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清晨,清明節前夕,97歲的新四軍老戰士竇保軒,特意換了身洗得干干凈凈的銀灰色新四軍軍服,在女兒竇秀云陪伴下,驅車250多公里,來到江蘇省泗洪縣半城鎮彭雪楓烈士陵園。在彭雪楓墓前,竇保軒莊重地行了一個軍禮,默哀片刻后,再次抬手敬了一個禮,并深情地說道:“彭師長,您好!‘小鬼’又來看您啦。當年,您鼓勵我‘好好干’,幾十年來,我沒有給您丟臉啊。”在接待人員的陪同下,老人參觀了彭雪楓的起居室和紀念館。看著彭雪楓生前用過的馬鞍子和指揮刀,老人頻頻頷首。聽講解員介紹彭雪楓犧牲的經過時,老人淚流滿面。
這已是竇保軒連續第3年從安徽蕭縣趕到江蘇泗洪,為彭雪楓掃墓。年近百歲的老人為何不辭辛苦,如此執著呢?故事還要從80多年前說起……
彭師長的大青馬讓給“小鬼”騎
1928年,竇保軒出生在安徽蕭縣的蔡廟村,家中一貧如洗,全靠父親編織蘆席維持生計,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1943年,抗日的烽火燃遍豫皖蘇邊區。8月底,新四軍四師進駐蔡廟村附近的李莊。指戰員們走村串戶、訪貧問苦,幫助農民干農活。當時的村頭巷尾回蕩著抗日歌曲,鄉親們傳誦著順口溜:“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看著村里的青壯年踴躍加入新四軍,15歲的竇保軒心潮澎湃。在征得父母同意后,自己也跑去報名。征兵人員看他年齡小,要他過兩年再來;但竇保軒軟磨硬泡,最終成為了新四軍四師十一旅三十二團一營一連的一名戰士。部隊槍支緊缺,連里只發給竇保軒一把馬刀。
從此,竇保軒同戰友們一同出操訓練,跟著教官學拳、練刀。盡管年齡小、身子弱,但他始終咬牙堅持完成每一個訓練項目。
1944年3月上旬的一個下午,竇保軒所在部隊從蕭縣向河南永城進發。身背大刀、行囊的竇保軒,在走了六七公里路后,又累又熱,落在了隊伍后邊一大截。正吃力行走間,一位騎著大青馬的新四軍指揮員在他身邊下了馬,關切地問道:“小鬼,咋掉隊了?”“累啦,跟不上。”竇保軒回答道。那位指揮員又問竇保軒家住哪里,多大年齡,所在部隊,并勉勵道:“小鬼,好好干。”臨了以命令的口吻說:“小鬼,上馬。”他邊說邊扶著竇保軒騎上了大青馬。旁邊牽著韁繩的警衛員李德新悄悄告訴竇保軒,這位讓他騎馬的正是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竇保軒心頭一熱,彭雪楓那句“好好干”的教誨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
“小鬼”奮勇殺敵,立功受獎
竇保軒回憶道,自參軍到抗日戰爭勝利,他參加了數十次對日偽軍的戰斗。雖然他年齡小,但在班里、排里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一上戰場,彭雪楓那句“好好干”的囑托便縈繞在耳畔。
一次,竇保軒所在的連隊駐扎在皖北濉溪縣的鐵佛寺。黎明時分,連隊遭到了日軍的偷襲,倉促突圍。竇保軒剛沖出屋門,就迎面撞上一名日軍,對方挺起刺刀向他狠狠刺來。竇保軒一閃身,刺刀扎在了一棵樹上。在敵人拔出刺刀的剎那間,竇保軒掄起馬刀,奮力向敵人砍去,手起刀落,日軍應聲倒下。1943年冬的一個晚上,竇保軒所在的連隊突襲渦陽縣龍山集南的日軍據點。戰斗結束后,大家發現竇保軒不見了,班長讓副班長前去尋找。黎明時分,副班長在駐地村外的曠野里,遇到了踉踉蹌蹌走來的竇保軒,他肩上扛著一挺10多公斤重的歪把子機槍。原來,部隊在撤出戰斗時,竇保軒落了單,他碰到了一個身負重傷的日軍,便奮力奪下機槍,扛了回來。旅里在龍山集開慶功會,旅長張震高興地抱著竇保軒在臺上轉了三圈,大聲說道:“你有種,他有種,咱們的竇小鬼最有種。”張震為竇保軒發了獎:1件白襯衣,1條毛巾,1把牙刷,1袋蝴蝶牌牙粉,1本日記本,5支鉛筆。全團戰士熱烈地為他鼓掌。
令竇保軒最為痛心的是得知彭雪楓犧牲的消息。1944年9月下旬的一天,竇保軒偶然見到彭雪楓的警衛員李德新,只見李德新神情憂郁,悶悶不樂。“德新哥,你咋這樣子?”竇保軒問道。李德新比竇保軒年長兩歲,還給他牽過馬,二人成了好哥倆。李德新開始不愿說,但經不住竇保軒再三追問,只得告訴他彭雪楓在八里莊戰斗中犧牲了。聽聞噩耗,竇保軒抱著李德新失聲痛哭。此后幾天里,竇保軒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常常獨自一人偷偷流淚。彭雪楓親切和藹的面容浮現在眼前,“好好干”的叮囑回響在耳畔,他暗暗發誓,革命征途上,一定要按照彭雪楓說的去做。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挑起內戰,竇保軒所在的新四軍改編為華中野戰軍九縱,他被編入七十五團一營一連,手中的武器也由馬刀換成了馬槍。1946年9月,在沭陽戰斗中,竇保軒所在連隊和國民黨王牌軍整編七十四師的一部僅隔著一條大溝,我軍在溝北,敵軍在溝南。“那天晚上,天很黑,射擊效果不好,我們就和敵人拼手榴彈。敵人向我方陣地上扔,我們向敵人陣地上扔。我們連的連長、指導員當場犧牲,我的左眼也被彈片炸瞎了。”竇保軒傷愈后,分到第三野戰軍七縱偵察大隊,先后參加了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后又轉到華東野戰軍軍械后勤部負責保管彈藥。
1950年10月,朝鮮戰爭爆發。神州大地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熱潮。竇保軒第一時間報名,要求入朝參戰。組織上考慮到竇保軒左眼失明,勸說他就別去了。竇保軒說:“我四肢健全,射擊、扔手榴彈都不礙事。”在竇保軒的堅持下,組織批準了他的請求。1951年3月,竇保軒所在的二十五軍入朝作戰。在大黑山陣地的堅守戰中,雖然指戰員們英勇奮戰、前仆后繼,可在敵人壓倒性的火力優勢下,戰友們一個個倒下,排長就犧牲在竇保軒身旁,他的左手也被炸傷,但指戰員們依然用生命堅守陣地,不后退一步。“那個慘勁,不能說呀,咱的武器落后,吃了大虧。”憶及當年的戰斗,老人不禁淚水涌出了眼眶。
奉獻鄉里,晚霞生輝
1952年,竇保軒脫下軍裝,回到家鄉蕭縣,當地黨政部門安排他擔任鄉武裝部部長一職,但他沒有答應,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低,難以勝任,于是就回家種地了。脫下軍裝的竇保軒仍始終保持著革命軍人本色,在田間地頭的70多個春秋,犁地耙田、收割打場他樣樣在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他不顧傷殘之軀,和生產隊的年輕人一道,到宿縣新汴河工地和江蘇睢寧雙溝切嶺工地參加水利工程建設。常年的征戰和勞作使竇保軒的腰傷日益嚴重,不能再從事重體力勞動了,閑不住的他又主動擔起了生產隊撿糞積肥的活兒。
竇保軒有著助人解困的古道熱腸。農閑時間,他利用自己的手藝專長,熱情為鄉親們修鎖、修鞋、縫補衣服。周姓鄰居家人口多,住房緊張,他主動讓出半畝宅基地給周家蓋房子,而自家4口人則擠在兩間草房子里。謝姓村民蓋房子缺少房料,他又把家里的木棒、蘆葦給送過去。杜姓村民的孩子患病,醫療費不足,他不僅為其墊付醫藥費,而且奔波50多公里,幫著把孩子送到徐州診治。
日月交替中,竇保軒進入了暮年,雖行動不便,但有些人、有些地方始終讓他念念不忘。在河南省永城市陳官莊烈士陵園,他和老戰友共敘往昔歲月。在蕭縣蔡洼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他瞧遍每一間展室。2023年10月,這位從未去過北京的老人,終于在女兒和外孫的陪伴下實現了心愿。老人在天安門廣場看了升國旗,參觀了毛主席紀念堂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與此同時,老人對自己的老師長彭雪楓的思念與日俱增。自2023年起,每年清明節,竇保軒都要不辭奔波辛苦,堅持到泗洪半城祭拜彭雪楓,并表示:只要我活著,以后每年清明都要來看老師長。女兒竇秀云說:“爸爸去的這些地方,特有的動作就是行軍禮。”這個簡單的動作,承載著一位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最深沉的情感。
晚年的竇保軒始終不忘傳承紅色薪火。他常常給鄉親們和前來造訪的上海、徐州、亳州、淮北等省內外的志愿者講述那段血與火的戰斗歲月。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老人萌生了借助網絡平臺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想法。在親人的幫助下,老人開始通過短視頻向年輕人講述自己參軍參戰的故事。有人關切地勸他別太勞累,他笑著說:“累啥哩,彭師長教我‘好好干’,我要活到老干到老。”竇保軒就這樣一直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老師長彭雪楓的殷殷囑托。
(責任編輯:鄭""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