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腳踩風火輪、手持乾坤圈、腰纏混天綾,三頭六臂的哪吒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其實,哪吒原型來自古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歷經上千年的本土化進程,其形象才逐步定型。如今,隨著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火爆“出圈”,哪吒重回世界文藝舞臺并大放異彩,成為文化交流融合和傳承創新的生動注腳!
《封神演義》里的哪吒
1.哪吒出世
當晚夜至三更,夫人睡得正濃,夢見一道人,頭綰雙髻,身著道服,徑進香房。夫人叱曰:“這道人甚不知理,此乃內室,如何徑進,著實可惡!\"道人曰:“夫人快接麟兒。\"夫人未及答,只見道人將一物往夫人懷中一送。夫人猛然驚醒,駭出一身冷汗,忙喚醒李總兵曰:“適才夢中,如此如此。\"說了一遍。言未畢時,殷夫人已覺腹中疼痛。靖急起來,至前廳坐下,暗想:“懷身三年零六個月,今夜如此,莫非降生。吉兇尚未可知。”正思慮間,只見兩個侍兒慌忙前來:“啟老爺:夫人生下一個妖精來了!”李靖聽說,急忙來至香房,手執寶劍,只見房里一團紅氣,滿屋異香。有一肉球,滴溜溜圓轉如輪。李靖大驚,往肉球上一劍砍去,劃然有聲。分開肉球,跳出一個小孩兒來,滿地上跑。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鐲,肚腹上圍著一塊紅綾,金光射目。
2.鬧海屠龍
只見波浪中現一水獸,獸上坐一人,全裝服色,持戟驍雄,大叫曰:“是甚人打死我巡海夜叉李艮?”…哪吒笑曰:“你原來是敖光之子。你妄自尊大,若惱了我,連你那老泥鰍都拿出來,把皮也剝了他的。”三太子大叫一聲:“氣殺我!好潑賊,這等無禮!”又一戟刺來,哪吒急了,把七尺混天綾往空中一展,似火塊千團,往下一裹,將三太子裹下避水獸來。哪吒搶一步趕上去,一腳踏住敖丙的頸項,提起乾坤圈,照頂門一下,把三太子的元身打出,是一條龍,在地上挺直。哪吒曰:“打出這小龍的本像來了。也罷,把他的筋抽去,做一條龍筋絳與俺父親束甲。\"哪吒把三太子的筋抽了,徑帶進關來。把家將嚇得渾身骨軟筋酥,腿慢難行。
3.削肉剔骨
且說哪吒飛奔陳塘關來,只見帥府前人聲擾驤,眾家將見公子來了,忙報季靖曰:“公子回來了。\"四海龍王敖光、敖順、敖明、敖吉正看間,只見哪吒厲聲叫曰:“一人行事一人當!我打死敖丙、季良,我當償命,豈有子蓮累父母之理!”乃對敖光曰:“我一身非輕,乃靈珠子是也。奉玉虛符命,應運下世。我今日剖腹、剜腸、剔骨肉,還于父母,不累雙親。你們意下如何?如若不肯,我同你齊到靈霄殿見天王,我自有話說。”敖光聽見此言:“也罷!你既如此,救你父母,也有孝名。\"四海龍王便放了李靖夫婦。哪吒便右手提劍,先去一臂膊,后自剖其腹,剜腸、剔骨,散了七魂三魄,一命歸泉。
4.重塑肉身
真人曰:“這就是李靖的不是。他既還了父母骨肉,他在翠屏山上,與你無干。今使他不受香火,如何成得身體!況姜子牙下山已快。也罷,既為你,就與你做件好事。”叫金霞童兒:“把五蓮池中蓮花摘二枝,荷葉摘三個來。\"童子忙忙取了荷葉、蓮花,放于地下。真人將花勒下瓣兒,鋪成三才,又將荷葉梗兒折成三百骨節,三個荷葉,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將一粒金丹放于居中,法用先天,氣運九轉,分離龍、坎虎,綽住哪吒魂魄,往荷、蓮里一推,喝聲:“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時!”只聽得響一聲,跳起一個人來,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運精光,身長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蓮花化身,見師父拜倒在地。
(來源: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二至十四回)
【感悟】哪吒是《封神演義》中的經典角色,他是陳塘關總兵李靖第三子,靈珠子轉世。他桀驁叛逆卻重情重義,歷經劫難后助姜子牙滅商興周,最終肉身成圣,被封為中壇元帥,統領天兵神將。其形象濃縮了反叛與救贖的雙重精神,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中極具魅力的少年戰神。
從文化源流看哪吒故事緣何火爆“出圈”
寧稼雨
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一經上映,便引發轟動,不僅創造了驚人的票房佳績,更成為廣泛關注的社會文化現象。這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原因呢?要回答這個問題,繞不開文學角度的溯源探流。
實際上,婦孺皆知的哪吒故事,是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而成的產物。具體來說,我們今天頭腦中的哪吒形象,嫁接了古代印度神話中的多個元素。晉恭帝元熙二年(420),曇無讖所譯印度馬鳴著《佛所行贊》記載:“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哪吒是那羅鳩婆的音譯簡稱。這說明,在南北朝之前,哪吒就已出現在中土文獻中了。
進入中土之后的哪吒形象,隨時代變遷而演化,不斷被賦予中土色彩。在文學領域,化身為雜劇中的勇武神將、神魔小說中的叛逆靈珠、說唱文學中的頑劣童子;在當代各種文藝形式中,又以少年英雄等形象出現。經過本土化的轉變,哪吒這一形象更加適應我國國情。而在禪宗文學中,深化細化了哪吒“析骨剔肉”還報父母之恩的情節。元、明兩代,哪吒的故事隨著戲曲、小說等通俗敘事文學形式的勃興而演變,其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藝術性得到大大增強。
哪吒鬧海故事的核心情節是斗龍屠龍。這個重要情節在中國文學藝術中經歷了漫長的累積,才形成系統而精彩的故事主干。早在唐代會昌年間,敦煌壁畫《毗沙門天王赴哪吒會圖》《龍王禮佛圖》以及《莫高窟功德記》(敦煌寫卷)中就分別出現海中龍王、憤怒哪吒、托塔天王等幾種形象。在元雜劇《二郎神醉射鎖魔鏡》和元代玉質浮雕飾環中,也有“獨角逆鱗龍\"形象以及哪吒與龍在海中格斗的場面。但這方面情節內容最精彩的還是1986年遼寧省朝陽市北塔地宮出土的遼代舍利石函,石函四周刻有哪吒太子指揮夜叉追殺和修吉龍王的完整故事,是此前哪吒作為佛教護法神征戰惡龍故事的集大成者。
作為“鬧海”情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析骨剔肉\"是哪吒形象中國本土化之后的一個重要形象轉折,物質生命已經結束的哪吒如何再生成為故事編排的要點。《西游記》中令哪吒復生的是佛祖,《封神演義》中令哪吒復生的是太乙真人。二者的意愿都是借此彰顯各自教派法力之強大,哪吒藝術形象的塑造可謂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相比之下,《封神演義》更加完整和充分。至此,哪吒的個體性格元素開始萌發,為后來哪吒形象的進一步豐滿奠定了基礎。
從清代開始,哪吒形象在戲曲和說唱文學中發生重大轉折變化,其軌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作目的由以往的文本書寫轉向場上演出;二是由以往的嚴肅主題轉向世俗主題,這個傾向在京劇《陳塘關》、車王府曲本《封神榜》等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些世俗描寫對哪吒的個體性格進行了深入挖掘和表現。
進入現代社會后,哪吒故事的熱度并未減弱。近百年來,哪吒的故事受到各種新的介質載體關注。1955年,上海新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由汪玉山依據《封神演義》改編創作的連環畫《哪吒鬧海》,獲得巨大成功,后來被上海美術出版社和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多次印刷出版。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上映發行由王樹忱、嚴定憲、徐景達執導的寬銀幕動畫片《哪吒鬧海》,在一代青少年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來,由餃子執導的哪吒系列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讓哪吒的故事獲得了更大的影響力。這兩部電影有三個突出亮點:其一是全面總結了傳統哪吒故事的核心主題意蘊,將其概括升華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旨,將古代哪吒故事蘊含的個性元素與現代人的人格追求打通匯合,故而能夠在觀眾中產生強烈共鳴;其二是充分調動利用現代數字技術,使哪吒的藝術形象再次綻放異彩;其三是走出國門,憑借出色的藝術表達和票房表現引起了廣泛的國際關注。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2月26日)
【感悟】這篇文章深入探究了哪吒形象的起源,以及它進入中國后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讓讀者對哪吒故事有比較全面、深入的了解。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文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哪吒這個舶來的神話形象,會繼續在中國文藝舞臺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為世界觀眾帶去更加豐富持久的藝術滋養。
三歲哪吒何以氣壯神足
覃皓珺
銀幕內,“三歲”的哪吒吼出令人熱血沸騰的宣言;銀幕外,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勢如破竹橫掃票房榜單,在海內外掀起中國文化產業的火爆浪潮。這部電影何以成為“現象級\"爆款?四大“法寶”中或有答案。
創作合力是托舉底氣的“風火輪”。138家公司、近2000個特效畫面、4000多名創作者…一個個數字背后,是主創五年磨一劍的精益求精,是全行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眾志成城。導演餃子表示,“機會是不能糟蹋的,必須傾其所有去實現最好的效果”。不辜負觀眾、不迷信流量、不屈從資本,堅守長期主義打磨出票房與口碑雙贏的精品,既要有“逆轉乾坤\"的志氣,還需要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底氣。
隨著綜合國力提升,文化消費持續火熱、自研技術不斷發展,我國電影工業化全流程日趨成熟,為創作者提供了厚積薄發的根基。文化、經濟與科技匯聚起創作合力,為哪吒打造出沖向世界的“風火輪”,展現了中國力量。
觀眾認可是匯聚人氣的“乾坤圈”。“這是中國動畫的顛覆式震撼!”一位海外觀眾的留言,證明了好作品能夠跨越國界、直抵心靈。國內觀影人次破兩億、海外排片量逆勢上漲、各國社交媒體百萬級“自來水”紛紛推薦這部電影得到觀眾的認可,是中國文化消費市場繁榮的縮影,也反映出全球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共鳴。
相較于外國作品對中國元素的生硬拼接,中國人講好自己的故事、打造國際化精品,更能彰顯中國文化的真實魅力。從網絡平臺上各國語言的討論分享,到外國影迷的角色扮演,再到在聯合國放映后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哪吒由此在越來越多外國孩子的童年里種下來自中國的英雄夢。
產業共贏是分享財氣的“混天綾”。50億元、70億元、120億元150億元!各方對這部電影票房的預期不斷提升,其帶動影視、文旅、文創等領域的破圈效應,更超越千億元估值。從“中國神話宇宙\"的構想,到IP衍生產業鏈形成規模,消費者在真金白銀支持哪吒的同時,拋出了建設“中國神話主題樂園”等建議。如今,中國動畫正跳出“票房定生死”的舊邏輯,用產業共贏的“混天綾\"編織長尾效應的新前景。
有網友說:“我們買的不是電影票,是給中國動畫的加油票!\"消費者對文化產業興旺發展的信心與期許,是文化產業的“混天綾”更加綿長與堅韌的原因。唯有打造更多精品力作,進一步開拓市場,才能分享更多財氣,讓文化市場百花齊放。
創新傳承是凝聚銳氣的“火尖槍”。“天下之事都不新鮮,所有難做的事都是人做出來的。\"餃子的話,揭示了創新中傳承、銳意中實干,才是刺破桎梏與偏見的“火尖槍”。多少靜水深流的積淀、潤物無聲的轉化,才能匯聚江河湖海的磅礴偉力。電影中“三歲”哪吒的身后,是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創作,是數千年文化底蘊的創新發展。
“難道你還想改變這世界?”“我想試試。”哪吒的臺詞,恰似中國動畫一路走來的篳路藍縷。根植于腳下的土地、沐浴時代的浪潮,才能承載生生不息的人氣與財氣,凝聚勢不可擋的底氣與銳氣。觀眾心中的“封神榜”,沒有投機鉆營的“神話”,只有自強不息的奮斗。
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不留后路\"的哪吒,為行業開啟了新的篇章。餃子說:“跨過這座高山后你會發現不過如此。”高山之后,仍有高山,新人新作將不斷涌現,票房紀錄會繼續刷新。中國文化產業的征途永無終點,下一座高峰,永遠在路上。
(來源:《經濟日報》,2025年2月24日)
【感悟】本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開篇點題,拋出問題,激發讀者閱讀興趣;接著巧妙設喻,借哪吒的四大法器“風火輪”“乾坤圈”“混天綾”“火尖槍”,從創作合力、匯聚人氣、分享財氣、凝聚銳氣四個方面分析了《哪吒之魔童鬧海》火爆的原因;最后抒發對中國文化產業的美好祝愿,給讀者以深刻的啟示。
爭搶“哪吒故里\"不如發掘“哪吒文化”
苑廣闊
“四川造\"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高開瘋走”,創造中國影史新紀錄。哪吒這個經典IP再度爆紅,各地“搶吒兒\"大戰也拉開序幕。天津、安徽等地相繼發文,自稱哪吒故里。被譽為“中國哪吒文化之鄉\"的四川宜賓,也于2月6日攜哪吒行宮、龍太子“骸骨\"等20余處哪吒實景“參戰”。
哪吒是一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也就是一個虛構的人物,所以他本身就沒有所謂的出生地,自然也就沒有“故里”之說。其實包括爭搶哪吒“故里”的人也知道,爭搶只是表面現象,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蹭一蹭電影的熱度,打響當地的知名度,然后為地方發展旅游經濟作貢獻,才是真正的目的。這樣的想法值得鼓勵,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乃至普通網友,努力為家鄉經濟的發展獻計出力。
進一步說,雖然哪吒沒有所謂的“故里”,但是“哪吒文化”確實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存在,在一些地方的影響力還很大。就像這次加入爭搶哪吒“故里”的幾個地方,在當地確實存在很多的“哪吒元素”,其中一些地名和《封神演義》小說里出現的地名一致。最關鍵的是,哪吒作為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在當地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群眾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就應允許和鼓勵這些地方深度發掘“哪吒元素”,梳理“哪吒文化”,并且讓這些“哪吒元素”“哪吒文化”成為地方的一個文化招牌,為當地旅游文化、旅游經濟作出積極貢獻。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戶籍”和“故里”的哪吒,反而會幫助更多的地方從這個經典IP中獲益獲利,這并不是一件壞事。
當然,不管是四川、安徽還是天津,在發掘“哪吒元素”,打造“哪吒文化”的過程中,要尊重神話傳說,考慮群眾感受,不能過于牽強附會。尤其是考慮到隨著兩部哪吒電影的火爆上映,哪吒已成為全國無數影迷心中的“寵兒”,如果一些地方在打造“哪吒文化”的過程中過于牽強,甚至附會一些有損哪吒形象的故事、傳說,那么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說到底,我們不一定非要“獨占”哪吒,而是從自身實際出發,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來營造“哪吒文化”,同時也受益于“哪吒文化”。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2025年2月18日)
【感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優秀傳統文化IP不斷涌現,正確的做法并非揪著“出處”刨根問底,而是向內深挖其文化內核和當代意義,向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贏得市場認可,共同為優秀傳統文化開拓更廣闊的“出路”,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好、弘揚好。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臺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