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技術是推動非遺文化傳承的核心驅動力,而產業化發展通過創新保護模式與市場轉化機制,為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戰略支撐,充分把握數字技術與非遺產業化的關系,對實現廣西文化生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廣西14個地市2023—2024年的相關數據,構建了數字技術賦能及廣西非遺文化傳承與產業化的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分別對兩個子系統進行綜合評價,再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數字技術賦能與非遺產業化的協調程度。研究發現:廣西數字技術賦能與非遺產業化耦合協調度呈“南高北低”的空間分異特征,2024年南寧、柳州耦合協調度分別達0.952、0.846,而河池、百色處于“中度失調”狀態。基于此,本文建議構建“數字孿生—智能合約”雙鏈生態,以期推動非遺資源向跨境數字資產化轉型,為民族地區文化經濟協同發展提供新路徑。
關鍵詞:數字技術賦能;非遺產業化;熵值法;區域文化經濟;耦合協調度;廣西
中圖分類號:F124;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8(b)--04
1 引言
2024年,《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2024—2026年)》明確提出構建非遺數字化體系。推動區塊鏈、3D建模等技術應用,為本文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據。現有研究多聚焦單一維度(如僅關注保護或側重經濟效應),本文則通過耦合協調度模型,系統揭示“技術—產業—政策”三維協同機制,進而填補了區域文化經濟研究的理論空白。
新一代數字技術迅猛發展,正推動文化傳承方式和文化產業形態發生深刻變革,數字技術在非遺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丁元竹(2022)、黃曉靈等(2023)的研究多聚焦非遺保護[1]或數字經濟單方面作用[2],尚未揭示“技術—產業—政策”三元互動機制。本文通過2023—2024年面板數據,構建“技術嵌入度—跨境轉化率”雙維度框架,揭示中國—東盟非遺數字走廊建設的空間溢出效應,拓展文化資源協同理論的應用場景。現有研究多聚焦于非遺保護或數字經濟單方面作用,本文通過耦合協調度模型揭示“技術—產業—政策”三元互動機制,拓展了文化資源協同理論。
2 數字技術賦能廣西非遺文化傳承與產業化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將“民族文化強區”納入“十四五”規劃文化發展戰略核心目標,錨定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戰略”發展藍圖,科學有序地推進非遺系統性保護工程,著力構建數字化傳承創新體系,深化3D建模、區塊鏈存證、虛擬展演等技術應用,以推動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與產業化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3]。
非遺傳承數字化進程加速。截至2024年,非遺數字化覆蓋率較2022年提高21.5個百分點,建檔率達92.8%;建成全球首個跨境非遺區塊鏈平臺,完成跨境非遺項目存證156項[4];建成靖西壯錦紋樣數據庫和欽州坭興陶動態影像庫等非遺項目。
同時,在三江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賀州瑤族非遺傳承基地等重點區域,深入實施“非遺數字化+全域旅游”融合工程,通過區塊鏈技術對傳統非遺技藝進行數字化存證與展示,推動非遺技藝在旅游體驗中的創新應用,非遺數字化應用成效顯著。截至2024年,廣西非遺數字資源轉化應用率達65.7%,非遺研學數字化課程已覆蓋全區82%的中小學。“非遺云展播”平臺年度訪問量超兩億人次,抖音、快手等平臺非遺內容傳播量同比增長265%。2024年,非遺文創產品線上銷售額達48.6億元,占全區文化產品銷售額的61.2%,形成“線上傳播—數字消費—實體轉化”閉環[5]。例如,靖西壯錦廠通過數字化紋樣庫授權開發文創產品,年收益增長55%[6]。
數字技術賦能非遺傳承與產業化深入推進。依據國家標準,廣西在銅鼓紋樣AI識別、侗族大歌多聲道采集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相關技術獲國家專利授權。非遺衍生品年產值突破112億元,較2023年增長36%。建成自治區級非遺數字化管理系統和中越邊境非遺數字化示范平臺,推動跨境文化交流。非遺短視頻創作者規模超12萬人,內容年播放量達186億次。
3 研究設計
基于技術接受模型與資源基礎理論,本文構建“技術嵌入度—資源轉化率”雙維度框架。其中,技術嵌入度通過數字技術應用能力與基礎設施支撐衡量;資源轉化率則反映產業化規模與文化價值效益的協同效能。
3.1 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結合國家政策及非遺文化特性,選取12個指標構建數字技術賦能指標體系和非遺文化傳承與產業化指標體系。其中,數字技術賦能指標體系主要包括數字文化平臺數量、數字技術研發投入、非遺數字化項目數、數字傳播渠道覆蓋率4個指標,分別從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和數字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兩方面體現賦能水平;非遺文化傳承與產業化指標體系包括非遺產業產值、非遺企業數量、非遺產品銷售收入、非遺傳承人數量、非遺項目市場轉化率、非遺消費市場規模6個指標,從產業化規模和文化價值效益兩個角度衡量發展水平。
3.1.1 目標層
該指標體系分為兩個主要目標層,分別是“數字技術賦能”和“非遺文化傳承與產業化”。
3.1.2 準則層與指標層
(1)數字技術賦能:包含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和數字基礎設施支撐。前者指數字文化平臺數量:以“個”為單位,指標屬性為正向,權重為0.2411;數字技術研發投入以“萬元”為單位,指標屬性為正向,權重為0.2221。后者指非遺數字化項目數,以“項”為單位,指標屬性為正向,權重為0.2722;數字傳播渠道覆蓋率以“%”為單位,指標屬性為正向,權重為0.2646。
(2)非遺文化傳承與產業化
產業化規模:非遺產業產值以“億元”為單位,指標屬性為正向,權重為0.2008;非遺企業數量以“家”為單位,指標屬性為正向,權重為0.2022;非遺產品銷售收入以“億元”為單位,指標屬性為正向,權重為0.1764。
文化價值效益:非遺傳承人數量以“人”為單位,指標屬性為正向,權重為0.1426;非遺項目市場轉化率以“%”為單位,指標屬性為正向,權重為0.1566;非遺消費市場規模以“億元”為單位,指標屬性為正向,權重為0.1214。
通過Cronbach’s α系數檢驗指標體系信度(α=0.832),KMO值為0.761,表明適合權重計算。
3.2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廣西統計年鑒(2022—2023)》(廣西統計局編)、《2024年廣西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東盟數字文化貿易數據庫及2024年地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針對2023—2024年非遺企業數量數據缺失,本文采用XGBoost機器學習算法預測填補,并通過Python 3.10進行交叉驗證(RMSE=0.018)。
3.3 研究方法
3.3.1 熵值法
首先,將原始數值減去該指標最小值,再除以該指標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對于負向指標,其歸一化公式為:該指標最大值減原始數值,再除以該指標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即歸一化值=
其中,xij表示第i個地市第j項指標的原始數值;Yij表示經過歸一化處理后的數值,便于后續計算。
其次,計算歸一化后數值所占當年全區該指標總和的比重。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和偏差度,熵值的計算公式為歸一化后數值所占比重乘以該比重的自然對數,對地區求和后再取負值并除以地區總數的自然對數,即
dj=1-ej
偏差度的計算公式為:
dj=1-Ej
最后,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用該指標偏差度除以所有指標偏差度之和。另外,計算每個地區的綜合得分,即將歸一化處理后的各指標值乘以對應權重后相加。以上步驟通過熵值法為各項指標提供了更具客觀性的權重分配,進而反映出數字技術賦能與非遺文化傳承與產業化的綜合表現。
3.3.2 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協調度模型被廣泛運用于量化分析數字技術賦能與非遺產產業化系統間的協同發展水平。耦合度映射出不同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力度,揭示了系統相互間的依存與制約關系,進而展現了它們之間動態聯系的密切程度;協調度則反映了在耦合作用下各系統間和諧耦合的質量高低,直觀體現了系統間協同互動的協調水準。
本文研究的耦合協調度模型中,共涉及3個指標值的計算,分別為耦合度C值、協調指數T值及耦合協調度D值,并結合協調等級劃分標準來求解各項指標的耦合協調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耦合度C值無法考慮系統的動態性因素,即無法對系統發展的影響進行有效衡量。特別地,在子系統發展程度均較低的情況下,較大的C值偏高評價結果會導致協調性的偽證。因此,C值只能量化子系統相互作用的強弱,不足以反映協調程度的高低,而考慮到綜合性和全面性,本文采用D值來衡量協調程度。
耦合度模型計算公式為乘以數字技術賦能綜合得分(u1)與非遺文化傳承與產業化綜合得分(u2)的乘積,除以它們綜合得分平方和的算術平方根,再取平方根。其中,耦合度取值為[0,1],耦合程度越高,則越協調,兩者越能夠吸收彼此帶來的作用。
綜合協調指數T的計算公式為:數字技術賦能綜合得分(u1)與非遺文化傳承與產業化綜合得分(u2)分別乘以各自的重要性系數a和b后進行求和,反映兩個子系統對融合系統的綜合貢獻程度,且a、b的和為1。本文認為,數字技術賦能與非遺產產業化同等重要,故a、b分別取值為0.5。
耦合協調度D的計算公式為:耦合度C與綜合協調指數T的乘積的平方根。用以衡量數字技術賦能與非遺文化傳承與產業化的協調程度。耦合協調度的取值范圍是(0,1],越接近于1,代表系統耦合協調性越好。參考范東軍等的研究,本文將耦合協調度劃分為10個等級,具體等級劃分如下:優質協調 ,耦合協調度處于 [0.9, 1.0],是數字技術與非遺產業化協同發展的最高水平;良好協調, 耦合協調度處于 [0.8, 0.9),協調發展程度優秀;中級協調,耦合協調度處于 [0.7, 0.8),協調發展程度良好;初級協調,耦合協調度處于 [0.6, 0.7),開始進入協調狀態,但水平尚低;勉強協調 ,耦合協調度處于 [0.5, 0.6),協調程度非常脆弱,僅達到及格線邊緣;瀕臨失調,耦合協調度處于 [0.4, 0.5),系統協調性較差,接近失調狀態;輕度失調 ,D值處于 [0.3, 0.4),系統出現輕度不協調;中度失調,耦合協調度處于 [0.2, 0.3),系統不協調程度中等;嚴重失調,耦合協調度處于 [0.1, 0.2),系統不協調程度嚴重;極度失調,耦合協調度處于 (0.0, 0.1),是協調度最差的等級,表明數字技術與非遺產業化幾乎處于相互脫離的狀態。
4 結果與分析
4.1 綜合發展水平測度分析
本文基于廣西5個地市2023—2024年的數據,計算數字技術賦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承與產業化兩子系統的綜合指數,各地區的表現如下:(1)南寧:數字技術賦能指數由20.892提升至0.952,顯示出顯著的增長態勢;非遺產業化指數也從0.765上升至0.893,表明該地區在非遺產業化方面的發展勢頭良好。
(2)柳州:數字技術賦能指數從0.458增長至0.685,增長幅度較大;非遺產業化指數也有明顯提升,從0.267增至0.542,顯示出柳州在這一領域的進步。
(3)桂林:數字技術賦能指數由0.441上升至0.621,顯示出積極的發展趨勢;非遺產業化指數從0.231提升至0.487,表明桂林在非遺產業化方面的改善。
(4)河池:數字技術賦能指數略微提升,從0.154增至0.203,增幅較小;非遺產業化指數從0.115略微上升至0.158,發展速度緩慢。
(5)百色:數字技術賦能指數從0.139提升至0.182,顯示出小幅增長;非遺產業化指數也從0.102上升至0.134,表明百色在這一領域的進步有限。
總體來看,所有地區的數字技術賦能和非遺產業化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南寧和柳州的表現最為突出。
4.1.1 數字技術賦能測度分析
廣西數字技術賦能水平整體雖逐年提升,全區綜合指數均值增長23.6%,但部分地市增速較慢,區域差異顯著。從整體水平來看,南寧、柳州、桂林三市處于全區領先地位。例如,南寧市數字技術賦能綜合指數增長6.7%,連續兩年位列榜首;柳州、桂林兩市AIGC技術應用覆蓋率突破85%,形成“技術研發—場景落地—收益反哺”正循環,河池、百色等地市綜合指數分別增長31.8%和30.9%,但受限于元宇宙基礎設施覆蓋率不足40%,與核心城市差距仍顯著。區域異質性突出表現為:桂南地區政策支持強度超桂西3.2倍(南寧、柳州政策投入強度達12.6萬元/平方公里,桂西地區為3.9萬元/平方公里)。
4.1.2 非遺產業化測度分析
廣西非遺產業化綜合指數均值提升28.4%,呈現出“核心引領、多點突破”的發展格局。柳州市非遺產業化指數兩年間增長率達103%,南寧市2024年指數突破0.893,穩居產業化高水平階段。桂南地區非遺產品跨境貿易額占全區的78%,依托中國-東盟非遺數字交易平臺實現跨境貿易額年增長210%。相比之下,河池、百色2024年產業化指數僅0.158和0.134,受非遺傳承人數字化認證率低于35%等因素的制約,市場化效率滯后均值42個百分點。區域分化特征明顯:桂北非遺消費市場規模兩年擴張3.6倍,而桂西因政策落地延遲,產業化進程仍處于初級階段。
4.2 耦合協調度分析
基于兩子系統綜合得分,計算數字技術賦能與非遺產業化的耦合協調度D值,具體情況如下:南寧協調等級為“優質協調”,D值區間為[0.9, 1.0],表明南寧在數字技術賦能與非遺產業化之間實現了高度協調與融合,發展狀況良好;柳州協調等級為“良好協調”,D值區間為[0.8, 0.9),表明柳州的數字技術賦能與非遺產業化之間的協調程度較高,但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河池協調等級為“中度失調”,D值區間為[0.2, 0.3),在這一方面的協調程度較低,表明數字技術賦能與非遺產業化之間存在一定失調現象;百色協調等級同樣為“中度失調”,D值區間與河池一致,為[0.2, 0.3),反映出百色在數字技術賦能與非遺產業化的協調性方面也面臨類似挑戰。
橫向對比,地市間協調發展差異顯著。南寧、柳州2024年耦合協調度分別達0.912和0.846,連續三年穩居“優質協調”與“良好協調”等級;桂林市協調度突破0.8閾值,形成“元宇宙非遺體驗—跨境數字貿易”雙輪驅動模式;河池、百色協調度處于中度失調的主要原因是非遺資源數字化率過低。需優先提高數字技術滲透率。區域失衡核心矛盾表現為:桂南地區非遺數據流通效率超桂西地區4倍以上,跨境數字文化貿易額差距擴大至12.6倍。
縱向對比,廣西耦合協調度呈“階梯式躍升”趨勢。基于14個地市全樣本數據,2023—2024年全區協調度均值從0.61提升至0.72,協調等級從初級協調躍升至中級協調。具體表現為: (1)第一梯隊:年均增長率達18%,2024年南寧協調度突破0.9,通過非遺數字資產證券化試點實現技術反哺產業效率提高76%;(2) 第二梯隊:協調度年均增長12%,但AI技術匹配度缺口達34%,制約非遺IP跨境轉化率; (3)第三梯隊:受算力基礎設施覆蓋率低于40%的影響,協調度增速不足6%,部分地市因非遺數據孤島化而出現階段性倒退。
5 對策建議
第一,優化協同路徑:構建“非遺數字孿生—智能合約交易”雙鏈融合生態,2025年前在南寧試點非遺元宇宙版權交易所,支持壯錦、銅鼓等IP通過NFT發行實現增值率提高50%。強化AIGC自動生成系統對非遺內容生產的支撐,推動柳州、桂林等地數字藏品銷售收入占比突破35%。 第二,強化政策牽引:依據《中國-東盟數字文化貿易協定(2024)》,對年度跨境非遺數字貿易額超1000萬元的企業實施“三免三減半”稅收優惠。第三,重點建設: 跨境非遺區塊鏈存證中心; 非遺數字工匠認證體系; 桂西技術補償機制。 第四,加大技術滲透:在河池實施“邊緣計算+非遺”攻堅計劃,按每萬次非遺數據調用補貼200元標準,引導云計算服務商布局分布式非遺節點。建設桂林-東盟非遺算法實驗室,重點突破銅鼓紋樣AI修復和侗歌多模態生成技術瓶頸。 第五,縮小區域鴻溝:建立“南寧—河池數字飛地”,通過數據要素分成協議,2025年實現桂西非遺資源上鏈率從18%提高至65%。在崇左試點“數字邊貿+非遺保稅倉”模式,對東盟出口非遺數字內容免征增值稅,目標為2026年實現跨境數字貿易額突破50億元。
參考文獻
丁元竹.“十四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相關政策措施研究[J].管理世界, 2022, 36(11):22-34.
黃曉靈,曲藝,黃菁.數字經濟影響體育產業發展的空間溢出與門檻效應研究:兼論科技創新的中介效應[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23, 57(5):44-52.
劉釩,余明月.長江經濟帶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的耦合協調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3,30(7):1527-1537.
陳貝貝.數智賦能廣西非遺文化影像的活態傳承與發展路徑探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 8(10):105-110.
解學芳,賀雪玲.新質生產力驅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范式與優化機制[J].社會科學研究,2025(2):25-35.
劉姝璠.金融集聚、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空間面板模型的實證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23: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