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器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步,也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代表了人類首次通過控制火候,使黏土在高溫下發生化學變化(脫水、燒結)而制成耐用器物的技術突破。早在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已經會制造和使用陶器。陶器不僅歷史悠久,且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是目前我國延續時間最長、使用范圍最廣的器物之一,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陶器;肥城;演變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6.033
陶器是怎樣發明的,目前還很難詳盡說明,但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指出:“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編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枯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在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現,成型的枯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這個目的。”
陶器是由黏土或以黏土、長石、石英等為主的混合物,經成型、干燥、燒制而成的制品的總稱,是新石器時代最常見的器物。它不僅是當時人們最重要的生活用具,也是這一時期工藝技術水平的代表性器物。早期的陶器,或用手捏成,或用泥條盤起來成型,也有利用模具來成型的,這些制法,統稱“手制”。慢慢發明了“慢輪修整”的辦法,后來又進一步發展到把陶泥坯料放到快速轉動的陶輪上,制造圓形陶器,稱作“輪制”。
最原始的制陶,所用的陶土是不加淘洗的,所以含雜質較多。后來,人們學會選擇陶土,并淘洗土中的雜質,就出現了泥質陶、細泥陶和用白色陶土燒成的白陶。在制造炊器時,為了使它受熱時不易裂開,還特意摻進一定量的沙粒或其他碎末,這種陶器被稱為夾砂陶。還有采用滲碳方法并在強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黑陶。有些黑陶器表漆黑光亮,器型規整,器壁厚度僅0.3~1毫米,薄如蛋殼,被稱為蛋殼陶,以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時期出土的蛋殼陶最為典型。
肥城市位于山東省中部,泰山西麓,距舉世聞名的泰山和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30多千米。肥城出土的陶器,以大汶口文化時期、戰國和漢代的最多,器型、種類也根據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1 大汶口文化時期陶器
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因1959年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的發掘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于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地區,為龍山文化(前2500—前2000)的源頭,延續時間約2000年,分為早、中、晚三期。陶器早期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晚期灰陶、黑陶比例上升,并出現白陶、蛋殼陶。器型以觚形器、鏤孔圈足豆、背壺、實足鬶、袋足鬶、高柄杯以及各種形式的鼎為特征。
1973年,肥城老城北壇村在整地運動中,發現了一處大汶口文化時期至西漢時期的文化遺址,陸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及青銅器、鐵器等。其中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另有灰陶、白陶、黑陶等,器型以紅陶鼎、紅陶背壺、紅陶鬶、白陶鬶、鏤孔圈足豆、黑陶杯、黑陶壺較多,器物形制與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器物類同,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典型的代表性器物。
大汶口文化紅陶鼎(圖1),1973年老城北壇出土,國家三級文物。高15厘米,口徑12.5厘米。紅陶,折沿,侈口,束頸,溜肩,鼓腹,圜底,三鑿形足。
陶鼎,新石器時期出現的炊器,用于煮食物,一般為夾砂陶。器形大多為圓形,深腹,圜底或平底,有圓柱形或扁片形三足,有的有雙耳,帶蓋。最早見于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前5500—前4900)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商周時期最為流行,東漢以后逐漸消失。
大汶口文化白陶鬶(圖2),1973年老城北壇出土,國家三級文物。高35厘米,寬15厘米。夾砂白陶,長斜流,侈口,喇叭形頸,連襠袋足,頸、腹間有一繩索狀環形把手,腹中部飾一周附加堆紋。器物制作精細,流口上翹,作鳥喙狀,空心袋足肥碩,外壁曲線生動。
陶鬶,古代燒水用具。始見于大汶口文化時期,盛行于龍山文化。其形制由流,頸、腹、鋬,實足或袋足組成。
大汶口文化紅陶背壺(圖3),1973年老城北壇出土,國家三級文物。高17.5厘米,寬10.5厘米。夾砂紅陶,敞口,圓唇,高頸,斜肩,腹部一側扁平一側圓鼓,下腹斜內收,平底。肩部有一對帶狀雙耳偏于腹壁較平的背側,另一側有一小突鈕。
陶背壺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特有器型,屬于汲水器類。背壺的造型基本是壺形,不同的是壺腹不是圓體,而是一側扁平一側圓鼓,肩下有耳穿,鼓腹下部有喙形或雞冠狀的突紐。
大汶口文化白陶杯(圖4),1973年老城北壇出土,國家三級文物。通高15.1厘米,口徑7.4厘米,底徑6.6厘米。夾砂白陶,侈口,長頸,圓肩,鼓腹,圜底,喇叭足。腹一側有一寬帶式環耳,腹中部有一周附加堆紋,足上飾三個間隔的圓形鏤孔。
陶杯,古代飲器,出現于新石器時期。大汶口文化時期多單耳杯、弧形杯。
大汶口文化黑陶杯(圖5),1973年老城北壇出土,國家三級文物。通高13.3厘米,口徑5.95厘米,底徑4.8厘米。泥質黑陶,侈口,杯壁向內弧曲,圜底,空柱狀柄,覆盤式足。此器造型精巧,線條流暢優美,與現代人們使用的玻璃高腳酒杯無二。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高腳杯的造型是西方人因喝紅酒而發明的,實際上我們的祖先早在45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就已經發明出了這種造型的酒杯。
大汶口文化黑陶豆(圖6),1973年老城北壇出土,國家三級文物。通高6.6厘米,口徑13.4厘米,底徑7.3厘米。泥質黑陶,圓唇,敞口,深腹,弧壁,圜底,矮柄,柄有2個對稱的圓形鏤孔,覆盤式足。
陶豆,古代盛食器。出現于新石器時期,由三部分組成:上部為盛器,中部為柄,下部為足。
2 戰國陶器
戰國時期(前475—前221)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以陶代銅為明器入葬已成習俗,制陶工藝受到發達的漆、銅工藝影響,陶器品種除灰陶外,以印紋硬陶為主。印紋硬陶燒成溫度較高,胎體已燒結,敲擊有鏗鏘聲。戰國時期有的陶器上還刻印有文字,這種刻印的文字一般稱“陶文”。陶文大多是在制作陶坯時打印的戳記、地名、窯場名、工匠名等。戰國時期陶鬲已消失,陶蓋鼎、蓋豆、壺、盤流行起來,在陶器制作上,出現了如陶盒、陶灶、陶倉、陶井臺、陶豬圈等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陶器和各種仿實物的人俑、獸俑、技樂俑等新器型。
戰國灰陶鼎(圖7),20世紀80年代汶陽鎮賈北村出土,國家三級文物。通高18.6厘米,口徑14.5厘米。泥質灰陶,器身子口,附耳略曲,圓腹,圜底,下附三蹄形足,腹飾一周凸繩紋。
戰國灰陶壺(圖8),20世紀80年代群眾上交。高38.5厘米,口徑14.9厘米,底徑13.2厘米。盤口,直頸,溜肩,鼓腹,圜底,圈足。腹中部有折棱,兩側有對稱鋪首銜環紋飾,下腹內收,飾籃紋。
陶壺,古代盛器。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由口、頸、肩、腹、底、幾部分組成,因時代及文化類型不同,器物形制也有差異。
3 漢代陶器
漢代(前206—220),分為西漢和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灰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國各地。漢代灰陶容器繼承商周以來的傳統并進一步發展,在制作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有些灰陶器繪有彩色的花紋,稱“彩繪陶”,即陶器燒好后再描繪朱、黃、白、黑等彩色紋飾,色彩易脫落。彩繪陶器始見于新石器時期,興于戰國,盛于漢代。漢代彩繪陶器主要作為明器,用于陪葬,在盛行厚葬之風的漢代尤為流行,它產生于中原,后擴展至全國大部分地區。有些灰陶器表面涂漆,是模仿當時的漆器。陶鼎和陶鐘是漢代最常見的仿銅陶器,流行的時期甚長。其他容器如甕、罐、盆、樽、盤、碗等,在整個漢代都大量存在,它們的形態隨著年代的推移而演變。從西漢中期以后,除了三足器和圈足器以外,幾乎所有的器物都為平底。還有一些日常用具如案、燈、熏爐及撲滿之類,為前代所少見或未見。
漢代制陶業的一項新發明,是濃厚的棕黃色和綠色的釉陶,俗稱漢黃釉、漢綠釉。釉藥中含有多量的氧化鉛,故稱鉛釉,由于主要流行于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也稱北方釉陶。棕黃色的釉陶出現較早,綠色的釉陶出現較晚,但東漢時后者大量流行,較前者更為普遍。由于陶質不堅,釉也易于脫落或變質,只存在于墓葬中而不見于居址,應該是專供隨葬用的。
2018年5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肥城市博物館聯合對桃園鎮曬書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首次發現一座漢魏時期城址,東西寬約150米、南北長約200米,面積達3萬平方米,城墻寬約22米,墻外壕溝寬約16米。其中陶器有瓦當、板瓦、筒瓦、盆、罐等,同時,清理的漢代磚砌水池,保存完整,造型獨特,為山東地區首次發現。另外,肥城老城楊莊村一村民家中,有一件早年出土的陶鈁(方形陶壺),高30多厘米,器身浮雕有圖案,上部一羽人乘龍翱翔于天空之中,下部一羽人騎虎行走在山巒之間,陶鈁兩側有對稱的螭虎耳,底部為“建安十五年制”六字款(圖9、圖10),非常少見。1992年,肥城縣文物管理所成立時,曾被借來展出過,后被村民拿回。
漢羊首陶杯(圖11),20世紀80年代群眾上交。高6.2厘米,口徑8.6厘米。泥質灰陶,斂口,鼓腹,圈足。杯一側有一羊首柄,外壁施紅色陶衣。
漢三足陶卮(圖12),20世紀80年代群眾上交。通高14厘米,口徑9.1厘米,底徑8厘米。泥質灰陶,直口,平沿稍外折,深腹直壁,平底,下承三足。
卮,古代盛酒器。圓筒狀,有蓋或無蓋,有足或無足,有耳或無耳。產生于戰國末期,秦時杯卮并行使用,流行于漢代,主要有陶卮、玉卮、漆卮等。漢代以后,酒卮少見。
漢綠釉陶壺(圖13),20世紀80年代群眾上交。高31.5厘米,口徑15.5厘米,底徑16厘米。紅陶掛綠釉,盤口,束頸,溜肩,鼓腹,平底。從口沿至肩有5組弦紋,每組5~7條不等,腹飾3組上下間隔的斜點紋。
漢彩繪陶壺(圖14),2008年6月桃園鎮東里村北一小型石槨墓出土,2件,形制、大小、圖案基本一致。泥質灰陶。通高24厘米,口徑14厘米,足徑11厘米。有蓋,喇叭口,長頸,鼓腹,圈足。黃色地,紋飾繪于地上,蓋及壺頸至中腹布滿用紅、藍、黑、白等彩料繪出的三角紋、云氣紋、圓勾紋等圖案。
這2件彩繪陶壺器型規整,整體圖案生動夸張,線條粗放剛勁,錯落分布的紅、黃、藍、黑、白等顏色鮮艷奪目,可謂是濃墨重彩。抽象的構圖,濃艷的色彩,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較高的藝術感染力。紋飾簡潔又不失生動流暢,體現出漢代時期豪放的藝術風格。這2件彩繪陶壺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為研究漢代陶器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參考文獻
[1]劉佳麗,王傳春.大汶口文化彩陶花瓣紋造型分析及其應用[J].毛紡科技,2024,52(9):16-24.
[2]房振,季豐收,周昱君,等.山東寧陽于莊東南遺址出土大汶口文化刻符大口尊的產地研究[J].文物天地,2024(9):122-127.
[3]鄭小明.漢代陶器紋飾演變與制作手法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4):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