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闡述兩件髹漆彩繪人物鼓墩的保護與修復流程。修復前,對兩件鼓墩的基本信息和病害狀況進行分析記錄;利用超景深三維視頻顯微鏡檢測器物,探究制作工藝;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行業標準》制定修復方案。修復過程中,遵循最小干預、真實性等修復原則,使用傳統漆木器修復技藝進行修復,強調修復的可識別性;依據修復技術路線,對器物進行拆分、清洗、除銹、矯形、拼接、補配、打磨、表面髹漆等步驟,最大限度還原器物最初的面貌,使其達到穩定、安全的狀態。修復后,整體效果較好,并提出該類器物的保養要求。
關鍵詞:漆木器修復;鼓墩;彩繪人物紋飾;文物修復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6.013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鼓墩是中國古典坐具之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鼓墩呈現不同的藝術特點與形式流變。本文研究對象為兩件髹漆彩繪人物鼓墩,其胎體是木胎,表面用大漆髹飾彩繪而成,器物紋飾生動、色彩豐富、髹漆工藝精湛,能體現晚清民國髹漆彩繪鼓墩的時代特征。鼓墩作為實用器,日常使用率較高,加上保存環境的溫濕度變化,以及其他相關的客觀因素,使這兩件鼓墩出現了變形、解體、破損等病害。為保存其文物價值,亟待開展保護修復工作。
本文的研究意義有以下三點:一是結合現代文物保護規范,對鼓墩進行保護修復,記錄修復過程、建立修復檔案等,使器物生命得以延續,并為同類型器物與病害保護提供參考。二是對鼓墩本身的歷史信息等內容進行分析,研究器物的歷史、藝術價值。三是傳統文物修復技藝在當前的保護修復工作中正面臨失傳的問題。因此,本次修復嘗試使用漆木器傳統的修復技藝,并梳理傳統修復方法的重要作用。
2 髹漆彩繪人物鼓墩的紋飾、工藝研究
2.1 紋飾分析
筆者將鼓墩的紋飾從上到下分為三組:鼓釘紋、獸面獅首紋、人物故事紋。
鼓墩上的鼓釘紋大小均勻,“五餅式”分布于墩壁的上下端,布局有規律,帶有古樸的意味,其主要作用是提升裝飾美感。明代的瓷墩肩部多流行有鋪首,其位置位于繡墩墩壁中上部,對稱分布,形狀為正面立體的獅首獸頭。鼓墩的肩部兩側有獸面鋪首,從造型上看,作獅首狀,獅子怒目圓睜,雙目夸張,突出紋飾威嚴與肅穆的效果,口微張,做齜牙狀。從意象上看,已由頂禮膜拜的信仰轉至實用性與美觀性的追求,符合獸面獅首紋飾的特點。明清時期的人物紋飾一直是陶瓷器或者漆器上的主流紋飾,取材多來源于經典名著或戲曲典故,構圖多出現在鼓墩墩壁中央,畫面構圖形式流動循環,由此形成連續完整的故事場景。髹漆彩繪所展現的紋飾效果和質感十分特別,髹黑漆鼓墩上描繪的是孩童游戲的人物形象(圖1),畫中描繪了十三個孩童,形象憨態可掬,天真無邪、稚拙可愛。左起兩位孩童在蹴鞠,但視線卻反方向回望,動態活潑。順其目光發現有兩位孩童在舞刀弄槍,有兩位在一旁觀望;再右旁的三位孩童有的拿著面具似乎準備角色扮演,還有拿著木棍但視線都看向一位在后方表演雜技的孩童。紋飾整體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畫面感,符合嬰戲圖的藝術特點。畫中孩童身穿長袖大褂,臉部細節不清。孩童頭部后腦略大,在發式上有的為平頭、有的梳小辮。
髹紅漆鼓墩描繪的題材是女性庭院生活的場景(圖2),反映了當時女性日常生活狀態。畫中描繪了六位仕女:左起第一位仕女裙擺隨風飄動,她雙手捧香爐,頭卻扭轉向另一方向回望;順其目光見第二位仕女持扇挽臂而立,其旁一位抱著囊布包裹的古琴,皆似有無意有意間與第一位仕女對視,形成互動;再右邊的兩位仕女以坐立姿態,身材呈一高一低的比差交談互動著,眼神卻讓筆者難以辨識她們是否正專注于對方身上,或更關心于遠方的想象;最后一位仕女雙手懷抱式捧著木質盒子,可見其身體微微前傾,好似在出門親送禮見珍重舊人的瞬間,難掩其歡喜之意。從圖像的工藝技法分析,仕女的人物形象采用髹漆彩繪的裝飾技法,以紅漆地為底,運用勾涂等繪畫技法,表現的色彩深淺不一,線條簡潔流暢,人物畫面富有層次感。從構圖上分析,畫面分布均勻,構圖與器型相協調。人物周圍有花圃與碎花、柳樹等物品,以襯托人物。
2.2 工藝分析
經初步觀察,鼓墩的胎體為杉木胎。從制作工藝分析,鼓墩的制作者使用的是民間傳統的制作工藝—箍木胎。箍木胎,是將木塊制成弧形均等的若干片,片與片用竹釘連接,圍筑成圓后用銅箍將其固定起來。這種工藝被民間工匠廣泛用于制作桶、盆等器物,其尺度懸殊、大小不一,十分實用。整體器型制作出來后,進行木胎表面打磨,而后整體裱紙刮漆灰,待灰層干燥成型后,再髹漆,最后進行漆彩繪。
筆者使用了超景深三維視頻顯微鏡對其制作工藝及髹漆技藝進行綜合分析,進一步了解髹漆彩繪人物鼓墩的制作流程以及工藝表現。觀察顯示:樣品表面有絮狀纖維貼在漆灰層上,因而推測制作時在木胎上裱宣紙加固;斷面處灰層厚度為300~500 μm,灰層與黑色髹漆中間平整,因而推測器物裱紙刮灰后可能經歷打磨等表面處理的操作,繼而再髹涂黑漆;紅色漆層的厚度為30~50 μm,推斷其髹漆層的很薄。由此可得出:鼓墩的制作工藝為夾苧工藝,木胎內側裱紙、刮灰、打磨、髹底漆、髹漆彩繪。
3 髹漆彩繪人物鼓墩狀況及病害評估
3.1 修復前概況
兩件髹漆彩繪人物鼓墩,器身高43.8 cm、最大腹徑29.3 cm、口徑28.5 cm、底徑27.5 cm,鼓墩器身長圓,呈鼓式,中空。一個通體素髹黑漆,墩壁中心黑漆地上繪有彩繪“嬰戲圖”紋飾(圖3);另一個通體素髹紅漆,墩壁中心紅漆地上繪有彩繪“仕女圖”紋飾。
3.2 病害評估
兩件器物的病害情況比較相似,但殘損程度不同。鼓墩漆蓋部分缺失,胎體斷裂、漆膜殘缺、人物紋飾彩繪殘缺,這些屬于穩定病害;墩壁有膠痕與污漬的殘留,墩壁四周有大小不一的縱向裂縫;胎體蟲蛀、人物彩繪紋飾變色、胎體內外部的漆膜脫落、上下兩端的銅箍已有銹蝕并呈現斷裂的狀態,這些屬于活動病害與可誘發病害。
4 器物胎體修復過程
4.1 拆分
拆分前應選用適合的材料對鼓墩進行暫時的固定,以防拆分銅箍時器物結構突然散落。對修復器物進行拆分的步驟如下:①清除器物上黏結的透明膠帶;②將銅箍拆下;③依次在照相紙上擺放斷裂的墩壁,對其進行標簽標注和拍照記錄,為日后組裝及修復提供依據。拆分時需注意器物易損的部位或曾修復過的部位。
4.2 清洗
按照先干后濕的步驟進行清洗。對于附著在器物表面的灰塵,用軟毛刷進行除塵;對于深層污漬,選擇無塵棉簽蘸純凈水進行擦拭;對于透明膠帶的清洗,本著不損傷漆面的原則,先將其緩緩撕下,再由輕到重,依次選擇無塵棉簽、竹刀、鑷子、手術刀以及沾過蒸餾水的棉簽對膠痕進行剔除。在清洗過程中筆者得到以下心得:①使用手術刀時要注意手上的力度,避免損害到器物表面;②在使用修復棉簽擦拭的過程中應沿同一個方向擦拭,避免漆皮起翹與損傷;③若污物無法用蒸餾水擦除,需使用合適濃度的酒精進行擦除,每次操作后須立即使用棉紙吸附多余的酒精,避免漆面受到酒精影響。
4.3 除銹
經筆者觀察,銅箍表面有青色及灰白色的銹蝕,應先采用物理除銹法去除。用修復棉簽對銹蝕進行擦拭,接著使用手術刀剔除銅箍表面土銹和青色粉狀銹蝕,再用修復棉簽蘸取40%酒精溶液對器物進行除銹,直至銹蝕無明顯突起。再選擇3%的EDTA-2Na加100 mL水配制溶液,進行除銹,操作時先用脫脂棉蓋住清洗部位,將3%濃度的EDTA-2Na滴在脫脂棉上進行濕敷,每隔1個小時觀察其變化,看是否發生化學反應,避免造成過度清洗。最后,再使用20%的酒精對銅箍表面進行擦拭,將殘留的EDTA-2Na試劑去除。修復時,遵守“真實性”和“最小干預”的修復原則清潔銅箍,保持與修復器物現狀協調,保證銅箍上的有害銹蝕去除即可。
4.4 矯形與拼接
在選擇矯形與拼接材料時遵循“可逆性”原則,結合前人的修復經驗,選用傳統粘接材料—“牛骨膠”作為鼓墩結構組裝的修復粘接材料。粘接時選用與墩壁大小合適的平頭筆刷,蘸取膠液并均勻飽滿地涂在分離的斷面之間,隨后使用麻繩纏繞將拼接的墩壁固定。牛骨膠表面干燥快,所以在拼接過程中需要迅速進行矯形工作。矯形時為使之受力均勻,用木塊壓在縫隙上,中間墊上紙巾以起緩沖作用。按照拆分時標記的順序陸續將墩壁粘接成型,然后使用粗麻繩與F夾對整個拼接的鼓墩進行固定,等牛骨膠干燥穩定后將裝置拆除。其中,選用粗麻繩的目的是不使漆面受損且有足夠的矯形施力。墩壁由于受力不均出現茬口,需要在牛骨膠還未完全干燥時對器物進行細微矯正,接著將銅箍箍到器物原有的位置上,使器型結構更加穩定,也可以防止粘接處再次斷裂。
4.5 補配
對于漆膜脫落、漆灰殘缺和胎體縫隙等情況,可使用傳統的修復方法對鼓墩進行補配。器物木胎外露導致物質結構酥松,筆者選用生漆對其薄涂一層以起到加固作用。選用調配好的漆糊添加粗木屑粉對縫隙和缺失較大的部位進行補配,用角楸等工具對補配處進行塑形。常溫下干燥三天后,補配部位會出現收縮,此時選擇80目細木屑粉混合漆糊,對收縮部分和器物表面的細小孔洞進行填補。上述操作需多次反復進行,使補配部位貼近原器物造型。操作過程中,為了防止漆灰超出填補的地方,可以用紙膠帶進行粘貼保護。在填充細小縫隙時,可以選擇自制竹刀、陶藝工具、牙簽等工具。
4.6 補配處打磨
補配后的器物放在常溫下自然干燥后,對粗木屑填料補配部分選擇600目和800目的水砂紙進行打磨,對細木屑填料補配處選擇1000目和2000目的砂紙進行細節打磨。盡量做到補配處不存在的凹凸感,補配處與原器物直接無觸感差別且弧度保持一致。
5 器物表面髹漆補配
原來的黑漆與紅漆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加上日積月累的使用,已經因氧化而顏色變淺,遵循可識別性的原則,用生漆進行表面補配,既能保證與原器物表面顏色相協調,又在色澤上有所區別。髹漆步驟分為三步:第一遍髹漆干燥后選用800目的水砂紙進行打磨,若觀察到不平處還可用細木屑漆灰進行填補;第二遍髹漆后表面有一定的漆層保護,干燥后選用1000目的水砂紙進行打磨,并用脫脂棉及時擦去殘留水分,此步驟打磨的砂紙要達到2000目數為止;第三步是擦漆,每一次打磨后都要用擦漆紙蘸取生漆進行擦漆,既確保表面的生漆被徹底清理干凈,又不會影響漆面原有的外觀。在保證修復處與器物原貌光澤度相近的同時對器物表面起到了保護作用,也防止病蟲害再次侵蝕文物。
6 總結
本文對髹漆鼓墩進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結論:
①鼓墩的發展歷史悠久,承載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反映了古代的社會風貌,對本文修復器物的背景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②對髹漆鼓墩上的《嬰戲圖》和《仕女圖》進行分析,總結出髹漆鼓墩紋樣裝飾的藝術特點。
③在對髹漆鼓墩制作工藝的研究中,采用儀器分析法對殘缺樣品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解析出其完整的制作工藝流程。
通過研究,我們加深了對髹漆彩繪人物鼓墩的認識和對其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的認可。
本研究針對兩件髹漆彩繪人物鼓墩進行保護修復。修復前,通過顯微鏡檢測確認器物的制作工藝,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行業保護標準》制定科學的修復方案。修復中,對器物進行矯形與拼接、配補與打磨時遵循最小干預和真實性原則,將傳統的修復技藝與選擇可識別性修復相結合,保護了器物的紋飾信息,未損害器物表面與紋飾。修復后,原本破損、散架的鼓墩木結構恢復完整穩定狀態,漆層的殘缺得到填補,達到預期目標,器物整體呈現完整、穩定、安全的狀態(圖4)。此舉保障了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延續,便于后續進行教育、宣傳、展示工作,也為同類型漆木器文物病害的修復提供參考。修復后漆木器的保養也尤為重要。環境過于溫暖潮濕容易導致微生物滋生,環境過于干燥寒冷又會導致器物變形干裂,受陽光直射會導致器物漆皮褪色。所以修復后的漆木器最佳的存放條件應是:光感度較低,相對濕度在50%,相對溫度15~20℃??刂票4嫖奈锏沫h境,對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從而延長文物壽命。
參考文獻
[1]陳秋榮.走進中國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2]馬玉婷.古舊實用桼器的修復:以黃永玉藏博古清供紋樣桼柜的修復為例[J].裝飾,2020(6):98-101.
[3]王蕙貞.文物保護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43.
[4]俞蕙,楊植震.古陶瓷修復基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