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的邊坡又塌了一小塊兒,要趕緊處置。”7月15日,暴雨剛過,正在義馬市石佛社區巡查的馮鵬程指著身旁的一處地質災害隱患點說。
馮鵬程是河南省地質局生態環境地質服務中心副科級干部,自2022年7月到義馬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掛職副局長以來,他始終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奔波在地質災害防治、生態修復一線,把初心和使命寫在了義馬的山山水水間。

用力筑防護民安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群眾安危,責任重如泰山。馮鵬程深暗此理,始終把隱患排查作為地質災害防治的首要任務。每年汛期來臨前,他都會帶領技術團隊對轄區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拉網式”排查。偏遠礦區的碎石路、陡峭山坡的羊腸小道,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每逢下雨,坡上的水排不出去,灌進屋里的水有半米深。”“我家屋后的窯洞裂了縫,夜里都不敢睡覺。”…掛職伊始,正值汛期,石佛社區三組村民的訴苦,讓入戶排查的馮鵬程揪緊了心。他在走訪筆記本上寫下:“務必讓百姓住得踏實。”
為查清地質災害隱患,馮鵬程白天丈量滑坡體范圍、記錄巖層走向,晚上在辦公室整理數據、繪制圖紙,及時制訂出初步方案,先后5次征求社區意見,7次赴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匯報對接,最終爭取到特別國債資金支持,為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奠定基礎。
“今年汛期前已順利完成石佛社區三組的地質災害隱患治理,65戶240名群眾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石佛社區負責人張小軍高興地說。
用心繪制新畫卷
北露天煤礦曾是黃河以南最大的露天煤礦,為義馬市創造過輝煌的經濟效益,卻也留下一個占地3200余畝的“生態傷疤”。
“不能讓礦坑成為城市的‘傷疤’。”馮鵬程主動請纓主持義馬市北露天礦坑生態修復項目。他帶著團隊在礦坑周邊扎營,白天頂著 40% 高溫測量邊坡角度、取樣分析土壤成分,晚上圍著篝火討論方案。當發現單純復綠難以維持長久的效果時,他翻閱200多份國內外案例,創新提出“生態修復 + 倉儲物流”復合模式:在礦坑西部引入豫西儲備煤基地項目,用產業收益反哺生態維護;東部保留水域打造濕地公園,邊坡種植爬山虎、紫穗槐等鄉土植物固坡護土。
如今,昔日的灰黑色深淵已變身“三色畫卷”:西部倉儲區的藍色頂棚整齊排列,中部水域倒映著藍天白云,東部坡地的植被如綠毯鋪展。
用情辦好“貼心事”
“項目要推進,工人要吃飯,這兩條線都不能斷。”馮鵬程常說。在分管施工管理工作中,他把保障農民工工資作為“底線工程”,用地質工作者的“精度要求”守護著勞動者的汗水。
工作中,馮鵬程推動建立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制度,要求全市所有政府投資的地質項目必須開設專用賬戶,工程款到賬后優先劃轉工資,由銀行直接發到工人卡中。為讓制度落地,他帶著專班跑遍23個在建項目,在工地張貼維權二維碼,承諾對掃碼反映的欠薪問題3個工作日內響應并處置。
2024年底,某修復項目因資金鏈斷裂,30余名農民工拿不到工資。得知情況后,馮鵬程連夜冒雪趕到工地宿舍。他一邊給農民工講政策,一邊緊急聯系財政部門協調應急資金,并約談企業負責人制訂還款計劃,終于在元旦前讓農民工拿到了工資。
掛職的3年里,馮鵬程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匠心守護民生,在義馬的土地上寫下了地質人的擔當。(作者單位:義馬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