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業界和媒體預測雙方在良好接觸和洽談基礎上,會很快公開收購方案具體細節之時,殼牌的“無意收購”聲明意外發布…
從 2025年,再始,月底、5片的一無甚收購”聲明意外發布,這場歷時半年油氣市場殼牌收購bp的傳聞得以平息。根據英國收購法律法規,為期6個月的暫停期也并非絕對不可中斷,在少數特定情況下,該暫停期可能會提前結束。
粗略分析,殼牌收購bp具有三大潛在的協同效益。
一是規模綜合效應非常有吸引力。油氣產量達到520萬桶/日,超過埃克森美孚的430萬桶/日;煉油加工量270萬桶/日,接近埃克森美孚的390萬桶/日;成品油銷量700萬桶/日,超過埃克森美孚540萬桶/日;LNG年銷量超過1億噸,堪比美國年出口量。一旦合并,資本市場市值超過雪佛龍,直逼埃克森美孚,將會成為全球第二大非國有石油公司。
二是業務布局的多線協同。在北海、墨西哥灣的油氣上游項目整合不僅能節省每年數十億美元的運營費用,而且可以補強北海油氣業務;英國加油站1/3的市場可以控制,實現優化終端網絡市場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整合為綠色低碳能源市場局部帶來優勢。更為重要的是在LNG運輸能力方面的整合協同效應。雙方的LNG船隊的存量規模加起來可達到近40艘,在行業看好未來全球LNG需求增長的情況下,兩家本都具有天然氣業務優勢的業務一旦合并,將對未來天然氣國際貿易和航運業務發展帶來難以想象的發展空間。
然而,殼牌選擇放棄收購,可能的原因有三點。
一是法律監管和政治博弈是不容低估的現實挑戰。根據英國法律,英國的競爭與市場管理局會就市場集中度、成品油零售以及LNG供應等能源敏感領域提出嚴格質詢。環保組織和投資者也會質疑合并后的能源轉型投入承諾。英國政府也會出于對公司合并后可能出現的大規模裁員而猶豫;國際層面,盡管英國政府樂見本土油氣巨頭的誕生,但是以“美國優先”為原則的本屆美國政府,可能會以合并削弱美資國際石油公司競爭力為由,予以施壓和抵制。
二是合并可能會以bp按要求剝離部分資產后同意。由于監管和政治因素,即使博弈后的合并也一定會要求標的公司剝離部分資產,如油氣上游資產、下游銷售業務資產甚至潤滑油業務資產等。這樣合并協同效應不得不大打折扣,殼牌的預期協同效應目標自然不會全部實現,影響決策。
三是潛在有實力競爭對手較多,收購成功率存疑。歐洲的道達爾、艾奎諾、埃尼雖然規模實力不如殼牌,但聯合并購的實力不能小峴;中東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ADNOC以及卡塔爾能源也是潛在買家,尤其是阿聯酋的ADNOC與bp歷史淵源頗深,對bp的天然氣業務十分感興趣。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回望石油史,石油公司的合并和分立,總在周期中輪回。20世紀初,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商業帝國因為壟斷被強制拆分,百年后埃克森和美孚合并締造了新石油寡頭。此次是兩家公司歷史上的第三次合并消息得到廣泛關注。盡管這次合并又一次被按下了暫停鍵,但是整個過程都將為世界能源史寫下意味深長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