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全面構建,學校思政課建設全面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然而,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進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資源輻射“斷層化”、學段統籌“僵硬化”、制度機制“碎片化”等問題。分析當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面臨的問題,有助于破解現實困難,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搭建資源平臺,實現一體化共享
高校作為思政教育前沿陣地和實踐創新高地,承擔著資源輻射責任,但受限于學段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其優質資源下沉至基礎教育階段不夠充分。因此,新時代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需以資源平臺搭建為突破口,構建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態系統。
搭建銜接平臺,夯實課內育人根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缺乏常態化交流機制,存在教學內容的同質化等問題,導致學段銜接縱向不緊密、課程內容橫向不貫通。針對學段銜接縱向不緊密的問題,要完善跨學段溝通鏈,鼓勵大中小教研室組成“螺旋式”備課團隊,通過跨學段聽課、研討、總結等方式,將各學段教學目標、核心內容、典型課例融會貫通;針對課程內容橫向不貫通的問題,要完善跨課程研討鏈條,以打破學科邊界共享教研資源為核心,實施“雙導師制”教研,通過定期跨學科聽課、磨課制度打破學科壁壘,設立“學科貫通創新基金”,鼓勵教師結對子形成多學段協同的教師聯盟。
搭建線上平臺,拓展育人時空維度。“學習通”“釘釘”“雨課堂”等線上學習平臺的廣泛使用,為大中小學思政課資源共享提供了重要載體,打破了學段限制,使不同學段師生更加便捷地獲取優質思政課件、案例、視頻等資源,為一體化教學提供了豐富素材,為各學段師資交流研討提供了支撐。但仍缺乏專有的全國統一通用的思政課大平臺,去實現資源效率集成。要在現有平臺資源分散的基礎上,整合力量建設跨學校、分門類、上下銜接緊密的課程資源大平臺,實現優質資源的統一集成。
搭建資源平臺,貫通實踐育人鏈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現實中高校紅色場館、多功能實驗室、社會實踐基地向中小學開放不足,學段間資源共享渠道仍有待健全。社會實踐作為思想認識的目的和檢驗標準,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承擔著促進知行合一的任務。要加強校地共建,推進校企合作,強化家校社協同,推動各學段社會實踐資源優勢互補、共建共享,深度整合社會實踐教學資源,建立上下貫通的“大思政課”實踐基地矩陣,通過勞動教育、志愿服務、社會考察、虛擬實踐等方式,推動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讓青少年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堅定信仰。
開展“同課異構”,打通一體化路徑
“同課異構”是集名師領航、同輩幫扶、自主學習于一體,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當前,各學段思政課內容存在梯次性不強、方法匹配性不夠、協同性薄弱等問題,導致學段統籌“僵硬化”。“同課異構”通過同一主題在不同學段的差異化建構,可以整合各學段教材和教學資源,從而構建螺旋上升的育人體系。
教學設計分層遞進,實現主題深度銜接。各學段思政課教學方法匹配性不夠,教育實效的削弱主要體現在小學生認知特點決定的具象化、體驗式教學法未能向中學過渡銜接,大學探究式教學又缺乏對基礎教育階段思維訓練的承接,形成“斷崖式跨越”。“同課異構”要求同一主題在不同學段呈現階梯式表達,恰恰彌補了這一不足。例如,小學階段通過英雄人物卡通形象等具象載體,培育樸素情感;中學階段組織學生圍繞歷史熱點事件展開辯論,培育批判思維;大學階段引導學生結合專業知識進行理性思考,培育創新思維。這種“主題恒定、形式迭代”的設計,既保持了核心價值的一致性,又達到了認知高度的躍升。
教師教研上下聯動,構建學段貫通機制。教師作為授課主體,只有加強教師的跨學段、跨學科研修能力,才能有效推動各學段協同一致。思政課教師跨學段和跨學科能力不足,以及思政課教學學科交叉不夠,亟須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育人機制,實現思政課教學的螺旋式升華與立體化浸潤。建立跨學段、跨學科“同課異構”教研共同體,對于推動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積極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聯合工作坊”模式,比如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定期開放課堂,邀請中小學教師觀摩“原理課”教學,中小學則提供德育實踐案例供高校研究,通過集體備課、同題授課、交叉評課,形成“小學重感染、中學強思辨、大學促內化”的階梯式教學范式。
健全制度規范,鞏固一體化成效
新時代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需以制度杠桿撬動系統變革,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共謀、共建、共評機制,鞏固和提升育人成效。
健全共謀機制,打造跨學段治理體系。實現思政課育人“一盤棋”,需構建多方參與的制度化協商平臺,從機構設計、制度設計、經費保障三方面入手,著力解決教育主管部門按學段分段管理、縱向協同不足,課程資源開發、實踐活動設計、師資隊伍建設不統一,難以形成育人合力的關鍵問題。在機構設置上,強化頂層設計,設立“省一市—區”三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成立思政課一體化領導小組,建立定期會商機制,統籌課程資源開發、實踐基地建設、師資培訓,確保政策協同發力;在制度設計上,完善銜接制度,制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南》,細化各學段核心素養目標,形成螺旋上升的育人鏈條;在經費保障上,完善資源調配的專項財政保障制度,設立思政課程建設基金、教師研修專項經費,同時優化經費使用結構,探索“政府 + 高校 + 社會”多元資金投人模式。
優化共建機制,構建協同化建設體系。建立健全協同共建機制的關鍵在于將“區域統籌力”與“系統內生力”有機融合,從而規范跨學段、跨學科教研共同體,深化教學銜接,通過集體備課、同課異構、交叉評課等形式,形成階梯式教學范式,使其持續發力。從各區域角度來看,建立“省一市一區”三級聯動機制,統籌規劃區域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方案。省級統籌,搭建資源整合平臺,遴選試點區域,“以點帶面”推動全省協同;市級協調,建立學段聯盟矩陣,地市級教育部門牽頭組建“大學 + 中小學”協作集群,按地域或學段特色劃分片區,開展常態化聯合教研;區縣落地,打造實踐育人基地,各地區依托區域紅色資源、高新企業等,建設跨學段實踐教育基地,實現“場館共享、課程共建、成果共評”。
完善共評機制,深化全周期評價體系。現有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評價主要依托于德育評價和課程考試,評價方式針對性不強,評價內容缺乏發展性、全面性和整體性。不同學段評價標準各異,缺乏對學生思想成長全周期的追蹤式評估,需要進一步完善共評機制。研制跨學段統一評價標準,可以圍繞政治認知、價值認同、行為傾向三個維度,制定覆蓋大中小學三個階段的思政素養發展量表,小學階段側重禮儀規范養成記錄,中學階段增加社會實踐評分,大學階段突出價值認同,形成“啟蒙一深化一升華”的階梯式評價坐標。
(作者分別系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建筑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