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人類文明的燈塔。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承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內涵與歷史記憶,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戲曲藝術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傳承困境與發展機遇。
在甘肅省民勤縣這片充滿人文氣息的土地上誕生的曲子戲,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非遺戲曲種類,有著獨特的唱腔、表演形式以及豐富的劇目內容,反映了當地民眾的生活百態和精神風貌。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眾多傳統戲曲劇種一樣,民勤曲子戲面臨受眾萎縮、傳承人才匱乏等困境,生存空間逐漸被壓縮。因此,我們迫切地需要尋找一條既能保護和傳承民勤曲子戲文化精髓,又能吸引年輕一代關注的有效途徑。民勤曲子戲的數字化開發策略不僅保護和傳承了這一曲牌體戲曲的核心技藝,還提升了這一戲曲劇種的可見度與影響力,為其注入新的生機。
一、曲子戲的保護與傳承
(一)曲子戲的歷史沿革和現狀
民勤縣地處甘肅省石羊河流域下游,是河西走廊上一塊被沙漠三面包圍的重要綠洲。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態環境,一批民勤人向外遷移,民勤曲子戲也隨之向外流傳,這對甘肅河西地區曲子戲和新疆曲子戲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民勤曲子戲是深人研究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存的窗口。作為西北地方戲曲的“活化石”,經過600多年的傳承演唱,民勤曲子戲不斷融合南北各地民歌、小曲的優秀元素,形成了兼具“北風南韻”的劇種特色。據《民勤縣志》及相關歷史文獻記載,民勤曲子戲曲調悠揚婉轉,兼具北方戲曲的粗獷豪放與南方小曲的細膩柔美。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正是其長期以來作為文化交流與融合產物的證明。民勤曲子戲表演帶有地蹦子社火秧歌的特色,即男角唱時蹦蹦跳跳,女角善用彩扇、手帕、水袖做戲。服裝融合了邊塞民族特色,化妝獨特,劇目豐富多樣。2008年民勤曲子戲被列人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21年被列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二)民勤縣采取的措施和現存問題
為了保護和傳承民勤曲子戲,民勤縣采取了多項措施。例如:將曲子戲演出納入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惠民演出范疇,積極推動文化交流,利用文化藝術節、大型節日慶典等形式開展交流活動;在創編新時代故事和劇情時堅持古曲新唱,堅守“活態”傳承;同時,運用經典劇目數字音像化與云傳播等多種方式存續經典。這些措施促進了文化交流,推動了經典劇目的數字化與云傳播。但在實施過程中,曲子戲仍然面臨演出團隊人才短缺、觀眾群體老齡化和資金資源投人不足的問題。
雖然民勤曲子戲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和傳承,但也面臨著創作與演出市場脫節、數字化并發不足的問題。為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一些研究者提出應該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推動戲曲創新與現代化,拓展演出市場和觀眾群體,加強數字化開發與應用。如建立數字化戲曲資源庫、開展線上演出和直播活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觀演體驗、建立數據庫等。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傳承戲曲文化遺產,還能為觀眾提供更加便捷和豐富的觀演體驗。還有專家表示應建立專業的教育體系,通過師徒傳承的方式將曲子戲的精髓和技藝傳承下去。綜合來看,在保護與傳承的基礎上推動戲曲創新與現代化,需要不斷融合現代元素創作新劇目,選擇多元化演出形式,建設線上觀影平臺,以保證以上舉措的順利實施。
二、數字技術在曲子戲保護傳承中的應用
(-) 曲子戲實地調查數據
本研究主要的數據來源于文獻資料和實地調研。前期通過檢索國內外相關學術文獻、數字化項目報告、政策文件等,系統梳理曲子戲的歷史背景、文化價值及其數字化開發現狀;后期筆者對曲子戲主要傳承地(如甘肅慶陽等地區)進行了實地調研,走訪當地文化部門、傳承人及數字化開發團隊,獲取了第一手資料。
數據收集方法主要是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曲子戲傳承人、數字化開發人員、文化學者及普通觀眾。問卷內容涵蓋對曲子戲數字化開發的認知、態度、參與度及期望等方面。我們總共收集了225份調查問卷,采取線上征集和實地調研兩種方式,線上收集到了150份問卷結果,線下通過實地調查曲子戲的數字化展示、互動體驗及線上演出,記錄其數字化開發的具體實施情況,結合觀眾反饋獲取到了75份問卷結果。我們采用了定量的方法,通過分析與對比,了解不同年齡群體對曲子戲數字化開發的認知差異、參與度及滿意度(見表1)。
表1不同年齡段對曲子戲的認知參與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26-35歲的人對曲子戲的了解程度、興趣程度和參與意愿都最高,是傳承的主力軍。46-55歲的人有一定興趣,但參與意愿一般。56歲以上的人了解程度、興趣和參與度都最低,可能因為他們對傳統文化保護問題關注度不高,后續需要加強宣傳和引導。
(二)數字技術在非遺曲子戲保護傳承中的具體應用
1.數字留影
數字留影是利用高清攝像機、錄音機等數字設備,對曲子戲的表演、唱腔、念白、身段等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采集和錄制,將其轉化為數字格式存儲,建立曲子戲數字資源庫,永久保存珍貴資料。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對曲子戲的各類唱腔、配樂等音頻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存儲,構建一個豐富且易于保存與傳播的曲子戲曲庫。
2.利用AI進行數字化修復
借助AI(人工智能)影像修復技術,對老舊、損壞的曲子戲影像資料進行修復和還原,填補殘缺、去除噪點、增強清晰度等,讓經典劇目以更好的面貌呈現和傳承。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體驗:運用VR技術可以構建曲子戲的虛擬演出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表演魅力,也為演員提供創新排練環境;利用AR技術將虛擬的曲子戲元素與現實場景相結合,增強互動性和趣味性,如在景區等場所設置AR體驗點,掃描相關標識即可觀看曲子戲表演片段或獲取角色介紹等,增強游客體驗感。
3.動作捕捉與分析
運用動作捕捉技術記錄曲子戲演員的表演動作,生成精確的動作數據,為教學和研究提供詳細的參考,還可制作成教學課件,幫助初學者更好地學習和模仿。
4.建立在線教育與培訓平臺
建立曲子戲在線教育平臺,提供專業的教學視頻、課程講解、動作示范等內容,方便愛好者隨時隨地學習;開展遠程培訓,邀請專家進行線上授課和指導,提高傳承人的專業素養。
5.數字文創產品開發
以曲子戲的文化元素為基礎開發數字文創產品,如數字戲曲人物形象、動畫短片、手機游戲、表情包等,借助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傳播優勢,擴大曲子戲的影響力和受眾群體。
6.建立文化基因圖譜
對曲子戲的文化因子進行提取、文化層次構建、文化因素關系梳理以及文化特征分析,構建曲子戲文化基因圖譜,以直觀的流程圖形式展現其文化內涵和發展脈絡,為保護傳承提供理論支持。
7.利用區塊鏈技術
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曲子戲數字資源庫,確保資源的真實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為版權保護、數字化存儲和市場化運作提供有力保障。
三、數字化對非遺曲子戲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數字技術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呈現出顯著的優勢,數字化開發為甘肅民勤曲子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渠道。對國家層面而言,這一項目的實施有助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國家文化資源庫,提升文化軟實力。非遺行業受益于數字化的推廣,得以擴大影響力,為行業發展注人新動力。傳承人方面,數字化工具的運用使得教學與研究更為便捷,有助于傳承與創新技藝。通過數字化手段,可以更加便捷地傳播和推廣這一戲曲藝術,吸引更多觀眾和年輕一代的關注和喜愛,從而推動其傳承與發展。此外,可以將曲子戲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結語
在人類文明的漫長河流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猶如熠熠生輝的珍珠,凝聚著無數先輩的智慧與情感。民勤曲子戲是中國西北大地上一個獨特而珍貴的文化瑰寶,其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與深厚的歷史底蘊,值得我們倍加珍惜。數字技術的應用,不僅讓古老的民勤曲子戲煥發新生,也為其他面臨相似困境的傳統藝術門類提供了寶貴的借鑒。通過對民勤曲子戲數字化的探討,我們看到了科技與文化的交融碰撞所產生的火花,感受到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更重要的是,我們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在于適應變化、不斷進化。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數字化之路并非坦途。版權問題、人才缺口、內容創新等挑戰依然存在,它們要求我們在前進的路上保持警醒,積極探索解決方案,確保每一步都能走得穩健且長遠。唯有如此,我們的文化寶藏才能在數字時代的天潮中乘風破浪、歷久彌新。讓我們攜起手來,用創新擁抱傳統,用技術呵護匠心,共同書寫非遺保護的新篇章,讓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美麗故事,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更加奪目的光芒。 花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基金項目:2024年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大學生校級創新創業項目“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開發示例研究——以曲子戲為例”(項目編號:2024DC050);2024年陜西省大學生省級創新創業項目“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開發示例研究——以曲子戲為例”(項目編號:s202414390013)。
參考文獻
[1]陳惠.傳承曲子戲的具體路徑探究[J].戲劇之家,2024(4):74-76.
[2]王超.絲綢之路曲子戲的流變與發展[D].烏魯木齊:新疆藝術學院,2020.
[3]王正強.論甘肅曲子的淵源及發展流變[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6):2-8,143.
[4]劉錢宇.探索非遺文化開辟數字化道路:以浙江省為背景[J].才智,2024(33):131-134.
[5]何靖.身體的缺席與回歸:智媒時代“非遺”文化的具身傳承與傳播研究[J].藝術傳播研究,2024(6):1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