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代官刻碑文所見治水書寫與國家權威建構

2025-09-04 00:00:00閔祥鵬閆盛鑫
江蘇社會科學 2025年4期

內容提要唐代官方碑文中的治水書寫,具有重要政治象征意義和信息傳遞功能。與宋元之后的水利碑文相比,唐代碑文中的治水書寫并未詳記水利工程的興修過程、經費來源以及洪患治理等史實,而是通過文學性語言敘述洪水肆虐、民生凋敝的社會場景,強調國家平定水患后的治理成效,凸顯執政者治水為民的正面形象。因此,唐代官方碑刻更多情況下是一種展現國家權威的政治符號,其中的治水書寫則是建構與傳承符合官方意圖的治水記憶,強調國家在治水中的主導性,展現國家對治水話語權的滲透與掌控。

自先秦始,治水便與治國緊密相連,唐代官方碑刻所見治水書寫尤其能展現這一獨特的政治理念。宋元以后的治水碑刻往往強調水利興修的過程,唐代碑文中的治水書寫則回避治水的不足,刻意描寫君主治水安民的政績,展現官方對治水話語的掌控,樹立國家在治水中的權威。當前學界對官方碑刻的研究較少涉及碑文中的治水書寫\",本文以唐代官方碑刻中的治水書寫為觀察視角,對國家權威建構進行初步研究,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碑文治水書寫與國家話語權的體現

唐碑文之中載治水之事者,常見于德政類碑與水利類碑。此二類碑石,多為國家掌握。執政者憑借國家權威,掌握碑文書寫權力。從碑文撰寫到碑石樹立,國家不僅參與其中,而且擁有主導性話語權,其權威性和影響力貫穿始終。

唐初,官府便嚴令禁止擅自立碑,立碑權收歸中央。據《唐律疏議·職制》記載:“諸在官長吏,實無政績,輒立碑者,徒一年。若遣人妄稱已善,申請于上者,杖一百。”后又補充解釋,“官人雖有政跡,而自遣所部立碑,或遣申請者,官人亦依前科罪\"。圣歷二年(699),武則天也曾頒布相關詔令,“州縣長吏,非奉有敕旨,毋得擅立碑\"。此外,唐代在官職設置方面規定著作郎掌碑文編撰之權。《唐六典·秘書省》云:“著作郎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然而據現有的碑刻史料來看,參與官方碑文撰寫的人員并不僅限于著作郎,如唐玄宗御制《西岳華山銘碑》,開元十三年(725)時任右丞相兼中書令的張說撰《封禪壇頌》。但可以肯定,這些碑文還是由官方選派人員進行編撰,《封禪壇頌》記載:“詔說撰封禪壇頌。\"碑文之內容,經由百官共同商議而定,如《新唐書·百官志》載:“其欲銘于碑者,則會百官議其宜述者以聞。\"其中不乏官吏欲彰顯其清譽之名,故而碑文之編纂,成為國家官吏管理的重要途徑。

唐代記載治水事跡的碑文,同樣是由國家派遣官員進行書寫。《田弘正德政碑》記載:“滑以水害聞于朝,請移河于衛之四十里,且役衛工三萬余,詔弘正議之。\"面對危害兩地的水患災害,碑文用“請”“詔”體現中央與地方層級之別,展現上級對下級的權威姿態。田弘正協調魏博與滑州兩地關系,成功化解水患危機。唐憲宗令元稹為其撰寫碑文,“臣伏以陛下所以令臣與弘正立碑\"。在碑文的敘述中,治水被突出強調,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這既反映了皇帝為田弘正立碑的原因之一,也表明皇帝對田弘正地方治水行為的認可,這種認可正是國家話語權的體現。在碑文的敘述邏輯中,國家始終居于上位掌握著話語權。碑文中“請移河”“詔弘正議之”“令臣與弘正立碑\"等字句,表明地方治水需要得到中央批準,治水功績需要國家承認,這種國家認可具有無上的權威性。此外,據部分碑文記載,官員和百姓會通過上書請愿的方式獲得國家認可。在《高承簡德政碑》中,高承簡任職州期間,修補河堤,平治水患,受到百姓愛戴“三州耆老緇黃等五百余人,歷懇披誠,監軍使宋守義以聞于天子\",當地百姓請求國家承認高承簡治水功績并為其立碑,最終皇帝“詔翰林侍講學士中書舍人臣郾,俾纂述其績\"。類似的還有《高陵令劉君遺愛碑》,據碑文記載,縣官劉仁師,因興修水利為民造福,政績深入人心,高陵百姓上書朝廷為其立碑,“高陵人李士清等六十三人思前令劉君之德,詣縣請金石刻詔曰:可。令書其章\"2l。這些記載治水事跡的碑文,會特別提及碑石撰寫獲得朝廷恩準。碑文由朝廷任命的官員所執筆,意在凸顯國家話語在碑文書寫中的權威性與掌控力,從而將國家話語權直接體現在文本敘事層面。

碑文對官方立碑流程和儀式的展現,是國家話語權又一重要體現。國家對立碑流程的規定和維護,無疑是國家權威更深層次的展現。《高陵令劉君遺愛碑》詳盡記載了碑紀設立過程。碑文記載,劉仁師因出色的治水政績,百姓主動申請為其立碑“凡以政績將立碑者,其具所紀之文上尚書考功。有司考其詞宜有紀者,乃奏。\"申請立碑者將劉仁師政績上報,各部門逐級審核篩選,其中尚書省對政績是否達到立碑標準進行核查,其他部門對政績真實性進行考核,最終由皇帝決定。據傳統文獻記載,唐代國家層面確有相關制度存在。《唐六典·尚書禮部》云:“凡德政碑及生祠,皆取政績可稱,州為申省,省司勘覆定,奏聞,乃立焉。\"封演在筆記中也有相關記載:“皆須審詳事實,州司以狀聞奏,恩敕聽許,然后得建之。\"碑紀設立的各個環節無不彰顯著唐代法令制度規定的規范和嚴謹,這種彰顯本身就是國家話語權的一種體現。此外,《唐律疏議》規定,若百姓未經朝廷允許而擅自立碑,則被視為違法行為。若官人不遣立碑,百姓自立及妄申請者,從不應為重科,杖八十,其碑除毀。\"相關律令并非一紙空文,而是得到切實的執行與監督。柳公綽曾擅自刻石為己紀功,后被人檢舉揭發,坐贓錢百余萬,仍自刻石紀功,號為善政碑。公綽以事聞,貶吉州司馬同正\"。國家在現實層面對碑紀樹立流程和儀式的維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觀者在讀到碑文相關內容時直觀感受到國家權威的不可撼動。

碑文對請愿立碑者身份、姓名以及人數等信息的記載,為國家話語權的另一重要體現。在《南陵縣大農陂記》中,“鄉將石定、錄事丁宗、耆壽戴誠、佐史章佾,或參其議,或督其事,洎百姓朱綸、李縱、田丘、程胤等若干人,咸請予為記云\"。同樣在《興州江運記》中,“賓僚吏屬,將校卒士,黧老童孺,填溢公門,舞躍歡呼,愿建碑紀德\"。在官刻碑文中對請愿立碑人員信息進行記載,意在為官方立碑行為進行公共背書。這種書寫方式不僅能夠提升碑文內容的真實性,還能體現國家立碑行為的嚴謹性。更重要的是,碑文中地方官民的立碑請愿行為是在國家規定框架下進行的。這種記述既是對國家規則秩序的重申,又是對國家話語權的強調,體現了國家在地方治理中的領導力與影響力。

在唐代,治水常被作為官員德政典范之一。因此,唐代碑紀中的治水書寫與宋元之后的治水書寫相比,不詳記水利工程的興修過程、經費來源以及洪患治理等史實。如《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記》雖以修堰為名,但碑文始終圍繞王凝個人展開,“太原王公自中書舍人出牧是邦,思所以利人者,亡易于此。乃省公用,節私費,僦徒賦役,躬親率屬,得健吏于班,授以成規。亦既集事,而中作雨甚。川壑會流,雷風蹴南而鼓之,益肆狂嚙。雖有力者,堅百仞之阜,亙為其防,亦不能御,勢明矣。必俟志誠克敷,旁資感效耳。公晨往河壖,跪陳牢醴。既而陰云潰散,功倍人悅。翌日堰乃成\"\"。碑文從“思利以人”“躬親率屬”“省公用,節私費”“祈神應驗\"等方面塑造了王凝以民為本、廉政愛民、品行高尚的官員形象。然而,唐代記載治水事跡的碑文對治水過程的描繪并非皆是如此。《移丹河記》對于治水過程的描述就相對詳盡。值得注意的是,《移丹河記》對治水過程的敘述依然嵌套在對相關官員的贊頌框架之內。“撫安疲黎,其清勤簡惠,不異于屯留之政,政可知也。下車之日,咨訪故老,問人疾苦。\"治水之前,碑文先奠定贊頌原明濟勤政愛民的總體格調,后敘述治水具體過程。施工時間選定在農閑“才獲所請,爰臧其功,乘井稅之暇,俟農桑之隙\"。這里,爰臧其功\"直接反映了碑文記錄治水過程的核心意圖。量工命日,使里人樂助,競子來而展力。故不更于素(數),宛其有成。\"這既說明工程所用勞工多為鄉里之人,又體現原明濟治理有方,深受百姓愛戴“始潴流而為潭,因疏渠以繞郭;筑防以補其陷隙,刳木以道其險阻,脈分枝散,貫邑周閭,彌彌苔草之間,陰陰槐柳之下\",則為治河的具體過程。文末\"政無大小,以勤民為良;事無工拙,以利物為貴\",將治水行為拔高到一定政治高度作為治水過程敘事的結束。

宋元以后碑文相較于唐代碑文更著墨于紀事,其具體表現為詳盡記錄水利工程興修過程、經費來源等史實。如宋《開修洪口石渠題名碑》與《移丹河記》中水利興修原因相同,但兩者記錄主體截然不同。穆京為這項工程的提議者,趙公佺為總負責人,但碑文并未花費大量筆墨敘寫二人。碑文不僅記錄了各個工程項目、所用勞力、工程用料等詳細的統計數據,而且對引水樞紐的布局、設防等的記錄也務求盡善。如碑文記載:“既終功,凡石土渠共七千一百一十九尺。石渠北自涇水上流鑿山,尾南與土渠接,初料一千四百二十五尺,其后土石接處,發土見石,乃展一千七百一十六尺,通計三千一百四十一尺。上廣十有四尺,下廣十有二尺,淺深隨山勢,其最深者三十八尺,分隸六縣,會工四十六萬二千九百一十三。料工之始,視石之堅柔,定以尺寸為工…凡石渠之工,總四十九萬八百六十六。一年九月工興,四年九月畢土。\"\"又如元《開會通河功成之碑》碑文詳盡記錄水利工程修建的前因后果、參與人員、資金來源、勞工來源及數量等,使工程始末一目了然。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元之后官方碑刻中地方民間力量也成為水利興修的主體之一,唐代此類記載則較為罕見。元碑《滄州導水記》記載鄉民呂叔范請疏治水便民,地方百姓自覺參與水利興修,“有能賈勇以倡,吾徒當負鍤從之…使南皮清池之民奮于事功而潦不為災,首義之力也\"。這與《移丹河記》中官員憑借品德和治理手段使百姓參與治河形成鮮明對比。

唐代碑文治水書寫是唐廷強化基層治理、提升國家話語權的重要方式。碑文以治水功績展現官員品行,其深層次目的在于使官員品行得到社會接納與認可。而官方碑文憑借國家信譽擔保和名家書寫,更易被社會接納和傳播,因而官刻碑文成為各級官員向往的一種榮譽褒獎。官方碑文撰寫者多為朝廷大員或當世大家。《田弘正德政碑》記載,“陛下以元年正月壬戌詔臣稹”,該碑成文時間在長慶元年(821),此時元稹為翰林學士并且已有《崔徽歌》等詩詞作品[。《高陵令劉君遺愛碑》由劉禹錫所寫,該碑成文于大和五年(831),此時,劉禹錫已是當世文豪,七品縣令劉仁師能夠讓劉禹錫為其撰寫碑文原因在于朝廷敕命。又如司空圖與王重榮,《新唐書·司空圖傳》記載,“王重榮父子雅重之,數饋遺,弗受。嘗為作碑,贈絹數千,圖置虞鄉市,人得取之,一日盡\"\"。依據史書所載,司空圖有意避免與王重榮產生關系;但司空圖還是為王重榮撰寫碑文,其原因還是在于朝廷敕命。三則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國家話語權的存在,使得當世大家為官員撰寫碑文成為可能。國家選派官員撰寫碑文,在官員角度,此舉象征著自身行為得到國家官方的認可與褒獎。即使在唐中央對地方掌控力衰退時期,地方實力派官員依然會選擇上書朝廷為其立碑撰文,以取得國家對其認可與褒獎。這種認可與褒獎,實質上是借助國家話語的權威性,來宣揚碑文內容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國家權威樹立地方治理權威。國家與官員之間形成一種默契的互動關系。

二、碑文書寫模式與國家治水形象的塑造

唐代官方對碑文中治水事跡的書寫,多采用固定書寫模式。如先陳治水前民眾所受之苦,備述治水前生活之慘狀,次述官方水利治理,凸顯治水過程中國家官員或統治者的治水德政與能力,最后重點呈現治理后安定祥和的社會圖景,與前文民眾悲慘生活形成對比。通過對比,官方治水行為被突出與強調,治水為民的官員形象得以塑造與展現。

水利碑文多著力刻畫治水前民眾生活的苦難,并細化描寫治水后的社會安定,通過對比展現國家治理的有效性。《桂州重修靈渠記》載,魚孟威重修靈渠前,堤防殘破,河渠淤泥,堤防盡壞。或王命急宣,軍儲速赴,必征十數戶,乃能濟一艘。因使樵蘇不暇采,農圃不暇耰,靡間晝夜,畢遭羅捕,鮮不吁天胥怨,冒險遁去矣。\"水利之弊對地方居民造成沉重的負擔。前任官員李渤亦知此弊,曾著手疏導河渠以圖治理,然有佞人作崇導致治理失敗。水利痼疾進一步加深天災人禍對百姓的影響,“使桂人膚革羸臘,指足胼胝,且逃且死,無所訴怨,殆十七八矣\"4。魚孟威重修靈渠后,地方社會隨之呈現繁榮的景象。繇是科徭頓息,來往無滯,不使復有胥怨者。\"再如《通愛敬陂水門記》對杜亞治水前揚州社會景象的記載較為詳細。揚州黎民飽受賦稅之殘酷剝削,又逢河渠淤積之困境,交通梗阻重重,農業發展步履維艱,致使民眾生活難以為繼。河流浸惡,日淤月填。若歲不雨,則鞠為泥涂,舟楫陸沉,困于牛車,積臭含敗。人中其氣,為疾為瘵。長民者時興人徒,以事開鑿。既費累鉅萬,或妨奪農功,彈財竭力,隨導隨塞,人不寬息,物不滋殖,百有余年矣。\"歷任官員雖屢施河渠疏浚之策,然問題懸而未決,反致民力耗竭,農時貽誤,境況愈發糟糕。在杜亞治理下,困擾揚州的水利頑疾得到“根治”,揚州社會也由此再現繁榮盛景。于是變濁為清,激淺為深,潔清澹澄,可灌可鑒。然后,漕挽以興,商旅以通,自北自南,泰然歡康。\"水患平息后,揚州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田間農民曰:“膴膴原田。自今以始,歲其豐年。\"治水書寫既是對治水過程的描述,又是對官員政績的變相歌頌。

記載治水事跡的德政類碑文也采用類似書寫模式。《河南尹張公碑》記載,大歷二年(767),張延賞治水前,河洛之地,閭井丘墟,土地荒蕪。兇臣肇亂,殘毒生靈。谷洛之郊,七年方平。宮廟燔夷,府寺為墟。陰燔轉于原隰,麋鹿游于街陌。\"張延賞治水后,社會重新煥發生機。“一年流亡麏至,二年土壤咸辟,三年公給人足,家有余積。\"\"《京兆尹張公德政碑》亦是如此。原京兆地區地多山木,許多百姓靠此為生。“比歲多決,近縣疲于輸役,他山匱于度材。\"\"然而在水患影響下,京畿百姓失去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面臨饑餓、疾病等一系列問題。前年不登,人悴太甚,野無遺秉,路有委骨。\"在張去奢治理下,京兆地區重新迎來和諧安定的社會生活。農始竟耒,女始安織。于是臺背黃發之老曰:我有田疇,鐘秉其畝;我有子弟,顏閔其行。鄉黨以睦,惸失其獨;道路有禮,汰無與爭。酒先養老,賄不問吏。既無犬吠,亦無奸人。臨年余資,幸蒙惠化,其曷以臻茲。\"碑文借用他人之口或民俗民謠間接展現治水成效與社會反響。記載治水事跡的德政類碑文,雖采用類似的書寫模式,但與水利碑文的書寫有所不同,這類德政碑文將治水作為彰顯官員德政的一個方面,更注重對官員形象的展現。

此種書寫之式,非碑文所獨有,亦見于史籍之中,其源遠矣,可溯至先秦。《舊唐書·姜師度傳》記載:開元年間,由于鹽池漸趨枯竭,安邑民眾的生活負擔日益加重。面對如此困境,姜師度“發卒開拓疏決水道,置為鹽屯,公私大收其利\"\"。這種敘事模式,在史書記載中絕非個例。田弘正開黎陽縣古黃河道前,滑州歲多水災,“每夏雨漲溢,則浸壞城郭,水及羊馬之半”,后開鑿黃河古道注新河,泄水勢,滑州水患遂絕5。上述引證僅體現該模式在史書典籍中的應用,而這種書寫在詩詞歌賦中同樣有所體現。如《漢堤詩》記載,常年水患給襄陽百姓帶來沉重災難,“駭潰顛委,萬室皆毀\"。武宗憂,乃命范陽盧公至襄。盧公至,筑大堤以捍大災,救大患,繼而襄陽社會秩序恢復如常。可見,該書寫模式運用已較為廣泛。清華簡《五紀》記載:“唯昔方有洪,奮溢于上,玩其有中,戲其有德,以騰亂天紀。后帝情己(眩),修歷五紀。天帝、神祇、萬貌同德,有昭明明,有洪乃彌,五紀有常。\"\"洪水破壞“天紀”擾亂綱常,后帝修列日、月、星、辰、歲五紀,使得天地秩序穩定,洪水也得以平息。在歷史早期階段,這種書寫模式就已經被用來塑造和刻畫重要人物形象。唐朝繼承這種書寫模式,將其運用于碑紀中,刻畫和塑造官府治水形象。

部分記載治水事跡的碑文并非孤立地突出官員形象,而是將其融入君王圣明的政治背景之中。《桂州重修靈渠記》記載魚孟威修繕靈渠的同時,又將唐懿宗善政形象展現出來,“時上聞其興役,遠降詔書,猥賜嘉獎\"\"《京兆尹張公德政碑》先展示張去奢治水前君王對天下蒼生的深切憂慮,后描述治水歷程。“帝曰:咨!天其降威,人罔畏罪。臺恐寇盜乃邑,矧曰蕩析離居。惟爾克濟,撫茲方夏。\"玄宗寄厚望于張去奢,希望他能為百姓帶來安定。圣人作,賢人輔,德同也。君臣同德,天地通氣,以康九有,以遂萬類君子曰:此天子至公,內舉不避親,錫汝明尹張公之力也。”水患既平,萬眾歡騰。碑文在稱頌張去奢之余,又展現君王賞識賢能、高瞻遠矚的執政形象。碑文的治水敘事在這種模式化書寫下,文本指向已然偏離歷史記錄范疇,成為突出國家治水成效,塑造國家治水形象的重要手段。通過碑文敘述,官方德政愛民政治姿態得以展現,社會民眾切實感受到唐廷上下對社會民生的關注,成為緩解社會階層矛盾、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方式。

三、碑文的治水書寫與社會記憶的重構

唐代碑文旨在向社會傳達特定歷史信息,并使其按照官方所設定的敘事框架對治水歷史進行解讀,從而構建一種符合官方意愿的社會記憶,影響社會對國家的認知與評價。“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鐫實錄鐫虛辭。\"白居易對此深有感觸。

碑文的治水書寫有選擇性地強調官員形象、治水成效,用夸張性話語,刻意渲染治水效果,建構了基于碑文撰寫者意圖的治水歷史記憶。在當時社會政治語境中,某些顯得敏感或與官方敘事相左的社會記憶,往往通過碑文敘述被有意識地掩蓋、淡化。據《新修漕河石斗門記》載,洛河舊門年久失修,水旱無常對沿岸居民構成威脅,“舊制喉不深,口不速,其流隨之,水斯溢,旱斯涸”,后修繕斗門造福百姓“不朽之利,與皇都洛水,垂之無窮焉\"。然而,再翻閱其他記載,斗門建成后水旱無常的現象并未得到徹底改善。貞元八年(792)大雨,“河南、河北、山南、江淮凡四十余州大水,漂溺死者二萬余人\"β]。貞元十四年(798)“夏,大燠\",“京師及河南饑\"。可見,斗門的實際成效與碑文記載有所偏差。《河南尹張公碑》記載,張延賞到任第一年流民“磨至”。該記載與《舊唐書·張延賞傳》“數年間流庸歸附\"記載并不相符。杜亞于興元元年(784)至貞元五年(789)任職揚州,任期內對揚州水患進行治理。《通愛敬陂水門記》記載,蠲累世之弊,繇旬朔之勞,致無疆之逸”。然而,據史書記載,貞元“三年,東都、河南、江陵、汴揚等州大水\"。貞元五年(789)杜亞修繕愛敬陂后,旱澇災害依然阻礙著揚州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徐襄州碑》以“江漢終古不得與襄人為患矣\"之辭,展現徐商治水之功。然而,按照史書所記,該記載也是碑文作者對徐商治水成效進行刻意突出和渲染。“漢水入城,壞民廬舍,又壞均州郛郭,水深三丈。\"可見,徐商治水多年后,水患問題依然困擾襄陽百姓。碑文治水書寫中常有溢美之詞,將其作為史料時,還是要辨析撰文者真實的目的。碑文基于治水成效,還會對治水者品行進行建構。在《通愛敬陂水門記》和《杜亞神道碑》中,杜亞因出色的治理成效受到揚州百姓歌頌與贊揚,其治水功績成為彰顯杜亞個人品行的一部分。碑文甚至將杜亞治水之舉視為“賢哲之治”。然而,史書中杜亞形象與碑文所描述形象相去甚遠。在揚州當職時,杜亞盛開奢靡之風,“亞乃令以漆涂船底,貴其速進,又為綺羅之服,涂之以油…亞本書生,奢縱如此,朝廷亟聞之\"\"。耗費千萬,“自是府財耗竭\"\"2。杜亞更善于操作權柄,嫉賢妒能,德宗以萬福為泗州刺史,“為杜亞所忌\"3;令狐運“為杜亞所陷,流死歸州\"]。碑文將杜亞描述為革陳少游賦稅之弊者,殊不知杜亞與陳少游乃一丘之貉。“(亞)更舉軍帑錢與甸人,至秋取菽粟償息輸軍中,貧不能償者發困窖略盡,流亡過半。又賂中人求兼河南尹。\"\"在《徐襄州碑》中,碑文以“江漢終古不得與襄人為患矣\"之辭,展現徐商治水之功,塑造徐商\"以生民休戚為己之任\"的愛民形象。然而,從其他史書可見,徐商是一個奸佞之臣。咸通末年長安城有歌謠曰:“確確無論事,錢財總被收。商人都不管,貨賂幾時休?\"\"其中“確”“收”“商”“賂\"乃當時宰相曹確、楊收、徐商、路巖等人,該歌謠中的徐商形象與碑文中刻意描述的治水能臣形成鮮明對比。這表明治水碑文不僅存在對治水成效的刻意渲染,亦存在對官員個人形象的有意虛飾。

除對官員形象進行有意虛飾,為展現君主政治姿態,碑文撰述者還會對治水事跡進行重塑。這一過程不僅是治水歷史的政治化書寫,更是國家權威的直接體現,賦予碑文更為深層的意義與價值。《奚陟神道碑》在記載奚陟治水過程中,有意構建社會對于這場災難的社會記憶。會江、淮間民被水禍,上愍焉,特命公宣撫之,許以便宜及物。\"\"愍字,《說文解字》曰,“痛也。從心敗聲。眉殞切”,即用來表達一種悲痛、憂患的情感2。碑文用“愍”“特”等字,表達德宗對江淮百姓的擔憂。然而,有史書記載,“上曰:聞所損殊少,即議優恤,恐生奸欺\",可知,德宗最初主要防范欺詐,而非擔憂百姓疾苦。德宗對江淮水災一事關注點的轉變是在陸勢上奏之后,“所費者財用,所收者人心,茍不失人,何憂乏用……八月,遣中書舍人京兆奚陟等宣撫諸道水災\"。陸勢上奏后德宗才意識到民心的重要性,決定轉變策略派遣官員進行賑濟,以此來贏得民心。通過比對史書與文本對貞元八年(792)江淮水災的記載,可知,碑文撰述者記載德宗處理江淮水災一事的過程,有意淡化陸勢作用,而突出德宗對受災民眾的同情之心和憐憫之心,進而以此來彰顯其仁愛之治。

此外,碑文在敘述過程中,還會有意淡化百姓的創傷與困苦,構建一種更加符合官方意識形態和社會穩定訴求的歷史敘事。這不僅是對歷史面相的刻意選擇,更是一種對歷史記憶的選擇性重構。唐代官府治理水患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多由下層百姓承擔。《水部式》殘卷記載:“若渠堰破壞,即用隨近人修理。\"水利修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人,而這些投入常以徭役的形式轉嫁到百姓身上。如“惟涇有防,比歲多決,近縣疲于輸役\"。“后躬監徒役,筑護金堤,官有嚴程,人多胥怨。\"\"“滌源導滯,力省功倍,邗溝之人受其賜而頌歌之矣。\"\"碑中所謂“力省功倍”,反映了該地河渠疏通之頻繁以及疏浚河道給地方百姓帶來的困擾。現存的唐代碑文中,直接描繪民眾繁重勞役負擔的并不常見。相反,這些碑文更多的是通過記載官員減免勞役的事跡,彰顯他們的愛民之舉。當官府以勞役的形式,調遣百姓參與治水工程建設時,通常不會向他們支付報酬或減免賦役。如《對無夫修堤堰判》記載,“河南諸州申無夫修理堤堰,請與之平價,仍免外徭。省司以為與平價,則官無所供,免外徭則公事廢闕,不之許\"。而且百姓被征召參與水患治理工程建設,常被迫置身于極端惡劣的施工環境之中。碑文描述:“公俯臨決河,躬自護作,雨不張蓋,塵不振衣,饋不致鮮,寢不處館,蔬食以同其烹飪,野次以同其燥濕。\"~惡劣施工環境往往被用作襯托官員親力親為、與民同甘共苦的崇高形象。但實際上這種惡劣的施工環境是參與水患治理百姓的生活常態。

傳播,其中知識性傳播尤為重要。榮新江在梳理敦煌文獻的過程中發現,碑文抄本是碑文地方傳播的主要途徑\"。仇鹿鳴曾說:“中國傳統對文詞、書法的重視,使得碑銘可以通過傳抄等方式流傳四方。\"對于部分重要的治水碑文,國家甚至會使用行政力量推動碑文傳播。唐代記載治水事跡的碑石,現今多已不存,無法對碑石形制進行考察。結合現存其他類碑石形制對比考察,記載治水事跡的部分碑石,可能存在碑高數米致使常人難以閱讀等問題。如前文所述,碑文撰寫者通常是當朝官員或當世大家,碑文內容可以保存在名家作品集或官方文書之中,不需要到碑石安置之地觀看。借用仇鹿鳴所舉之例進行說明,《華山述圣碑頌序》碑長15米以上,玄宗將碑文傳至四海,便于民眾閱讀。該現象也可表明,碑石文本并非孤本,會有相應副本留存。因此,碑文形制問題并不會影響碑文在社會中的傳播。

后世對唐代治水文獻的詮釋與解讀是社會記憶形成的重要來源。石刻文本相較于傳世文獻,更容易保存與流傳。特別是宋代金石學興起,對于碑石銘文的保護與研究,使得碑石中的治水記載有較大概率流傳至后世。因此,這些碑石上的治水記載成為后人研究唐代水利建設的重要史料之一。蘇東坡《錢塘六井記》曰:“唐宰相李公長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樂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賴之。\"這段記載顯然受白居易《錢唐湖石記》的影響,“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恐來者要知,故書于石\"。這一現象絕非個例,據岑仲勉考證,宋人撰修唐史時不少內容都參考碑石記載。碑文治水記載中的夸張溢美,難免會讓后人對唐代治水工程產生誤判。如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將唐代治水視為典范,與其所處時代進行比較。“吏治修而民隱達,故常以百里之官而創千年之利。\"\"“而今之為吏,則數十年無聞也已。\"他還拿唐代治水官員舉例,“同州刺史姜師度識洞于微,智形未兆。匪躬之節,所懷必罄,奉公之道,知無不為。頃職大農,首開溝洫\"。其中形容唐代治水成效的“千年之利\"與《新修漕河石斗門記》中“不朽之利,與皇都洛水,垂之無窮焉\"\"之辭如出一轍。《日知錄》中唐代國家治水的形象寫述,與唐代碑文中治水書寫試圖展現國家治水形象相吻合。雖然顧炎武撰《日知錄》是為尋找“國家治亂之原”,但有夸大唐代治水成就之嫌,可能因為其認知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唐代治水碑文的影響。

官刻碑石不僅是存述歷史記載的重要媒介,更是形塑社會群體記憶的重要方式。在官方語境下,碑文撰述者通過突出、淡化等方式傳達一種官方的、正面的歷史敘述。這種敘述旨在向社會傳達特定歷史信息,引導讀者按照官方敘事框架對治水歷史進行認知解讀,進而對社會記憶形成產生影響。

唐代官方碑文的治水書寫,既是這一時期國家災害治理的重要史料,又是官方治水話語權的直接體現。碑文通過描述水利治理前后民眾生活的轉變,突出國家水利治理成效,以此建構符合官方意識形態與社會穩定訴求的歷史敘事。通過該敘事官方向民眾展現其政治責任與道義擔當,體現國家治水德政。唐代官方碑刻更多情況下是一種展現國家權威的政治符號,其中治水書寫建構與傳承符合官方意圖的治水記憶,強調國家在治水中的主導性,展現國家對治水話語權的滲透與掌控。

[責任編輯:史拴拴]

本文為“黃河生態文明與農耕社會研究\"(2022-CXTD-07)、“海外黃河文獻的搜集整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22amp;ZD241)的階段性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av在线无码浏览|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精品91在线|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亚洲乱强伦|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日韩高清欧美| 欧美一级夜夜爽|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无码人中文字幕| 草逼视频国产|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国产精品视屏| 午夜精品区| 91伊人国产|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日本成人一区|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 日韩a级毛片|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欧美91|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日本国产精品| 欧美有码在线|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亚洲天堂网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5555国产在线观看|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 日韩午夜片|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亚洲激情99|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欧美日一级片|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99精品影院| 亚洲乱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