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未來新能源發展藍圖,中國石油著重在創新上發力
面向未來,中國石油構筑了發展新能源的宏偉藍圖—2035年實現油氣與新能源“三分天下”;2050年新能源產能占比超 50% ,并力爭外供綠色零碳能源超過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
中流擊水,再造一個“綠色中國石油”,中國石油何以為進?
創新!
推動技術新突破
在中國石油發展新能源的道路上,技術瓶頸如影隨形,影響著新能源業務的規模、效益。因為對傳統油氣企業來說,要在光伏、風能、氫能、儲能等新能源賽道上實現突破,遠非簡單移植傳統油氣經驗所能實現。
例如,大力發展的氫能產業鏈,面對著制備成本高昂,儲存、運輸存在瓶頸的氫能產業現狀。
以創新為矛,中國石油著力發展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氫能技術,對制氫、儲氫、輸氫、用氫技術進行攻關完善。例如,2023年9月26日,由寶石機械自主研制的1200標準立方米/小時堿性水電解制氫系統在吐哈油田鄯善工業園區順利投運,標志著中國石油首個自主研發制造的綠電制綠氫裝備用于生產實際。
除了這樣的單項技術突破之外,中國石油系統性的新能源技術耦合更吸引眼球。
2024年,中國石油首個萬噸級綠氫項目——青海海西100萬千瓦風光氣氫項目落地。與此同時,內蒙古鄂爾多斯蘇里格的風光氣儲氫一體化示范項目、青海油田格爾木風光氣氫項目等風光氫儲一體化項目繼續推進。
通過實施風光氫儲一體化項目,正在重點攻關包括高效率電解水制氫、儲氫材料、氫燃料電池等技術瓶頸,未來有望實現可再生氫“制儲輸用”全鏈條一體化運營,推動風能、光伏、氫能、儲能等多種能源協同發展,提升清潔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以系統化思維實現多技術路徑的融合,尤其是實現新能源技術與油氣技術的融合,對中國石油這樣以油氣生產為主的能源企業來說更具現實的降碳意義。
傳統油氣生產,既是能源生產大戶,又是能源消耗大戶。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油氣生產能耗高達4000萬噸標準煤,生產成本高,碳排放量大。
在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廠Ⅲ區塊,通過一套新能源技術的組合拳,一條“零碳”原油生產的路徑顯現—
先在產能建設過程中,通過建設風光發電儲能替代網電,實現 100% 綠電替代。再通過地熱、光熱、空氣源熱部分替代天然氣加熱,實現區塊部分熱力清潔替代,年可替代天然氣60萬立方米。同時,實施CCUS,在驅油提高采收率的同時實現埋碳。最終,實現了區塊原油生產碳排放清零,誕生了中國第一桶“零碳”原油。
在新疆油田,瑪湖078井場“光伏 + 鋅溴液流電池”系統通過離網供電模式替代柴油發電,其儲能系統可支持72小時連續運行,年節約柴油1.8萬立方米,減少碳排放4700噸;在遼河油田,電熱熔鹽儲能注汽試驗站將地熱與熔鹽儲能結合,推動稠油熱采的熱力系統低碳化升級,年減排二氧化碳1.2萬噸…
布局發展新方向
2024年7月,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侖資本)為主要股東。
一時間,中國石油要搞核能的消息刷爆各大媒體。
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背景深厚—一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磁約束核聚變研究成果的轉化平臺,承載著中國熱核聚變研究的重要使命。
“昆侖資本人股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表明中國石油正式在核聚變這一極具潛力的前沿領域落子,進一步擴大了中國石油多元化的新能源業務版圖。”金鐳指出。
7月22日,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掛牌成立。中國石油與包括中核集團、上海市政府在內的股東方攜手合作,意在實現可控核聚變領域的更大突破。
激揚第二成長曲線,中國石油在新能源版圖上的謀劃不止于此。
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中國石油發展新能源長期重點布局的方向。然而,它們發電存在明顯的波動性和間歇性問題。而儲能可以讓風光由看天吃飯變為穩定輸出,能夠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因此,中國石油加大了在儲能領域的布局。
油氣氫電非的綜合布局讓寶石花在新能源的沖擊中越來越亮眼。 供圖/中國石油

一方面,根據儲能技術路線多樣、迭代迅速和產業鏈長等特點,中國石油從自身需求與特色應用場景出發,推動儲能業務發展。“十三五”以來,在鈦酸鋰電池、水系鋅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電化學儲能技術以及鹽穴壓縮空氣、飛輪儲能為主的物理儲能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
另一方面,入股儲能公司,提升在儲能領域的系統集成與生產能力。2022年4月19日,昆侖資本的首筆投資花落負極材料龍頭上海杉杉鋰電;同年11月25日,在鋰電池隔膜龍頭中材鋰膜的65億元融資中入局;2023年12月27日,從事液流儲能項目的北京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獲得了昆侖資本的戰略注資…
跨界布局新能源多個領域,中國石油有著雄心壯志和多元化發展的戰略眼光。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4年,昆侖資本就斥資超過33億元,在新能源領域進行廣泛布局,投資范圍涵蓋了充換電設施、核聚變技術、鋰電池研發、儲能技術等多個前沿領域。
努力了就會有收獲。
鈣鈦礦是光伏業內普遍認為最有可能顛覆晶硅的光伏材料。2024年7月4日,中國石油工程材料研究院新能源光伏技術團隊宣布,經第三方權威機構認證,其自主研制的1.50電子伏特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實現了 26.2% 以上的光電轉換效率,超越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目前統計的該類型電池最高轉換效率紀錄。中國石油的這一突破,表明其鈣鈦礦相關技術在行業內處于領先水平。
多元化之外,中國石油把新能源業務的全球化提上了日程。
在哈薩克斯坦PK公司所屬油田地塊布局實施400兆瓦風電項目,在尼貝管道項目部分站場試點采用“光伏 + 儲能 + 備用柴油發電機”,在阿布扎比建成光熱驅油示范工程中國石油海外所有能做、適合做新能源發電的都正在建設或者規劃建設新能源項目。
培育人才新力量
清晨,玉門油田200兆瓦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光伏運行區沐浴在陽光中。胡龍身穿紅工裝、頭戴紅色安全帽,出現在這片光的海洋中。
當玉門油田提出“油氣并舉、多能驅動”發展戰略,曾是玉門油田水電廠員工的胡龍和一批同事,通過學習新能源發電,成為了玉門油田新能源業務舞臺上的主角。
“我是玉門油田的‘光一代’!”如今,胡龍總是這樣驕傲地介紹自己。他深刻感受到了近幾年的一種變化:“新能源業務培訓多了,還舉辦了技能大賽。油田正下大力氣培養新能源一線技能人才…”
在中國石油發展新能源業務的進程中,人才短缺是一塊暗礁。
這些困境暴露出短板一雖然積累了龐大的油氣人才隊伍,但他們的知識結構難以支撐新能源業務的發展,而外部人才又因體制機制的限制難以大規模進入石油工業體系。
痛點就是發力點。
面對新能源業務的快速發展,在中國石油集團黨組的統籌部署下,中國石油人力資源部單獨設置“雙碳三新”人才強基專項行動,并在“人才強企工程提升年”活動中進行專題部署。2021年12月,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擔負著新能源自主創新中心、人才引進與培養平臺、新能源科技創新高地等職責使命掛牌成立。
中國石油所屬企業以“高端引、骨干育、內部轉等方式,持續優化新能源人才成長環境,加快集聚和儲備一批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視野和引領產業快速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青年骨干及創新團隊。
2024年11月7日19時30分,夜幕降臨。青海油田敦煌基地機關2號樓402會議室里燈火通明。伴隨著視頻中專家的講課聲,青海油田第一期新能源夜校正式開班。
為推動新能源業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青海油田建立了新能源業務調訓管理制度,編制完善年度培訓方案,實施內訓補學、專題研學、例會講學,樹立實踐成才理念,落實人才外派掛職、師徒跟班鍛煉等培養制度,創新建立了“三學、兩拓、五跟班”素質提升新模式。由此,新能源專業力量得到了有效補充。
這樣的培訓,這樣的新能源人才培養,在中國石油所屬企業中已經成為新常態。
新事業需要新人才。新能源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持續優化,不斷釋放裂變效應-
在玉門油田,由新生力量領銜的區塊鏈團隊,將能源交易系統與光伏電站深度融合,開發的智能合約平臺使綠電交易效率大幅提升;在中國石油迪拜研究院,精通阿拉伯語與能源工程的復合型人才,加入中東首座光熱驅油站建設,將熔鹽儲熱系統與油田注汽工藝創新結合…
新能源的未來之戰,勝負手在于能否持續孵化創新的火種。在中國石油,傳統油氣底蘊與新能源智慧深度交融,技術突破與人才生態形成共振,必將引領中國石油邁向更寬廣的新能源藍海,必將推動中國石油在綠色轉型中率先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