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下注釋是語文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用是方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為教師教學提供支持。筆者在進行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2018年12月第1版,2024年1月第6次印刷)教學時,發現《出師表》的課下注釋尚未盡善。為使注釋更好地輔助學習,本文提出幾點商榷意見。
一、應修改的注釋
文中有些注釋不夠準確,本部分按原文順序先引原文、注釋,再提出修改意見。
1.志慮忠純
教材注:(志慮忠純)志向和思慮忠誠純正。
教材注釋是直譯,“志”“慮”是名詞作主語,“忠\"\"純\"是形容詞作謂語。但是從詞義搭配來看,“志向”可以“忠誠純正”,但“思慮”(心思)無法“忠誠”,宜改為“志向忠誠,思慮純正”。
這在文言中被稱為“合敘”,又叫并提、分承,其特點是將兩件相關的事“合二而一\"地并舉在一個句子里來表達,理解時要分別找出句中相對應的詞或詞組進行搭配。如統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三峽》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實際是“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實際是“素湍回清,綠潭倒影”。
另,《出師表》中“性行淑均”的注釋“性情品行善良純正”也因為直譯對文意理解有礙,宜改為“性情善良,品行純正”。
2.必能神補闕漏,有所廣益
教材注:(有所廣益)這里指有啟發和幫助。
教材注釋是意譯,沒有具體解釋“廣”“益”。《漢語大詞典》(第1版)“廣益\"條有兩個義項:1.增添益處。2.泛指增加。“增添益處\"的例句就是《出師表》中的“有所廣益”,這是把“廣”當成了動詞,“益”當成了名詞。古代漢語中的“有所”是動賓詞組,“所\"字詞組用作動詞“有”的賓語。(王力《古代漢語》)在《出師表》的“有所廣益”中,“廣\"(擴大)“益\"(增加)都是動詞,“所廣益\"作賓語成分,理解為“擴大思慮的范圍,增加思慮的深度”。“裨補闕漏”是填補原有的思慮上的漏洞,“有所廣益”是擴大思慮的廣度、深度,前者指向內,后者指向外。
應修改“有所廣益\"注釋為:擴大思慮的范圍,增加思慮的深度。廣,擴大。益,增加。
3.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教材注:〔獎]鼓勵。
“鼓勵”這樣的表述較現代化,學生覺得,軍隊和鼓勵產生不了關系,尤其是在“鼓勵(和)率領軍隊,向北平定中原\"這句話中。實際上,這里的“獎\"指的是在進行北伐大業前進行思想上的統一,保持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激情,是戰前動員性質的工作。可據《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獎\"字條修改注釋為“勉勵”。
4.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教材注:[效]這里是功效的意思。
《出師表》中有兩處“不效”:“恐托付不效”“不效,則治臣之罪”,第一處“不效\"注釋注為“〔不效}沒有效果”,非常貼切。教材注釋把“討賊興復之效”的“效”解釋成和“效果”意思相關的“功效”,相當于“成效”。查《漢語大字典》(第2版),“效\"的第 ⑤ 義項為“功;功效”,引《類篇》:“效,功也”為證(1561頁)。這是教材注釋的依據。如果按“功效”翻譯,該句應是“希望陛下托付給我討伐賊人、興復漢室的功效”,或“希望陛下把討伐賊人、興復漢室的功效托付給我”,十分拗口。這里的“效\"是名詞,可以跟著一般的譯本解釋成“任務”。
應修改“效”的注釋為:效,功效。這里指任務。
二、應補充的注釋
文中部分詞語對學生理解文意有影響,但教材未加注釋,本部分按原文順序提出補充意見。
1.崩殖
教材注:(崩殂}指帝王之死。
《禮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可知“崩\"是天子去世的專稱,注釋只解釋了“崩”。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見“殖”,應加以解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中,“殂”只有“死亡”一個義項。“崩殂\"在文中是偏義復詞,偏指“崩”。
應補充“崩殖”的注釋為:崩,專指帝王之死。殂,死亡的通稱。
2.益州疲
“疲弊”未注,學生不明其義。“疲”是疲憊,“弊”應理解為“困乏,疲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二詞是同義連用,用來分析益州此時的形勢。“天下三分\"著眼于外部環境,“益州疲弊”著眼于內部的不利條件。《教師教學用書》意譯為“人力疲憊,民生調蔽”,基本可從,可補“疲弊”的注釋為“人力疲憊,民生凋敝”。
3.試用于昔日
“試用”未注。《教師教學用書》譯為“當年試用”,認為與現在的“試用”意思一樣,即“在正式使用以前,先試一個時期,看是否合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代確實有任官試用制度,《漢書》卷十二“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滿秩如真”條下有如淳注“諸官更初除,皆試守一歲,乃為真,食全奉。平帝初即位,故令如真”,可知漢初選官試用期一年。如漢代“尹翁歸守右扶風,滿歲為真。韓延壽守左馮翊,滿歲稱職為真”。(宋·徐天麟《東漢會要》卷二十一)試守期間,如不稱職,則停止試用,他調、降調或罷歸原職。如漢代潁川太守黃霸“以治行第一入守京兆尹。霸視事數月,不稱,罷歸潁川\"(《漢書·張敞傳》)。
《三國志》中也有官職試用的記載,如“試守金城太守蘇則\"(卷十六),“又陳損益,求試劇縣\"(卷二十一)。然《三國志·向朗傳》載:“(向寵)先主時為牙門將。秭歸之敗,寵營特完。建興元年封都亭侯,后為中部督,典宿衛兵。”向寵是“為牙門將”,不是“守牙門將”或“試守牙門將”,未寫出試用的情況。章武元年(221)七月,劉備為奪回荊州并為關羽報仇,起兵伐吳,至章武二年(222)六月遭遇秭歸之敗,正好一年時間。向寵任牙門將是在伐吳之前,即使真有一年試用期,到秭歸之敗時也已經結束了。
《出師表》中的“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指吳蜀夷陵之戰中“秭歸之敗,寵營特完”。這是劉備稱贊向寵的原因,也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向寵的原因。諸葛亮沒有必要強調向寵的能力是在試用期中得到劉備賞識。“試用”應理解為偏義復詞,在文中偏指“用”,表“任用”。
應補充“試用\"的注釋:任用。
4.先帝不以臣卑
“以\"字未注,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出師表》中的“以\"字很多,“以光先帝遺德”“以告先帝之靈”“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咨諏善道”中的“以”是連詞,表目的,譯作“來”;“以塞忠諫之路”“以傷先帝之明”中的“以”是連詞,表結果,譯作“以致”;“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中的“以\"是介詞,譯作“把”。“不以臣卑鄙\"的\"以”一般有兩種解釋—“因為\"和“認為”,區別在于,“因為\"是客觀事實,“認為”是主觀判斷。出山前,諸葛亮是躬耕于南陽的布衣,他的“卑”(地位低微)是客觀事實,劉備也不能否認他的“卑”;“鄙”是諸葛亮自謙,并非客觀事實,劉備如果認為他“鄙”就不會三顧茅廬了,“不以臣卑鄙”的“以”應和“卑\"產生強關聯,理解為“因為”。劉備不因為諸葛亮地位低而加以禮遇,這是劉備禮賢下士的氣度。
應補充“以\"的注釋:因為。
5.兵甲已足
“兵”未注,學生易望文生義,理解為“士兵”,翻譯為“士兵和甲胄已經充足”。這里的“兵\"指“兵器”,本句的意思是“兵器和甲胄已經充足”,兵器是進攻武器,甲胄是防御武器,放在一起泛指打仗用的武器,“兵甲已足\"意為武器已經準備充足。
應補充“兵\"的注釋:兵器。
6.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進\"“盡”未加注釋,學生理解有難度。《教師教學用書》(2018年12月第1版,2024年1月第7次印刷)翻譯時調序為“盡進忠言”,譯為“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進”對應“進獻”,“盡”對應“毫無保留地”。“盡”本身用的是“完全”的意思。《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吳錄》載陸遜給都鄉侯劉松提建議而惹劉松生氣的故事,“遜觀其少釋,謂曰:‘君過聽不以某鄙,數見訪及,是以承來意進盡言,便變色,何也?\"這里的“進盡言”與“進盡忠言”是同一個意思。
應補充“進盡忠言”的注釋為: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盡,完全。
7.臨表涕零
教材注:(涕零)流淚,落淚。
注釋整體解釋了“涕零”,“涕\"的意思很清晰,是淚水,但“零”的意思中學生沒見過,學生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里“零”是動詞,意思是落下,如《詩經·小雅·小明》:“念彼其人,涕零如雨。\"現代漢語中有“零落”一詞,表示花、葉脫落,是同義連用。
應補“涕零”的注釋為:流淚,落淚。零,落下。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