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產業作為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是推進文化自信的“播種機”和“擴音器”,而文化自信又是推動文旅產業興旺繁榮的“壓艙石”和“源動力”。在文化自信日益崛起的當下,文旅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需要文化的滋養和拓展。彰顯文化自信,是新時代文旅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服務范圍廣泛、從業人員分散的第三產業,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從事這一產業的眾多技術技能人才的支撐。當前,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在思想文化、能力素養上還有一定的差距,僅具備某一方向的專業技能和基本的文化基礎類的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文旅產業發展的新需要,更無法承擔起以文旅產業推進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因此,探究文化自信對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彰顯文化自信的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路徑,是新時代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職院校文旅產業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
一、彰顯文化自信,對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思想政治基礎硬
文化自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重要內容,是黨的重要創新理論成果之一。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僅包含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包含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文旅產業中要彰顯文化自信,離不開堅定的思想政治基礎。在具體行業細分中,紅色旅游方興未艾,紅色文創產品、紅色主題研學、紅色文化體驗活動等紛紛上線,對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文旅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緊密相關,從業人員需要具備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發展理念等與文旅產業發展緊密對接的能力。要彰顯文化自信,文旅從業人員必須堅定政治方向,了解社會發展趨勢,洞悉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提供更加契合時代發展需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的文旅產品和服務。
(二)歷史文化積累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定要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腹有詩書氣自華。’14億中國人民凝聚力這么強,就是因為我們擁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精神,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了解我們5000年延續不絕的歷史,就能自然形成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文旅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創造者,自身應當具備廣泛的歷史文化知識積累。一方面,從業人員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儲備,是為文旅產業注入更多文化內涵、“以文塑旅”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能夠使文旅從業人員產生出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為從業過程中文化自信的輸出、實現“以旅彰文”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三)文化傳播能力強
文旅產業的從業者通過產品和服務與人打交道,特別是與有一定精神文化需求的人打交道,這一產業特征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良好的輸出能力。彰顯文化自信,要求從業者具備較強的文化輸出能力,通過產品、服務,甚至工作細節,將文化自信傳播輸出。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具備了一定的歷史文化積累,并不代表就能將積累的歷史文化有效傳播出去。有效的文化傳播需要從業人員了解掌握消費者心理、選擇合適的方法途徑、尋找傳播的有效切人點等,將彰顯文化自信的內容有機融人產品生產、營銷及服務過程中,于無形中將文化自信融入文旅消費活動,使消費者既易于接受,又能在精神文化層面有獲得感。這對從業人員的溝通表達能力、營銷策劃能力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日益擴大,文旅產業日趨國際化,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職責常常落在接觸和服務國外消費者的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身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成為他們的重要使命。
(四)創新創意思維活
文化對旅游的賦能往往通過創新創意的方式實現。當下,文旅微短劇、文旅劇本殺、文旅主題餐飲、文化解謎游戲等文旅新業態層出不窮。方歲山·天宋武俠城的“王婆說媒”,將當代年輕人相親難的痛點與《水滸傳》中王婆的人物形象巧妙結合;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密盒”,將當下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脫口秀、古今穿越與大唐歷史文化知識巧妙結合。這些對消費者極具吸引力的文旅新業態,都是通過創新將文化元素巧妙融人旅游,實現文化對旅游的深度賦能。這對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創新創意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業者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旅游專業知識,更要具備通過創意將文化融人旅游項目的創新思維能力,讓文化加持下的旅游更接地氣、更有溫度,進而引發消費者的共鳴。
二、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在文化自信方面的培養現狀
(一)在培養主體上,以高職院校為主,企業參與度低,培養主體較為單一
近年來,盡管高職院校文化旅游類專業深化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文旅企業在人才培養上有了進一步的參與,但因技術技能人才在文化素養方面培養周期長、企業缺少專業師資、投人產出比不確定性大,企業往往僅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企業參與度低,人才培養任務仍主要由高職院校承擔。
(二)在培養方式上,以公共基礎課授課為主,學校重視程度低,培養方式較為傳統
對文化旅游類專業的高職學生而言,彰顯文化自信所需具備的思想政治基礎、歷史文化積累、文化傳播能力和創新創意思維的培養,幾乎全部由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歷史課、語文課、創新創業課等公共基礎課承擔,學校對其重視程度低,專業技術開班量較少,且教授方式仍以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相較于專業課,其吸引力不強。學生普遍認為這類課程與就業關聯度較低,師生群體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輕文化的傾向。
(三)在培養內容上,以知識素養提升為主,與產業需求對接精準度低,培養效果不佳
文化旅游類專業的高職學生在文化自信方面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公共基礎課提升知識素養。但公共基礎課的授課內容體系與專業課融通性較差,缺乏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的校本課程,加之授課教師的專業背景單一,對文旅產業、行業、企業、專業缺乏深人了解,導致文化素養培養與產業需求相脫節。
三、文化自信視域下新時代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
(一)在培養主體上,發揮高職院校與文旅企業“雙驅動”作用
1.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方面應充分發揮師資力量優勢
高職院校思政、語文、歷史等公共基礎課教師一般都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背景,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能力方面具有專業優勢。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文化自信在文旅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重視文化筑基作用,科學合理設置公共課與專業課課程體系,發揮公共課教師專業優勢,營造既重技能又重文化的教學氛圍,切實發揮培養主體作用。
2.企業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方面應充分發揮實戰優勢
一是做好標桿宣講,讓企業“走進來”。暢通校企交流機制,鼓勵文旅企業優秀員工走進高職院校分享工作實戰經驗,將工作實踐中學習和使用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進行分享,使學生充分認識文化元素的重要價值。二是做好現場教學,讓學生“走出去”。高職院校要定期組織學生赴文旅企業參觀學習,掌握文旅市場需求、行業最新動向,結合自身知識儲備,對照文旅企業中的具體工作項目,思考提出創新性建議,與企業共同強化文化賦能效應。
(二)在培養方式上,發揮專業直通公共基礎課,文化融通專業課,創造力貫通專業課、公共基礎課和創新創業課的“三聯通”作用
高職院校文化旅游類專業的專業課、公共基礎課、創新創業課要圍繞彰顯文化自信的文旅產業發展方向進行深度融合,改革傳統“各自為政”的課程設置,推動教師知識結構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型,為培育復合型文旅人才奠定基礎。
1.將專業直通公共基礎課
開發適應復合型文旅產業人才培養需求的公共基礎課校本課程,梳理專業課涉及的文化類相關知識,編寫與專業課內容相匹配的公共基礎課教材。例如,可以在葡萄酒專業的語文課中增加飲酒主題的古詩詞作品鑒賞,在中餐類專業的歷史課中增加中國傳統飲食器具、飲食習俗等知識內容。
2.將文化融通專業課,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文化素養
開展專業課教師與公共基礎課教師聯合教研活動,公共基礎課教師對專業課涉及的文化類內容進行拓展講解培訓增加專業課教師的文化積淀。在教學考核評價機制中,將專業課堂上融入的文化內涵作為評課的重要指標,提高專業課堂的文化含量,提升專業教學中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度。
3.將創造力貫通專業課、公共基礎課和創新創業課
在專業課、公共基礎課、創新創業課評價體系中,都要突出創造力的培養訓練。以國潮為例,在西式面點專業中,語文課教師可以嘗試激發學生創意思維,將國潮融人甜品設計;面點專業課教師指導學生創新作品,在面點制作中也可以展現國潮風格;創新創業課教師引導學生以“國潮體驗 + 甜品”為主題構思創業項目等,使學生在文化、技能、市場、行業動向及各學科知識牽引和相互啟發中培養創造力。
(三)在培養內容上,發揮思政塑心、歷史文化積淀塑魂、文化傳播能力塑口、文化創造力塑腦的“四塑造”作用
在彰顯文化自信的時代需求下,高職院校文化旅游類專業在人才培養上應著力培養復合型人才,以堅定的政治方向鑄牢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涵養學生的中華民族精神,以較強的文化傳播能力塑造學生的文化輸出素養,以靈活巧妙的創造能力塑造學生的創新創意潛能。

1.思政課應注重對學生心靈的塑造
思政課承擔著鑄魂育人的核心職責,在文旅專業人才培養上更應優化教學內容體系,更加突出百年黨史、先鋒事跡講述以及紅色文化資源的活化作用,廣泛使用思政教育基地、紅色戲劇影視等教學手段,以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觸動學生心靈、浸潤學生思想,筑牢學生的愛黨愛國精神根基。
2.歷史文化課應注重對學生靈魂的塑造
歷史課、語文課等歷史文化課程在教學內容設計上,一方面應當突出常識的廣泛性,使學生具有廣泛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突出以點帶面的引領性,如講授某一歷史事件、鑒賞某一詩歌作品時,不局限于一事一例的分析,而是將其所蘊含的深厚中華歷史文化加以闡釋,引導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展開延展性思考與探究,進而涵養學生的中華民族精神之魂。
3.文化傳播類課程應注重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塑造
所謂“文化傳播能力塑口”,這里的“口”既指口頭表達能力,也引申為各方面的表達輸出能力,比如文字表達能力、圖形視覺表達能力等。無論是普通話、寫作、外語等公共課還是營銷策劃、文案創作、圖形軟件、電商直播等專業課,凡是與文化傳播相關的課程,都應在教學內容中加強對表達能力的指導和訓練,培養學生的表達意愿、表達邏輯能力和表達技巧等,使學生能夠在未來的文旅行業中充分釋放文化賦能效應。
4.創新創業類課程應注重對學生創造力頭腦的塑造
創新創業類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一方面應當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充分引導發揮學生的創意,形成創造性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緊跟時代發展動向,系統了解并精準把握文旅市場需求與行業趨勢,大量分析創新案例,尋找文旅創新點,推動創造性思維轉化為實踐應用。
四、結語
在全社會受教育水平提高、文化自信日益彰顯的新時代,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承擔著提供優質文旅產品、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高職院校文化旅游類專業應當深人探索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路徑,在培養主體、培養方式、培養內容上凸顯文化對旅游的賦能效應,以根植文化自信的人才培養體系助力新時代文旅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煙臺文化旅游職業學院)
本文系2022年煙臺市社科聯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的新時代文旅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22-ZX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