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 星期日 陰轉小雨
今天,奶奶給我煮了五彩湯圓。我在灶臺邊看著白胖胖的團子剛下鍋時都沉在鍋底,可當水面開始冒蝦眼泡時,突然有個湯圓“啵”地翻了個身,晃晃悠悠浮了上來。
“為什么熟的湯圓會游泳呢?”我咬著筷子頭,好奇地問。
奶奶說:“熟了自然就漂起來。
這個答案就像沒煮透的湯圓芯兒,半生不熟地卡在我的喉嚨里。
午飯后,我躲進閣樓翻《十萬個為什么》,關于浮力的章節說物體密度決定沉浮。生湯圓的面粉密度比水大,那煮熟后…難道是面粉變輕了?可面團明明吸收了熱水變得更重呀!這個矛盾像纏住的毛線團兒,越扯越亂。
突然想起上周自然課的“鹽水浮蛋”實驗,我躡手躡腳從冰箱里偷了個雞蛋,燒了半鍋水做對比實驗。當雞蛋在清水里躺平時,往水里撒鹽的手指突然頓住一湯圓可不會自己分泌鹽分啊!

“傻丫頭,湯圓芯兒里的空氣受熱會膨脹。”爺爺戴著老花鏡在搖椅里開口。我猛地轉頭,竹椅“吱呀”的響聲把窗臺上的麻雀驚飛了。對呀!滾水里淀粉糊化形成密封層,內部空氣受熱膨脹,就像給湯圓穿上救生衣。
可當我興沖沖跑去驗證時,新問題又冒出來了:為什么湯圓有的浮得快有的浮得慢?
我偷偷跑去樓下的便利店買了一包新湯圓,用不同水溫泡了三組生湯圓。我拿著溫度計測水溫,原來溫度變化會影響淀粉膨脹速度,而餡料里的空氣含量也像人的指紋各不相同。
清晨的露水還沾在晾衣繩上,我把記錄本攤在餐桌上寫結論。奶奶端著剛煮好的湯圓經過,碗里浮浮沉沉的湯圓突然讓我想到潛水艇。或許每個湯圓都是微型潛水艇,肚子里藏著熱力學與流體動力學的秘密呢?
我用瓷勺攪動甜湯時,那些未解之謎像桂花碎金般在碗里旋轉。科學有時候就像芝麻湯圓,你以為咬破了皮就能嘗到甜芯,結果流出來的卻是更多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