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語文化的含義與繪本發展現狀
(-) 雙語文化的含義
雙語文化是指涉及兩種語言的文化現象和內涵。一方面,雙語文化包含在使用兩種語言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價值觀念,每種語言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認知模式;另一方面,雙語文化也體現在語言的融合與交流中。雙語環境下,兩種語言的詞匯、表達方式、兒童文學作品等會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由此產生新的詞匯或表達方式。同時,雙語文化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人們可以通過兩種語言了解和欣賞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學、藝術等文化成果。
此外,在教育領域,雙語教育可以培養人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社會交往中,雙語者能夠更好地與不同語言背景的人溝通交流,促進文化傳播。雙語繪本中的故事往往情感豐富、情節生動,能夠引發兒童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深刻感受親情、友情等。繪本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雙語繪本閱讀的形式,能夠讓兒童接觸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經典故事和寓言等,從而了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共通性,進一步發展和傳承人類文明。
(二)繪本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原創繪本發展迅速,無論是品種數量還是內容質量都有顯著提升。創作者們積極挖掘本土文化、生活題材,將成語故事、神話傳說、當代兒童生活等內容融人繪本創作,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繪本體系。不過,自前我國原創繪本大多集中在大齡段,適合低齡兒童(0-3羅)的原創繪本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同時也面臨著巨天挑戰:一方面市場上存在大量相似主題和風格的繪本,內容缺乏創新,導致消費者選擇困難,間接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繪本創作需要了解兒童心理和教育專業知識,而目前這樣的專業性人才相對短缺,制約了繪本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目前市面兒童繪本的分類與介紹
基于自前市面兒童繪本的發展,中國兒童繪本要積極解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以及社會文化與家庭文化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碰撞下的問題,從而促進中國兒童繪本高質量發展。
(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繪本
中國兒童繪本多以中國傳統故事、傳說、神話為主題。例如《神筆馬良》繪本講述了窮孩子馬良得到一支神筆后,用它為百姓畫畫,與惡勢力作斗爭的故事,體現了善良、勇敢和正義的價值觀。《女媧補天》繪本則描繪了女媧為拯救人類煉石補天的壯舉,展現了偉大的奉獻精神和創造力。《夸父逐日》繪本中夸父為了追逐太陽而不停奔跑,表現了不屈不撓的毅力和對光明的追求。傳統文化改編的兒童繪本能夠讓兒童通過這些故事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盤中餐》繪本以云南元陽梯田為背景,講述水稻種植的過程,展現了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和農民的辛勤勞作,展示了傳統農具的使用,如犁、耙、鋤頭、鐮刀等,這些農具不僅是農耕的工具,更是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繪本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講述了不同節氣下水稻的生長狀態和農民相應的農事活動。比如:驚墊時節,大地復蘇,農民開始準備浸種;小滿時,水稻開始灌漿飽滿。這種將節氣與農事緊密結合的方式,體現了中國古代農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和順應自然的農耕理念。繪本中對自然的敬畏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二)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繪本
兒童繪本《彝海結盟》講述了彝族歷史故事,1935年紅軍渡過金沙江后,面臨國民黨大軍圍堵,急需渡大渡河。紅軍選擇經彝族聚居區的小路,但彝族當時受商人欺詐和國民黨軍閥搶掠,彝漢矛盾深。中共中央宣傳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紅軍人冕寧縣后張貼《中國工農紅軍布告》,稱“解放弱小民族,彝漢平民皆兄弟”,在當地產生廣泛影響,助力紅軍順利通過彝族地區。為了讓彝族地區的兒童更好地理解本地的歷史淵源,讓外地兒童更好地了解彝族地區的文化,選擇這一歷史背景作為創作來源,促成《彝海結盟》的出版。
《巴圖和小馬》文字作者是保冬妮,繪畫作者是蒙古族畫家于洪燕。這是“最美中國”系列圖畫書之一,講述了蒙古族小男孩巴圖和小馬之間深厚的情誼,展現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蒙古族的獨特文化。
(三)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繪本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雙語繪本作為兒童教育的重要資源,不僅有助于提升兒童的語言能力,還能幫助他們了解和學習不同文化。筆者從繪本的跨文化傳播特征出發,探討雙語繪本在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中的作用。例如《Handa'sSurprise》這本繪本,通過講述非洲小女孩Handa的故事,讓兒童了解非洲的熱帶水果、草原動物以及民俗風情等。這種跨文化的閱讀體驗有助于兒童形成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增強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雙語繪本還可以將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相結合,通過講述本土故事或介紹本土文化元素來傳承和發展本土文化。例如《支格阿魯》彝族繪本講述了支格阿魯被視為勇敢、智慧和正義的象征。在彝族文化中,故事常常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相關聯,體現了彝族對天地萬物的敬畏和對祖先功績的銘記,以及對英雄的敬仰,反映了其獨特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追求。繪本中的圖案、色彩等元素也彰顯了彝族的藝術風格和文化特色。
(四)社會文化與家庭文化繪本
我國漢族繪本通常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可以幫助幼兒了解漢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培養孩子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繪本中生動的故事和形象,傳遞著誠實、善良、勤勞、勇敢等傳統美德,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例如《花木蘭》《昭君出塞》等,這些故事以繪本的形式得以傳承,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中了解歷史,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彝族繪本故事中常常融人彝族的傳統信仰和崇拜元素,如日月崇拜、山川崇拜、動植物崇拜等。這些信仰和崇拜反映了彝族先民對自然界的敬畏和依賴,也體現了他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例如,彝族民間故事中關于太陽婆婆的金頭發傳說,體現了彝族對太陽的崇拜。這種崇拜不僅體現在故事中,還滲透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如節日慶典、服飾圖案等方面。
三、雙語文化領域下的繪本創作探究
(-) 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民族文化的創作
我國目前市場上許多兒童繪本聚焦于中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在創作彝族文化繪本時,可以借鑒其精神內涵,融入彝族的故事、藝術等方面,展現彝族人民的堅韌與智慧。
繪本的題材正在變得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童話故事。符合當今社會背景和教育需求的繪本逐漸受到更多讀者歡迎。例如,針對少數民族彝族的繪本故事,可以呈現其獨特的民族文化、民間傳說和精神品質。繪本越來越注重教育與娛樂的結合,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和形象,既滿足了兒童的閱讀需求,又能夠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對彝族等少數民族兒童來說,繪本不僅是閱讀的載體,更是了解和學習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
(二)契合兒童的發展狀況,增強繪本的魅力
適應兒童發展水平是遵循兒童成長規律的體現,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在認知、情感、語言、社會交往等方面有著特定的發展特點。如果繪本內容過于復雜或超出其認知范圍,會讓兒童感到困惑和挫敗,降低他們的閱讀興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兒童面臨著眾多的娛樂選擇。如果繪本能夠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兒童的注意力,讓他們沉浸其中,就更容易激發他們對閱讀的熱愛。
一本富有吸引力的繪本可以通過精彩的故事、精美的畫面、巧妙的設計等多種方式,引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們主動閱讀繪本,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將為他們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優良的繪本還可以幫助兒童發展語言能力、想象力、創造力、情感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等。例如:繪本中的豐富詞語和生動表達可以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奇幻的故事情節和多彩的畫面可以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民族傳統繪本中有趣的畫面、富有教育價值的故事內容可以增強幼兒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幫助幼兒了解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關于友誼、親情、勇氣等主題的繪本則可以引導兒童理解和表達情感,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三)融合多元主體,共繪教育藍圖
創作者可以從不同國家、地區、民族、文化背景中搜集故事、傳說、神話、民俗等元素,選擇符合兒童年齡和認知水平的內容進行多元文化元素融合,選材應突出特色,確保內容的真實性和教育性。故事情節要能展現不同文化的魅力和價值觀,以角色的經歷和情感變化,引導兒童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兒童繪本是專為兒童設計的一種書籍形式,它將精美的圖畫和簡潔的文字相結合,為孩子們打開了一個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世界。創作者可以多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以繪本形式引導孩子們思考和探討環保、公平、友誼等主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教育者則根據教學主題選擇相應的繪本,引導孩子們進行故事續寫、角色扮演等活動,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分享自已的感受和想法,讓孩子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激發他們對閱讀的興趣,推動兒童持續閱讀。
(四)尊重差異,產生心靈相通的共鳴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我們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我們要始終秉持尊重個體差異、包容多樣性表達的原則,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的成長經歷、文化背景和學習方式各不相同。
因此,在繪本的選擇、創作和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重關注每個孩子的需求和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同時,我們也應鼓勵孩子們在繪本學習中加強交流和分享,促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尊重,共同推動繪本教育多元發展。
四、結語
在對彝族語言和漢族語言雙語繪本創作進行探索中,我們了解到雙語繪本不僅是一種書籍形式,更是一座連接不同民族文化的橋梁。雙語繪本創作促使我們傳承彝族語言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內涵,讓古老的彝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綻放出新的光彩。同時,雙語結合也讓不同民族的孩子們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共同領略豐富多彩的故事世界,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與交流。
在此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雙語繪本在教育領域的巨大潛力。它可以激發孩子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多元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然而,雙語繪本的創作之路任重道遠,我們需要不斷挖掘更多優秀的創作題材,深化繪本的文化內涵,創新表現形式,以滿足孩子們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同時,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和支持,讓雙語繪本能夠走進更多家庭、學校和圖書館,為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發揮更大的作用。彝族語言和漢族語言雙語繪本應繼續發揮其獨特的優勢,成為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多元、包容的社會貢獻力量。胞
(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項目基金:2024年四川省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雙語文化領域下的繪本創作研究”(S202414221004);2023年團中央共青團實踐育人課題“邊疆民族地區青年新農人群體特征和發展狀況分析”(2023SJRX15)。
參考文獻
[1]許忻,汪俏黎.母體文化視域下中國兒童繪本創作研究[J].玩具世界,2024(6):63-65.
[2]楊娜.中國傳統文化在兒童繪本閱讀中的融入與傳承[J].新閱讀,2024(4):46-48.
[3]汪雪蓮.地域文化視域下兒童繪本實踐探究[D].成都:成都大學,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