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具體而言,低空經濟能夠通過提供科技創新動力、產業創新動力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通過縮短區域時空距離、加強區域合作聯系協調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通過推動綠色化技術應用、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通過構建開放的創新生態、營造積極的開放環境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通過產業鏈增值效應、跨界融合機制共享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基于此,本文從新發展理念的五個維度提出實現路徑與發展建議,旨在進一步強化低空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賦能效應提供路徑指引。
關鍵詞: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新發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F562;F4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8(b)--06
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內含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高質量、高效能特征,與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高度的邏輯一致性,正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1]。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新質生產力構筑現代產業體系,而發展低空經濟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必將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增長極[2]。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也再次強調要發展低空經濟[3]。
低空經濟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需求,是以無人機、有人機等低空飛行活動為載體,以低空通信、低空智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及數字技術為支撐,以低空空域物流、安全巡檢、交通管理等為場景應用而產生的經濟活動,也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4]。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低空經濟主要包括上游的低空制造、零部件生產,中游的低空飛行、低空保障和基礎設施,以及下游的低空應用場景等。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具有高成長潛力、高技術依賴和應用場景多元化等顯著特征[5],對塑造經濟新增長極、培育壯大新動能、促進技術產品迭代升級、加速區域協同發展、推動產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作用。
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范,低空經濟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高度契合,我國已將其作為打造新增長引擎的重要著力點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切入點[6]。本文旨在闡釋低空經濟的內涵特征,從創新驅動、區域協同、綠色發展、生態開放和價值共享五個維度揭示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并提出實現路徑。
1 理論基礎
1.1 低空經濟的內涵與特征
低空經濟一詞最早出現在2010年前后,是從通用航空延伸出來的概念。現有文獻從產業、宏觀經濟、經濟形態等視角對低空經濟進行了闡釋。邱超奕(2024)強調,低空經濟橫跨一、二、三產業,以各種無人駕駛和有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是影響并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7]。范恒山(2022)認為,低空經濟是以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8]。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低空經濟報告》,所謂低空經濟,是指以低空空域為依托,以民用有人駕駛航空器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航空器研發、生產、銷售以及與低空飛行活動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飛行保障、衍生綜合服務等領域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經濟形態[9]。根據賽迪顧問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低空經濟是指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以無人駕駛飛行、低空智能網聯等技術組成的新質生產力與空域、市場等要素相互作用,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10]。
低空經濟展現出多個鮮明的特征,包括其內在的創新驅動性,即對新技術、新模式的不斷探索與應用;區域依賴性,即其發展緊密關聯于特定地區的地理、資源及政策環境;產業融合性,體現在低空經濟與其他多領域的深度交叉與協同共進;輻射帶動性,意指其能夠廣泛影響并促進周邊相關產業鏈的發展與升級。這些特征共同構成了低空經濟多元化與活力四溢的發展格局。第一,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其核心驅動力在于先進技術的深度應用與不斷創新。作為一項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的顯著特征在于其高度的科技集成性和創新要素的密集性。從制造端的新機型、新產品體系、新能源、新材料等,到保障端的5G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北斗導航等科技創新技術,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了核心驅動[11]。第二,低空經濟是一種依托三維空間發展的經濟形態,極大拓展了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且低空經濟的發展依托高度集聚的地區產業集群,具有較強的區域依賴性。第三,作為綜合經濟形態,低空經濟與三次產業深度融合,在航空器與多種產業形態融合的基礎上,為其涉及的民用、警用、軍用等領域提供高新技術支持,為工業、農業和社會服務業發展注入新動能[12]。第四,低空經濟瞄準1000米及以下空域開發利用,跨越空間地理邊界在低空旅游、城市交通、農業植保和公共安全治理等領域正加快發揮賦能效應;無人機、eVTOL等飛行活動還衍生出新的經濟業態,包括“空中網約車”“低空光伏監測”和“空中急救網絡”等。
1.2 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時代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13]。”以創新創造者為主體的新質勞動者、以智能工具為主體的新質勞動資料及具備更高級資源形態的新質勞動對象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構成要素[14]。因此,新質生產力可定義為:由“高素質”勞動者、“新介質”勞動資料、“新料質”勞動對象構成,以科技創新為內核、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陣地,以高質量發展為旨歸,適應新時代、新經濟、新產業的新型生產力[15]。
新質生產力彰顯技術革命性飛躍,創新配置生產要素,引領產業深度轉型,其核心在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高,標志著生產力的全面升級。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對于深化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加速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實踐層面,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尤以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為重:理論層面,新質生產力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課題,又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原創性貢獻,還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富和發展[16]。
1.3 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典范,憑借高度的科技含量與創新要素集聚,展現出獨特的產業魅力,其產業鏈條深度延展,參與主體廣泛多元,跨越多個部門與領域,應用場景豐富且復雜多變。低空經濟所體現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不僅推動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還引領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支撐。這一產業對于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低空經濟以強滲透性和強關聯性推動了現代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物流快遞、文化旅游、醫療救援等以低空經濟為載體,正加快衍生新模式、新業態,現代服務業的鏈路整合與價值增長更加凸顯。同時,低空經濟所引發的科技創新,尤其是數字科技創新還進一步提高了關聯產業全要素生產率,這與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目標相契合。低空經濟通過集成應用通用航空裝備、精準定位、航空電推進、數據鏈安全、智能集群等先進技術,實現了對低空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對低空價值的深度挖掘。低空經濟不僅推動了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業態模式創新,還在管理和制度層面帶來了創新,促進了綠色低碳的發展,實現了數實深度融合,因此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17]。
2 內在邏輯
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軌道。這一轉型要求新質生產力必須積極響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核心導向,以實現更加全面、可持續的增長。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代表,恰逢其時地置身于我國發展邁入的新階段與新時代,其內在發展邏輯與外在表現均與新發展理念高度契合。由此可見,低空經濟具備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論依據與邏輯支撐。
2.1 創新賦能
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低空經濟是以創新為引領的新型經濟形態,能夠從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兩個維度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創新動力。
低空經濟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科技創新動力。科技創新是推動低空經濟成為新質生產力關鍵驅動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力引領,而低空經濟憑借高科技屬性,正是這一引領作用的生動體現。在低空經濟領域,科技創新的焦點集中在航空器設計優化、先進制造技術革新、通信與導航技術的突破等多個方面。這些創新不僅顯著提升了航空器的綜合性能與飛行安全,還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加速了服務效率的提高。以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eVTOL)的研發與應用為例,它不僅引領了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關聯產業的蓬勃發展,還成為激發新質生產力增長的新引擎,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大動力。此外,低空經濟的持續發展對低空制造領域不斷提出更高要求,這種技術驅動的發展模式促使低空制造產業保持高速迭代與升級,對加速新質生產力體系的構建與強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價值[18]。
低空經濟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產業創新動力。一是驅動了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形成了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多樣化路徑。低空經濟領域不斷探索新產品與新服務,如航空旅游領域推出的低空觀光、低空跳傘等創新項目,不僅豐富了旅游體驗,還吸引了更廣泛的消費群體;在航空物流領域,無人機等新型航空器的應用則顯著提高了物流效率和服務品質,這些創新成果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還促進了低空經濟產業內部新質生產力的孕育與成長。特別地,城市空中交通(UAM)作為低空經濟的重要發展方向,正引領著低空飛行器制造業從傳統的直升機、固定翼飛行器向更加先進的載人eVTOL領域邁進,這一轉變不僅加速了低空產業的迭代升級,還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強大動力。從供給側出發,低空飛行(通航)的發展通過提高供給能力,激發了更多元化的需求場景,從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動態平衡。這種由供給創新引領需求擴張的模式,為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開辟了新路徑,進一步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
2.2 協調賦能
協調理念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低空經濟以獨特的空間立體性和區域依賴性,能夠從縮小區域時空距離與加強區域聯系合作等方面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低空經濟能夠縮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區域時空距離。發展低空經濟對紓解城市中心地帶的交通堵塞、突破城市化進程中的制約因素、增強地方交通網絡的運輸能力具有顯著作用。同時,是改善沿海、沿邊及山區等地區交通可達性、減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經濟負擔、滿足人們對優質出行需求的關鍵策略。在京津冀地區、雄安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及成渝經濟圈等國家戰略發展區域,積極推動以低空飛行為核心的低空經濟,可以顯著縮短區域內城市間的旅行時間和距離,促進區域發展的均衡性。得益于其跨越地形和地理限制的能力,低空經濟能夠觸及更遼闊的地區,有利于減少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推動區域發展的協調性,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低空經濟能夠加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區域合作聯系。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發展低空經濟提出了迫切需求,其跨界整合能力和跨域協同特征不僅促進了資源的均衡配置,還引起了新一輪的創新要素聚集,提高了區域的綜合競爭力。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構成部分,低空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能夠依托自身的產業特色和資源優勢,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這不僅有助于構建立體化交通網絡,還能推進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帶來區域經濟的空間溢出和聯動,激發經濟增長的活力,推動培育區域新質生產力,進而彌合區域差距、促進均衡發展。
2.3 綠色賦能
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現實背景下,綠色技術應用在低空經濟領域也展現出顯著的賦能效應。從綠色技術應用維度來看,低空經濟借助對電動航空器及環保燃料技術的推廣應用,顯著減輕了飛行活動給環境帶來的承載負擔,使綠色低碳的發展目標不斷實現。這類新型航空器以電力驅動或混合動力為核心特性,同傳統航空器相比,在減少碳排放及降低環境污染兩方面展現了突出優勢,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提供了關鍵性的技術支持。與此同時,通過低空航空器對空域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實現了能源消耗的精細化調控與資源利用效率的實質性提高,為生態環境的高效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撐。此外,智聯網、5G+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利用推動了生態監測的動態化,為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行方案。依托低空航空器開展的高精度生態監測,能夠為政府環境決策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助力環境治理政策的科學化制定與高效落地;無人機與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地表覆蓋變化分析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不僅提升了數據處理效能,還推動了生態環境保護模式的革新,為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拓展了實踐維度。
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新質生產力培育過程中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的構建提供了重要支撐,其對現代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的形成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有助于構建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低空經濟全產業鏈生態系統。通過積極吸納前沿技術、創新工藝與環保材料,低空經濟推動關聯產業向綠色化、低碳化及環境友好型方向演進,加速了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進程,并促使其生產模式向更高效率、更優環保性能的方向轉變。在技術創新的引領下,低空經濟在推動綠色產品與服務持續革新的同時,亦對傳統產業的資源利用效能實現了顯著提升,成為驅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力量。與此同時,低空經濟所構建的環保低碳出行模式,如空中通勤服務與短途航空運輸等場景,不僅拓展了公眾的出行方式選擇,還深度踐行了綠色出行的發展理念,為可持續交通體系的健全完善注入了獨特價值。同時,低空經濟作為共享經濟的重要載體,為綠色經濟增長開辟了新路徑,為新質生產力相關新興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4 開放賦能
開放理念注重解決內外聯動問題。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本身就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在構建開放的創新生態與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低空經濟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開放的創新生態。一方面,低空經濟緊密圍繞市場需求,不斷拓展新的應用場景和服務模式,通過提供便捷、高效的空中出租車、短途飛行服務、無人機配送等新型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低空經濟積極與旅游、教育、醫療等行業深度融合,開發出更多具有市場潛力的產品和服務。這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開放生態,不僅促進了低空經濟的快速增長,還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另一方面,低空經濟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廣泛吸納和應用國內外先進技術成果,推動低空飛行活動、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及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的全面升級。這種技術創新的開放性,不僅體現在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積極引入和消化吸收上,還在于通過技術創新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形成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
低空經濟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積極的開放環境。一方面,低空經濟的發展得到國家政策的積極支持和引導。政府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通用航空發展規劃等,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和有力保障。同時,政府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推動低空經濟產業的國際化進程,低空經濟在國際合作方面展現出開放包容的姿態。另一方面,低空經濟通過開放合作,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現了開放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在全球化背景下,低空經濟不再局限于一國一地,而是成為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重要領域。我國低空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不僅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還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與標準建設,推動國內低空經濟產業與國際接軌。這種開放合作的態勢,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營造了積極的開放環境[19]。
2.5 共享賦能
共享理念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低空經濟能夠通過產業鏈增值與跨界融合,把新質生產力這塊蛋糕做大、分好。
低空經濟能夠通過產業鏈增值效應,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一方面,低空經濟產業鏈能夠催生出新型航空器研發工程師、低空空域管理與服務人員、各類無人機制造和養護人員、智慧城市咨詢服務人員等全新職業與崗位。同時,低空經濟產業鏈上中下游的高效協同也離不開低空信息和數據資源等新的勞動對象的支撐。相關企業通過對這類數據信息進行有效搜集、整理、分析、挖掘和處理,能夠激發行業巨大的創造力與發展潛力[20]。另外,低空經濟產業鏈的發展主要依賴無人駕駛飛行技術和低空智聯網等新型勞動資料的發展與普及。另一方面,低空經濟能夠促使航空產業與其他產業產生協同效應,這種跨產業的互動不僅打破了傳統界限,推動了產業間的無縫銜接與高效協作,還顯著提高了產業鏈的整體價值創造能力與經濟效率。具體而言,低空經濟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為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響應了新質生產力對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迫切需求。
低空經濟能夠通過跨界融合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價值共享。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低空經濟的跨界融合呈現出創新性、互補性與互動性等顯著特征。就創新性而言,體現為原有行業壁壘被破除,資源得以整合統一,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將持續涌現,并形成全新的產業形態與商業模式。從互補性角度來看,低空經濟中的不同行業及領域在跨界融合后,可實現資源、技術、市場等多方面的互補,從而提高整體效益與競爭力。至于互動性,表現為跨界融合推動了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間的交流與互動,促進了知識的共享及技術的傳播。在跨界融合過程中,低空經濟能夠培育出更多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與新模式,創造出更多新價值,進而形成持續創新的正反饋閉環,有力地推動新質生產力價值共享。
3 實現路徑
新發展理念作為我國經濟實踐錘煉出的先進指導思想,其戰略性、綱領性與引領性特征鮮明,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壯大過程中,全面、準確、完整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尤為關鍵。低空經濟作為新興領域,其蓬勃發展正是新發展理念在實踐中的生動體現,展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格局。理念的深刻內涵。因此,有必要探究新發展理念視域下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現路徑與發展建議。
3.1 聚焦核心科學技術攻關
低空經濟產業作為未來產業藍圖中一股新興且潛力巨大的力量,其多維度技術體系尚處于探索與構建的初級階段。當前,制約該領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瓶頸在于技術創新能力的不足與核心競爭力的欠缺,具體表現為研發投資的相對匱乏及生態化自主研發體系的構建薄弱。在關鍵領域,如飛行器設計、航空發動機技術等層面,仍存在對外部技術進口的顯著依賴,這直接影響了產業的自主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突破此困局,亟須加大資源投入力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旨在跨越技術壁壘,加速無人機技術、低空飛行管理系統等關鍵技術的迭代演進,從而顯著提升飛行作業的安全效能與經濟性。此外,針對研發投入不足所引發的技術創新速度與質量雙重挑戰,應優先推進通用航空器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研發進程,強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機制,以快速提高本土自主研發實力,確保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有效規避外部技術封鎖風險。與此同時,優化航空領域人才培養體系成為關鍵,需加快構建航空科技前沿領域的人才儲備庫,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還需強化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推動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體系,以促進數據共享、完善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這一系列舉措將有力推動新技術成果的快速轉化與應用,全面激活低空經濟領域的創新生態系統,為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3.2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構成要素,新型基建的構建需確立增量擴容與質效提升并重的核心原則。在此框架下,首要工作在于推進傳統基礎設施的全域數字化改造,同時加快5G-A(5G演進版)應用示范工程及衛星通信前沿技術的創新探索,為信息基礎設施筑牢根基。在規模拓展維度,應緊扣新型城鎮化戰略方向,重點強化超大城市群、特大城市群及大型城市群的通用航空基礎設施布局。其中,需聚焦無人駕駛航空器公共測試平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及大中型無人駕駛航空器核心起降樞紐、通用航空綜合運行保障基地等關鍵節點的建設,以提升基礎設施網絡的承載潛能與服務效率。從質效升級層面來看,需加快搭建智能化與數字化深度交融的新型基建體系。因此,可參考深圳市智能融合低空系統(SILAS)等先行示范案例的實踐成果,推動低空設施網絡、航路規劃網絡、通信網絡、氣象監測網絡及服務支持網絡形成“五網融合” 的深度協同模式。通過數字技術的深度滲透與應用,為低空經濟產業鏈提供全鏈條數字賦能,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高效協同與無縫銜接,進而突破低空經濟發展的瓶頸約束,激活該領域的創新動能與增長后勁。這一進程既需要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的雙輪驅動,依賴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的協同發力。唯有如此,才能推動低空經濟在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邁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發展階段,實現協調賦能的進階升級。在此過程中,需通過數字技術的深度整合應用,打破低空經濟發展的制約,激發其持續創新活力與增長潛力,最終助力新質生產力實現質的躍升。
3.3 完善綠色轉型政策體系
在推進節能減排工作與企業綠色轉型的進程中,轉型風險與成本負擔的雙重存在凸顯了政府政策扶持、激勵與引導的必要性[21]。為充分釋放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綠色增長引擎的潛力,亟須構建一套全面高效的配套支持政策體系。該體系應聚焦綠色轉型的核心需求,涵蓋科技創新激勵、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等政策,并借助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及績效獎勵等多元經濟手段落地。此外,為確保綠色轉型戰略的有效落地,首要任務是清晰界定并切實強化主管部門的主體責任,這一責任需全面覆蓋戰略規劃的藍圖設計、政策制定的科學嚴謹、實施方案的細致部署及整體政策框架的穩固構建。同時,鑒于綠色轉型的復雜性和廣泛性,構建一個跨越部門、行業及地域界限的協同機制尤為重要。該機制旨在快速響應綠色轉型過程中涌現的新挑戰與新問題,通過聯合研究、信息共享與協同施策,確保綠色轉型政策體系的實施效果得以最大化。此舉不僅能推動政策資源優化配置,還能加快凝聚綠色轉型合力,為低空經濟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4 注重與各方主體開放合作
低空經濟領域內的企業應積極拓寬合作范圍,深化“政府-產業-學術-研究-應用-金融”(即“政產學研用金”)的融合模式,以促進該領域的協同發展。在此過程中,政府應扮演關鍵性的橋梁與引導角色,通過組織論壇、研討會等多元化交流平臺,不僅促進技術知識的共享與最新成果的發布,還應構建創新合作網絡、產業集聚生態及高效的投融資對接機制。這一系列舉措旨在構建長效合作框架,加速推進低空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高質量發展進程。同時,提升對外開放合作層次,對推動低空經濟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至關重要。具體而言,需加快構建符合國際標準的低空經濟管理體系,營造開放、透明、高效的營商環境,以提高外資吸引力,提升“引進來”戰略的實效性。此外,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主動開拓國際市場,利用全球資源與市場促進低空經濟價值的全面釋放,為低空經濟領域注入持續的發展動力與創新能力,為新質生產力持續提供強基固本的支撐,提高造血能力。
3.5 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途徑。相比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對科技成果轉化提出了更高要求[22]。針對低空經濟領域在協作共享層面面臨的溝通瓶頸,有必要深化政府、教育機構、行業組織與企業之間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以有效破解信息共享壁壘、促進資源整合及成果共享。此舉旨在彌補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協同缺失,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進程。為實現這一目標,需構建一個多主體協同參與的低空經濟聯合研究框架,具體策略包括成立跨領域的低空經濟聯合研究實體或共建實驗室。這些平臺不僅扮演科技成果供需雙方高效對接的角色,還成為跨主體間技術研發與創新活動的孵化溫床,促進知識、技術與資源的跨界流動與融合。同時,為激發低空經濟領域內企業的科研參與熱情,建議設立多樣化的科技創新基金,并結合稅收優惠政策與資金扶持措施,以經濟激勵手段促進企業的研發投入與技術革新。此舉旨在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增強其參與科研項目的內在動力。此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同樣關鍵,需通過流程優化與障礙削減,確保科技成果能夠迅速、高效地實現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加速其商業化步伐。這一過程不僅需要政策層面的積極引導與大力支持,還依賴于各參與主體間的緊密協作與高效配合,共同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有效轉化,為低空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4 結語
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經濟增長的新興極點,在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上展現出不可或缺的價值。置身于新時代的發展浪潮中,低空經濟與新質生產力均展現出與新發展理念的高度契合性,這一共鳴不僅構筑了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堅實理論基礎,還鋪陳了兩者協同進化的邏輯脈絡。進一步細化分析,低空經濟以獨特的優勢,通過多維度、深層次的策略實施,為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具體而言,低空經濟依托創新驅動力,激發技術革新與業態重塑;強化協調發展,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與產業鏈協同;踐行綠色發展,引領低碳環保趨勢,構建可持續的生產力體系;秉持開放態度,拓寬國際合作領域,提高全球競爭力;堅持共享原則,確保發展成果惠及全社會,增強社會福祉。為最大化發揮低空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作用,需深入剖析雙方發展的現狀與挑戰,明確問題所在。在此基礎上,制定一系列包含政策引導、路徑規劃在內的綜合性策略,特別強調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促進低空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的深度融合。在此過程中,需將低空經濟作為關鍵要素,廣泛、深入、系統地融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全鏈條,以拓展其影響范圍,加大其滲透力度,從而實現我國新質生產力在規模、質量與效益上的全面提高,為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戴翔.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邏輯及路徑[J/OL].閱江學刊,1-10[2024-09-06].
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EB/OL].[2024-09-06].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246/202403/content_6941846.html.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001).
張越,潘春星.低空經濟的基本內涵、特征與產業發展邏輯[J/OL].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73-81+142[2024-09-06].
周鈺哲.低空經濟發展的理論邏輯、要素分析與實現路徑[J].東南學術,2024(4):87-97.
戰炤磊.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OL].閱江學刊,1-11[2024-09-06].
邱超奕.低空經濟“振翅高飛”[N].人民日報,2024-04-01(006).
范恒山.把發展低空經濟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EB/OL].[2024-09-06].https://m.gmw.cn/baijia/2022-02/21/ 35533899.html.
前瞻產業研究院.2024年中國低空經濟報告:蓄勢待飛,展翅萬億新賽道[R].深圳:前瞻產業研究院,2024.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2312261407040532.html.
賽迪顧問.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EB/OL].(2024-04-11)[2024-09-06].https://hkjj.zua.edu.cn/info/1017/2824.htm.
劉先江,宋丹,徐政.以低空經濟發力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引擎[J/OL].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2[2024-09-06].
沈映春.低空經濟的內涵、特征和運行模式[J/OL].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0[2024-09-06].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EB/OL].[2024-09-0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薛欽源,史丹,史可寒.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邏輯、新質特征和理論要素[J].當代財經,2024(7):3-16.
蒲清平,向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內在邏輯和實現途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1):77-85.
張旭,于蒙蒙.新質生產力的“述”與“論”:時代意義、實踐路徑與中國式現代化[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4,45(4):1-9.
歐陽日輝.低空經濟助推新質生產力的運行機理與路徑選擇[J/OL].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5[2024-09-06].
王寶義.我國低空經濟的技術經濟范式分析與發展對策[J/OL].中國流通經濟,1-13[2024-09-07].
張曉蘭,黃偉熔.低空經濟發展的全球態勢、我國現狀及促進策略[J].經濟縱橫,2024(8):53-62.
張嘉昕,許倩.低空經濟產業鏈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優化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24(8):63-70.
張夏恒.新質生產力賦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22-31.
陳柏強,母璇,劉暢.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機理及實踐路徑研究[J/OL].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2[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