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戰敗,于1895年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島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自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成為最早被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之一。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一直關注、援助臺灣的抗日斗爭并主張光復臺灣。全民族抗戰時期,《新華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地區創辦的一份全國性報紙。作為我黨在大后方的輿論陣地,《新華日報》積極宣傳中共關于臺灣問題的言論和主張,揭露日本暴行以及報道臺胞的抗日斗爭,對光復臺灣發揮了重要作用。
宣傳中共中央“收復臺灣”主張
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先后兩次提出了“收復臺灣”的主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對臺政策。
1936年7月,毛澤東在陜北保安(今志丹縣)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長談時,直接觸及了臺灣問題。他指出:“中國的迫切任務是收復所有失地,而不僅僅是保衛我們在長城以內的主權。這就是說,東北必須收復。這一點同樣適用于臺灣。”1937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與美國記者尼姆·韋爾斯的談話中再次重申了收復臺灣的主張:“中國的抗戰是要求得最后的勝利,這個勝利的范圍,不限于山海關,不限于東北,還要包括臺灣的解放。這是我們對準備抗戰的意見。”
在抗戰初期,中共尚未形成系統的對臺論述。1942年4月5日,《新華日報》發表題為《論臺灣解放運動》的社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這一時期就光復臺灣問題集中而系統的主張。
社論指出:“一部臺灣近代史,實際是中華民族血淚史的一部分。”臺灣為 “中國民族反抗外族侵略的最后根據地”,“自茲以后,我們必須與臺灣人民緊緊地站在一起,決不能讓這些二十世紀的孤臣孽子,處在一個海島中,苦斗無援”。社論將臺灣人民的反日運動定義為“解放運動”,并強調臺灣的解放和中國大陸的解放是同步進行的,目標都在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這一時期的涉臺論述不僅體現在強調“解放”一詞上,更體現在對于實現解放道路的論述上,強調運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指出弱小的臺灣要實現解放, 需要與中國大陸全民族解放、日本的國內革命、整個太平洋戰爭聯系在一起,即與西太平洋上的各民族建立普遍的抗日統一戰線。
抗日戰爭后期,隨著日本軍國主義末日的臨近,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新階段,光復臺灣問題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并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中共對臺政策重點由抗日議題轉向了反對國際共管臺灣、爭取臺灣回歸祖國的國際斗爭。
針對美國輿論界拋出的臺灣“國際共管論”,《新華日報》于1943年1月24日、25日,連續發表由總編章漢夫撰寫的題為《羅斯福的外交政策及其反孤立思想的演進》的文章,進行批駁。3月24日,發表題為《戰爭與戰后問題》的社論,鮮明地表達收復臺灣的堅定政治立場。6月17日,發表題為《臺灣,回到祖國來!》的社論,指出:“國外有少數不明歷史發展,不顧實際情況,而抱有帝國主義思想的人們,曾經叫囂一時,要將臺灣從中國的母體割裂出來,高談國際共管的謬誤措置,實不值識者一笑。”《新華日報》對“國際共管論”進行駁斥,將其定義為帝國主義思想的余毒,認為不必與之置喙,“因此我們不必與持謬見者爭辯不休,而應該用最大的力量來決定自己的命運。”“臺灣的前途,取之于中國的抗戰,臺人的努力和各國人民對民族自決的尊重與遵守。”“臺灣的同胞們,今天只有加緊團結,與祖國抗戰的偉力匯合,積極地參加抗戰,并盡一切方法,和在臺灣的同胞結合,培養他們成為抗日的力量,起來斗爭,才能粉碎一切謬論,重新回到祖國來。別離了祖國將近五十年的臺灣,快踏著艱苦斗爭的血路回來!”這些論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對收復臺灣的決心和信心。
1943年11月,開羅會議召開。12月3日,《新華日報》登載《開羅宣言》,宣布:“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無條件歸還中國。”《開羅宣言》發布后,《新華日報》多次刊文強調臺灣必須歸還中國,例如:1943年12月4日,發表題為《中美英開羅會議》的社論;1944年1月12日,發表題為《新約一年》的社論;1944年4月17日,發表題為《臺灣淪陷四十九年》的社論等。這些社論對開羅會議給予積極評價和肯定,熱切期盼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新華日報》從強調臺灣回歸與整個中華民族抗戰密切相聯,到明確提出“臺灣回到祖國來”的政治主張,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積極主動的對臺政策以及光復臺灣的決心。
揭露日本暴行和報道臺灣愛國志士的抗日斗爭
抗日戰爭期間,《新華日報》刊登了大量報道,深刻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臺灣同胞的暴行。 1938年2月18日,《新華日報》在頭版報眼位置,刊登版畫《日本在朝鮮、臺灣強征壯丁》。1939年,《新華日報》報道了多起臺灣同胞被強征入伍后不堪壓迫、起而反抗的兵變。例如,3月27日,《新華日報》發表題為《臺灣壯丁紛紛反戰》的文章,指出,臺灣敵軍廣征壯丁增援海南島,“臺壯丁紛紛反戰,軍中發現反戰宣傳品,被捕五六十名”。
此外,《新華日報》不遺余力地報道了臺灣人民始終不渝心向光復、心向祖國的斗爭。
1937年11月至1938年3月,臺灣宜蘭等地數千名礦工舉行暴動,襲擊當地警察,焚毀日軍彈藥庫,奪取武器,最后進入阿里山堅持抗戰。1938年1月19日,《新華日報》刊發消息《臺灣工人抗日》,報道了這一壯舉的部分細節。報道稱,臺灣礦工七千余人(其中有武器的僅千余人)在宜蘭與日軍激戰后,退入阿里山堅守多日。消息特別提到,日軍在臺的一處儲油池被炸毀,日軍守衛死亡十余人、重傷二十余人、輕傷四十余人,“可供六年用之煤油,全部損失”。
1942年7月16日,《新華日報》發表題為《臺灣志士三襲廈門彈斃敵偽》的文章,指出:1942年7月1日,臺灣革命志士第三次襲擊廈門,“島上敵偽晨間齊集中山公園召開紀念大會,正當群魔亂舞丑態百出之際,我臺灣革命志士潛入會場,突向主席臺上擲以巨彈,頓時爆裂,當場敵偽血肉紛飛,炸斃偽軍官四十余名,內有敵高級長官一人,其時場內秩序大亂,我志士即于人群紛雜中,安全退出”。1944年4月17日,正值《馬關條約》簽訂49周年,《新華日報》以《謝南光報告臺灣現狀》為題報道:“倭寇企圖在十年間驅逐六十萬臺灣農民離開臺灣,將日本農民移住臺灣,以防止臺灣人的反抗,消滅臺灣人不可忽視的民族力量,這是倭寇最毒辣的民族政策。” “現在倭寇對臺灣的剝削和壓迫已經到了極點。”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強征青年婦女充作“慰安婦”,大搞奴化教育,罪行累累。對此罪行,《新華日報》給予了大力揭露,并報道了臺灣同胞的反抗活動。
《新華日報》通過消息、通訊、新聞評論等體裁持續報道了日本的暴行和臺灣人民的抗日斗爭,表達了對敵人暴行的強烈譴責和期盼臺灣回歸的鮮明態度。
支持光復臺灣運動
1942年4月5日,臺灣光復運動大會在重慶召開,“光復臺灣宣傳周”活動由此拉開序幕。此次活動的主要形式是通過各大報刊發行專刊,集中發表涉臺言論,反映社會各界對于臺灣問題的主張。為響應“光復臺灣宣傳周”活動,4月5日,《新華日報》第4版推出整版的《臺灣光復運動專刊》。其中,頭條文章是由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撰寫的《我們要趕緊收復臺灣》;其他稿件包括植進的《臺灣的戰略價值》、日本反戰人士青山和夫的《迎“臺灣日”》、春濤的《“綠樹蒼郁”的臺灣》、臺魂的長詩《向祖國吶喊》。
馮玉祥在《我們要趕緊收復臺灣》一文中指出:“光復臺灣,不僅是六百萬臺灣同胞的責任,不僅是中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責任,而且是廿六個同盟國家共同的責任。”為達成收復臺灣的目標,臺灣必須削弱日本帝國主義以臺灣為基地對外擴張的勢力。這一論述充分體現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長詩《向祖國吶喊》采用現代詩歌體裁,運用口語化的白話文,使得文章通俗易懂,情感表達生動直接,更易為讀者接受。該詩在開頭寫道:“帶給我母親,這沉埋了四十八年的血的吶喊……母親啊!你總該記得,我哇的一聲,那臨別的凄慘嘶喊!從那日起,我便沒了憑依,失了靠傍,在惡魔的鞭策下呻吟,在惡魔的獰笑中生長……”在結尾深情呼喚:“母親啊!聽我這一聲孺慕的吶喊!請你伸開你慈愛的雙腕,請你敞開你溫暖的胸膛,你的孩子,你的明珠,依然要投入你的懷抱!依然要擎在你的掌上!”該詩展現了作者對臺灣這一海上明珠必將回歸祖國母親懷抱的殷切期驥。
《新華日報》還曾就臺灣問題發表多篇社論,為支持臺灣革命、收復故土臺灣鼓與呼。1942年4月17日,正值《馬關條約》簽訂47周年,結合在重慶舉行的“臺灣光復宣傳大會”,《新華日報》在第2版組織了大篇幅組合式報道,刊登臺灣左翼文化界人士、日本問題專家宋斐如代表臺灣革命同盟會在臺灣光復運動大會上發表的題為《臺灣的慘狀與祖國的責任》的演講。宋斐如強調,無論從歷史上、地理上、人口上“都可以證明臺灣是中國的領土”,此外,臺灣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始終是抵抗異族統治的堅強根據地”。他沉痛回顧了臺灣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熱情贊揚從1895年以來“使敵人不安寢饋”的斗爭,以及此后“必定繼續到日本統治瓦解為止”的反抗。宋斐如主張:“臺灣革命的目標是非常單純,就是要求回到祖國溫暖的懷抱來。”
1943年6月17日,《新華日報》報道了臺灣革命同盟會舉行的臺灣淪陷48周年紀念活動詳情,支持該同盟會領導人謝南光關于臺灣問題的表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要求祖國收復臺灣”,“要求國際能了解臺灣在血統上地理上與中國不可分割的關系和在太平洋上的地位”。
抗日戰爭時期,《新華日報》關于光復臺灣的報道,貫徹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的罪行,贊頌了臺灣愛國志士的不屈斗爭,為推動臺灣光復作出了重要輿論貢獻。(題圖為《新華日報》總館舊址)
(責任編輯:鄭""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