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升數學素養的重任,而知識遷移能力與創新意識在此過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通過“數學探究”“數學建模”等多樣化的學習活動,積極主動地將已掌握的知識、方法靈活運用到全新的情境中.同時,標準著重強調鼓勵學生大膽突破常規思維的束縛,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勇于嘗試創新思路與方法,積極體驗數學發現與創造的全過程,以此不斷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的多元化需求筑牢根基.2024年全國I卷第11題考查曲線軌跡方程,綜合且創新.它為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創新意識提供素材.教材對圓錐曲線研究的方法經驗,若遷移到本題教學,能幫學生理解知識聯系,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提升.
1 試題呈現
題目已知 C 過坐標原點o ,且 C 上的點滿足:橫坐標大于-2,到點 F(2,0) 的距離與到定直線
的距離之積為4,則( )

A. a=-2 B.點
在 c 上 圖1C.曲線 c 在第一象限的點的縱坐標的最大值為1D.當點 (x0,y0) 在曲線 c 上時, 
本題聚焦軌跡方程、函數極值以及不等式等知識點,著重考查學生的直觀想象、邏輯推理以及數學運算等核心素養考查.本題摒棄了傳統的圓錐曲線(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作為考查載體,轉而選用了一種別具特色的有理曲線,以此創新試題情境,
2 一題多解提升思維
2.1 選項 AB 的探究
法一(幾何法)依題意知 o 到直線 x= a(Φalt;0) 距離為 -a , ∣OF∣=2 ,結合曲線 C 的幾何定義可得 -2a=4=a-2 ,故選項 A 正確;設曲線c 最右端點為 A(x,0)(xgt;2) ,則點 A(ρx,0) 到直線 x =-2 距離為 x+2 , |AF|=x-2 ,結合曲線 c 的幾何定義可得 (x+2)?(x-2)=4 ,解得
,故選項 B 正確.
法二 (解析法) 曲線 c 上任取一點P(x,y) ,結合曲線 c 的幾何可得
∣x-a∣=4 且 xgt;-2 因為 O(0,0) 在曲線 c 上,代入曲線 C 方程得 (0-2)2+02×|0-a|=4 ,解得 Ωa =-2 ,故選項 A 正確.曲線 C 方程為
×∣x+2∣=4 ,結合 xgt;-2 可化為
(204號
當
時,
,所以點
在 c 上,故選項 B 正確.
評注在解析本題 A,B 兩個選項時,解法一利用題設中曲線 C 的幾何條件:到點 F(2,0) 的距離與到定直線 x=a(alt;0) 的距離之積為4解決問題.
解法二是借鑒了教材中關于圓錐曲線軌跡方程求解的直接方法,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應用.教材中在研究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標準方程時,常根據圓錐曲線的定義,通過設動點坐標,利用距離公式建立等式關系來求解.在本題中,從題目給定的幾何條件出發,通過代數化建立方程,進而求得曲線 c 的軌跡方程,最后用解析法對選項 A,B 作出判斷.
2.2 選項 C 的探究
法一(特殊法)取
,代人曲線 c 方程 y2 (x+2)2-(x-2)2,可得y2
,所以∣y∣gt;1 ,故 C 錯誤.
法二 (函數法)曲線 c 方程可化為 y2=
(x+2)2設f(x)=x+2)2(xgt;0),則f(x)=-2x(x2+4x2-16)設 g(Φx)=x3+4x2-16(Φxgt;0) ,由 g′(x)=3x2+8x gt;0 ,知 g(Φx) 在 (0,+∞) 上單調遞增.又 g(1)= -11lt;0,g(2)=8gt;0 ,結合零點存在定理知,存在x0∈(1,2) ,使得 g(Ψx0)=0,f(Ψx) 在
上單調遞增, (x0,2) 上單調遞減,所以
f(2)=1 ,即 f(x0)=ymax2gt;1 ,所以 ymaxgt;1. 故選項C 錯誤.
法三(反證法)假設選項 C 是正確的,由f(2)=1 ,知 x=2 是曲線 c 在第一象限的極大值點,這與 f(2)=-2 矛盾.因此,原假設不成立.
法四 (微觀法)結合 f(2)=1,f(2)=-2 ,根據導數的數學定義,可以判斷在點(2,1)附近,函數值呈現遞減的趨勢.所以在點(2,1)的左側,曲線 c 上存在位置更高的點.因此,可以推斷(2,1)并非曲線 c 上的最高點.
評注上述四種方法均采用了解析幾何的視角,通過探究曲線 c 的軌跡方程以及運用函數分析的手段來尋求解答.
2.3 選項D的探究
法一 (分析法)要證
只需證 y02? (x+2)2,因為點(x,y)在曲線C上,所以y2=(x+2)2-(x0-2)2,即證
( +2)z,不等式顯然成立,故選項D正確.
法二 (分析法)曲線 c 軌跡方程可化為
x+2要證y≤
即證
.因為
∣y0∣?y0 ,顯然成立,故選項 D 正確.
法三 (放縮法)因為點 Ξ(Λx0,y0) 在曲線 c 上,所以
(x0+2)2,解得
故選項 D 正確.
評注 上述三種解法也是從解析幾何觀點,利用曲線 C 軌跡方程求解.法一、二運用分析法將不等式
化歸轉化為顯然成立的不等式
?∣y0∣?y0 ,從而得到解答.
3一題多變發展素養
變式2022 年卡塔爾世界杯賽徽近似“伯努利雙紐線”已知雙紐線 c 上的點滿足:到定點
0)距離之積等于定值 c2(cgt; 0),則( )
圖2

A. |PO| 的最大值為
B. P 到定點 F1,F2 距離之和的最小值為 2c C.雙紐線 c 是中心對稱圖形D. 
3.1 選項 A 的探究
法一(解析法)雙紐線 C 的軌跡方程為
令 y=0 ,得x2=2c2 或 x2=0 ,由題意知, 0?x2?2c2 :
設
,則方程
:
可化為 (?t+c2+2cx) :(t+c2-2cx)=c4 ,化簡得
即
?2c2 ,解得 -4c2?t?2c2 .由 t?0 ,可得 0?t? 2c2 ,所以
,當點 P 在 x 軸上(除原點)時,“ Σ=Σ ”成立,所以 |PO| 的最大值為
,故選項 A 錯誤.
法二(幾何法)當 P,O 兩點重合時, |PO|= 0.當 P,O 兩點不重合時,點 P,F1,F2 不共線,在ΔPF1F2 中,由余弦定理得 ∣F1F2∣2=∣PF1∣2+ (20|PF2|2-2|PF1|?|PF2|cosF1PF2|O ,即 ∣PF1∣2+ ∣PF2∣2- 2∣PF1∣?∣PF2∣cosF1PF2=4c2 .因為F1(-c,0),F2(c,0) 關于原點 o 的對稱,所以
,平方得
,聯立 ①② 得
+|PF1|?|PF2|cos∠F1PF2=c2+c2cos∠F1PF2? 2c2 ,當 P 在 x 軸上(除原點)時,“ σ=σ ”成立,故
,選項 A 錯誤.
3.2 選項 B 的探究
(幾何法)
=2c ,當且僅當 |PF1|=|PF2| 時等號成立,故 B 正確.
3.3 選項 C 的探究
法一(解析法)設點 P(x,y) 是雙紐線 C 上任一點,則點 P 關于原點 o 的對稱點 P1(-x,-y) .因為
(204
,所以P1(-x,-y) 在雙紐線 C 上.故雙紐線 c 關于原點 o 中心對稱,選項 C 正確
法二(幾何法)設點 P(x0,y0) 是雙紐線 c 上任一點,則點 P(x0,y0) 關于原點 o 的對稱點 P1(ε- x0,-y0) .因為
也關于原點 o 的對稱,所以 ∣PF1∣=∣P1F2∣,∣PF2∣=∣P1F1∣ ,代人雙紐線 c 幾何關系式 ∣P1F1∣?∣P1F2∣=∣PF2∣ ∣PF1∣=c2 ,所以點 P1(-x0,-y0) 也在雙紐線 c 上,故雙紐線 c 關于原點中心對稱,選項 D 正確
3.4 選項 D 的探究
法一(解析法)雙紐線 c 的軌跡方程為
整理得 x4+ (204號 (2y2-2c2)x2+2c2y2+y4=0 ,則 Δ=(2y2-2c2)2 (2-4(2c2y2+y4)?0 ,整理得 4y2?c2 即.因為點 P 在雙紐線上,所以
,故選項 D 正確.
法二(幾何法)當 y0=0 時,若 x0=0 ,∣PF1∣?∣PF2∣=c2 ,則點 P(0,0) 在雙紐線 C 上;當y0≠0 時,點 P,F1,F2 不共線,
(204
因為點 P(x0 ,y0 )在雙紐線 c 上,則 ∣PF1∣?∣PF2∣=c2 ,所以
可化為
,化簡得 ∣y0∣= (20
,僅當
時,“=”成立.當x=±
時,雙紐線 C 的軌跡方程方程有解,符合題意,所以
故選項 D 正確
4 教學反思
4. 1 知識遷移重要性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知識遷移能力占據著不可忽視的關鍵地位.以2024年新課標全國 I 卷數學第11題以及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賽徽近似的“伯努利雙紐線”相關題目為典型為例,這些試題突破傳統圓錐曲線考查的固有框架,精心創設出充滿新意的問題情境.倘若學生僅僅滿足于機械記憶知識點,生硬套用常規解題步驟,面對此類新穎題目時,極有可能陷入思維困境,茫然不知所措
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把教材里圓錐曲線的研究方法,諸如定義法、直接法等巧妙遷移到全新的曲線問題中這一遷移過程,不只是助力學生攻克具體難題,更促使他們深度洞悉數學知識之間盤根錯節的內在聯系,真切體悟到數學思想方法的通用性與靈活性.例如在解決曲線相關性質問題時,不管是判斷點與曲線的位置關系,還是探尋曲線某一特征的最值,知識遷移在數學學習進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是學生實現知識融會貫通,提升綜合素養的重要橋梁.更為重要的是,知識遷移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肥沃土壤.學生在不斷遷移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打破思維定式,開始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為創新思維的萌芽奠定了基礎.
4.2“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策略“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是高中數學教學中培育學生思維能力、創新素養的兩把“金鑰匙”.在對高考題的深度教學探索中,針對同一道題目的不同選項,我們充分展現了多種解法的魅力.在解析2024年新課標全國1卷數學第11題時,選項 A,B 分別從幾何觀點和解析幾何觀點給出了不同的解答路徑,選項 C 運用特殊值法、函數法、反證法、微觀法等四種截然不同的方法進行剖析,選項 D 也借助分析法、放縮法等多種思路巧妙破解.這種一題多解的教學方式,如同為學生打開了多扇觀察問題的窗戶,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的思維視野,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人透徹.更為關鍵的是,在一題多解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他們會思考不同解法背后的邏輯聯系,嘗試將不同的思路進行融合創新,這無疑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直接的思維鍛煉機會.
“一題多變”則通過巧妙改變題目條件,引領學生探索全新的曲線特征和解題策略.例如,改變題自中的定點坐標、定直線方程,或者別出心裁地調整距離的計算方式,讓學生重新推導曲線方程并深入分析性質變化.以雙紐線相關題目為例,學生在分析過程中積極運用與原高考題類似的研究方法,進一步鞏固了知識遷移的能力.在這一充滿挑戰與樂趣的過程中,學生的好奇心被充分點燃.他們主動將已有的解題方法和知識靈活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在不斷探索和嘗試中,逐漸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形成創新思維.這兩種策略相輔相成,“一題多解”為“一題多變”提供了豐富的思維素材和方法儲備,“一題多變”則為“一題多解”創造了更多實踐和創新的機會,二者共同發力,讓學生在不斷變化的問題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遷移創新能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之路點亮明燈,助力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以創新的思維和方法應對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