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6.3;F4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25)05-0124-03
1引言
2024年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調研顯示, 62% 的制造企業存在業財數據滯后超48小時的問題,其中 73% 的財務部門無法實時獲取生產工單成本數據,導致訂單定價失誤率達 19% ( ??2024 年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白皮書》)。某汽車零部件企業(以下簡稱A公司)曾因手工核算工單成本耗時3天,錯失17% 的訂單調價窗口,部分產品實際毛利率比賬面低8個百分點卻未能及時發現。
如果使用云ERP工單模塊工具,通過“生產完工自動觸發成本核算\"的輕量化配置,將可能實現“工單數據采集 $$ 成本計算 $$ 應收確認”全流程2小時完成閉環。本文將結合其實踐情況,基于2023年(實施前)和2024年(實施后)的數據對比,揭示云ERP在業財融合中的作用與實施路徑。
2云ERP信息平臺的概念及特點
2.1云ERP信息平臺的概念
云ERP信息平臺是基于云計算技術的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通過將企業核心業務流程(如財務、供應鏈、生產、人力資源等)數字化,并部署在云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實現數據實時共享、業務流程自動化和跨部門協同。
2.2云ERP信息平臺的特點
首先,云ERP信息平臺是基于傳統ERP信息平臺發展起來的,所以仍保留有傳統ERP的主要特點: ① ERP信息平臺可以涵蓋企業各個方面的管理需求,將傳統分散的信息系統整合到一個統一的平臺上,實現了業務過程的全面管理和協同運作; ②ERP 信息平臺通過建立各個模塊之間的數據交流和共享機制,實現了不同模塊之間的無縫銜接,避免了數據冗余和信息孤島的問題; ③ ERP信息平臺采用實時數據更新和反饋機制,使得管理者可以隨時獲取最新的業務和財務情況,作出及時的決策和調整; ④ERP 信息平臺通常基于一套標準的業務流程和數據模型,能夠幫助企業規范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內部協調性; ⑤ ERP信息平臺可以根據企業的具體需求進行定制和擴展,滿足不同行業和企業規模的管理需求。通過充分利用ERP信息平臺,企業可以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提高業務流程的效率和質量,降低成本和風險,并為決策者提供準確的數據和分析支持。
其次,使用了云技術后,云ERP信息平臺也相比傳統ERP信息平臺有了進一步的升級。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財務會計的結合、金稅工程的深入推進,以及“互聯網 + 管理模式的演進,企業財務會計的重點和內涵都在發生變化。很多會計軟件公司都在原有ERP系統的基礎上,采用最新的云計算技術開發出能夠適應在互聯網商業環境和“云 + 端\"模式下運行的新一代企業管理軟件,對傳統的ERP軟件進行云升級、云迭代,打造出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加開放、更加強大、更加便捷的管理平臺。
因此,基于云ERP信息平臺實施業財融合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研究潛力,為企業帶來可持續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3業財融合的含義及意義
3.1業財融合的含義
業財融合是指將企業的業務活動與財務活動深度融合,通過數據共享、流程聯動和管理協同,實現“業務驅動財務、財務反哺業務”的閉環管理模式。通過業財融合,可以打破業務部門(如銷售、采購、生產)與財務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讓財務從“后端核算\"走向\"前端業務決策支持”,提升企業整體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
3.2業財融合的意義
傳統上,企業的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被視為兩個獨立的領域,由不同部門獨立運作。然而,在現代企業環境中,這種分割的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優化資源配置的需要。企業需要一種更加綜合和協作的管理模式來實現業務和財務的融合,以便更好地進行決策和規劃。因此,業財融合這一模式的意義在于能夠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還能通過對財務數據的實時分析,為企業戰略決策提供有力支持。此外,業財融合還能促進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溝通協作,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4A公司基于云ERP實施業財融合的必要性
4.1企業背景與轉型動因
A公司是長三角地區年產值3.2億元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擁有6條產線,主要客戶為國內主流車企。2023年前使用某傳統ERP財務模塊,業財數據依賴Excel傳遞,生產部門通過微信群發送工單完工表,財務每天處理200多條消息,數據滯后導致多次報價失誤。因此,A公司積極探索基于云ERP信息平臺的管理,是否能有效促進業財融合機制,提高該公司的成本管理以及運營效率。
4.2A公司傳統業財處理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4.2.1工單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
以往的工單成本核算主要依賴人工操作和紙質數據,或者Excel記錄,在數據采集、計算邏輯、流程協同等方面存在顯著局限性,難以滿足現代企業精細化管理需求。例如,A公司原有3個車間,每月需2名財務人員耗時40小時手工轉錄1200條工單數據,成本核算周期長達72小時,且因物料領用與
不符,每月成本差異率達 9.6% 。
4.2.2應收核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應收款項核銷主要采取手工處理模式,操作容易導致效率瓶頸與資源浪費,無法匹配高頻次訂單量,勞動密集型流程與電商業務規模不匹配。人工核對易受疲勞、疏忽影響,可能出現訂單漏核、金額錯配等情況,后續需投入額外時間糾錯。例如,A公司以往電商渠道每月產生8000多筆直播訂單,財務需人工核對訂單、發貨單、收款記錄,平均每筆耗時3分鐘,且因數據滯后導致客戶對賬投訴率達15% 0
4.2.3采購付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通過人工處理采購成本的模式,容易導致效率與成本雙損耗。人工錄人需重復核對發票信息,如供應商名稱、稅號、金額,實際有效工作時間占比不足 60% ,存在大量無效勞動。并且大量重復的簡單勞動也容易造成錯誤率的增加。例如,A公司原采購發票錄人依賴人工,平均每張發票處理耗時15分鐘,且【訂單-人庫單-發票】三單匹配錯誤率達 8% ,2023年因價格不符多付貨款56萬元。
5基于云ERP的A公司業財融合路徑探索
5.1工單成本實時協同
5.1.1主數據同源管理
在業財融合場景中,“編碼歧義\"指因業務與財務系統的主數據編碼規則不統一,導致同一業務對象(如物料、工藝、成本中心等)存在多重編碼標準,進而引發的數據識別混亂。例如,生產部門按物料規格編碼(如“齒輪-202305”),財務部門按會計科目編碼(如\"14030101-原材料-齒輪鋼\"),倉儲部門按庫存分類編碼(如\"CL-003-01\")。這種編碼歧義會導致財務記賬時需人工匹配業務數據,耗時增加 40% 以上,跨部門對賬差異率達 15%~20% ;管理層獲取的成本數據存在“口徑不一致\"等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可在ERP中建立【工單-工藝路線-BOM-會計科目】的四維綁定,例如,生產工單選擇【齒輪加工-某工藝時,系統自動關聯【原材料-齒輪鋼】與【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科目,減少 62% 的編碼歧義。
5.1.2自動化流程引擎
設置【工單狀態
完工】觸發RPA機器人抓取MES(制造執行系統)的完工數量、設備工時數據,自動填人ERP成本計算單。實施后,工單數據采集耗時從4小時/天降至0.5小時/天,且無需人工干預。
5.1.3異常預警機制
配置【領料超 BOM±3% 】自動凍結工單規則,A公司通過該機制后2024年一季度攔截異常工單47張,經追溯發現某設備夾具磨損導致用料超標,及時維修后挽回損失12萬元。
5.2銷售應收自動核銷
5.2.1單據轉換自動化
在云ERP中配置【直播訂單類型-銷售出庫單-應收單-收入憑證】的四級轉換規則,例如,訂單金額
元自動觸發【分期收款發出商品】科目,無需人工判斷。
5.2.2智能對賬引擎
對接支付寶/微信支付接口,AI自動匹配訂單金額與回款流水,月均減少2000多條手工對賬分錄,對賬效率提升90% 。
5.3采購付款智能協同
5.3.1OCR發票識別
通過云ERP【智能識票】功能掃描紙質發票,自動提取供應商、金額、稅率等字段,匹配ERP采購訂單,發票錄入效率提升 80% 。
5.3.2三單匹配自動化
系統自動校驗訂單數量與人庫單、發票差異,超 ±2% 時標記為異常并推送至采購經理審批。2024年Q1攔截價格錯誤發票23張,避免多付38萬元。
6基于云ERP的A公司業財融合實施成效分析
6.1工單成本方面
通過工單成本實時協同后,工單成本的核算周期由實施前(2023年)的72小時,降低至實施后(2024年)的8小時,縮短了64小時,而行業均值是48小時;在成本差異率方面,實施前為 9.6% ,實施后為 1.2% ,降低了 8.4% ,行業均值為6.5% ;在財務參與生產決策的頻次方面,實施前是2次/月,實施后為10次/月,而行業均值為5次/月。
6.2應收款核銷方面
通過采用單據自動轉換以及智能對賬功能后,應收確認時效從48小時壓縮至4小時,2024年二季度客戶投訴率降至 3.75% ,促銷活動響應速度提升 50% ,某款新品上市首月毛利測算誤差從 5% 收窄至 1.2% 。
6.3采購付款方面
執行發票識別和三單自動匹配功能后,A公司采購付款周期從15天縮短至7天,供應商對賬效率提升 60% ,應付賬款周轉率從4.2次/年提升至6.8次/年。
6.4整體成本效能方面
A公司實施云ERP路徑調整后的整體成效對比分析如表1所示。
從表1幾個方面的實施成效可以看出,A公司通過云ERP實施業財融合后,不僅解決了該公司以往在業財融合過程中的痛點問題,而且還極大地提高了業財處理的工作效率,從而為企業降低了人工成本、資金成本、機會成本以及合規成本。
7結論與展望
A公司的案例證明,云ERP通過“輕量化配置 + 場景化落地”的業財融合方案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并且通過業財融合管理模式能夠實現數據的高效流轉和集成分析,促進各個部門之間的協同工作,從而使得企業達到降本增效的核心目的。
表1A公司實施云ERP路徑調整后的整體成效對比分析

資料來源:經A公司財會人員測算得出。
中小制造企業業財融合的核心啟示在于:業財融合不是“建平臺\"而是“解問題”,優先解決制造企業最關注的工單成本滯后、訂單毛利不明等具體痛點問題,不用追求系統模塊的全面化,而是有的放矢,可能對于中小制造企業而言是更為有效的財務管理模式。
未來,隨著AI大模型與云ERP的深度融合,如自動分析工單異常原因、推薦采購價格策略的推廣,業財融合將從“數據貫通”邁向“智能決策”,能夠為企業提供更為完善、高效的業財融合模式。同時,對企業而言,擁抱新技術,不斷創新和完善業財融合模式也是需要投人大量的時間、財力和人力資源的,也會面臨很多的挑戰。為了克服這些問題,企業應注重人才培養、技術升級、加強與ERP供應商的合作等,同時保持對市場環境和新興技術的敏感度。相信基于云ERP信息平臺下的業財融合管理模式會助力企業增強競爭實力,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注釋】
① BOM的英文全稱為BilofMaterial,中文翻譯為BOM,也稱為“BOM\"或產品結構表、產品結構樹,在某些工業領域,稱為“配方”“要素表\"或其他名稱。
【參考文獻】
【1】王軍.制造業ERP業財融合的關鍵成功因素[J]會計之友,2024(02):45-49.
【2】金蝶研究院.2024制造業業財融合白皮書[R].深圳:金蝶云,2024:12-15.
【3】張博亞.基于ERP信息平臺下業財融合管理模式的應用與研究[J]財稅研究,2024(07):156-158.
【4】劉禹濛.數字化時代基于業財融合的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策略[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4(1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