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地緣沖突紛繁復雜,特別是美國大選之后,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世界正在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加速發展也成為未來影響國際傳播格局的重要變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明確提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并強調“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國開展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地方文化資源豐富,傳播路徑多元,應積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文化傳播,展現地域文化特色,搶占國際傳播新高地,助力構建高效、系統、立體的國家傳播體系。
以系統思維建構數智化國際傳播范式
國際傳播體系不僅是一個集國際傳播活動全方面的媒介生態系統,也是一個包括多元傳播主體、故事庫、話語體系等要素的集成系統,要突破主客體互動局限,強化系統要素協同,共同提升國際傳播效力。在數智化國際傳播過程中,地方媒體應發揮“文化神經網絡”關鍵節點作用,將技術系統、文化系統與制度系統視為有機整體,既吸收全球技術能量,又向世界輸出地方性知識,實現雙向文明對話的升維。
構建多元化協同傳播體系,激活內宣外宣資源集成效能。當前我國國際傳播已形成“中央一省一市一縣”四級融媒矩陣縱深布局,但跨層級協作仍存在“縱向貫通不足、橫向聯動碎片化”的結構性梗阻,需實施體系化重構,重點打造以下核心機制:一是要打造資源中樞共建機制,建立中央廚房式的國際傳播資源樞紐,通過設置全球熱點議題庫、多模態素材庫、基于非遺數字資產的區域特色文化IP庫等,實現四級聯動內容生產;二是要打造“地方政府一媒體一平臺一海外社群”的傳播聯盟,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協同聯動的國際傳播網絡,提升地方文化、政策或品牌的全球影響力;三是要推行“揭榜掛帥”重點項目制,圍繞重大國際議程設置年度十大傳播工程,實施統一重大主題策劃,分類制定區域方案,分層配置傳播資源。此外,還應建立人才雙循環機制,構建“縱向掛職 .+ 橫向輪崗”的立體培養體系,推動中央媒體骨干下沉市縣擔任“傳播指導員”,基層優秀人才到省級以上平臺參與“實訓計劃”,并組建跨語種、跨專業、跨平臺的虛擬協作團隊,實現跨國界、跨時區、跨文化的云端協作。
推動國際傳播效能評估體系轉型,構建適配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評估體系。當前國際傳播效能評估標準主要存在“內宣思維慣性、內容供給失衡、評估維度單一、技術邏輯缺失”的四大痛點,需要從以下方面發力:一是內容維度,建立選題世界性指數與全球議程設置能力評估矩陣,建構文化闡釋力指標,利用數智技術開發“文明解碼系數”,量化中國敘事與對象國文化語境的適配度;二是傳播維度,除點贊、轉發、評論等傳統傳播力指標外,還應引入話題持續力、情感與行為的互動轉化率、國際輿論場的節點中心性等時空維度指標,通過AI實時監測海外受眾對地方符號的再解讀,反向調整傳播策略,依托平臺算法和海外社群網絡,實現分眾化、精準化傳播;三是價值維度,將認知迭代評估、價值認同測量及關系建構效能納入評估體系,以測量中華現代文明的認同梯度及重構國家形象信用評級體系,為優化國際傳播策略提供量化依據。
以數智技術加速地方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地方媒體根植于基層社會生態,基層作為中國改革創新的動力源泉,蘊藏著豐富的本土故事資源,這為打造差異化傳播內容提供了天然優勢。相較于側重宏觀維度的國家敘事,地方媒體借助數智化技術能夠突破傳統符號系統形成的認知局限,重構敘事話語體系,實現地域性經驗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價值對接,重新書寫地方文化記憶。
數智技術增強了文化虛實生態連接,創新地方文化的敘事美學范式。動畫、游戲等新內容形態成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它們借助數智化技術盤活了地方文旅、經濟、文化等資源,助力中華優秀文化“出海”,也為地方文化記憶的重構提供了新載體,從而引發全球共情。如《哪吒之魔童鬧海》引發了現象級的全球觀影熱潮,關鍵就在于借助數智技術解構和轉譯神話意象,打破時空的傳統認知限制,搭建起流動性的文化記憶場域,為跨地域觀眾提供了共享敘事體驗空間,進而消弭文化認知鴻溝。
在當前國際地緣格局日趨復雜背景下,具備情感通感性和可持續文化表達力的地方敘事,恰能突破意識形態屏障,形成“文化縫隙傳播”的柔性路徑。情感作為一種“黏合劑”,是建構文化認同與文化記憶的基礎,也是當前數智時代影響地方敘事效果的重要因素。地方本就與個體連接更為緊密,因此更需要以個體記憶來重塑地方記憶。近年來,伴隨著媒體生態的變革,中國的動畫、游戲、影視相繼轉型,不斷細化情感顆粒度,以微型視角喚醒受眾記憶,敘事文本更注重挖掘相似情感經驗。《黑神話:悟空》在彰顯中國文化底蘊的同時,注重心靈契合,對孫悟空這一傳統神話符號進行重新詮釋,將人性、夢想和自由等更能觸動心靈的元素融入其中,從而重構全球玩家的精神空間,激發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哪吒之魔童鬧海》也將個人價值、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等內容要素融入敘事文本中,以平民化的視角來與觀眾建立深度連接,重塑個性化的文化記憶,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以平臺聚合資源打造跨媒介的地方文化IP網絡
在媒介融合縱深推進的傳播格局中,地方媒體作為融合生態系統的戰略樞紐,承擔著激活跨域資源協同、構建多向度傳播網絡的重要功能,從而將本土文化實踐創新轉化為人類文明對話維度的價值IP。近年來,各地紛紛建立國際傳播中心,突出地域性優勢,開展了豐富的傳播探索。
一是圍繞本土優勢搭建多元化海外傳播平臺,深度挖掘中國特色文化資源。一方面,各地繼續完善新媒體賬號矩陣建設,國內主流媒體機構借助社交媒體在國際傳播中持續發力。據CTR海外社交媒體傳播數據顯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廣播電視臺、上海日報社、澎湃新聞、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在地方媒體中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圍繞當地的特色文化孵化地方文化品牌項目矩陣。如安吉(余村)生態文明國際傳播中心與湖州國際傳播中心皆聚焦生態IP進行發展,江西國際傳播中心則推出“相約鄱湖”“品味江西”等品牌項目群,利用地域化符號突出自身在國際傳播中的辨識度。
二是加速地方“電商出海+內容出海”一體化,從“商品輸出”到“文化范式”升級。跨境電商成為中國元素“走出去”的重要載體,數智技術不斷發展也為跨境電商的文化“出海”賦能。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跨境電商作為文化載體既面臨關稅壁壘、市場準入限制等挑戰,也迎來數字化轉型、政策紅利等機遇。我們要充分發揮地方跨境平臺在文化輸出中的作用,推動文化與貿易雙向互動。一方面,促進供應鏈與文化產品創新結合,將地方非遺、傳統工藝、地域IP等文化元素融人產品設計,特別是利用3D渲染、AI設計等技術優化產品視覺呈現;另一方面,促進本地化運營與文化適配,形成深度互動。具體措施如通過TikTok等平臺與海外紅人合作推廣,吸引更多國外人士參與行動并形成認同,同時也需要實現內容本地化,針對不同區域調整文化符號,降低文化折扣。此外,鼓勵地方融媒機構與高校、跨境電商平臺合作共建“傳播實驗室”,推動高校師生、外語主播與地方文化產業對接,打造地方“電商出海 + 內容出海”一體化平臺。
三是地方國際傳播中心的建設打破不同地域、不同層級之間的藩籬,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地方傳播聯動機制。具體以多元合作積極構建地方國際傳播網絡,如四川國際傳播中心與人民網共同成立的“PandaGuide”外宣融媒工作室,借助中央媒體資源放大地方敘事聲量;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共建的GDToday城市頻道,形成多維度的傳播合力。這種結伴“出海”的模式,有利于整合資源,實現傳播資源的高效配置,助力講述更加豐富、立體、多元的地方故事,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尤其在全球輿論生態呈現“去中心化 + 多極對話”趨勢下,城市品牌傳播正從行政單元走向語義單元,即從“哪個地方”轉向“什么故事”,這使得地方應超越地理位置的區隔,主動疊加議題屬性與符號識別,提升國際傳播兼容性與引導力。
以多模態敘事重塑地方文化的新時代精神標識
在全球化與地方化融合的新語境下,地方媒體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將歷史性的文化積淀與時代性的傳播需求有機結合,構建具有國際對話能力的城市品牌形象,已成為新時代城市傳播的核心命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其實我們不僅需要對地方文化符號再現,更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形成具有時空穿透力的精神標識,而技術與文化的深度融合為地方文化的創新轉化提供了可能。
目前,“文旅熱”“文博熱”持續升溫,推動地方文化傳播從“以景點為中心”轉向“以故事為中心”,依托于網絡打破地理空間的多模態融合成為一種新趨勢。在此背景下,多模態敘事成為城市打造國際形象的重要方式,其借助數字化技術重塑大眾的認知空間,有效提升了地方文化的認知度,具體體現為以下兩條路徑。
一是以數字技術“活化”文化,打造新舊時空融合與對話的場域。近年來,數字文博逐漸成為數字文化發展的新形態。在“博物館熱”持續高漲的大背景下,湖南廣電積極建設的數字文博大平臺“山海”App,運用多模態大模型、數字孿生等技術打破地域空間的界限,讓數字文物“活”起來并“走”出去,同時為文博知識科普、中華文化傳播、文博IP變現提供了綜合性平臺。
二是應改變社交媒體運營策略,兼顧本土發展與國際視野。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字節跳動在2025年1月19日前剝離或關閉TikTok在美業務,導致1.7億美國用戶被迫尋找替代平臺并涌入小紅書,突如其來的數字遷徙也為以中文為主的社交媒體平臺帶來一場跨文化交流的實驗,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適應和沖突。因此,國內社交媒體平臺也應該積極拓展國際化路徑。優化英文界面設計,增加多語言選項,降低新用戶使用門檻;建立跨文化內容共創機制,特別是對于地方文化的解讀應尋找到跨文化對話的契合點,利用文化差異來制造話題熱度,同時還應在社交媒體中強化呈現地方傳統節日共慶、語言交換計劃等活動,以個人化敘事來鞏固社區情感聯結,借此重塑全球社交格局。
(作者分別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講師。本文系2024年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課題“互聯網時代文化生產和傳播的規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4WZD19)
責任編輯 孫強肖俊鵬數字編輯 趙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