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我國跨境電商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經貿環境下,構建高效、自主、安全且富有韌性的跨境電商產業鏈尤為迫切和重要。本文基于產業鏈、供應鏈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相關理論,深入探討了RCEP下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本文認為,RCEP有利于提升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的效率、韌性及安全性,但產業鏈的價值分配均衡性及自主可控性會面臨更大考驗。因此,我國應充分利用RCEP帶來的機遇,著力提升產業鏈效率、韌性及安全性,同時積極應對潛在挑戰,通過主動作為,增強跨境電商產業鏈價值創造力和自主性。
關鍵詞:跨境電商;國際貿易;產業鏈;RCEP;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F752.1;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8(b)--04
作為國際貿易的新業態、新模式,跨境電商已成為我國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貿易方式和技術水平等方面的發展,跨境電商已突破作為單純的貿易方式,而逐漸發展為鏈接全球生產者和最終消費者,涵蓋采購、生產、銷售、服務及消費的全鏈條產業,在我國國際貿易及數字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當前,由于國內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重塑,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面臨著急劇的變化。RCEP簽署后,其高標準的經貿規則將顯著擴大東亞地區外貿規模,并促進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融合,這也將深刻影響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的發展。本文深入研究RCEP下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的發展機遇、挑戰及應對策略,對豐富相關研究和服務跨境電商產業發展具有一定意義。
1 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發展現狀
經過30余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跨境電商產業發展已積累了堅實的基礎,產業鏈也逐步趨于成熟和穩定??缇畴娚坍a業鏈是指以跨境電商平臺為核心,鏈接生產、服務和銷售,包含線上線下兩部分的新型產業鏈,由主體層及運作層兩個層面構成。主體層包括生產商/供應商、跨境電商平臺、跨境電商物流、金融、運營等服務商及最終消費者;運作層包括采購生產、國內集攬貨、出口報關及尾程派送等環節。
1.1 產業鏈各主體發展現狀
生產商/供應商方面,我國沿海地區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跨境電商產業集群,憑借較好的生產制造基礎和優越的外向型地理位置,為全球買家提供各類中國制造商品。然而,跨境電商出口的服裝紡織、電子設備及家居用品等大類屬勞動密集型產品,部分生產僅是國外品牌貼牌或代工,其研發設計等高附加值環節均在國外,生產制造附加值較低。另外,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沿海地區,近年來也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等問題,亟須優化重構供應鏈。
跨境電商平臺方面,第三方、自營和類自營平臺百花齊放;外資和內資平臺同臺競技。各類平臺在運營中各有優勢,在對生產商控制、賣家入駐、服務商選擇、消費者市場等方面處于激烈的競爭態勢。平臺的發展及競爭對產業鏈發展模式、價值構成都帶來深刻的影響。
跨境電商服務商方面,物流、金融、運營、營銷類服務商發展較快,為跨境電商提供精細化服務??缇畴娚贪l展初期,由于經營鏈條較長,涉及的中間環節較多,平臺難以實現精細化、全鏈路的深層次運營,因此營銷、物流及金融服務商應運而生,通過自身優勢幫助跨境賣家補全并優化商業鏈條,提供解決方案,提高交易效率。此時,平臺與服務商形成相互補充、相互成就的關系。然而,當跨境電商發展進入成熟期后,平臺基于服務生態化和多樣化需求,通過內部能力拓展或外部投資合作,將業務鏈條逐漸延伸至選品、營銷、物流、支付、合規等增值型服務領域,由此與服務商之間產生業務沖突和競爭??缇畴娚唐脚_與服務商之間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微妙關系,這也深刻影響著跨境電商產業鏈的發展。
終端消費者方面,我國出口跨境電商主要市場依然在美國和歐洲。據海關總署數據,美國是中國出口跨境電商的第一大目的地,占據消費市場1/3以上的份額,歐美等成熟市場仍是中國跨境賣家的主要目標。然而,由于美國貿易保護政策以及歐洲“去工業化”“罷工潮”等風險因素影響,跨境電商增量受到限制。近年來,東南亞各國電商高速增長,疊加RCEP效應,逐漸成為我國跨境電商的新興消費市場。
1.2 產業鏈模式處于動態變化中
跨境電商產業鏈模式是指跨境電商平臺鏈接生產、服務主體及消費者的方式,其本質是協同商務,主要有模塊化、關系型、領導型及市場型等模式。模塊化模式是指當供應商或服務商能力較強,且可以將交易過程標準化并編碼時,平臺可以完成復雜商品或服務的交易管理。關系型模式是指跨境電商平臺與供應商實力對等時,依靠信譽維持長期合作關系。領導型模式是指大型電商平臺對眾多中小規模供應商和服務商的控制與管理。以出口B2C為例,我國跨境電商發展初期,平臺以第三方平臺為主,其與供應商/賣家、物流服務商、終端消費者分別以關系型、領導型和直達型模式鏈接。當跨境電商進入高速發展期后,自營型平臺進入成長期。近年來,隨著跨境電商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融合第三方平臺與自營型平臺特點的類自營平臺開始出現。平臺模式的變化也帶來了產業鏈模式的變化(表1)。產業鏈模式的選擇取決于平臺對產業鏈的控制與協同能力。領導型模式的優勢在于平臺對產品或服務品質的控制,但不利于平臺規模的擴大;模塊化和關系型模式可擴展性強,有利于電商企業快速成長,但平臺需要對商品或服務質量進行嚴格把控。不同的產業鏈模式將對產業鏈效率、價值及自主性等方面產生不同的影響。
2 RCEP給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2.1 機遇
2.1.1 RCEP將提高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效率
(1)采購及生產效率
采購效率方面,我國出口跨境電商生產商和制造商主要集中于長三角、珠三角等產業聚集地區,對原材料、中間投入品的采購基本延續傳統貿易分工模式,依托國內市場的規模優勢、成本優勢進行。然而,近年來受制于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及中間投入品國際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價格及質量方面的優勢逐漸減小。RCEP簽署生效后,區內關稅水平將下降到極低水平,90%以上的貨物將實現零關稅,涉及我國1.4萬億美元的貿易額。關稅水平的降低及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將降低我國跨境電商生產制造商跨境采購成本,擴大采購品類和范圍,優化采購渠道,提高采購效率。
生產效率方面,我國跨境電商生產制造企業大多由改革開放以來工貿一體化出海企業轉型而來,其生產制造主要位于國內。RCEP簽署生效后,累積原產地規則條款將改變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空間布局和價值構成,提升跨境電商產業鏈布局的合理性和效率性。RCEP原產地累積規則主要由區域價值成分、稅則歸類改變、加工工序標準三個方面構成,由于可累積材料的范圍擴大至所有RCEP成員,實際可享受協定優惠的貨物范圍相應擴大,將推動區域內產業深度融合。我國跨境電商生產企業將會突破現有國內生產體系,在RCEP成員范圍內靈活規劃產業布局,通過跨境布局產業體系、深度參與區域產業鏈分工,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跨境電商平臺及服務商效率
RCEP電子商務章節是首次在亞太區域內達成范圍全面、水平較高的諸邊電子商務規則。其中明確規定:不得阻止通過電子方式跨境傳輸信息進行的商業行為:不得將使用境內的計算設施或將設施置于境內作為投資者或服務提供商在成員國領土內進行商業行為的限制條件。這一規則有利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將促進各成員電子商務的使用與合作,為區域內跨境電子商務等外貿新業態發展提供更優質的發展環境和更堅實的制度保障。
RCEP將從以下兩點影響跨境電商平臺及服務商效率:一是通過寬松的制度環境加速跨境電商平臺向RCEP區域聚集,直接面對當地市場及消費者,提高平臺及物流、支付等服務商效率;二是通過貿易轉移和貿易創造效應擴大成員國市場,以規模效應降低平臺及服務商成本,提高平臺銷售及服務商的服務效率。
(3)產業鏈模式效率
RCEP電子商務條款將從貿易便利化提升、制度環境改善、消費者保護等方面構建更加公平、自由和透明的市場環境,這將加劇跨境電商平臺的競爭以及平臺戰略的調整,在競爭中提高產業鏈鏈接效率。具體而言,一是平臺對上下游各環節的把控將會增強,以確保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二是平臺將構建更加彈性和多元的產業鏈關系,以適應RCEP帶來的消費市場擴大的趨勢。無論是對供應商和服務商的領導型、關系型及模塊化的鏈接模式,還是對終端消費者的直達型、維護型及拓展性鏈接模式,都將隨著競爭態勢的變化動態且彈性調整使用,以保證平臺效率的持續提升與優化。
2.1.2 RCEP將提升跨境電商產業鏈韌性及安全性
產業鏈韌性方面,從生產制造環節來看,RCEP將強化亞太地區產業鏈分工。新冠疫情期間,東亞產業鏈表現出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為全球生產的穩定與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RCEP將進一步促進區域內既有產業鏈、供應鏈及價值鏈的深化與融合,有利于我國跨境電商生產制造主體構建敏捷柔性供應鏈。另外,RCEP以高于WTO的服務貿易和投資市場準入標準,促進跨境電商產業鏈上下游主體互惠共生、價值共創,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韌性。尤其是在當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對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造成一定沖擊的背景下,RCEP將進一步凸顯其作為區域經濟緊密合作協定的價值,通過產業鏈的短鏈化、區域化及友鄰化,增強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的韌性。
安全性方面,在RCEP背景下,一是對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的主要行業,如輕工業、紡織等,通過跨區域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整合區域優質資源,建立更加聯動的產能合作體系,更好地推動形成以我國為核心的生產制造中心。二是RCEP將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區域生產網絡中的核心地位,我國可依托領先的數字經濟技術、平臺優勢及超大市場規模,逐步向研發設計、生產性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轉型升級,進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及安全性。
2.2 挑戰
2.2.1 RCEP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價值提升不確定性增強
從產業鏈價值的視角來看,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各環節價值分布不均衡,位于兩端的生產制造和物流倉儲在總成本中占比最高、收益較低,而平臺、營銷推廣等費用占比較低、收益較高(圖1)。以跨境出口B2C為例,商品成本占比25%~50%,運營推廣費用占比8%~15%,運輸及倉儲費用占比20%~28%,而平臺服務費僅占總成本的8%~15%。RCEP簽署生效后,跨境電商產業鏈價值構成變化存在不確定性。當生產制造主體融入RCEP區域生產網絡后,其成本下降、價值提升,而平臺及服務商由于更廣闊的市場、更優化的制度環境及更激烈的競爭,將會加大創新力度,從而提升其價值。產業鏈價值構成是否會向生產及服務商兩端傾斜、更加均衡,還是會進一步向平臺集中、加深不均衡性,取決于兩者的發展速度與程度。另外,國內外平臺及服務商競爭加劇,也會對價值鏈變化產生不確定性影響。
2.2.2 RCEP下產業鏈自主性不確定性增強
與傳統生產制造產業鏈不同的是,跨境電商產業鏈是線上與線下產業鏈的結合體,平臺在產業鏈中處于核心位置,其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業鏈的自主性。RCEP 簽署生效后,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自主性面臨的挑戰有以下兩點:一是外資頭部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掌控著產業鏈的自主性,亞馬遜、SHOPEE 等外資平臺是我國出口跨境電商的重要載體,國內賣家對平臺的依賴程度逐漸加深。一旦平臺調整政策或功能,就會對國內賣家產生顯著影響。二是在跨境物流環節,我國跨境電商對境外物流的依存度高達70%,國際運輸段基本由外資物流企業壟斷,國際運輸、保險、海關報關等高附加值服務的收益由國外物流企業獲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產業鏈的自主性。
3 RCEP下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發展應對策略
3.1 充分利用RCEP帶來的機遇,提升跨境電商產業鏈效率
生產制造環節,應依托 RCEP 效應,盡快完成從國內采購向區域跨境采購的轉型,提高采購效率、降低采購成本。同時,充分利用 RCEP 原產地累積規則及投資便利化規則,重新布局生產鏈,以獲得更低的生產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對于我國出口跨境電商的主要 3C 電子產品、家居紡織品等,應考慮逐步將零部件生產和組裝環節及紡織服裝供應鏈下游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將國內的生產制造逐漸向附加值更高的研發、設計與營銷等領域轉移,提高產業鏈附加價值和效率。
利用 RCEP 規則,提高平臺及服務商競爭力。RCEP 高標準的電子商務條款及開放包容的市場共享機制,將為平臺快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我國跨境電商平臺應加大數字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力度,妥善處理與生產制造商、服務商及終端消費者的關系;推動跨境電商物流、金融、運營等服務商深化創新,不斷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與運營效率。
終端消費者市場方面,應逐步轉移重心,深耕 RCEP 大市場。因此,需精準掌握區域內不同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深入挖掘不同地區消費者的潛在消費需求。一方面,在價格、品牌、服務等維度盡可能適應市場競爭,滿足不同國家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另一方面,依托跨境電商強大的產業鏈激活當地消費者的消費潛力,創造全新市場空間,通過市場規模的擴大進一步提高產業鏈效率。
優化產業鏈模式。微觀層面,以跨境平臺為核心,妥善處理各主體、各環節的競合關系,充分認識到整個產業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良性競合模式。在市場建設、產業布局、技術創新、利益分成等方面動態調整產業鏈模式,以適應市場和主體的變化。宏觀層面,各監管部門應打破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監管格局,從跨境電商產業鏈整體利益出發,理順監管流程,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必要時可成立統一協調監管機構,進行統籌協調管理。
3.2 提升跨境電商產業鏈韌性及安全性
韌性方面,利用RCEP政策及地理空間優勢,打造面向RCEP成員國消費者的敏捷柔性供應鏈,快速響應不同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線上需求。同時,從平臺、服務商層面致力于構建RCEP內共榮共生、價值共創的跨境電商產業鏈,以提升產業鏈面臨外部沖擊時的韌性。安全性方面,RCEP為強化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生產網絡提供了制度及規則基礎,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上的重要主體及環節,應利用東盟國家的勞動力優勢、日韓的技術優勢、澳新的自然資源優勢,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積極主導RCEP地區產業鏈重塑,提高對產業鏈供應鏈整合能力及控制力,提升跨境電商產業鏈安全性。
3.3 積極應對RCEP下面臨的挑戰,提升產業鏈價值及自主性
產業鏈價值層面,應對RCEP下價值不穩定、不均衡加劇:一是以跨境電商平臺為引領,通過技術及商業模式創新提高產業鏈各環節價值,深挖我國領先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力,在生產服務、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渠道分銷等高附加值環節持續創新,提高產業鏈整體價值。二是以平臺為核心,統籌兼顧產業鏈各環節價值平衡,在成本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平衡產業鏈各環節價值分配,以平臺主動讓利、平臺統籌協調等方式平衡產業鏈價值,保證產業鏈持續穩定發展。
產業鏈自主性方面,面對RCEP下的產業鏈內外資競爭加劇,通過政府支持、企業加大投入、兼并收購等方式,加快發展我國自主跨境電商平臺及服務商,逐步改變平臺、國際物流供應鏈等環節基本掌握在外資手上的局面,提升產業鏈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李富昌, 包燕娜, 胡曉輝. RCEP助推跨境電商產業鏈與供應鏈融合機制研究[J]. 商業經濟研究, 2022(17): 158-163.
齊偉偉. 我國跨境電商產業鏈構成、問題及創新發展[J]. 商業經濟研究, 2020(11):163-165.
王法濤, 李俊青. 基于全球價值鏈理論的電子商務產業鏈模式選擇[J]. 中國流通經濟, 2015(10):56-63.
石巋然, 孫溢. 提升跨境電商平臺供應鏈韌性路徑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 2024(5): 175-180.
鄭穎瑜. RCEP背景下中國—東盟跨境電商創新發展路徑探析[J]. 對外經貿, 2022(1):55-59.
劉憲立, 楊蔚. 跨境電商供應鏈韌性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J].國際商務研究, 2024(3):16-29.
包燕娜, 李富昌.跨境電商零售出口供應鏈優化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22(9): 59-61.
艾瑞咨詢. 2023年中國跨境出口電商行業研究報告[R]. 2023,9.
國信證券. 從TEMU、SHEIN、Shopee的比較探析跨境電商產業鏈建設[R]. 2023, 8.
錢玉. 中國出口跨境電商產業鏈研究[D].合肥: 安徽大學, 2017.
王磊. 新質生產力賦能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研究: 基于價值鏈重塑視角[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2024(9): 110-117.
許定潔. 我國出口企業跨境電商業務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 2019(14):139-142.
何繼新. 跨境電子商務供應鏈模式創新: 屬性特征、關系模型及前提條件[J]. 中國流通經濟, 2017(3): 52-61.
鄭春芳, 肖旭. RCEP的簽署對中國跨境電商發展的六大影響[J]. 經濟研究參考, 2021(11):116-127.
朱鵬羽. 雙循環視角下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兼論進口與出口的差異性[J]. 商業經濟研究, 2022(3): 153-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