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宇宙深邃的幕布上,中國航天的軌跡如銀針穿梭,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背后是中華民族不懈探索的勇氣與決心。廣播劇《問天》以我國首批航天員訓練過程中面對的艱難和挑戰為主線,以載人航天重大節點性事件為背景,生動展現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該劇由湖北省委宣傳部、沈陽市委宣傳部、襄陽市委宣傳部指導,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擔任顧問單位,以獨特敘事視角用聲波編織出一部震撼心靈的航天詩篇,榮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聲音演繹讓宏大敘事有血有肉。劇中,備飛23年終未圓夢的岳明(以趙傳東為原型)與女兒岳星辰對話時句尾的氣聲顫抖、退役獨白中強壓哽咽的呼吸頓挫,將“備份人生”的隱痛凝為可聽聞的情感脈沖;多次執飛的謝國勝(以聶海勝為原型)在太空嘶啞應答:“曙光,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砂礫質感的聲線烙印了7年的職業印記,專業的聲音表演賦予了角色鮮活的生命力。
平凡故事讓情感與精神共鳴共振。傳統航天題材作品常聚焦“飛天英雄”的高光時刻,而《問天》大膽塑造“岳明”這一核心角色,拓寬了傳統英雄主義敘事的成功定義。岳明刻苦訓練23年,卻因各種原因而無緣太空,當退役前最后一次執飛機會旁落時,他對女兒說:“只剩下一個山頭,馬上就要攻下來,誰上去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山頭拿下來,這就是航天。誰飛都一樣!”女兒的信件安慰和岳明的釋然把劇情推向了情感高潮。非高光人物的塑造解構了“成功=達到預期目標”的單一標準,賦予“無名奉獻者”英雄本色。

藝術渲染讓航天精神震撼人心。劇中利用音效制造航天員訓練過程中的生理共感,離心機訓練場景中,旋轉轟鳴聲由弱漸強,配合后期加入的骨骼壓迫“咯吱”聲效,模擬挑戰生理極限的航天員訓練環境。利用原創配樂烘托發射時的磅礴氣勢,合成器音效模擬宇宙神秘頻率,加之配音演員的藝術表達,載人航天精神得到具象化呈現。“祖先問天,是對宇宙規律的不斷思考,而吾輩問天是對浩瀚宇宙的不斷探索,是不可磨滅的航天強國夢。”航天員的內心獨白將屈原《天問》的哲學叩問與自身使命交織在一起,賦予了航天事業深厚的文化底蘊。
《問天》不僅是一部文藝精品,更是一堂優秀的“思政課”。常州小學生聽完岳明的故事集體落淚,一名男孩寫信問:“您后悔嗎?”趙傳東親赴學校擁抱作答,將“備份人生”轉化為挫折教育的精神資源,教育者選用生動鮮活的藝術作品,使受眾真實感受英雄人物的思想,進而思考自己應如何理解挫折、克服挫折,迎接挑戰。
在視覺占據人們大多數注意力的今天,聽覺藝術顯示出獨特價值。《問天》以聲音為箭,射向角色立體、精神具象、情感共鳴的藝術靶心,充分發揮廣播劇的藝術載體優勢,將聲音與歷史文化、科技探索、生理感知、情感共鳴、思政教育融合交織,以精心雕琢的聲音藝術撥動受眾的聽覺神經,傳遞溫暖而強大的精神力量。
責任編輯 鞠海兵數字編輯 申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