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清晨,國有孟州林場的網格員張軍旗開始了一天的日常巡查。他時而拍攝枯枝堆積情況,時而通過手機App實時上傳病蟲害監測數據。像張軍旗這樣的基層管護人員,孟州市共有528名,分布在6059.14公頃林地的每個角落,織就一張全天候的生態防護網。
近年來,孟州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創新構建三級林長制體系,通過“數字賦能 + 機制創新”,織密林業生態保護責任網,在2024年焦作市林長制考核中獲評優秀。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 9.25% 。
創新機制破解管護難題
“林長制不是掛掛牌子、簽簽責任狀,得讓每個環節都有人扛、有人管。”孟州市委相關負責人說。
孟州市的林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嶺區和南部灘區,其中,國有孟州林場面積達1334公頃,國家級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898公頃。面對西部嶺區和南部灘區林地分布廣、管護難度大的挑戰,孟州市堅持以“三個首創”破解難題。
首創“雙總林長 + 督查協同”機制,把生態責任扛在“肩”上。由市委書記擔任第一總林長,市長擔任總林長,市委副書記任第一副總林長,相關市級領導擔任市級林長,形成“黨政同責、督查跟進”的指揮體系。
首創鄉(鎮)\"林長 + 專家”架構,讓科學管護落到“點”上。孟州市組建涵蓋野生動植物保護、造林綠化、林下經濟、病蟲害防治等領域的專家團隊,隨同鄉(鎮)林長巡林,提供科學指導,為基層巡林提供實時技術支撐。
首創村級“民間林長”網格,把管護“觸角”伸到“根”上。127名村級林長帶領300余名由護林員、技術員組成的“民間林長”隊伍,將管護責任細化到每塊林地、每片濕地,村級生態問題化解率達 98% ,真正打通基層管護“最后一公里”。
“三級林長制讓‘林有人管、責有人擔'從口號變成了現實。”孟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杜占齊說。
科技賦能守護生態資源
在國有孟州林場試驗基地,中國林科院的專家正帶領團隊測量杜仲的生長數據。這片曾因樹種單一而生態脆弱的林地,如今保存著5525份珍貴的植物資源,推廣新品種20個。
“205公頃森林質量提升項目,不僅增加了林木蓄積量,更讓林場成了天然炭庫。”國有孟州林場負責人說。
在黃河濕地孟州段,9個高空攝像頭24小時守護著這片水域,25個太陽能廣播循環播報《濕地保護條例》,4 5G+AI 系統”能精準識別黑鸛的活動軌跡。2024年冬,這里觀測到91只黑鶴集群,濕地鳥類從170余種增至300余種,數量從3萬只躍升至10萬只。
在森林防火前線,“天空地”一體防控網筑起銅墻鐵壁,43個紅外熱感探頭實現火情3秒預警,“林長 + 警長”聯合巡防隊騎著摩托車穿梭林間,15分鐘內就能抵達任何火點,讓孟州市連續多年保持零火災紀錄。
機制筑基推動長效治理
“通過建立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和督辦函‘三單一函’閉環管理機制,一個問題線索從發現到處置的平均時間為3.5天。”孟州市林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韓圓介紹。
為壓實工作責任,孟州市創新構建“三單一函”閉環管理機制。“問題清單”由巡林員、網格員日常排查形成,明確隱患位置、類型;“任務清單”根據問題性質分派給責任單位,注明整改時限;“責任清單”壓實分管領導、具體負責人的擔子;逾期未整改的,由總林長辦公室簽發“督辦函”,強化“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 + 督辦函”責任鏈條的閉環管理。孟州市還依托“網格化 + 數字化”管護,高效處置問題線索132件。同時,為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孟州市下發古樹名木“司法保護令”,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法院開展生態執法,保護珍貴林木資源。
與此同時,孟州市創新“共建共管 +N′′ 模式,與周邊4個鄉(鎮)、106家企業、9家社區簽訂保護區共建共管協議,與洛陽市及接壤鄉(村)簽訂聯防協議,凝聚跨區域、跨部門保護合力,讓生態保護從“部門事”轉變為“全民事”。在今年3月焦作市舉辦的林長制工作現場觀摩推進會上,孟州市的林長制經驗被推廣。
“下一步,我們將以制度創新壓實責任,以科技賦能提升效能,用活用好三級林長制,為持續深化林草資源保護、推動生態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杜占齊說。(作者單位:孟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