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0年以來,南陽文物工作者對南陽境內的方城、鴨河工區、南召、唐河、臥龍區等地的巖畫進行了考古調查,南陽巖畫主要有凹穴巖畫、圓盤狀圖案、祭臺、圖騰以及巨石文化等幾大類,主體是史前及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另有部分為金元時期蒙古人駐軍留下的遺存,內容包括祭祀、天文觀測、星象記錄、生殖崇拜、辨方位定時辰、文字符號等。南陽巖畫以凹穴巖畫為主,具有分布范圍廣、數量巨大、延續時間長、功能多元的特點。南陽巖畫是“中原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現極大豐富了“中原巖畫”的數量和內涵。
關鍵詞:南陽;凹穴巖畫;考古調查;“中原巖畫”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6.042
巖畫是古代先民以石質材料為載體,通過刻繪形式留下的文化遺跡。巖畫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但由于缺少公認的斷代技術,難以準確定其時代、溯其根源、表其本意、命其真名,因而又被稱為“天書”①。南陽巖畫最早于2010年在方城被發現,隨后南陽文物工作者和巖畫愛好者又先后在鴨河工區、南召、唐河、臥龍區等地發現了大量的巖畫,包括凹穴巖畫、圓盤狀圖案、祭臺、圖騰以及巨石等巖石文化,并持續進行了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進一步確定南陽巖畫的時代、性質、文化內涵,加強對巖畫的研究、保護和利用,2019—2020年,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員對南陽境內巖畫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獲:尤其發現南陽凹穴巖畫的內容豐富、分布范圍廣、時間跨度較長,具有獨特的、重要的歷史價值。本文現就南陽發現的凹穴巖畫進行簡要概述,并就其涉及的一些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1 南陽凹穴巖畫的分布情況
凹穴巖畫,是指古代人類利用石質或金屬工具在巖石表面上研磨的多個半圓穴組成的圖案。這些半球形圓穴直徑和深度最大可達數厘米,最小的在1厘米左右②。凹穴巖畫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現,最早主要發現于東南沿海③、西北地區(包括內蒙古西部)④、東北地區⑤、東南地區⑥,后在河南新鄭具茨山⑦、南陽盆地⑧以及湖北隨州⑨等地也發現了大量的凹穴巖畫,又被稱為“中原巖畫”。
南陽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西依秦嶺、北枕伏牛、南臨江漢、東扶桐柏,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是呈馬蹄狀的盆地。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域,是長江、黃河、淮河的自然分水嶺,境內伏牛山、桐柏山、大巴山脈的武當山三大山系環抱。這里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地球上最適宜人類生活的地區之一。南陽凹穴巖畫,其總體上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具體情況如下。
一是重點分布在淺山丘陵地區,凡是有大量裸石的地方,幾乎都有巖畫遺存。這些位置是視野開闊地帶和典型的要道、石坡地、要地制高點。
二是一般周邊有河流,遠處環山,周圍是大片適合耕作的土地,依山近水,適宜人類居住、生存,環境位置優越。
三是分布范圍廣闊,經初步調查,南陽境內的方城縣、南召縣、鴨河工區、臥龍區、鎮平縣、唐河縣、桐柏縣、內鄉縣、桐柏縣、鄧州等縣(區)50多個鄉鎮、160多個行政村,均有巖畫發現,并且向南陽盆地周邊省、市、縣輻射。
四是凹穴巖畫多分布在整塊巖石上,并且多數以水平為主,部分呈斜坡狀,有的甚至在立面上。
五是巖畫地點周邊有不同時期的遺址,如方城一里坡巖畫東側100米有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一里坡遺址,唐河湖陽巖畫附近有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影坑遺址。
2 南陽凹穴巖畫的分類
南陽凹穴巖畫體量大、分布區域廣,十分少見。這些圓形符號有大有小、有深有淺,一般直徑在4~5厘米,深0.5~1.5厘米。按數量組合分,主要有單排連穴以及雙排5連到雙排9連、11連、12連、13連等,最多的雙排24連穴,呈連珠狀、梅花狀,還有一塊石面上罕見地刻磨有上千個凹穴和其他符號。湯惠生、劉五一先生將具茨山凹穴巖畫分為單凹穴、雙凹穴、雙排凹穴、梅花狀環凹穴、散狀凹穴等五類⑩。根據目前南陽巖畫的調查情況,并結合南陽地方學者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對南陽凹穴巖畫進行歸納,主要可分為三角狀連穴、單排連穴、雙排連穴、多排連穴、梅花狀凹穴和其他散存凹穴巖畫等六大類。
2.1 三角狀連穴
三個凹穴呈三角狀分布,凹穴大小相近、遠近略有差異。主要分布在方城縣和鴨河工區等地。
2.2 單排連穴
凹穴呈直線分布,數量不等,最多達10余個凹穴。主要分布在鴨河工區、方城等地。如方城縣獨樹鎮靈山,在一塊巖石的頂部平面上,分布有一組3連穴、一組6連穴;最多一處單排連穴,一組10個凹穴,呈直線狀一字排開。
2.3 雙排連穴
雙排連穴在南陽凹穴巖畫的類型中占比最多,一般成雙排布局,數量不等,其中以雙排6連、5連居多,部分兩側或兩端各有一個凹穴,排列方向沒有規律,最多雙排24連。方城、鴨河工區、臥龍區、南召、唐河等地均有分布。如南召縣石門北沙溝雙排6連穴,位于一塊巖石的頂面,略有傾斜,一組雙排6連穴,另外雙排的兩側各有一個凹穴(圖1);臥龍區潦河坡鎮溝口村雙排9連穴,位于一塊近長方形巖石上,一組雙排9連穴,一側有兩個凹穴(圖2)。
2.4 多排連穴
多排連穴包括三排連穴、四排連穴、六排連穴等。主要分布在方城、南召等地。如方城縣古莊店鎮山庫莊村老鴰石,位于一塊大約3平方米的巖石上,巖石近橢圓形,中部突起,四周凹,長240厘米、寬88厘米。左側為3排6連穴,兩側、兩端又各有數個凹穴;中部一組為6排6連穴,一側和中間又有兩個凹穴,共38個凹穴組成。
2.5 梅花狀凹穴
一般平面呈梅花狀,以中部凹穴為中心,周圍平均分布5到11個不等的花瓣,甚至有多重花瓣。主要分布在唐河和鴨河工區,其中以唐河縣祁儀鎮和胡陽鎮較為集中。如唐河縣湖陽紫玉山,一塊巖石分布有多組梅花狀凹穴,呈傾斜狀,以中部凹穴為中心,周圍平均分布有6個凹穴;唐河祁儀湛莊馬山,位于一塊大約2平方米的巖石上,呈傾斜狀,以中部凹穴為中心,周圍平均分布有8個凹穴。
2.6 散存凹穴巖畫
南陽凹穴巖畫中有一大部分無規律分布的散存凹穴巖畫,一般單穴與多穴無規律布局,部分呈弧形排列或以陰線相連,似天文星座。如在方城縣清河鎮張莊,發現一塊巖石上分布有多個凹穴,而且有溝槽相連(圖3)。
3 南陽凹穴巖畫的組合
南陽凹穴巖畫并不是孤立的單組存在,它們與線刻圓盤狀巖畫、具象巖畫、巨石文化組合,以及它們彼此之間也經常相互組合。“畫面上的各個圖像及其各圖像間的關系是揭開巖畫神秘面紗的突破口”k。各種巖畫圖案之間的關系,對于破解巖畫的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目前調查的情況,南陽凹穴巖畫的組合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凹穴巖畫相互之間組合;二是多種凹穴巖畫與圓盤狀線刻巖畫組合;三是多種凹穴巖畫與巨石文化等組合。凹穴巖畫的組合盡管目前仍難以解讀,但其組合形狀應是既隱含了星象特征,又記錄體現了星象時節變化規律l。
3.1 凹穴巖畫之間的相互組合
三角連穴、單排連穴、雙排連穴、多排連穴以及梅花狀連穴等經常相互組合出現,有的甚至呈密如星斗的滿天星狀。這些組合分布在南陽市所有發現凹穴巖畫的區域,一般分布在一塊巖石上,由單排連穴、雙排連穴、多排連穴、梅花狀連穴等多種凹穴組成,數量多少不等,方向位置沒有規律。如方城清河觀音臺凹穴巖畫,位于一塊長360厘米、寬116厘米的巖石(中間有裂縫)上,由五組2排5連穴、一組雙排6連穴、一組雙排3連穴組成(圖4);唐河縣祁儀鎮板蒼村凹穴巖畫,位于一塊近圓形的巖石上,巖石長155厘米、寬120厘米,中部分布有兩組巖畫:一組7個凹穴呈梅花狀;一組2排5連,兩側各1個,兩端各2個,共14個凹穴,兩組共同組成一個畫面(圖5);唐河縣紫玉山巖畫,由一組雙排5連穴和一組雙排6連穴組合(圖6)。
另外,凹穴巖畫之間的相互組合,有的密如星斗,這種滿天星狀主要分布在唐河、南召、鴨河等地。一般位于一塊的巖石上,密集分布有單個、單排、多排、梅花狀等各種形狀的凹穴,似滿天星斗。如在唐河縣祁儀鎮馬山,發現一塊不足2平方米的巖石,呈傾斜狀,密布有100余個凹穴,有單穴、單排連穴、雙排連穴、梅花狀以及不規則狀等,分布沒有規律;南召縣小店鄉關莊一號巖石,大大小小分布有1000多個凹穴,由單個、單排、多排等多組凹穴組成(圖7)。
3.2 線刻圓盤狀巖畫與多種凹穴巖畫組合
線刻圓盤狀巖畫主要分布在臥龍區、鴨河工區、南召、方城、唐河、鎮平等地。目前南陽地區已經發現30余處在巖石上磨刻的圓盤狀圖案,其中大部分分布有凹穴巖畫。圓盤狀圖案一般刻在巖石的平面或傾斜面,圓盤中部凸起,圓中心凸起內有方形或圓形孔,向外分層成三層、兩層,個別為一層,圓盤有一個或多個缺口,指向方位也各有不同。圓盤上及周邊還刻有數量不等、排列有序或成組出現的凹穴符號或刻線溝槽。圓盤最大直徑7米,最小直徑1.8米,直徑一般2~3米。多數圓盤的內外刻有多組雙排或單排的凹穴巖畫。如鴨河工區柳樹溝巖畫,位于鴨河工區皇路店鎮楊寨村柳樹溝組,圓盤直徑2.73米,圓盤內外刻有多組凹穴巖畫及多種刻畫符號(圖8)。
3.3 多種凹穴巖畫與巨石文化等組合
調查發現南陽凹穴巖畫的出現并不是孤立的,在方城、唐河、南召等地發現有一部分凹穴巖畫經常與巨石文化、具象巖畫等同時出現,內容有人物、動物等。如方城縣袁店回族鄉河灣行政村高莊村巖畫群,各種凹穴巖畫與具象人物畫像、大面積的方格圖案同時出現在一個區域(圖9)。
4 南陽凹穴巖畫的相關問題
南陽凹穴巖畫具有分布范圍廣、數量巨大、延續時間長、功能多元的特點,它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原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豐富了“中原巖畫”的數量和內涵。其內容包括祭祀、天文觀測、星象記錄、山川祭祀、生殖崇拜、辨方位定時辰等。
4.1 南陽巖畫的數量統計
關于巖畫的數量統計,各地標準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按照發現巖畫的位置命名。如《隨州巖畫探源》m一書,巖畫統計方法是按照發現巖畫的位置命名,比如桐柏支脈Ⅰ、Ⅱ,飛沙河水庫西東山巖畫、高莊巖畫等,再下一步細分,比如桐柏支脈Ⅰ,共有15個巖畫點。
二是按照巖畫所在行政村組命名。如南陽鴨河工區皇路店鎮柳樹溝有一處巖畫遺跡,進一步細分柳樹溝巖畫,其包含了圓盤狀巖畫、雙排10連、雙排12連、多排連穴等100余個巖畫點。
三是按照巖畫所在地巖畫所在的巖石統計。比如南召縣小店鄉關莊巖畫,分為一號原石和二號原石,其中一號原石大大小小分布有1000多個凹穴,有單個、單排、多排等,但統計為一幅巖畫。
綜上綜合考慮,本文的統計方法是按照巖畫所在行政村組集中區域為一處,比如南陽臥龍區謝莊鄉田營巖畫為一處遺跡,再細一步統計該處共有多少組凹穴巖畫,如單排、雙排、多排連穴等分別按照一個點計算,最終統計出多少處遺跡、多少點或幅。例如方城凹穴巖畫,按照該統計方法,根據《方城巖書巖畫》n以及目前調查的資料統計,方城縣有凹穴巖畫100余處(遺跡)、近5000個點(幅畫)。按照該計算方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南陽境內發現凹穴類巖畫300余處近萬個點(幅畫)。
4.2 南陽凹穴巖畫的年代
凹穴巖畫在南陽巖畫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目前,國外發現最早的凹穴巖畫可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早期。著名巖畫專家湯惠生先生結合世界各地學者對凹穴巖畫的研究成果,認為最早的凹穴巖畫是印度的會堂洞穴遺址,碳十四檢測年代為距今29萬年,這些凹穴巖畫相對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早期o。
關于凹穴巖畫時代的判定,目前仍缺乏科學有效的方法,雖然微腐蝕斷代法可用于巖畫、石刻的斷代,但由于對樣品以及環境要求太過苛刻,以致許多巖畫地點很難達到分析測定的要求。針對以具茨山為代表的中原凹穴巖畫,湯惠生先生認為從制作技術來看,可分成早、晚兩期,早期巖畫是研磨而成,晚期是用金屬工具雕琢制作p。時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延續到青銅時代,因此,他將中原凹穴巖畫早期的時代定在距今11000~6000年;晚期大約距今3000年q。趙丹先生根據有關微腐蝕斷代數據,認為“中原巖畫”最早的年代距今4850年,下限距今760年r。李伯謙先生在論述具茨山巖畫發現的意義時講道:“巖畫不只中國有,它是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中智慧、能力包括藝術感的具體表現,這些是動物所沒有的……從全世界的考古發現來說,可以上溯到上萬年以前。”s
南陽凹穴巖畫時代的確定盡管缺乏直接斷代的數據,但其時代應該與具茨山以及隨州凹穴巖畫時代相近,既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t,也有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或與游牧民族有關的元代文化遺存u。
4.3 南陽凹穴巖畫的文化內涵
巖畫是“刻在巖石上的畫”,巖畫的解讀一直是世界難題,因此又被稱為“天書”。巖畫專家蓋山林先生在談到有關巖畫解讀的問題時,講到“要求巖畫學者具備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史、思想史等多種學科的豐富知識,還要求巖畫學者親臨現場,去觀看巖畫”,他認為“對巖畫的解讀要比對巖畫發現困難得多。巖畫內容的解讀既要望畫生義,又不可簡單地望畫生義”v。關于凹穴巖畫的主要內涵,國內外許多專家都做過許多論述,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意見。
一是與觀察天文現象有關w。
二是與祭祀活動或與原始巫術有關x。
三是與生殖崇拜有關y。
四是與文字起源有關z。
五是記事符號等。
另外,還有圖騰崇拜、占卜、祈福符號等說法。這些關于凹穴巖畫的解釋,有助于我們認識凹穴巖畫的性質和文化內涵等。
上述種種解釋,以前三種解釋存在較大的合理性。凹穴巖畫無論是生殖崇拜、天文現象或其他某種祭祀、巫術等,均為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崇拜所致,與古代人觀天象、祭祀等舉行的儀式有關。但凹穴巖畫的確切含義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李伯謙先生在論述關于巖畫與文字起源的關系時認為,“巖畫在一定意義上跟文字的起源有關,現在全世界都認識到,文字的起源一定是從非文字領域,從一些陶器、石器以及像巖畫這樣的符號演化出來的”。李伯謙先生的論斷為我們研究凹穴巖畫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指導意義。
4.4 南陽盆地及周邊凹穴巖畫是“中原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五一等經過多年研究,將新鄭、新密、禹州交界處的具茨山巖畫稱為“中原巖畫”。目前南陽盆地及周邊的隨州、泌陽發現的凹穴巖畫與具茨山巖畫相比,盡管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總體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應該統稱為“中原巖畫”或“中原巖畫南陽類型”。這些地區的凹穴巖畫具有風格類似、數量龐大、時代相近、分布區域集中而確定等特征。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數量眾多、分布廣。
二是凹穴巖畫占據主導,其中又均以雙排連穴為主,另有梅花狀連穴等。
三是多以單排連穴、雙排連穴、多排連穴、梅花狀連穴等多種凹穴組合形式出現。
四是時代均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青銅時代,甚至元代。
五是內容均與生殖崇拜、祭祀、天文星象以及占卜、祈福或文字符號等有關。
南陽凹穴巖畫是古代先人為我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它的發現極大豐富了“中原巖畫”的數量和內涵。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中原地區凹穴巖畫的發現不僅為探索中原史前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同時也為探索整個華夏文明,特別是探索中華民族精神文明體系的起源、形成以及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材料”。
(自2020年以來,南陽文物考古研究所喬保同、李長周、翟京襄、高大鵬、袁子祠以及張長運、鄭毅等共同對南陽境內發現的巖畫重新進行了調查。巖畫攝影、拓片主要由張長運等完成。)
注釋
①白振國,藍玉獻.南陽“巖石文”(巖畫)[N].河南日報,2020-04-15(13).
②趙丹.中原地區凹穴巖畫的初步研究[J].中國文化遺產,2017(6):101-105.
③連云港市重點文物保護與研究所編委會.凹穴巖畫調查與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④張亞莎.西藏的巖畫[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尼瑪江才.玉樹通天河流域凹穴巖畫的發現[J].西藏藝術研究,2016(2):21-28;賀吉德,丁玉芳.賀蘭山賀蘭口巖畫[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蓋山林.陰山巖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⑤連云港市重點文物保護研宄所.連云港石刻調查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鞍山巖畫專題考古調查組.鞍山、海城地區古代巖畫的調查報告[J].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10(00):95-112.
⑥李洪甫.論中國東南巖畫[M]//遼寧美術出版社.中國巖畫全集(4).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
⑦劉五一.具茨山巖畫[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⑧白振國.方城巖書巖畫[M].鄭州:海燕出版社,2012.
⑨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巖畫研究中心,隨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隨州市神農部落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桐柏山巖畫:神農部落上古文化遺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⑩湯惠生,劉五一.具茨山巖畫:神話時代的古人印記[M]//劉五一.具茨山與中華文明.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kv蓋山林.昨日重現:關于巖畫[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4(1):3-10.
l孫保瑞.中國上古農業文明的歷史印跡:論中原凹穴巖畫[J].農業考古,2015(4):280-283.
m王文虎,何晗.隨州巖畫探源[Z].[出版信息不詳].
n白振國.方城巖書巖畫[M].鄭州:海燕出版社,2012.
opw湯惠生.凹穴巖畫的分期與斷代:中國史前藝術研究之一[J].考古與文物,2004(6):31-44.
q湯惠生.河南地區新近發現的巖畫、巨石遺跡及其時代[J].考古與文物,2012(6):70-78.
r趙丹.中原地區凹穴巖畫的初步研究[J].中國文化遺產,2017(6):101-105.
s李伯謙.具茨山巖畫發現的意義與黃帝文化帶來的啟示[M]//高林華,劉五一.黃帝文化國際論壇:文明盛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t徐品.方城西北部及東南部巖畫調查報告[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u2022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了南陽巖畫論證會,專家現場考察了南陽謝莊、鴨河柳樹溝、方城縣清河、唐河縣馬振扶、祁儀等地的巖畫后,多數專家認為南陽巖畫內容主要是祭祀、天文星象和占卜記錄等遺跡,為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部分為金元時期蒙古駐軍計時、祭祀活動遺存。
x孫向博.從隨州祭壇巖畫場域談神農祭祀文化[J].尋根,2021(5):15-18;趙丹.中原地區凹穴巖畫的初步研究[J].中國文化遺產,2017(6):101-105;陳建明.具茨山地區史前凹穴巖畫的文化解讀[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y陳兆復.符號巖畫引論[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0(2):89-92,149;劉五一.具茨山巖畫[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楊名豪.淺談巖畫中凹穴的作用和含義:以江蘇連云港贛榆匡林石穴巖畫為例[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1(9):3-4.
z白振國,藍玉獻.南陽“巖石文”(巖畫)[N].河南日報,2020-04-15(13);李伯謙.具茨山巖畫發現的意義與黃帝文化帶來的啟示[M]//高林華,劉五一.黃帝文化國際論壇:文明盛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劉五一.具茨山巖畫[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劉五一.中原巖畫[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