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配電網;不停電作業;作業管理;優化措施
在國民經濟持續發展進程中,電力供應保障能力與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之間的矛盾愈發凸顯,為有效破解這一發展難題,電力行業應持續加大配電網建設投入力度。隨著配電網改造工程的加速推進,帶電作業已成為主要施工方式。當前主流的帶電作業技術雖各具技術特征,但其應用效能受制于現場環境、設備狀況等多重因素;運維人員需結合現場實際,綜合比選不同作業技術方案,通過強化全過程管控,確保配電網施工作業既滿足供電連續性要求,又符合安全作業規范。
(一)安全條件
配電網不停電作業具有較高安全風險,需全面落實全過程安全管理措施。在作業開始前,必須對所有人員進行安全和技術方面的詳細交底,以保障作業流程的規范化執行和員工安全意識的顯著提升。在作業準備階段應強化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分析風險誘因、危害程度及影響范圍,科學判定作業條件的可行性,制定專項應急預案。在作業過程中應安排專職安全員實施動態監測,對照安全標準核查作業行為,發現違規操作或不符合項須立即上報并督促整改[1]。
(二)環境條件要求
作業環境需滿足自然條件要求,避免惡劣天氣影響作業質量。作業前應實地勘察現場氣候、溫濕度等環境要素,選擇適宜氣象條件開展作業。確需在特殊天氣下作業時,應調整設備參數至安全范圍,建立氣象預警機制,組織作業人員學習氣象知識,提升環境預判能力,提前預判未來一周的氣象變化趨勢,科學安排施工作業計劃。
(三)作業設備條件
設備管理應建立全流程管控體系,規范絕緣工器具等設備的使用管理;完善設備倉儲制度,實行專庫存放與專人管理,嚴格執行出庫檢驗制度,確保設備性能符合技術標準。建立設備采購評估機制,根據實際需求編制采購方案,組建專業采購團隊,通過多方比選確定優質供應商,重點把控設備性能參數、技術規格與性價比指標,確保設備配置滿足現場作業需求[2]。
(一)絕緣工具作業法
在電力系統檢修作業中,使用絕緣工具是保障人員安全的關鍵措施。常用工具有絕緣手套、絕緣桿、絕緣墊及擋板等,主要作用是隔絕電流,防止觸電事故發生。選用絕緣手套時需匹配電壓等級與作業場景,使用前必須檢查有無破損、裂紋;通過擠壓充氣檢測其密封性,穿戴時需調整至貼合狀態,作業中嚴禁接觸尖銳物體。絕緣桿作為遠距離操作工具,可保持安全作業距離,選型時應考慮桿體材質、伸縮長度與操作空間適配性,桿頭需與設備接口適配并保持清潔干燥,操作時保持桿體垂直穩定,確保接觸部位接觸良好,避免因虛接引發放電風險。絕緣墊與擋板是構建安全作業區域的基礎防護,鋪設前需確認其絕緣等級符合現場電壓要求,表面應平整無褶皺;周邊固定防止移位,作業期間禁止在絕緣墊上堆放雜物;定期檢測其表面電阻值,發現老化龜裂應及時更換。
所有絕緣工具均需建立周期性檢測機制,重點檢查工具表面憎水性、機械強度等指標。天然橡膠材質手套每6個月需進行工頻耐壓試驗,環氧樹脂絕緣桿應每年檢測表面憎水性能;存放時應懸掛于陰涼通風處,避免與油污、酸堿物質接觸,橡膠制品需遠離熱源防止老化。作業人員必須通過絕緣防護專項培訓,掌握工具性能參數與安全操作規范,作業前應進行三查確認:查工具試驗標簽、查外觀缺陷、查接地裝置可靠性。嚴禁超期使用或帶損傷作業,發現絕緣失效須立即終止操作[3]。
(二)絕緣安全平臺法
在高壓線路附近搭建絕緣作業平臺實施檢修時,需構建具備穩定支撐結構的操作基面。通過物理隔離形成安全作業空間,施工前應選擇與帶電體保持安全距離的平坦場地,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絕緣板材及配套組件,依據技術規范進行精確裁切與裝配。作業流程中需同步安裝絕緣接地裝置,采取雙重防護措施確保系統有效泄流。平臺搭建完成后須執行三級驗收程序:首檢重點核查結構強度與絕緣性能,復驗接地系統可靠性,終檢確認防護設施完整性。投入使用前需執行四項前置檢查:材料外觀無龜裂老化、連接節點牢固可靠、防護裝置齊全有效、接地電阻值符合規范。人員管控方面要嚴格執行承載力限制,單平臺作業人數不得超過核定載荷,作業人員必須配備絕緣手套、防電弧服及雙鉤安全帶。環境管控要求明確:遇雷雨、大風等極端天氣時應立即終止作業并撤離人員;日常維護需建立周期性檢測機制,重點檢查絕緣層磨損情況、結構件銹蝕程度及連接部位緊固狀態,確保平臺始終保持有效絕緣強度[4]。操作規程特別強調,嚴禁在平臺上進行超出設計用途的作業,禁止利用平臺作為起吊支點,嚴禁在未泄流狀態下接觸導電體。安全防護體系應包含防墜落護欄、防滑踏板及防靜電接地裝置,整體結構需通過工頻耐壓試驗驗證絕緣性能。
(三)懸吊作業法
在配電網不停電作業中,懸吊作業是電纜更換、設備吊裝等維修操作的常用技術手段。實施此類作業需統籌考慮吊裝設備選型、現場環境評估及風險管控要素,制定完備的施工方案,嚴格遵循技術規范和安全標準,確保作業過程安全可控、效率達標。作業前應根據具體任務需求,合理選擇吊車、起重機或吊籠等起重裝置,重點驗證其額定載荷與作業高度是否滿足技術參數要求。施工現場需實施封閉管理,清除影響作業的障礙物,設置醒目標識和隔離設施;作業前需對起重機械、吊索具進行專項檢查,重點確認吊鉤防脫裝置有效性、鋼絲繩磨損程度及索具連接可靠性。施工作業應嚴格按照審批方案執行,操作人員須統一服從指揮信號,保持通信設備全程暢通,重點把控吊裝過程中的動態穩定性。操作人員應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嚴格執行呼喚應答制度,對起重機械運行狀態實施全過程監控;特別要關注吊索具受力變化、設備姿態調整等關鍵環節,發現異常應立即暫停作業進行處置。作業完成后需按規范流程回收工器具,組織作業區域出清,完成設備交接手續,同時應做好施工記錄,重點記載特殊工況處置措施,為后續同類作業積累技術經驗。設備管理部門應建立起重機械維護臺賬,定期開展載荷試驗和探傷檢測,確保設備始終處于良好工況。
(四)并聯作業法
并聯作業法適用于需對重要設備進行檢修的場景,既可避免全系統停電,又能最大限度降低長時間斷電的影響。該方法實施時,先選定待修設備或線路,同步配置備用設備構建并聯系統,明確檢修方案、人員分工及風險管控措施。通過專業電氣連接與調控,將備用設備與待修設備并聯運行,維持電力持續輸送。作業前需全面核查并聯系統的物理連接穩定性與電氣參數匹配度,落實風險防控與安全措施。進入實際維修階段后,按既定流程開展設備檢修、部件更換及功能調試等工作。在維保作業驗收時,需對系統整體進行帶載測試與動態調試,確保供電穩定性達標,最終經確認系統無異常后,解除并聯關系,恢復原有供電模式。該工藝通過備用設備冗余配置實現檢修不停電,顯著提升供電連續性,執行過程中需嚴格執行標準化作業程序與安全規范,雙重保障技術可行性與人員設備安全。配電網不停電作業中還應用到機器人技術,主要涉及維修、檢測及巡檢等環節的自動化設備操作,該技術可以有效降低人工參與度,同時顯著提升了作業效率。在具體實施中,機器人可協助作業人員完成高空、狹窄空間等高風險區域的重復性任務,既保障了人員安全,又維持了作業精度與進度。通過人機協作模式,既能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又能通過精準化操作提升施工質量[5]。
配電網機器人作業需重視以下要點。
(1)穩定性保障。高空、狹窄或復雜環境中的機器人作業需重點強化設備穩定性設計,通過結構優化與控制系統冗余配置,確保復雜工況下的可靠運行,針對不同作業場景需開展力學仿真驗證,確保設備抗風偏、抗震顫等性能達標。
(2)安全防護。設備需配備多重安全防護機制,包括急停裝置、動作范圍限制及故障自檢功能。操作人員需通過專項培訓,掌握應急處置流程,確保人機協同作業安全可控,特別在帶電作業場景中,應設置雙重絕緣隔離裝置。
(3)標準化流程。建立包含路徑規劃、任務分配及參數設置的標準化作業程序。操作人員需嚴格遵循指令序列與動態調整策略,確保各環節銜接有序,針對線路拓撲變化等情況,需預先制定多套應急預案。
(4)實時監控與運維管理。構建遠程監控系統,實時追蹤設備狀態與作業進展,結合預防性維護策略定期校驗設備性能,保障長期穩定運行;特別要建立設備健康評估體系,通過數據分析預判潛在故障風險。
(一)強化安全作業意識培養
針對配電網帶電作業存在的技術復雜性與環境多變性,電力企業需構建分層培訓機制。在開展帶電作業前,應組織全員參與專項安全實訓,通過理論授課、模擬演練等方式系統講解絕緣防護、故障判別等核心要點。重點強化作業人員對《電力安全工作規程》的實操轉化能力,確保其熟練掌握旁路作業法、絕緣桿作業法等技術規范。建立理論培訓、實操考核、現場帶教的閉環培養模式,從源頭提升風險辨識與應急處置能力[6]。
(二)構建全周期風險管控體系
建立包含作業前準備、實施過程及完工驗收全流程的動態監管機制。前期準備階段需完成三重確認:一是召開多方技術交底會明確作業方案;二是開展工器具絕緣檢測與備品備件可靠性驗證;三是建立包含氣象監測、負荷預測的預警預控機制。作業過程中實行雙監護制度,配置專職安全員與智能巡檢終端,通過5G回傳視頻實時分析作業間距、電場強度等關鍵參數,發現異常即時觸發聲光告警并聯動機械臂急停裝置。完工階段執行三清點兩確認制度,即清點人員、裝備、工單,確認設備狀態恢復與作業區域安全解除。
(三)健全標準化管理體系
制定涵蓋組織架構、技術導則、評價標準的完整管理制度鏈。重點規范三類文件:一是編制帶電作業指導書,細化絕緣遮蔽順序、轉移路徑等18項關鍵操作流程;二是建立資質認證機制,實行作業人員持證分級管理制度;三是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將安全指標與工藝質量納入班組考評。定期開展制度適用性評審,結合Q/GDW 10520等最新行業標準動態更新管理要求,確保制度體系與技術創新同步發展。
(四)加強智能管理體系的建設
隨著供電負荷的持續增長,需切實提升區內部供電質量,保障供電可靠性,將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入數電作業管理全流程。在作業計劃制定階段,重點構建帶電作業數字化管理體系基礎框架;在人員準備方面,嚴格核查現場人員資質,確保所有作業人員均具備專業配電網帶電操作資格認證;在設備管理環節,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通過定期校驗維護保證設備性能始終處于最優狀態。作業執行過程中實施三維數字化管控,搭建核心數據駕駛艙系統,集成配電網帶電作業關鍵指標,采用歷史數據與實時數據對比分析技術,為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撐。當出現作業沖突時,系統自動觸發預警機制并啟動協調流程,開發多維度統計模塊,實現作業效能、人員效率、趨勢變化的可視化展示。
(五)提高人員素質與能力
配電網不停電作業技術應用成效與人員專業素養密切相關,需構建“培訓+引進”雙軌提升機制。在常態化培訓方面,建立分層分類培訓體系,制定標準化培訓大綱,系統傳授帶電作業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創新“理論考核+實操”評價雙維評價機制,確保培訓的實效性。在人才引進方面,建立專業人才準入標準,重點考查其技術能力、作業經驗與職業素養,通過嚴格考核程序篩選復合型技術人才,持續優化作業隊伍結構。
通過對現有不停電作業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可以明確其優缺點及適用場景,揭示實際應用中的成效差異。在后續研究中,應重點跟蹤不停電作業技術的演進方向,著力發展效能更優、可靠性更高的作業模式,以增強電力系統的運維保障能力,為電力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肖志恒.配電網不停電作業應急管理系統設計[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24,8(10):3234.
[2] 葉少帥,張云相.配網帶電作業中電纜不停電技術的應用研究[J].云南電力技術,2024,52(05):2426+36.
[3] 顧士剛,張樹欣,葛晨皎.智能技術在配電網不停電作業管理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2024,53(08):298299.
[4] 楊李星,蔡欣靈.配電網不停電作業管理的優化措施分析[J].集成電路應用,2024,41(05):164165.
[5] 張佳.城市配電網不停電作業管理體系中的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應用[J].電子技術,2024,53(01):332334.
[6] 滕曉兵,李振鋒,沈劍鋒,等.加快配網施工管理兩化轉型[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1(18):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