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作為河南省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市,通過創新確權、核算、交易等制度,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破解“兩山”轉化難題,為全省丘陵山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試點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作為信陽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項目的承擔單位,河南省核技術應用中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開展摸清“家底”、量化價值、加速變現等舉措,打通“生態資源一資產一資本轉化”路徑,助推試點工作取得新成效。
摸清生態產品“家底”。通過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系統開展生態產品普查,編制涵蓋6類32項產品的目錄清單。創新制定調查技術規范,集成衛星遙感與地面監測數據,建成全域生態資源“一張圖”平臺,實現森林覆蓋率、蓄積量等核心指標動態追蹤。為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提供科學支撐,助力碳匯計量精度提升至 90% 以上,奠定“綠水青山”轉化基石。
量化生態產品“價值”。建立全國首個丘陵地區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針對森林、濕地等六大生態系統制定本地化指標體系。創新實施GEP統計報表制度,定期發布核算結果,實現生態價值“可量化、可追蹤、可應用”。核算采用“實測優先 + 衛星補測”雙校驗機制,促使全域核算精度顯著提升,為生態補償、碳匯交易提供科學定價基準,推動“綠水青山”精準變現。
加速生態產品“變現”。積極探索經營開發模式,打通生態產品變現通道。農業領域圍繞六大主導產業(優質稻米等)和六大特色產業(紅薯等),打造“信陽毛尖”等地域品牌,特色農產品溢價率達 35% ;文旅領域以“兩湖兩山”為核心,推出茶鄉游、康養游等主題線路,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顯著提升,實現“產品溢價一產業增值一生態增值”良性循環。
試點工作中的難點和問題
政策體系層面,頂層制度與區域協商不足。自然資源產權界定模糊,生態產業用地短缺,易引發違規風險;核算體系不完善,影響價值判定;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財政縱向補償覆蓋不足,缺乏橫向的流域補償、生態協作常態化協商機制。
價值轉換層面,缺乏統一的交易平臺,碳排放權難以有效流通。當地生態產業以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能力弱、品牌溢價低,與旅游、康養融合度淺。綠色金融規模小、期限短,難以支撐長期的生態項目。
社會認知層面,部分企業、群眾對生態保護重視不夠,忽視其長期價值,行業協會、環保組織因資源不足、協作不暢,難以發揮應有作用,亟須增強綠色發展理念,拓寬社會組織參與渠道,凝聚“兩山”轉化合力。
推進試點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聚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產權、核算、補償難題,通過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構建產權數字化管理體系,實現權責明晰。建立生態用地彈性供給體系,通過“標準地 + 承諾制”盤活低效用地。開發智慧核算平臺,將核算結果與政績考核掛鉤。創新“雙軌補償”機制,縱向建立“財政 + 基金”保障體系,橫向跨區域構建“水質一水量一生態貢獻”補償體系,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聚焦生態經濟發展瓶頸,通過構建\"市場一產業一金融\"協同發展體系,市場端搭建區域性生態資源交易平臺,實現智能合約結算與全流程溯源;產業端以“地理標志 + 區域品牌”雙輪驅動,貫通種植、加工、文旅全產業鏈;金融端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并推行“金融專員”制度,提供精準支持。
聚焦公眾參與度較低的現狀,通過創新打造“理念一協同一價值”社會共治格局,依托茶文化和紅色資源打造生態教育基地,創新“生態積分”兌換政策紅利舉措。搭建數字共治平臺,聯動政府、企業、公眾三方力量,將參與度納入文明考核。通過價值傳播和激勵機制創新,推動“兩山”理念轉化為全民行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
聚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難的困境,可以通過構建政策、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發展體系,加速開辟由生態“高顏值”向經濟“高價值”轉化新路徑,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取得新成效,為中部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河南樣本”。(作者單位:河南省核技術應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