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課”事關立德樹人任務的實現,是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大思政課”要求堅持問題導向、關注社會現實、注重實踐檢驗,是理論指導和具體實際緊密結合、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互相滲透的有效途徑。行業實踐離不開行業精神的支撐,挖掘行業精神的育人價值,加強行業精神教育對助力高校特別是行業類高校的“大思政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培育行業精神,提高行業類高校思政教育針對性
加強行業精神教育符合學生成長一般規律。高校思政教育的客體是大學生,因而需要立足大學生需要,對接未來、解答困惑,助力大學生成長。高校思政教育既需要遵循普遍規律,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滿足個別大學生成長發展的特殊需求。加強行業精神教育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解決大學生普遍關心的專業發展、就業擇業和人生規劃等問題,使大學生們知行業、愛行業、奉獻行業,激發其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巨大熱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國夢。
加強行業精神教育有利于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思政教育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引入正向積極、貼近學生實際、反映時代特征的內容。行業精神是行業從業者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形成、總結和認同的優良品質、價值觀念、思想方法、工作作風和精神風貌,反映了行業從業者的集體意志,能夠塑造、引導、規范行業工作者的精神和行為,激發使命感和責任感。行業精神是一種先進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內容轉化的重要選擇。不同行業精神將形成差異化的思政教育內容,使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相結合,成為不同專業大學生量身定制的思政課內容。行業榜樣人物的感人故事將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鮮活,激發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進取心,從而提高吸收和實踐轉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加強行業精神教育有利于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行業院校構建“大思政”所依托的思政課教學及大學生參與的各類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都體現了鮮明的行業特色,打下行業精神的烙印,為高校和行業間互動搭建起育人橋梁,是行業類高校改進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渠道。思政小課堂和行業大課堂的緊密結合,將行業紅色資源和文化引人課堂、走進學生,使大學生感受到生動的行業實踐,領略到新時代行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實現了行業精神教育理論與實踐層面的高度統一。大學生通過政治理論學習、專業實習和多形式的實踐體驗,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職業信念,外化為投身行業實現人生價值的實際行動,實現個人成長和奉獻行業的統一。
加強行業精神教育,涵養行業類高校特色育人文化
行業精神滋養行業類高校特色的歷史文化。從歷史來看,行業類高校的行業底蘊深厚、主干學科特色鮮明、自身發展與行業發展同頻共振。蘊含在校史、校訓中的行業精神,深刻影響著校內成員的價值選擇、思維方式、精神氣質、道德情感,形成了行業類高校獨特的歷史文化。
行業精神滋養行業類高校特色的專業文化。專業教育不僅是向受教育者傳遞專業知識,傳授專業技能,也需要培養受教育者的專業素養,使受教育者向行業需要的職業者轉變。高校專業建設不僅要考慮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方案、教學團隊、教學資源、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還要重視專業文化建設。專業文化對專業的詮釋與理解、對專業知識的探索與追問,影響著大學生的專業信念和專業意識。行業精神是專業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聯結專業與行業的紐帶,是激勵學生愛專業、愛行業的精神力量。行業精神教育大課有利于增進行業共識,培養大學生的敬業精神、奮進精神、拼搏精神、奉獻精神,增強大學生“學專業、愛行業”的意識。
行業精神滋養行業類高校特色的環境文化。人創造了環境,環境也在塑造人,高校師生置身其中的校園環境也是一種重要的育人元素。校園設施、圖書資料、文化活動、實驗儀器、學習設備等自然人文環境產生的隱性教育力,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方式與生活方式。行業精神在行業類高校特色的環境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將行業精神融人校園景觀,賦予校園環境獨特的文化內涵,有助于營造校園文化氛圍,使校園環境成為學校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愛校教育、專業教育的理想場所,形成獨特的環境育人文化。
行業精神融入行業類高校“大思政課”育人體系
發揮好學校育人作用,為行業精神育人筑牢陣地。要利用好思政課這一主渠道,將行業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各方面和各環節。提高教師行業素質是培育行業精神的重要支撐。通過提升教師的行業認知、培養教師的行業情感、增進教師的行業認同,激勵教師愛崗敬業、精益求精,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將行業精神融人教學和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校史館、博物館、展覽館等校內文化資源深入開展行業精神學習教育,激活行業記憶,在歷史與現實的融通中實現育人鑄魂。打造特色的校園網絡平臺,提升行業精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著重對行業榜樣的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報道,積極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幫助大學生了解行業故事和行業發展情況,弘揚行業精神。
融入實踐教學體系,為行業精神育人拓寬渠道。實踐教學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知”與“行”之間的耦合度,增強理論學習的感悟體驗,從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通行業精神培育“最后一公里”,實現鑄魂育人的立德樹人目標。強化面向行業的社會實踐、行業調研和參觀考察,積極開展紅色研學活動,讓大學生在生產場地、紀念場館、行業教育基地等接受“沉浸式”教育,學習先輩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更好地錘煉意志,實現人生價值。組織大學生前往行業部門開展實習實訓,檢驗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感受行業人的高尚品格、專業精神、工作作風和職業操守。
匯聚行業育人合力,為行業精神育人提供保障。培育行業精神,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全社會特別是行業部門的共同努力,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協同機制,形成貫穿職業教育全過程的育人體系。行業與學校之間可以通過創設合作平臺、構建聯動機制等方式加強聯系,挖掘行業資源,特別是發掘行業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舊址和文物背后的歷史,提煉歌謠、戲曲、標語等文化要素。主流媒體應加大對大國工匠、技術能手的宣傳力度,通過紀錄片、技能競賽等形式展現行業精神的時代價值,為行業精神培育提供支撐保障。積極搭建實踐平臺,通過簽署共建協議、規范實踐程序等途徑,建設科學合理、特色鮮明且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使行業精神培育取得實效。
(作者分別系北京電子科技學院講師;北京電子科技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孫強肖俊鵬數字編輯 申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