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鄉河南省周口市,說起“三川”,大家耳熟能詳,它指的是流經周口市的三條河流,即沙河、潁河、賈魯河。作為周口人,我與這三條河流有著深厚的感情。
1989~1991 年,我在周口師范學院的前身周口師專上學,那時,學校還在周口市的七一路東段,向北不遠便是河堤和大慶路橋,向東是康灣村和一處小企業。每到課余或周末的時候,同學們會三三兩兩地到河堤上去散步,或者到東邊的禹亳小鐵路周口支線小鐵路橋上去拍照。
考慮到“三川”對同學們的巨大吸引力,作為文體委員,我為此專門組織過幾次以“三川”沿途為主要目的地的集體“遠游”。其中一次,我們到了沙河大閘,我歸來時寫的作文還被老師評了優秀。
許是同“三川”有緣吧,我剛參加工作的單位是在周口市的“河西”(賈魯河之西),東邊是“三川”交匯口,西邊是沙河大閘,我有時上班會走賈魯河上的二板橋。大多時候則是走大閘橋,在這里,近可聞濤聲隆隆,遠可眺碧水長天。單位大門對面是沙潁河,每年 3~6 月,大片的河漫灘綠草如茵、蝴蝶翩翩,布網的、劃船的、逮魚的人絡繹不絕,河床淺的地方可以涉水而過,夕陽西下,群眾趕著牛羊下河灘,猶如一幅濃墨重彩的田園牧歌圖卷。其間,在準備城鄉建設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知識競賽時,我和隊員經常坐在河邊背誦競賽題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獲得了一等獎。每當說起那次競賽,大家在河邊努力學習的樣子依然記憶猶新。
后來,因為工作調動,我來到市局辦公室工作,因為上班的地方離家不遠,我決定步行上下班。每天上班,我堅持早早起床,行走在黎明的晨曦里,沐浴著朝霞,于江天寥廓之中感受太陽帶來的蓬勃力量;在濱河公園里,溯流而行,順著寬闊的廊道,看波光瀲滟、寒鴉戲水、船泊河面,感受“三川”交匯處的自然之趣;在長虹臥波上,看一河兩岸的建筑群落,或現代前衛、高大挺拔,或古樸莊重、精巧雅致,新與舊相襯,傳統與現代相融,展現出一派開放多元而又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規劃建設圖景。行走多年,春日楊柳、夏日星河、秋日落葉、冬日白雪,四時之景各不同,而樂亦無窮矣。
2014年,我被調到周口港口物流產業集聚區工作,那時,港區處于初創階段,修路架橋建新港,處于“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狀態。為了項目踏勘和規劃選址,我開車穿過鄉間道路,步行走到沙潁岸邊,看到了古潁歧口、高山頂機灌站遺址,也看到了孤舟、鴨群、喜鵲、白鷺、鄉野古渡和渡船上的人,時不時會感受到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更多的是看著藍圖變為現實產生的自豪感。
那幾年,我們編制了周口港口物流產業集聚區一系列規劃,在這些規劃的引領下,這里的主要交通路網基本成形,碼頭中部作業區初步建成并投入運營,高大的橘紅色門座式起重機、多色集裝箱、千噸級的貨船,還有載滿金色麥子的船艙等,同碧水藍天交相輝映。依托沙潁河航道,內聯外通達江海的中原港城以至國家內陸區域中心港口城市風采初展,作為規劃編制者和建設參與者,我為周口港口物流產業集聚區的建設發展盡了一些綿薄之力。
2017年,結合河南省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周口市規劃展覽館(臨時館),單位設立后讓我負責一些具體工作。工作需要,也是興趣使然,我便抽出更多的時間研究“三川”,搜索查閱了大量資料。
起初,我圍繞著中心城區“轉小圈”,之后,擴展到全市域“大環線”。從沙潁河景觀公園到沙潁河生態經濟帶,從組團城市到美麗鄉村,一路走來,我對“三川”和城鄉之變有了更加全面直觀的感受,也對“三川”的歷史由來、水系沿革和水運發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寫的一些文章陸續被多家媒體發表,并引起了一定的共鳴和反響,這也讓我與周口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結下不解之緣。
2022年,周口市依托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獨特的城水共生空間格局,提出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成立專門工作組。作為自然資源工作者,我被抽調參與這項工作,使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三川”、親近“三川”,為“三川”沿岸歷史景觀風貌的保護和城市有機更新盡一份心力。
裝點“三川”,今朝好看。通過充分的走訪調研,周口市南寨(沙南老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等項目得以深入推進,“大渡口”“磨盤山”等歷史文化景觀得以重現,“三川”的歷史文脈也由此得以賡續。
我見“三川”多嫵媚,料“三川”見我應如是。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我愛“三川”,我和“三川”的故事還將繼續下去。(作者單位:周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