號烽火臺均上部坍塌、下部保存較好,外形尚存。下部局部墻體材料風化嚴重,部分形成小凹槽,對烽火臺安全存在影響。
2.2 病害因素
2.2.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風蝕、雨侵、溫差、凍融、生物病害等。①風蝕是造成遺址毀壞的主要因素之一。雞鹿塞遺址結構由片石、卵石及泥土壘疊筑成,其石塊間的泥土在千百年來逐漸被風蝕,形成較大的縫隙,呈現失穩的狀態,逐漸造成墻面垮塌。②多年來的降雨造成表面材料的流失和墻體裂隙,雨水在夏季侵入墻體,造成墻體內起拉結作用的荊條、小樹棍等糟朽,降低了石塊間的抗拉強度;同時雨水帶走墻體內部的細顆粒填充料,使墻體內部產生空洞、裂隙,最終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兩側墻面垮塌。③雞鹿塞的晝夜溫差較大,遺址長年處在急劇變化的氣溫中,墻體結構頻繁的漲縮,再加上風蝕、雨浸的作用,容易造成墻體開裂或局部出現坍塌。④雞鹿塞冬季下雪,濕度較大,土質浸水后凍脹,造成塊石間松動位移。春季,凍脹消失,凜冽的大風將裂隙間的干燥泥土吹走,造成墻體結構間應力分配變化,局部受力不均,出現失穩狀態,日積月累,遇到震動、觸碰或熱脹冷縮,會出現大面積垮塌。⑤生物病害主要有鳥巢、鼠洞、蜂巢等,這類病害可導致墻體結構疏松,為其他病害提供誘因。⑥長期風雨侵蝕造成墻體材料石塊的風化,風化使石塊強度降低、表面酥麻掉塊,從而使墻體表面產生裂隙、凹槽,在外力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下,墻體逐漸坍塌破壞。⑦地基基礎失穩主要表現在雞鹿塞城遺址東側墻體、東北角臺、東南角臺及4號烽火臺附屬建筑基礎東南角處。上述位置遺址基礎位于邊坡坡頂距邊緣較近,因邊坡體欠穩定,坡體表面滑塌,會使遺址地基土臨坡面的側限減小,增大地基土的變形,從而使遺址墻體產生變形和裂隙,造成墻體坍塌。⑧墻體表層由卵石、石板和小石塊找平干砌而成,因材料尺寸的多樣,砌筑時墻體表面產生較多的砌筑構造裂隙,降低了墻體的整體強度。在常年的外力作用下,墻體變形,在墻體表面產生應力集中(特別是橫向石板處),使墻體被破壞,墻體沿砌筑構造裂隙產生了更大的滑塌。
2.2.2 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主要包括取石、游人攀爬等。①從遺址墻體上取石壘筑羊圈等,是造成墻面垮塌、損壞的原因之一。②當地居民、游人在遺址中參觀穿行、攀爬、蹬踏,易造成墻體石塊松動,雨水通過縫隙進入墻體,形成多種危害誘因,造成墻體垮塌。
3 維修加固
3.1 修繕原則
根據雞鹿塞古城遺址的病害類型及殘損程度,采取針對性的保護修繕措施,但修繕的目的是相同的,即在遵循文物保護原則的前提下,對文物本體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維修與加固。工程完工后,加固及修繕后的部分與遺址原貌協調一致,同時使修繕后的遺址具有一定的展示性。
3.2 技術手段
根據現存遺址本體癥狀以及影響其殘損的病害,對其勘察試驗數據進行分析,本次保護修繕工程采取墻洞填補、頂部歸安、清理歸安、拆落歸安、清理滑落、墻體頂部防護、疏導排水7種技術措施,對遺址本體進行保護加固。
3.2.1 墻洞填補
墻洞填補針對的是現保存稍好、墻面有孔洞、形制較清晰的墻體。主要方法:首先,收集歸攏散落的石塊,將缺失石塊墻洞內的雜土清理干凈,露出內部石塊;其次,檢查缺失石塊墻洞四周石塊是否松動,如有松動一并拆安;最后,按原砌筑形式,填補大小適當的石塊。
3.2.2 頂部歸安
頂部歸安針對的是現保存稍好、上部塊石掉落、形制較清晰的墻體。主要方法:首先,收集歸攏散落的石塊;其次,清理墻體上部塌落處墻面的雜土及松動石塊;最后,按原形制歸安散落的石塊。
3.2.3 清理歸安
清理歸安針對的是現局部塌落、墻面損壞、形制尚存的墻體。主要方法:首先,收集歸攏散落的石塊;其次,清理墻體局部塌落殘面內的雜土和松動、風化石塊;最后,按原形制歸安塌落石塊。注意與兩側殘存的墻面咬茬,以保證其整體性。
3.2.4 拆落歸安
拆落歸安針對的是現大面積垮塌、外形已似堆積物、形制全無的墻體。主要方法:首先,清理散落的石塊,露出墻體下部埋于塌落石塊中殘留的墻體;其次,將殘墻松動的石塊拆落歸類;最后,按原砌筑形式歸安上部塌落墻體石塊。
3.2.5 清理滑落
清理滑落主要針對的是雞鹿塞東側墻體外側現邊坡和墻基垮塌、墻體滑落、形制全無的墻面。由于目前該處邊坡和墻體已基本處于穩定狀態,故不做大的處理,保持現狀穩定,僅清理散落和滾動的石塊歸安。主要方法:收集散落石塊,清理邊坡墻體滑落物,保持邊坡和外側墻體穩定狀態。
3.2.6 墻體頂部防護
主要是指對雞鹿塞圍墻頂部和4個烽燧墻體頂部的防護,采用砌石和夯筑三合土的方法進行加固防滲處理,既可確保墻體的穩定性,又可區分原墻體和保護層墻體。
3.2.7 疏導排水
在做好散落石塊清理的基礎上,配合考古調查,檢查四邊圍墻墻角處是否存在排水孔。若原城內未設置排水管道,則在城內增加排水設置,合理疏導城內排水,確保墻體穩定。排水的目的是減少降水對遺址造成的侵蝕。具體方法是將雞鹿塞城內四周圍墻地面按1%放坡,并在城中央設置集水井。
3.3 統一技術要求
石材:墻體砌筑恢復時優先選用原有散落的石塊,石塊現存實物主要為斜長片麻巖、花崗閃長巖,除雞鹿塞東側塌落墻體須適當補砌、添配石塊外,其余墻體砌筑本著原塌落石塊歸安的原則,不再添配石材。東側墻體及角臺添配的石材均應按補砌位置現存石塊的規格、材質配制,石料的外形宜與原石料的外形相近,并且嚴禁添配風化的石料。
砌筑材料及拉接材料:雞鹿塞城墻墻體外側表層是由片麻巖和卵石干砌而成的,內部由大粒徑卵石、小粒徑礫砂、粉土、黏性土充填,每層間鋪設直徑15~50毫米的細圓木,以及樹枝和荊條,起拉結作用。本次修繕重新歸安和恢復的部分墻體,必須遵照此工藝進行拉結處理。
墻面整修:凡砌體石塊無松動開裂,只是表面風化的,即使風化層很深也不得拆除。松動的石塊如影響結構安全,應采取局部整修方法。局部整修墻體砌筑形式應與原墻體砌筑方法一致。對于局部坍塌,如不處理可引起墻體大面積損毀的,應對已損毀部分清理砌筑至安全高度,維修補砌高度以現存西北角臺最高處為準。維修加固工程由內蒙古啟原古建筑公司負責實施,在確保文物安全、施工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工程進展順利。
4 考古工作
為確保文物安全,防止不當修繕對文物本體造成二次損害,考古工作貫穿修繕過程始終,這些措施為本次維修加固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技術支持。
4.1 考古探查
在維修加固尚未開始前,對東墻內側、北墻兩側、西墻兩側、城門入口處進行考古探查。具體方法為開挖垂直于墻體的探溝,其目的是了解墻體兩側堆積成因及墻體的穩定性,為墻體加固提供理論依據。通過探溝探查發現墻體兩側斜坡狀堆積是由城墻坍塌形成,坍塌石塊、砂礫等雜亂無序疊壓漢代文化層形成斜坡,其上覆蓋風培土及近現代羊糞土。被掩埋的城墻系地面初步找平后,用平整的大石塊為底向上逐漸收分壘砌而成,形制分明。據此分析,此城漢代被放棄后,墻體逐漸坍塌,后來的使用也僅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小規模、短時間的放牧、生活等活動。坍塌的堆積客觀上起到了支撐、護基的作用,墻體下部穩定堅固,壘砌形制分明,為墻體拆落歸安、清理歸安的穩定性、原真性提供了重要依據。
4.2 考古清理
考古清理嚴格區域劃分,對工程不涉及的部分未做擾動。對馬道上部及側邊坍塌堆積的清理,基本揭露了階梯式登城通道原貌。對烽火臺主臺體周邊坍塌堆積的清理,掌握了烽火臺的砌筑方式及結構形制。對甕城內部及坍塌的城門進行了全面揭露,搞清了甕城及城門的修造方式和整體形制。本次進行的考古清理,是遺址歷史上首次清理。經清理后呈現出細膩的建造構思、強硬的防御手段等特征,為漢長城沿線障塞的形制布局以及建筑科技的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可靠依據。針對考古清理中的重要發現,設計方及時進行補充設計,對雞鹿塞的科學修繕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3 考古指導
文物保護專業技術人員入駐施工現場,主要負責施工現場遺物遺跡判斷、標本收集,以及文物、重要信息、資料采集,包括突發事件的判斷與處理及提供現場指導等。
5 小結
雞鹿塞維修加固工程嚴格遵循國家文物局批復的設計方案,按照文物保護基本原則進行施工,對雞鹿塞城墻、甕城、角臺及4個烽火臺進行了維修加固。施工中始終堅持“原材料,原工藝”的做法,遵循文物修復“最小干預”的原則,將考古工作貫穿于修繕全過程。修繕工程歷時4年,參與各方始終本著對文物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開展工作,在磴口縣文體旅游廣電局的指導下通力合作,保證了雞鹿塞維修加固工程科學有效地進行。內蒙古自治區考古研究所配合維修工程進行了考古清理;自治區、市文物局領導及專家多次深入工程現場,對工程進行監督、檢查、指導,為工程的順利完成提供了支持。
雞鹿塞是中華民族紐帶象征—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及民族團結的象征,是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溝通交流、不斷繁榮的見證,對研究漢代長城的建制、布局、屯兵與戍守等邊關制度以及地理環境變遷等具有重要意義。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雞鹿塞作為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修繕工程的完成,是開展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的重要實踐。通過修繕,遺址不僅達到了“延年益壽”的目的,也對雞鹿塞建造方式以及修筑特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為同類型石筑城址的研究與保護提供了重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