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49;F40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25)05-0116-04
1引言
紡織行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在國內貿易和國外貿易中有重大影響。然而,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滲透到了各個產業領域,改變著生產、消費、交易等方方面面,傳統的生產模式和營銷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今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和多樣化的市場競爭環境,在目前的形勢下,數字經濟的崛起為紡織行業帶來新的契機。
2024年中國數字產業完成業務收入35萬億元,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 10% 左右,近3年數字中國的發展指數年平均增長率超 10% 。同時,根據《寧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寧德市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一2024年)的通知》(寧政文[2023]6號),第一條第(二)點提到,到\"十四五”末,力爭數字經濟產值翻一番、規模力爭達到2400億元以上,全市基本形成具有持續創新發展能力的數字寧德生態體系,在產業發展、設施建設、民生應用、政府治理等領域打造出一批特色鮮明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示范工程和項目,建成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重要增長極。
由此可見,中國數字經濟體量在快速成長,寧德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并出臺政策給予支持。因此,閩東地區紡織企業應探索使用數字化技術賦能,促進企業高質量和高速發展,企業管理的數字化轉型刻不容緩。
2閩東地區紡織企業現狀及企業管理問題分析
目前,閩東地區在化纖、醫用無紡布、產業用紡織品、紗線生產等領域有局部發展。其中,醫用無紡布企業集中在古田縣和寧德東僑開發區;少量服裝加工企業在寧德市蕉城區;龍頭紡織企業集中在福鼎市、福安市、周寧縣,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福鼎市龍安園區的福建匯得新材料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是聚氨酯樹脂、化纖紡絲原料,年產值約18億元;福安市灣塢鎮的福建宏旺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是不銹鋼纖維混紡紗線、工業過濾布,年產值約5億元;周寧縣山海協作產業園的福建省立源紡織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是紡織品加工、銷售,年產值約1.7億元。本文以龍頭紡織企業為研究對象。
2.1管理效率低
閩東地區的紡織企業屬于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體系不夠完善。企業的產品配比主要靠照搬照抄公式,新產品配比缺乏算法模型支持。當市場需求變化時,無法及時研發新產品支持銷售。同時,企業未建立數據庫,靠各類報表和工人反饋開展日常管理,缺乏數據支持,容易出現誤判和信息差。
此外,車間工人的操作結果、現場的反饋信息,通過層級結構自下而上傳遞,從廠長到總經理到董事長,由董事長決策后,再從總經理到廠長到工人,導致管理流程長、處理時間長、存在信息偏差。且企業重生產輕管理,人浮于事,導致紡織企業管理效率低,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容易出現各類問題,嚴重影響閩東地區紡織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2.2信息系統建設不完善
閩東地區紡織企業對企業管理的信息系統建設普遍不夠重視,投入的人力和資金有限。企業的生產計劃、合格品率、供應鏈數據及營銷數據等僅通過微信傳遞,使用Excel和Word軟件的形式留存,不同類型數據缺乏有效的集成和共享,容易產生信息孤島,導致數據未共享流轉使用,影響企業整體的數據利用率。例如,企業日產量、次品率、訂單和倉儲數據、營銷數據只有總經理、董事長和營銷總監有存檔,并未共享給上游供應商、下游廠商、車間負責人,容易導致過度生產、瑕疵品多、庫存周轉率高及銷售額低。
2.3生產管理技術水平低
紡織企業經營的規模不大,細紗機等生產設備不夠先進,能耗高,易發生故障,實用新型等創新工藝不多,導致生產效率不高。閩東地區紡織企業的生產設備基本都是老款,很多工序靠人力完成,未能充分利用政府對數字化轉型設備技改的補助政策。如粗紗機到細紗機、細紗機到絡筒機的工序都是人工完成,較依賴工人的工作效率,人工搬運過程可能造成對紗線的損壞和污染,需要多名工人實時負責操作,無形中增加了人工成本。另外,紡織車間環境要求恒溫恒濕,自前需要多人輪班開展工作,且數字化程度低,導致工作效率低。各車間管理者對工人的工作績效考核主要采取計件制,未開展綜合性量化指標考核。
2.4資產管理方式簡單
閩東地區紡織企業資金主要靠家族積累和銀行貸款,融資渠道少,而且銀行貸款額度有限、成本較高,企業除了銷售產品獲得收人外,缺乏更多資金流人的渠道。
同時,企業不重視流動資金的投資理財,未能有效利用流動資金,造成利息的損失。由于部分地區的招商協議約定,企業要在所有劃定地塊建設廠房并投產,才能兌現招商獎勵資金。但因部分地塊征地未全部完成以及企業發展不景氣,企業無法做到滿產達產,無法全部兌現政府的招商獎補資金。
2.5人力資源管理方式落后
隨著紡織業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的提升,企業對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閩東地區紡織企業仍采取“人帶人”街邊廣告、鄉鎮招聘等傳統招聘方式,未搭建數字化人力資源管理平臺、未開展智能化和網絡化招聘、未建立人力管理數字模型、未開展工人輪訓及未合理利用政府人才扶持政策,招聘和留存人才存在難度,員工的流失率較高。
紡織工人的工資主要采取計時制和計件制,且夜班較多,行政管理人員的工資較低,車間工人的平均工資也不高,但是車間工人的工作效果直接與產品質量正相關。根據六西格瑪管理理論,大多數企業只能達到3西格瑪至4西格瑪,即生產操作的失誤率在 6.21‰ 至 6.68% ,這些失誤產生的次品等問題需要紡織企業以 15% 左右的銷售額進行補救,造成大量資金的損失。
3閩東地區紡織企業管理開展數字化轉型策略
數字技術通常使用的原始組件包括云計算、物聯網、網絡物理系統、3D技術(所有涉及三維空間的技術)大數據、AR技術(增強現實技術)AI(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技術。目前,可通過數字技術在紡織企業的應用,大幅提升企業管理的水平。
3.1管理智能化
企業管理實踐中,有許多方面都能利用信息化途徑實現管理效率的提升,其應用包括紡織技術模型構建、經營管理相關數據分析挖掘及管理模型重建等方面,信息化工具、數字化技術定將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
第一,構建紡織產品技術模型。閩東地區紡織企業的產品主要是棉錠,通過對棉、紗等原材料的不同配比,生產不同的棉錠,如緊賽40支粘膠、精梳粘膠等。如果市場需要新產品,可以通過配棉算法模型設計出對應的配方,經成品調試后即可實現量產。
第二,構建企業管理數據庫。通過錄人各車間企業工人排班情況、日用電量、銷售額、計件數、庫存等關聯數據,借助人工智能挖掘和分析,導出數據圖表,供企業管理者動態調整人、物、錢,實現管理的及時性。
第三,重建企業管理模型。將管理流程進行重建,建立“物聯網 + 賦能\"的管理流程,即“機器到廠長到工人”的管理流程,將物聯網設備安裝到各臺機器中,收集機器運行的各項參數,在廠長辦公室安裝顯示板管理,并結合監控設備,當發現異常情況時,廠長及時安排工人處理。通過扁平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避免信息差和時間差。
3.2管理信息化
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組成內容是信息化管理,使用信息技術可提高紡織企業管理的效率和響應速度,降低企業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的成本。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計劃管理、質量控制、供應鏈管理、營銷管理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企業管理的時效性、穩定性及投人產出比。
第一,在生產計劃管理環節,紡織企業可以采用高級計劃與排程系統(APS),用于解決生產計劃和排程的協同升級問題,主要通過棉紗原料、細紗機等多種因素的約束條件,及交付訂單的周期等要求,使用約束理論與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手段,實現企業的智能化生產,提高生產的效益、降低生產成本、縮短訂單交付周期。
第二,在質量控制環節,紡織企業可以采用AI視覺質檢進行布匹疵點檢測,替代部分人工巡檢,快速找到產品的質量問題,及時停機止損,提高產品的合格率,滿足下游廠商的加工質量要求。
第三,在供應鏈管理環節,紡織企業可以搭建產業云平臺,用于管理供應商和企業的商業合作,連接本地面料商或加工廠,共享庫存信息和訂單進度,從棉紗供應商的準人、采購合同到訂單的管理、供應商的考核等環節的信息協同和共享,動態調整采購流程,降低采購棉紗的成本,提升供應鏈的時效性和穩定性。
第四,在營銷管理環節,紡織企業可以采用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用于管理紡織業客戶信息、售后服務和銷售轉化,并通過對服裝廠等客戶信息數據的分析和研判,實現精準的產品營銷和個性化服務,從而提高客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
3.3生產管理自動化
紡織智能化生產技術是紡織工業轉型的重要助力,加強“兩化融合\"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可實現生產流程和管理的智能化8。在紡織生產線上最早對原材料處理使用自動化設備,而紡織階段和織造階段自動化使用程度最高,引人先進的設備和控制系統,可大幅度提升生產的穩定性和速度,如引進自動搖紗機與噴氣織機。
第一,智能化改造紡紗機。對于閩東地區的紡織企業,可引進智能化停機設備,通過該設備的電子監控,一旦發現生產異常,設備自動停機,避免故障造成原料的損耗,減輕工人的工作量。
第二,升級前端生產設備。改變人工作業的方式,企業可以購買粗紗-細紗聯合機、細紗-絡筒聯合機,在粗紗和細紗工序之間實現自動化連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等待時間和物料積壓,降低人工的成本,提高設備利用率和生產效率。
第三,改造車間管理調節設備。紡織車間的溫濕度對產品的質量尤為重要。通過在車間安裝排風扇、水泵、空調等設備,升級管控的效果。機修室里的升級顯示板,可以實時顯示車間的溫度濕度,根據生產工藝的要求,發現溫濕度異常,機修工可以馬上加大排風或送水,保持車間恒溫恒濕,保障生產的正常進行。
第四,購買數字化設備后,申請政策補助。根據《寧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寧德市推動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若干措施的通知》(寧政辦規[2025]1號,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第一條提到,對建成投用的項目按不超過其項目軟、硬件設備投資額的 30% 補助標準給予補助,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300萬元,補助資金由市、縣兩級財政按1:2比例共同承擔[]。
第五,建立協同辦公技術平臺。可以依托騰訊軟件、釘釘等平臺,利用在線文檔、視頻會議、項目管理等功能集約化辦公,實現紡織企業員工KPI即關鍵績效指標管理,或開展售后服務,協助紡織企業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促進企業管理信息的高效傳遞,達到遠程辦公和客戶管理的效果。
3.4資產管理組合化
企業通過建立數字化技術對紡織資產進行管理,做好財產核算,掌握資產狀況,針對資產全面監督和管控,及時發現并解決企業資產安全的問題。
第一,申請政策貼息貸款。根據《若干措施》,如果企業未申請技改補助,依照第一條,對通過金融機構貸款用于數字化市級重點技改項目投資的,自首筆貸款資金投放之日起至政策有效期內,予年化 2% 的實際投放貸款貼息,貼息期內銀行發放的項自貸款年化利率不高于五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單家企業貼息補助總額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由市、縣兩級財政按1:1比例共同承擔。
第二,利用資產管理軟件即服務,可對公司的流動資金進行量化理財投資,如每月定時開展量化銀行存款,獲得一定的利息收入。
第三,利用招商政策申請獎補。對于符合招商政策退稅和獎補的資金,企業應認真組卷材料,及時匯報屬地人民政府,符合退稅政策的通過屬地稅務局退稅,符合資金獎補條件的向屬地外商投資服務中心申請資金獎補。
3.5人力資源管理高效化
紡織企業通過數字化技術開展人力資源管理、虛擬現實體驗、使用數據模型提供決策支撐、開展多樣化用工模式、建設員工學習和培訓的數字化平臺等工作,大大提升了人力資源管理的水平。只有建立適合紡織企業的數字化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開展和科技公司協同配合,研究紡織企業數字化的文化轉型,才能提高紡織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第一,根據紡織企業的規模、管理需求、預算,搭建功能豐富、易操作、可擴展性強的數字化人力資源管理平臺,如用友DHR(用友人力資本管理軟件),集成了招聘、入職、離職、考勤、績效、薪酬等多個功能模塊,可以實現數據的高效互聯互通和自動化。
第二,紡織企業使用智能化招聘與用工匹配相結合,開展高效化精準招聘,如使用AI篩選簡歷,識別“紡織工程“擋車工\"等關鍵詞,優先錄用熟練工人;對接“云工廠”,對臨時用工開展招聘;使用AR技術實景招聘,用 360° 視角視頻展示車間、宿舍、食堂等環境,降低員工流失率。
第三,紡織企業通過數字模型提供決策支撐,如建立預測離職傾向模型,關鍵指標是頻繁要求調班、計件考核指標下滑、行為反常,根據指標情況,重點對思想波動、績效差的工人及時介人管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防范安全風險。
4結語
綜上,本研究認為,閩東地區紡織企業管理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需緊跟國家趨勢以解決效率低、系統弱、技術舊、管理粗放等問題,提升效率、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但轉型成本高、耗時長、操作難,不當實施有風險,因此必須結合企業自身實際分步試點、驗證效果后再推廣。轉型應聚焦“管理智能化、信息化、生產自動化、資產組合化、人力高效化\"五大策略,對管理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最終實現降本增效、提升競爭力的目標,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文祺.數字經濟時代紡織企業管理策略研究[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4,53(05):112-114.
【2】數字中國發展指數連續三年增長超 10% 逐浪“數字藍海”多部門釋放政策利好[J].信息系統工程,2025(05):177.
【3】寧政文[2023]6號.寧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寧德市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Z].
【4】郁.紡織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8,31(22):109-110.
【5】郭琳婧,周樂,尹思淇.淺談紡織企業管理的傳承與創新[J]廣東蠶業,2017,51(03):29.
【6】劉斌.棉紡織企業信息化管理模式探索[J].棉紡織技術,2024,52(10):73-78.
【7】丁杰.數字經濟時代紡織企業管理策略探究[J].商場現代化,2023(18):92-94.
【8】朱曉麗.智能化生產技術現狀及對紡織工業轉型發展的影響[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3,52(11):27-29.
【9】王媛,雷榮潔.紡織工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智能制造技術應用[J].印染助劑,2024,41(08):69-74.
【10】寧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寧德市推動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若干措施的通知[J].寧德市人民政府公報,2025(01):26-27.
【11】馮琪琪.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紡織企業資產管理策略研究[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2,51(12):61-63.
【12】馬瑞娜.數字化時代紡織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策略研究[J].中國纖檢,2024(0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