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2025年版)可以預見,化石能源相關行業可能面臨融資收緊和更大的轉型壓力。
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印發《綠色金融支持項目目錄(2025年版)》(下稱《目錄》2025年版)的通知,并宣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里程碑事件。新目錄不僅首次統一了綠色貸款、債券、保險等各類金融產品的支持口徑,更將支持范圍從生產端歷史性地延伸至貿易和消費端,并創新性地引人了碳減排屬性標識。可以預見,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行業的融資成本將進一步下降,投資規模有望加速擴大;而化石能源相關行業可能面臨融資收緊和更大的轉型壓力,油氣等傳統能源企業需進行適當調整。
領域擴展,全面統一口徑
《目錄》(2025年版)在宏觀層面體現了國家以綠色金融助推“雙碳”戰略的系統考量:通過統一標準、拓展范圍,為新能源等重點領域提供更大力度、更精確的金融支持。
《目錄》(2025年版)以《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和《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下稱《目錄》2021年版)為基礎修訂而成,統一適用于各類綠色金融產品,標志著我國綠色金融支持范圍從過去“綠色債券”拓展為“綠色金融”的全面統一口徑。
《目錄》(2025年版)在結構上由原來的6大領域擴展為9大領域,新增了“綠色服務”“綠色貿易”和“綠色消費”三個一級領域,使支持范圍更全面。9大重點領域包括:節能降碳產業、環境保護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生態保護修復和利用、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綠色貿易、綠色消費。這種調整體現出國家對綠色經濟各主要方向的全覆蓋布局,特別是將支持鏈條從生產端延伸到流通和消費端,促進綠色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目錄》(2025年版)突出多項創新亮點:其一,引入碳減排屬性分類標識,采用“√”和“√√”符號區分項目的間接碳賦能貢獻與直接減排效益。“√√”表示項目直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表示項目本身不直接減排但對低碳發展具有支撐作用,這一創新與國際上綠色賦能項目理念接軌,體現出對綠色金融中間接減碳貢獻的認可。
其二,內容緊貼國家重點戰略領域,全面覆蓋了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智能電網、新型儲能等“十四五”關鍵技術方向。
其三,技術標準要求顯著強化。《目錄》(2025年版)引用了數百項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通過將能效等級、環保規范等標準納入項目條件,使綠色項目認定更具操作性和統一性。
其四,動態調整機制被納入制度框架。監管部門將根據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碳達峰碳中和部署、技術進步和國際合作等情況適時修訂目錄,確保標準與政策和技術演進同步更新。這一機制保證該自錄具有前瞻性和靈活性,可隨著新能源技術突破和產業變化及時拓展支持范圍。
目標明確,全鏈條獲得支持
對于新能源產業而言,這意味著從核心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到項目建設運營、產品市場化的全鏈條、各環節都將被納入綠色金融“綠色通道”,獲得政策性低成本資金和社會資本的青睞。
《目錄》(2025年版)囊括了風能、太陽能、新型儲能、核能等新能源。以風電為例,其條款體現了“制造與運營并重”的支持思路,既要提升裝備制造水平,又要擴大清潔電力供給,從供給側和技術側共同發力,實現風能利用的規模化和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氫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全面布局。《目錄2025年版)新增并細化了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裝備制造和氫能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兩大部分,將氫能產業鏈各環節均納入綠色金融支持范圍。這將有效促進氫能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繁榮,避免產業鏈短板。
更具突破性的是,《目錄》(2025年版)在氫能項目方面將支持限定在“綠色氫能”范疇,明確強調以可再生能源或其他清潔能源制取和使用氫氣的活動才屬于支持范圍。比如在鋼鐵行業,使用可再生電力制取的氫氣替代煤炭作還原劑的氫基煉鐵工藝改造被列為支持項目;在合成燃料領域,以風電、核電等制取的綠氫合成氨、甲醇、航煤的裝置運營也被納入綠色項目。
在氫能基礎設施方面,《目錄》(2025年版)支持加氫站等氫能儲運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并且氫能還被視為一種能源存儲介質:“以氫作為儲能介質的氫電耦合調峰設施”運營活動也屬綠色項目。
由此,氫能在目錄中形成了從制氫、儲氫、運氫到用氫的完整閉環,且貫穿了工業原料、交通燃料、儲能介質等多重角色。全鏈條支持意味著企業可以從氫氣生產到終端應用各環節協同布局,因為每一環節都可以通過綠色金融工具獲得助力。類似中國石化等致力于打造“第一氫能公司”的能源企業而言,有一定利好。如果有一家布局“風電 + 制氫 + 加氫站 + 燃料電池車輛運營\"的能源公司,那么其各業務板塊都將有機會發行綠色債券或貸款融資,這種鼓勵措施有望加速我國氫能生態的融合發展,推動氫能盡早進入商業化良性循環。
有扶有壓,轉型吃下定心丸
《目錄》(2025年版)的推出,將對能源行業市場格局和投融資活動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從融資環境來看,《目錄》(2025年版)統一了各類綠色金融產品的適用標準,這意味著商業銀行、債券市場、保險資金等都會以此為依據篩選綠色項目。這一“有扶有壓”的導向會促使資金主動向新能源板塊傾斜。
對此,能源企業應當審視自身業務:凡符合支持范圍的,應抓緊申請綠色項目認證或綠色融資工具,以降低財務成本、優化資本結構;對于暫未被列入目錄的業務(例如部分過渡性技術或高碳業務線),企業需制定轉型計劃,通過技改升級盡快使之滿足綠色要求,或者逐步縮減相關業務占比,避免將來陷入“棕色資產”貶值的風險。
其次,在市場需求與競爭方面,目錄明確了政府鼓勵發展的技術方向,將有效引導社會投資預期。過去某些前沿低碳技術(如氫能、鈉離子電池)由于商業化初期不確定性高,投資持觀望態度,現在政策相當于撒下“定心丸”。
就戰略布局而言,《目錄》(2025年版)體現了國家推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系統思維,企業可以此為依據制定中長期戰略規劃。如新增綠色消費領域,支持新能源汽車及配套充換電設施推廣,這預示著未來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將
提速,相關產業鏈公司應提前布局充電網絡、車網互動技術等;又如強調能源系統的數字化、智能化,這表明能源與信息技術融合是大勢所趨,能源企業應實現智慧調度和能效提升,既符合綠色金融偏好也提升自身競爭力。
從政策協同與展望來看,《目錄》(2025年版)并非孤立存在,它與其他政策工具(如碳市場、財政激勵)正形成合力,推動綠色轉型。投資決策時,需要將目錄視作評估項目環境、社會、治理(ESG)價值的重要依據。
此外,由于《目錄》(2025年版)對接了國際綠色分類標準的一些要素(如強調間接貢獻項目、剔除高碳項目等),這有助于國內項目獲得國際投資者認可。因此,本土企業在尋求海外融資、參與“一帶一路”綠色項目時,也可引用中國綠色項目目錄作為證明自身可持續性的佐證,提高國際融資的可得性。
《目錄》(2025年版)標志著我國綠色金融進入了體系化、標準化、精細化發展的新階段,將促進金融“活水”更加精準地流向新能源與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等戰略領域,助推我國從能源大國邁向能源高質量發展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