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61.9;F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25)05-0142-03
1引言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及相關產業迅猛發展,成為吉林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陣地。為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吉林省先后出臺《加快推進吉林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吉林省大數據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吉林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形成“ 1+N′′ 數字經濟政策體系,其核心目標在于有效提升吉林省數字產業化水平,并推動重點領域的產業數字化轉型。根據相關文件要求,2025年前吉林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將顯著提升,其占比將超過 10% ;大數據產業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超 25% ,建成5.5萬個5G基站。這一目標體系充分反映出吉林省將數字經濟作為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引擎,數字經濟成為推動吉林全面振興的關鍵變量。
在由“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紅利\"的發展趨勢下,無法忽略人力資本因素對吉林省數字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人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能夠為吉林省數字經濟發展持續提供內驅力,數字經濟的發展既拓寬了人力資本的內涵,又增加了市場對數字人才的需求,數字經濟與人力資本之間可以形成良好的協同發展局面。然而,在吉林省數字經濟發展正處于戰略機遇期與轉型攻堅期雙重節點的當下,人力資本結構性短缺、產教融合深度不足、城鄉數字素養鴻溝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吉林省數字經濟發展。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吉林省數字經濟與人力資本的發展現狀,識別協同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協同發展優化路徑。
2吉林省數字經濟與人力資本發展現狀
2.1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穩步發展
根據《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界定為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和數字要素驅動業4個大類,具體涵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共同構成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如表1所示,吉林省的數字產業化在2018年至2022年實現快速發展,法人單位數由5351個增加至12762個,增幅高達 138% 。其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法人單位數在2021年增加約50% ,反映出以互聯網和軟件信息技術為主的數字經濟基礎性產業規模在逐步擴大,為吉林省數字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也創造出對高質量人力資本的大量需求。
表12018-2022年吉林省數字產業化法人單位數
單位:個

資料來源:吉林省統計年鑒。下同。
2.2產業數字化轉型縱深推進
在農業領域,吉林省通過打造“吉農云\"“吉林祥云\"等數字農業平臺進一步構建多層級聯動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整合衛星遙感、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實現黑土地監測、精準灌溉等功能,助推傳統農業向“天空地\"智慧農業轉型。在制造業領域,吉林省累計培育認定4個省級未來工廠、27個省級智能工廠和50個省級數字化車間(生產線),形成完整的梯度改造提升機制并充分發揮制造業引領作用。在服務業領域,直播電商、跨境電商等數字經濟新業態發展迅猛,吉林省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顯著增長,由2021年僅占比 8.7% 大幅增長到2024年末占比14.2% ,傳統產業效率有效提升。
2.3數字化基礎設施加速完善
吉林省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呈現“雙輪驅動\"特征。一方面,逐步擴大網絡覆蓋廣度和深度。截至2024年末,吉林省共有移動電話用戶3094.25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為131.80部/百人,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127.1部/百人;移動電話基站數16.26萬個,其中5G基站5.56萬個,比上年增長18.3% ;固定互聯網寬帶接人用戶918.99萬戶,移動互聯網用戶2659.72萬戶,互聯網已經成為吉林省居民生活、企業生產和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有效提升算力供給質量。長春算力中心、長春新區智算中心等項目先后落地,推動數據中心由通用存儲向“智算+超算\"結構轉型,進一步拓寬人力資本技能提升空間。
2.4人力資本增量提質
根據吉林省統計數據(見表2),每十萬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數呈現逐年遞增的顯著趨勢,教育水平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對教育的重視為培養數字技能勞動力奠定了良好前提。省內高等教育院校圍繞數字經濟開設專業課程,更新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為培養兼具數字經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數字人才提供平臺。同時,吉林省以一系列政策舉措全力育才、引才、留才,2023年扭轉長期凈流出局面,實現人口凈流入4.34萬人,高校畢業生留吉人數達13.3萬人,可見吉林省的人才儲備具有一定規模。
表22019-2023年每十萬人口各級教育平均在校生數
單位:人

總體來看,當前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引導下,吉林省數字經濟與人力資本相互促進的發展局面初步體現,數字經濟發展為人力資本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路徑,同時也對人力資本的素質和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吉林省數字經濟與人力資本之間仍存在協同不足的問題,需要對二者協同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進行剖析,以實現二者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3吉林省數字經濟與人力資本協同發展面臨的困境3.1教育響應相對滯后
在人力資本積累方面,面對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高等教育逐漸暴露出知識供給與產業需求相脫節的問題。首先,學生課堂所學內容滯后于產業前沿應用,極易造成“畢業即過時\"現象。這是由于技術的快速迭代使知識半衰期大幅縮短,而高校課程設置由于需要經過多層級審批,使得課程和教材更新周期長達3~4年,這一問題是由當前教育響應機制僵化造成的。其次,快速變革的數字化技術進一步拓寬了各類知識資源的獲取途徑,有助于人力資本積累,但如何正確、高效地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知識獲取、傳遞和共享卻是當前教育體系未能覆蓋的內容,這將大幅限制人力資本積累成效。
3.2產教融合機制薄弱
在數字經濟產教融合方面,教育鏈與產業鏈之間的聯動協同失效,出現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困難的問題。一方面,吉林省中小企業數量較多,其中大部分并不具備獨立研發部門,研發經費不充足,同時政府的轉型補貼更多傾向省內龍頭企業,使得中小企業缺乏低成本試錯機制,最終導致企業缺乏創新動力、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的局面;另一方面,企業與省內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機制不夠暢通,雖然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的各類科技成果產出數量多,但適合產業化的卻較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產教融合的積極性,科技成果難以落地,限制了吉林省數字經濟相關成果的產出和落地。
3.3區域人力資本失衡
在區域人力資本配置方面,吉林省出現人力資本核心城市高度集聚與縣域空心化的結構失衡問題,制約著數字經濟協同發展的整體效能。長春市作為省會城市,擁有半數以上的數字經濟高端人才,而縣域人才密度遠遠不及長春市,導致縣域地區智慧農業、中小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缺乏技術支持。這種失衡與政策資源配置傾斜相關,相比于長春市的人才補帖政策體系,縣域缺乏差異化引才政策,同時,由于縣域5G網絡覆蓋率相對較低,區域間基礎設施的差距也阻礙著人才下沉和遠程協作就業。此外,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智慧農業發展至關重要,但當前農村數字技能普及率遠不及城市,且已有的數字經濟相關培訓課程中嚴重缺乏智慧農業實操內容,脫離縣域產業實際場景需求,出現產教資源區域錯配問題。
3.4人才價值轉化受阻
在人才價值轉化方面,當前吉林省數據要素市場尚未形成規模化、集群化的數據中心,醫療、交通等主要領域數據開放目錄覆蓋率較低,存在政務數據共享率不足的問題,嚴重制約著交叉型人才創新,抑制了人才價值提升。當前,制度體系中缺乏一套完整、明確的數據產權界定規則,公共數據需要切實有效的數據信息保護手段方能真正實現共享,商業數據交易需要統一的確權和定價標準方能順利交易。同時,對比浙江省通過設立數據開放創新實驗室為數據測試提供沙盒環境,吉林省尚未建立公共數據測試場景,使得人才創新成果難以驗證和轉化。數據要素流動受阻加劇了人力資本錯配的局面。一方面,企業因數據獲取成本高而不得不壓縮研發崗位,不利于人力資本的集聚和人才價值的轉化;另一方面,由于傳統薪酬體系僵化,大多數國企和科研機構所實施的職稱工資制已經無法精確匹配數字人才市場價值。
4吉林省數字經濟與人力資本協同發展的機制創新與路徑優化
4.1創新敏捷響應的人才供給機制
復合型數字人才是數字經濟與人力資本協同發展的關鍵紐帶。第一,整合省內企業用人信息,聯合發布崗位能力清單,再結合清單中提出的核心技能要求進一步對接高校。高校按照企業實際需要嘗試開設“微專業”,通過“微專業\"建設進一步縮短課程的更新周期,并以能力目標為導向靈活調整課程體系,保障知識體系的及時更新以及與產業實際需要的高度匹配。第二,部分課程推廣模塊化教材,該教材定期由企業工程師與高校教師聯合修訂實訓模塊,有效解決教材滯后于產業發展前沿的問題。第三,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客觀要求勞動者秉承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地接受新技術更新帶來的再教育和再培訓,因而強化對人力資本數字情感技能的培養同樣重要,具體可以通過推進教育和培訓系統的數字化轉型、創新教育領域的數字化技術來實現。
4.2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生態
企業是推進吉林省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主體,也是國家科技戰略實施的中堅力量。第一,打通企業和高校間人才要素流通渠道,鼓勵高校教師到企業擔任技術顧問并參與實際生產環節,允許企業工程師等產業人才到高校講授課程,高校人才與產業人才形成良好互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第二,發揮省內龍頭企業在資源和技術等方面優勢,鼓勵龍頭核心企業以多種方式向省內中小企業轉移、轉化科技成果,推動大中小企業之間、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技術融通;第三,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資金支持,以金融服務覆蓋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成本,實現企業低成本試錯機制,激勵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推進數字人力資本水平提升。
4.3打造梯度化人力資本空間布局
合理的人力資本空間布局是區域數字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前提。第一,實施縣域差異化的人才培育機制,依托“吉農云\"平臺推出智慧農機等實操課程,聯合一汽解放開發農用無人機運維培訓課程模塊,將田間課堂與產業需求進行對接;第二,針對智慧農業的發展需求,鼓勵高校與縣域合作社共同建設“黑土地數字種植班”,學生實際參與智慧平臺的數據標注、灌溉模型優化等工作流程,畢業后可直接人職縣域農業科技公司;第三,加大區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投人,彌合城鄉基礎設施鴻溝,支撐農機遠程調度、農產品直播電商等多種場景。
4.4健全價值轉化機制
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與人力資本的有機結合能夠助推數字經濟發展。第一,完善數據產權制度,明確數據產權界定原則以及公共數據和企業數據的交易規則,以數據要素市場的穩定發展奠定人才價值轉化基礎。第二,構建數據應用生態,借鑒其他省份成功經驗開放交通等領域脫敏數據集,并通過舉辦創新大賽、開設數據創新實驗室等形式鼓勵開展數字經濟領域的技術創新活動,突破人才創新瓶頸。第三,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對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的高端人才通過專項獎勵匹配其市場價值,推行“技術股 + 分成制”等多元激勵手段。
【參考文獻】
【1]李慧君.吉林省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及溢出效應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2):8-10.
【2】陳夢根,周元任.數字不平等研究新進展[J]經濟學動態,2022(4):123-139.
【3】王晶,宋殿輝,王威,等.吉林省數字人才集聚與地區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研究[J].中國商論,2023(22):141-144.
【4】周沖,林京澤.吉林省數字鄉村建設的現狀及優化建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4(15):133-135.
【5】于艾思.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雙螺旋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J].求知,2025(4):27-29.
【6】王鈺寧,李賀南,居香.吉林省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及提升對策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5,38(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