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陵王漢墓是西漢廣陵厲王劉胥和其王后之墓。文章將以廣陵王漢墓出土的“題湊”所反映出來的漢代墓葬結構以及隨葬品文物為研究對象,對“題湊”的形制、隨葬物的種類等進行分析,探討廣陵王漢墓的規格是否符合劉胥去世時的諸侯身份,以及其在隨葬品中彰顯的野心,為漢代的墓葬結構研究和廣陵王劉胥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歷史參考。
關鍵詞:廣陵王漢墓;墓葬結構;隨葬品;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6.005
0 前言
高郵市農民在采石過程中無意挖掘出了一座漢代墓葬,即廣陵厲王—劉胥及其王后之墓。廣陵王漢墓,1979年發掘于高郵市高郵湖西新區神居山,1982年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這幾乎是漢代規模和形式最為宏偉的一座墓葬,為豎穴巖坑墓,深24米,以斜坡墓道與地面相通,上有封土,但保存情況差,封土原高不詳①。墓內有明顯被盜竊的痕跡,且盜竊時間距今久遠,經受過多次破壞,但值得慶幸的是,仍留存有大量隨葬品。
1 廣陵王漢墓的墓葬結構
在廣陵王漢墓中,外藏槨、黃腸題湊、梓宮、便房等皆具,內槨房外圍有一圈用金絲楠木堆壘而成的向內木墻,外藏室中擺放大量隨葬品。整體以梓宮為中心,層層槨房將梓宮包圍,在漢代是極其常見的一種環抱式結構類型墓葬。這是中國迄今為止出土的同類墓葬中規模最大、結構最復雜、用料最考究、制作最精良、保存最完整的題湊式木槨墓的代表作。
廣陵王漢墓中最為著名、珍貴的是那圈“木墻”,這在墓葬中是極為珍貴稀少的一類葬式,即前文所述的“題湊”。該詞最早在《呂氏春秋·節喪》中出現,“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木積炭,以環其外”②,木頭皆向內即為“題湊”。在《漢書·霍光傳》中提及:“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藏槨十五具。”③其中“題湊”與“黃腸”并列,于是就有學者將廣陵王漢墓中的“題湊”也判斷為“黃腸題湊”④。本文認為其實不然?!包S腸”指的是黃心柏木,即制成“題湊”的一種材料;廣陵王劉胥使用的“題湊”是由856根金絲楠木制造而成的,因而不能稱為“黃腸”。在古代,柏木不比金絲楠木稀有,為什么權重的廣陵厲王不使用柏木而以楠木代之?其因有二:其一,“黃腸題湊”是帝王一級使用的墓室形制,是厚葬之風的產物⑤。在古代,只有帝王或者帝王特許的諸侯才可使用,而劉胥作為犯有重罪的臣子,使用柏木做“黃腸題湊”太過逾矩。其二,廣陵盛產金絲楠木,珍貴的楠木被廣陵國頻繁用于制造漆物棺具。七里甸漢墓中的漆耳杯就是楠木胎。雖然在當代有“一寸楠木一寸金”的說法,但對于千年之前的廣陵而言,這種情況似乎有些反常。廣陵王漢墓葬的“題湊”形制雖符合漢代階級建造的規范,但從這一形制中也能看出劉胥的野心。學者發現,廣陵王漢墓中看似是金絲楠木的結構,其下隱藏的卻是柏木。出于對“黃腸題湊”的向往,劉胥在楠木的端頭嵌進了柏木芯⑥。前文提到,使用柏木的“黃腸題湊”是帝王或重臣墓葬的專屬,由此可知,劉胥的帝王夢一直延續到了他的墓葬之中。
廣陵王漢墓為豎穴墓,一旦下葬便沒有正門可供進入。其梓宮之外還有多種槨房和藏室,作為保護和擺放隨葬物品的地方,可見該墓葬建筑結構復雜。即便早年有跡象顯示有盜竊者曾進入過該墓葬,但仍有大量隨葬文物流傳至今。墓葬底部鋪有地龍,架空了整個“題湊”,這一設計一方面能起到防潮防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蘊含著墓主渴求升天的寓意。同時,該墓葬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廣陵漢墓雖使用金絲楠木、漆器棺槨、地龍等,增強了墓葬的防腐防盜性能,但對于后世的高科技手段,甚至是東漢時期的摸金校尉而言,挖掘或盜竊相對較為容易。
廣陵王劉胥自縊而死,其曰:“皇上待我恩澤深厚,如今負之太甚。我死后,本應暴尸荒野,若幸而得葬,薄葬可也,無須厚葬。”⑦但是廣陵王漢墓真無厚葬嗎?據考古發現:廣陵王漢墓南北長16.65米、東西寬14.28米,面積約237平方米,折合木材約545立方米,共用金絲楠木856根,其木槨面積比馬王堆漢墓大18倍。由此足以看出廣陵王漢墓的雄偉與復雜,也能窺見墓葬背后隱藏的野心。本文認為,造成廣陵王漢墓如此雄偉還有另一個原因,即漢宣帝的祖先崇拜信仰。廣陵王是漢武帝的第四子,漢宣帝將漢武帝視為自己的祖先,皇帝感念宗親血脈,而漢代墓葬是祖先崇拜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即便廣陵王曾有不當行為,漢宣帝也依舊容許其下葬于規模如此宏大的墓室之中。
2 廣陵王漢墓的隨葬品研究
漢代人將死者生前的財物轉移到地下,為死者打造一個死后的理想家園⑧。廣陵王漢墓雖然在早期就有過被盜的痕跡,但考古隊仍挖掘到了大量隨葬品。這些隨葬品在劉胥無逾越階級的表面下,也暗藏著他的野心。
金縷玉衣(圖1)是廣陵王漢墓中最為珍貴的隨葬品之一。不過,目前展出的這件是后人仿制的,因為下葬時所穿的金縷玉衣已被東漢摸金校尉偷竊。研究表明,摸金校尉直接進入了廣陵王漢墓的內槨。當代考古隊在挖掘過程中,只能在梓宮周圍找到幾塊被遺棄的金縷玉衣碎片,以及棺槨中被遺棄的零星尸骨。
金縷玉衣作為死者的葬服,用于顯示死者的身份。其作用不僅在于再現死者,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過程將已故的肉身轉化為一個“玉體”—一批批玉先后被放置在尸體之上,逐漸與肉體相嵌合。在這個過程中,肉身逐漸被“玉”所取代,最終成為一具不受時間和環境影響的不朽雕像。古人相信玉能寒尸,令其不腐⑨。
漢人同時存在“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他們認為“魂”和“魄”是兩種不同的形態:“魂”在死后升入天堂,“魄”則永遠留在墓葬中。因此,劉胥乃至漢代貴族用金縷玉衣包裹他們的尸身,并放入大量隨葬品,目的是供養“魄”。玉衣存在不同絲線縫合而成的樣式:用銀線縫制的是銀縷玉衣,用銅線縫制的是銅縷玉衣……由于挖掘隊在玉制品旁邊找到了被扯斷的金線,可以確定廣陵王漢墓中的玉衣形制為金縷玉衣?!段骶╇s記》中記載,金縷玉衣為漢代帝王下葬專用⑩。而劉胥將其作為殮服,其帝王之心也就顯而易見了。
在棺槨內部還找到一塊配有銅泡的圓形玉璧(圖2),玉璧做工精美、質地優良,上面有乳釘紋樣裝飾。漢人有“天圓地方”的概念,圓形玉璧是古人“宇宙觀”的一種體現;同時,在棺槨內存放玉璧也代表著廣陵厲王對“死后升天”的一種期盼。
圖3是廣陵王漢墓中出土的一套漆器,做工精致,漆物的內部都繪以不同的紋樣作為裝飾,并采用了不同顏色的內部描繪,如黑繪、紅繪。左上角的漆器內部似云紋狀,顯得大氣又低調;右下角的漆器內部繪有一只奔跑中的動物(圖4),因其圖像繪制和廣陵出土的一只朱雀漆器(圖5)十分相似,本文認為該動物是傳說四大神獸之一的朱雀。漆器中的朱雀四肢開展,上肢呈現擺動姿勢,下肢一前一后做邁步狀態,似奔跑,氣勢雄偉、栩栩如生。考古隊并未搜尋到關于白虎、玄武、青龍其他三大神獸,原因不乏摸金校尉盜走的可能性,但本文認為墓葬中原本就沒有其他三大神獸的可能性極大,在劉胥的墓中似乎不應該將朱雀視為象征宇宙的神獸之一。漢代以前,“仙”的觀念是建立在逃避死亡的愿望之上的,但是在漢代,“死后成仙”的思想開始流行k。而朱雀作為一種祥瑞,在神話中為承載先民飛升成仙的一個載體,可以看見在廣陵漆器中朱雀旁常伴有云式紋樣,而廣陵王漢墓同組漆器中出現的單個云紋狀漆器,將朱雀和云式紋樣分開展示。廣陵即現在的江蘇揚州,追溯至漢代為領域南端,朱雀象征南方,厲王自敘:“封于南土,世世為藩輔。”l因此,作為廣陵的統領者,使用繪有朱雀底紋的隨葬品也就不足為奇了。在廣陵王地宮的石壁內也雕刻有羽人模樣的小人,與朱雀載人飛升相契合,足以體現劉胥飛升成仙的期望,這恰恰體現了漢人一種獨到的生死觀念。在當代的廣陵王漢墓博物館內,建造者在墓門上方也僅僅雕刻了朱雀,或許也是出于此推測。
在廣陵王漢墓中出土了大量陶器、泥人,這正是劉胥“事死如事生”觀念的體現,他希望這些泥人能陪伴自己。據發現,曾侯乙墓中存在人殉現象,考古顯示,該墓出土了21具女性遺骸,推測為墓主的樂工。這一現象證明:人殉雖然在周朝得到合理抑制,但仍有施行,并延續至漢代。劉胥作為身居高位之人,為什么他的墓中沒有人殉現象的發生呢?一種可能是:還未準備。劉胥最后的惡行暴露,來不及舉行人殉儀式。
同時,考古學家也在梓宮中發掘出了繪有漆畫的棺槨。相較于同時代的馬王堆和曾侯乙墓中棺槨上繁復的宇宙觀圖景,廣陵王漢墓漆棺表層只有簡約的紅黑水紋。對于漢代皇室或是貴族來說,在墓葬棺槨中繪制精美的圖案和華麗的雕刻是常舉,然而廣陵王的棺槨卻極其簡陋。相較于廣陵王自身槨房的簡樸,其王后的墓葬雖然規模不大,但是隨葬品更多,考古隊在劉胥王后墓葬中挖掘出了木刻畫,其上刻畫著廣陵王宮,旁有拿著武器的士兵,雄偉恢宏。還在皇后墓中挖掘到了“車馬槨”,文獻史料中有記載,只有皇帝或重臣等統治階級可以使用“車馬槨”。相較于王后墓隨葬品的種類豐富、隨葬等級高,劉胥墓葬中除了無法搬運的“題湊”形制和金縷玉衣外則顯得樸素簡單。劉胥棺槨簡單的原因為:在古代,棺在入葬前要在葬禮上陳列m。漢武帝后,儒術廣受推崇,宗教祭祀信仰沒落,即使劉胥作為諸侯王,若使用如馬王堆、曾侯乙墓般奢華的棺槨,極有可能讓觀者產生官方倡導巫術行為這一心理,使巫術崇拜重新盛行。漢宣帝雖然有濃厚的祖先崇拜,但讓劉胥的棺槨奢華地展示在眾人面前,顯然會引發社會轟動,因此只能以簡陋的黑紅水紋棺槨代之。那么,原先備好的棺槨和木刻版畫何去何從?這或許就是劉胥皇后的墓葬中有精美木刻隨葬品的原因。
在廣陵王漢墓的出土隨葬品中,包含著大量明器,如泥五銖、泥麟趾金、石滑輪和四厘米左右的小型投壺。相較于?;韬钅怪惺褂玫你~制五銖錢、泥塑、石塑制品,其也更顯簡略??梢钥闯觯M管漢宣昭帝縱容了廣陵王漢墓原有的規格,但是仍有一定的壓制意味。
縱觀整個廣陵王漢墓,劉胥將他的野心掩藏得極好。雖然廣陵王漢墓的墓葬結構復雜,隨葬品繁多,但都沒有逾越階級的行為被公之于眾。如果不是千年之后,考古隊對于廣陵王漢墓的重新研究,劉胥的野心將會一直隱藏在巖層之下。
3 結語
廣陵王漢墓葬規模宏大、結構復雜,不僅體現了漢代王室的尊貴地位,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喪葬禮儀的高度重視。種類繁多、制作精美的隨葬品不僅展示了漢代高超的手工藝水平,也反映了漢代的物質文化繁榮、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等級制度。墓葬內部結構的布置,體現了漢代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觀,他們希望通過豐富的隨葬品讓死者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受生前的生活。廣陵王漢墓的墓葬結構與隨葬品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獨特的墓葬結構和豐富的隨葬品為研究漢代社會、經濟、文化及宗教信仰提供了寶貴資料。這些發現不僅深化了我們對漢代歷史的認識,更豐富了現存的歷史文化遺產。
注釋
①楊懿.高郵天山漢墓與海昏侯墓的比較[J].秦漢研究,2019(00):50.
②呂不韋.呂氏春秋[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52.
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73.
④邢翔宇,喬豫.試論漢代“黃腸題湊”葬制[J].東方收藏,2023(11):112.
⑤薛鋼,鄧海春.黃腸題湊比金縷玉衣規格更高[J].建筑工人,2020,41(8):58.
⑥邢翔宇,喬豫.試論漢代“黃腸題湊”葬制[J].東方收藏,2023(11):113.
⑦l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6.
⑧巫鴻.黃泉下的美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15.
⑨k巫鴻.黃泉下的美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29.
⑩劉韻.西京雜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75.
m巫鴻.黃泉下的美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17.
參考文獻
[1]薛鋼,鄧海春.黃腸題湊比金縷玉衣規格更高[J].建筑工人,2020,41(8):58.
[2]邢翔宇,喬豫.試論漢代“黃腸題湊”葬制[J].東方收藏,2023(11):112-114.
[3]周樹山.可憐漢武之子孫[J].書屋,2014(11):76-81.
[4]楊懿.高郵天山漢墓與?;韬钅沟谋容^[J].秦漢研究,2019(00):48-56.
[5]巫鴻.黃泉下的美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