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唐樂舞首演40周年,原計劃做一臺“唐樂舞四十周年”的紀念演出,與周龍老師就是在那時相識的。雖然受疫情影響,籌劃中的演出被迫取消,改為霓裳飛花四十載一一唐樂舞40周年藝術家座談會”,但和周龍老師的友情就此建立。她雖然已是80多歲的高齡,但依然思維敏捷、精神矍鑠,為人也非常和藹大度。她不但把我們當孩子一般關心,而且竭盡所能為我們提供《唐·長安樂舞》的有關資料。
周龍老師作為的元老級編導,對文藝作品要求很嚴格;作為伴隨共和國成長起來的老黨員,黨性原則也非常強。在她不同時期的舞蹈作品中,都充滿了對黨、對祖國、對人民深厚的感情和熾熱的愛。
在《唐·長安樂舞》中,周龍老師先后創作了《綠腰》《韓舞》《霓裳羽衣舞》三支經典舞蹈。筆者根據多次訪談的內容,將她這三支舞蹈的緣起、構思、結構、呈現、感悟等進行了文字整理,為后學者提供參考。
序
《唐·長安樂舞》從開始創作到日程性演出,我接觸過其中這三段樂舞,即《綠腰》《鞞舞》《霓裳羽衣舞》的創作、排練和演出。這個過程,是我從業后很不平凡的一段時光,現在常常回憶起,也仍在感動中。
1981年,當時的陜西省歌舞團確定了向唐代樂舞開拓、學習和創作,并集中了部分創作人員,開始了有序的學習、采風、討論和研究。
唐代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時期之一,也是歷史上文化最燦爛、古樂舞最豐富的時期。盡管曾有先輩開拓,但存留的資料卻很少。接到重新復生唐樂舞的任務,大家興奮而激動。同時,大家也感到了責任的重大,體會到了被信任的感動,大家認為要努力并好好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在這寶貴的時光中,再現唐代古樂舞的輝煌。
于是我們從頭開始,全身心地投人學習,搜集有關樂舞資料,感悟唐詩中的詩情,并參考出版的資料,一字一句研究樂舞知識,包括各地舞俑、陶俑、石俑以及敦煌石窟壁畫。對古典文學尤其是文言文,我們認知能力有限,請專家上課成為關鍵。
那時我們每天聚在一起,讀古文、查字典、聽課。在史念海、王克芬、費秉勛、劉克忍等全國著名專家、教授的幫助下,我們漸漸地進人唐代樂舞的歷史境界。
秋日夜半時,我們常常踩著靜寂的月光,回到自己的家。家中老公和孩子早已入睡,可廚房的鍋里放著的夜餐,仍然冒著熱氣。我常常回吞上幾口,有了精神又趴在桌子上把這一天看的、聽的、想的,一并細細地記在學習筆記本上。
各方面的學習與感悟,使我們從心靈深處熱愛唐代樂舞文化,熱愛與敬畏在我們心中形成沉甸甸的責任。當心中有了底氣,胸中藏著無盡的熱情,邁向排練場時,我感到渾身有勁,開始創作第一個樂舞作品《綠腰》。
一、《綠腰》
《綠腰》是盛唐時期著名的宮廷軟舞,舞姿輕盈優美,節奏先慢后快,動作幅度較大。唐朝詩人李群玉在《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中寫到綠腰舞的場面:“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華筵九秋暮,飛袂拂云雨。翩如蘭苕翠,婉如游龍舉。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閡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繪制了當時著名的舞蹈家王屋山,身穿綠色窄袖舞服,正在扭身作態,畫中韓熙載親自擊鼓伴奏,周圍還有拍板、擊掌者,氣氛沉醉而熱烈。
這一切都賦予了我們創作的勇氣與激情。不同于常年我們排練演出的民間舞風格,也區別于常規結構法的起落,新的構思和想法都從我的腦中流出,一張張白紙般的演員,一個個揣著求知的心態,我們開始了融合而安心的排練合作。
一個個不同的姿態,一股股清新的韻味,都要從我的口中講出來,在我的動作里模擬出來。我不走敦煌“三道彎”形成的風格,也不走戲曲舞臺的規則,我把原發在我腦中、曾學習過的資源綜合在一起,以新的韻味、動律、舞態,一點點展現在演員的學習表演中,逐漸我看到了我心中的那個《綠腰》。
記得在《綠腰》節目審查的那一天,我早早就起了床,跑到護城河邊,在那兒打了一套拳來放松,然后快步走回家,吃了早餐,洗漱干凈。打開收錄機,自己隨著音樂先舞了一遍《綠腰》,又讓收錄機重復放了一遍,我坐在木椅上,一動不動地又把《綠腰》在心里默想了一遍。這時,老公走到我的身邊,摸著我的頭頂,輕言輕語地說:“別緊張,老天不會辜負有心人的。”知我者莫過于他,我用雙手緊緊地摟著他的腰,頭頂住他的胸,一句話也沒說,但他的鼓勵我心領了,他的愛支持著我。
當天上午10點,領導與全體導演、演員開始審查《唐·長安樂舞》的節目《綠腰》。
音符在靜靜的旋律中流淌,舞者在思古的情懷中舞動,一股股地傾注,一道道地劃進。雅致的古韻,獨特的表達,圓滿而莊嚴地停在了最后的造型中。
片刻寂靜后,迎來了喧嘩的掌聲。這一響震醒了我,我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大家不住地夸著“好看、好美,真像到了唐代觀看樂舞”。演員圍住我,用期待的眼光想得到我的評價。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此時我卻不知道說什么,一把將他們全體攏在懷中,衷心地說:“好,好,謝謝…”
大家此時此刻的情緒我全都領會了,他們的評價在我的心中很重很重,我打心底重視它。
下面,是我關于舞蹈《綠腰》的創作構思:
(舞臺天幕)一輪明月,盡顯銀色的云海。
四名男樂工用托舉動作“四柱擎天”,將穿著青綠色薄紗裙衣的女舞者托在云月中心,舞臺上呈現出優美的剪影造型。
女舞者以小垂手搭肩,另一只手自然垂落,紗袖輕飄。在漸漸進入的音樂聲中,女舞者們慢慢旋轉、落地,進人《綠腰》中的慢板。
在這段慢板動作姿態中,主要體現了女舞者輕轉腰肢、舒展搖電的姿態。腰、肩、頭以及腳下的一姿一態相互配合,凸顯女舞者優美、嫵媚、柔和的風姿。
《綠腰》

慢板中,四名樂工手拿拍板、琵琶、竹笛和小箜篌,模擬吹、拍、彈、撥的動作舞動身體,作為伴舞。
女子通過手與手臂的不斷變化,將古代各種手部的動作連接在一起,在小垂手、大垂手、穿掌云花等變化中,將紗袖輕盈地挑起落下,紗袖繞動在女舞者的四周,增加了舞動的美態。
進入全舞中的寬段,除了有厚重的弦音和速度的變化,還給女舞者的舞段中安排了大幅度的動作組合,動作的線條有了棱角,有了不同方向的展示,還有動中有靜的造型。女舞者忽而轉身,瞬間又擰身滑行。這動作吸取了中國戲曲中的“寸勁”“反寸勁”,讓動作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這個勁道的吸收,豐富了舞蹈的身法,也豐富了《綠腰》的韻味。
這段慢板給觀眾以靜幽、雅致的觀感,其中動靜相映、起沉共融的舞動,特別有畫面感、雕塑感。
慢板結束,即轉入快板和高潮部分。慢態的舞段變換為快節奏的舞姿,在這里顯示出了女舞者的技巧與功力。
在我看來王屋山作為當時著名的舞蹈家,一定具有獨特、鮮明的技巧性。她身材嬌小,身輕如燕,行動敏捷。她的身體特長充分表現了舞蹈特點,我追尋著這一條思路,不斷地捕捉與提煉王屋山舞《綠腰》的動態與技巧。
進人快板之后,我追尋的就不再只是動作了,還有古樂曲中各段明顯不同節奏的旋律。快板中的律動不能亂,也不能多,在舞姿變化的過程中要有輕與飄的感受,從地面到空中是兩個表現的方位,即上身用扭、絞、轉的勁道,腿部用滑動快速造型來完成快板中的組合串聯,形成高潮中“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的效果。
隨著全場沸騰,王屋山回到舞臺正中。此時,伴隨著快速的節奏,女舞者分別與四個方位的樂工互動。這瞬間跳躍式的快板樂曲,催化了王屋山在全場連串的旋轉動作。其中,動作中的方位變化、滑步上串的圈形技巧是這個舞中最難讓舞姿定型的技巧,對舞者的要求很高,也正是讓觀賞者在情不自禁下拍掌助力,共同奮力完成的一個難度較大、過程較長的動作組合。
尾聲,伴隨著音樂,舞者王屋山回到中心點,用原地旋轉帶出一個“坐盤臥魚”,繼而上身翻轉,腿下變成側腰單腿姿態,音樂戛然而止。最后,由女舞者和四名樂工完成統一造型而結束。
《綠腰》在后來的演出中受到國內外專家及觀眾、同行的好評和認可,并認為其中的舞蹈段落結構精細地展現了古代樂舞高超的藝術性。其中一位專家在《瞭望》雜志上發表文章,寫道:“這是一個很嚴謹的創作過程,因此獲得了美妙的演出效果。”
從這兒起步,我對《唐·長安樂舞》晚會中的每個作品創作,都有了很大的自信。
二、《韓舞》
《韓舞》是我在《唐·長安樂舞》中創作的第二個節目。
據文獻記載,大唐曾與300多個國家有過政治、經濟、文化的外交關系,尤其在唐代的大典活動中,許多國家和部族都來覲見朝拜,以國內特別的樂器、樂舞組成朝拜的隊伍,這為唐代的文化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探索與創作《韓舞》,首先依從《唐·長安樂舞》的總體思想出發,一方面是唐代宮廷內的樂舞,另一方面是唐代人民將生活情感進行藝術化記載的樂舞。
如《清商樂》中的四個舞蹈“巾舞”“韓舞”“鐸舞”和“拂舞”。這四個完整的樂舞,其特點是手拿不同的道具,有著完整的舞蹈結構和明確的思想內涵。“巾舞”是一塊方形的汗巾,作為道具;“鞞舞”是手拿一把扇形小鼓,此鼓用羊皮蒙鼓面,可敲擊發聲,舞動起來很靈便;“鐸舞”是民間練習對抗時的舞蹈,手中的道具很多樣,如刀盾劍戟等;“拂舞”手中的云帚(拂塵)是以麻毛制作的,也是宮廷常用的一種用具。舞蹈者手中的道具來自人民生活,這四個舞蹈也常在人們的活動中出現。經過文獻的學習,我選擇《清商樂》中的《韓舞》進行探索性創作。
距今千余年的唐代樂舞,只能從文獻記載以及詩詞書畫中尋求。他們的舞蹈形態、舞形及情感表達都有著明顯的規范,各舞蹈使用的道具專一性也很鮮明,如《清商樂》中有明確的演出規格,各種場合使用不同的樂舞來表現,特別強調每個樂舞的風格與內容。音樂的快慢、唱詞的內容、舞蹈的情緒、舞動的動作等都有明確的規定。藝術的角度不同,其藝術的影響與魅力也就不同,這些方面的嚴謹,形成了傳統樂舞的格調,嚴謹、準確、生動的表述,正是我們后輩捕捉與表現唐代樂舞時高難的課題。
西普夏侯湛《韓舞賦》中說韓舞是宮廷的樂舞,常用于祭祀祖先、天地神靈和慶賀豐收等活動,需要舞技很高的舞者來表演。
在陜西三原出土的季壽墓石槨上刻畫的《樂舞圖》,其中一名樂工的手里就拿著這樣一把羊皮鼓,邊晃、邊敲、邊唱。直到今天許多地方仍有拿著羊皮鼓舞動的民間舞記載,如羌族的羊皮鼓舞等。
我所創作的《韓舞》中,由一位神采飛揚的紅衣女子領舞,八位武士圍繞著伴舞表演,添加了舞蹈的故事性,這也是我創作《韓舞》中的獨特色彩。這位身穿大紅衣裙的女子,她的衣裙不是唐代中原的漢族服飾,而是帶有西域色彩的服裝樣式,裙子有若干條帶,而條帶上繡有花紋,釘有響鈴。一轉身起舞,周身的響鈴會發出清脆的聲音,在動作的變化中有節奏地發出大小強弱的聲音。響鈴、串鈴、手鈴的運用是紅衣女子的動作色彩之一,配合著她靈動的表情,如同民間的舞伶、女巫,讓她的存在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感覺。
鞞舞(《唐·長安樂舞》)

在整個樂舞中,紅衣女子是《韓舞》結構中的主線,是引領全部舞臺情感交流的發出者,樂有所為,興有所發,讓歡樂的情緒能迅速地被臺下觀眾所理解、感受和融合。
我追隨這種歡樂的情感,極力去表現歡樂的樂舞。這不是我的空想,而是從一次民間探訪中得到的體會。
為了創作《韓舞》,我去了陜南采風,學習那兒的民間舞蹈,也為了在創作的思路中尋找古樸動律的民間舞蹈動作,以及當地人跳舞時的真實情感表達。
采風的幾天,村民們在居住的茅屋前,互相搭著肩,扭動著身體,吶喊著、高歌著,發出爽朗的笑聲,他們揮動著手中的羊皮鼓,鼓柄上的飄帶在鼓的四周飛舞。我們跟著這些民間藝人學習動作,掌握節奏,和他們一起搭肩跳舞,沉醉在那歡樂的時光中。
那些原始的動作、淳樸的動態和那歡樂的當下,我都用在了《鞞舞》的創作中。這是《鞞舞》的動作基礎,也成為此舞中最受贊譽的地方,淳樸、原始的動作讓古樂舞有了鮮活的人之常情。
三、《霓裳羽衣舞》
原本《霓裳羽衣舞》已由衛天西導演創作演出,后因一個舞蹈班底分為兩個演出隊演出,為了不重復節目內容,決定再排一個《霓裳羽衣舞》作為演出節目,而這個創作排練的任務就落在了我的身上。
我立即開始了開排之前的準備工作。照例仍要復讀古代文學作品中有關的歷史介紹、詩詞中的描繪,把能著到的有關資料重新再讀一遍。衛天西導演又給予我許多新的啟示,腦中才開始接近這個樂舞的歷史狀態。
《霓裳羽衣舞》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唐代宮廷樂舞,屬于唐代宮廷活動中常演的節目,偏重于儀式感,有幾十人甚至幾百人的表演舞隊。舞者衣著華麗雍容,展示了盛唐的大國風范。當時,在國內已有過幾個版本的演出,各有特色,體現了每個導演不同的表現角度和創作思路。于是我重溫史料,開始了全新的創作結構。
在一本民國時期的《唐詩三百首》中,記錄了一段對《霓裳羽衣舞》不同角度的描述。故事說:有一位老翁在放羊時,忽然看到了天宮,天門之外有一條白云聚集成的白色天路。老翁喜出望外,竟將手中的木杖扔向空中,天空中的天宮悠悠而現,老翁請唐玄宗與他一起同登天宮。他們看見天宮中有一位仙子,眉目恰似楊貴妃,那曼妙的舞姿、優雅的氣韻、新穎的樂曲,令唐玄宗忍不住把它翻抄下來,這個生動別致的曲牌就叫《霓裳羽衣曲》。從序開始,逐漸進入慢板,又加了人聲,后節拍轉快人破,天宮的這段音樂優美至極。那位美人的舞姿也令人心動。可惜天上的《霓裳羽衣舞》被白云遠遠隔去,沒有抄完。唐玄宗遺憾地回到宮中,請樂工續寫了結尾,在宮中排了此舞,由楊貴妃領舞表演。這個舞非常有名,楊貴妃的侍女張云容也善此舞,貴妃還曾寫詩相贈。
這個傳說讓我們心中產生了另一個《霓裳羽衣舞》的意境:天宮中朦朧的月色,霓裳中美艷的美人,那曲牌中的結構,以及無限廣闊的天空,都在我的心中涌動。
因此,我選用了由樂舞人組成的大型女子舞“霓裳”,舞者穿著淡粉色的輕薄舞服,上身短衣,搭配敞口大領巾,下身著喇叭形裙褲,腰前垂長飄帶,下擺敞口輕而飄。從領巾垂下的長紗幔就是寬袖。每人手里還拿著一盞蓮花形的輕巧小燈,閃閃發光,小燈隨身體舞動,似群星閃耀、似太空月色。領舞者是一位美艷的女子,我稱她為楊貴妃,她身披件彩色紗質大披風,輕輕地飄在舞臺上。
《霓裳羽衣舞》在古文獻中盡顯富麗、莊嚴、歡快,這里我想表現得像絲綢一樣的唯美。舞臺上彩虹般的光環總圍繞在楊貴妃的周邊,光隨舞動,追求完美的效果,成為此舞的意境。
楊貴妃身披的那件大披風,表現了楊貴妃的美麗、貴氣、典雅。我用那個不凡的大披風,走過劍道中的翻、轉、押、摟等動作,也用過戲曲中云帚(拂塵)的揮灑,披風在女領舞的身上不只是一件服飾,還是外化情緒表現音樂的工具。
有同行看完這個版本后說:“這個《霓裳羽衣舞》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創作時的重點是一個舞蹈表現中的重點,這個樂舞重視的是唐代美學中強調的典雅、沉靜、美麗、不浮躁,這兒你在另辟蹊徑。”
四、結語
最后,周龍老師談道:“《唐·長安樂舞》從1982年創作演出至今,為陜西的文化旅游和經濟做出了貢獻,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開拓了新篇章。”
學習、創作、演出四十余年,今后的總結與研究,寄望在新一代的各位。這里我有三點感悟,留給年輕的同伴們:
(一)研究與創作古樂舞,一定要讓自己深入感受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走入民間、走進百姓家,在那兒尋找、捕捉那保留著千年之前的習俗、愛好以及表述情感的方式方法,這些方面想得到確實不易,需要我們沉下心來認真發現。
(二)非常敬重、佩服那些古代文學家們,因為他們,我們才能目睹這許多的文學資料。包括現代的許多史學家和理論研究者們,他們的研究,讓我們得到許多實際幫助。逐字逐句來研究這些引經據典的古代文獻,我們才會有創作的底氣和勇氣。
(三)用現代的思維和審美,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創作一臺全唐樂舞代表作。
數干年的文化傳承是我們永遠的責任,絕不可輕視和怠慢。為此,我還要祝愿我們同行的小輩,愿他們在堅持文化自信、珍重我國民族歷史、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