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以STEAM教育理念為指導,依托昌邑市本土植物資源(如渤海的堿蓬草、雙臺的蘆葦草、濰河的蒲葦草、“珠穆朗瑪”海棠、昌邑檉柳、柳疃桑等),開發以植物拓印為核心的小學科學課程。通過跨學科整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與數學,滲透歷史、經濟、農業,并融合昌邑的生態文化、草編技藝、中醫中藥、絲綢產業、特色農業、牧漁耕海等,創新設計“科學素養-技術能力-工程制作-藝術表達-數學思維”五維融合的教學模式,為將鄉土資源融入STEAM教育提供可復制的案例參考。
〔關鍵詞〕" 小學科學;STEAM課程;植物拓印;本土資源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2" " 0085-03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STEAM教育理念與小學科學課程改革
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理解自然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綜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方法。STEAM教育理念強調跨學科融合與問題解決導向,與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高度契合。STEAM教育理念跨學科融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技術素養、工程素養、藝術素養、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植物拓印作為融合科學探究、技術應用、工程設計、藝術審美、數學思維及生態保護的活動,可有效體現課程改革要求,促進學生提高核心素養。
(二)昌邑市特色植物的教育價值
昌邑市擁有豐富的濱海濕地與內陸植被資源,如渤海的堿蓬草(鹽堿地修復先鋒)、雙臺的蘆葦草(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濰河的蒲葦草(凈化水質防止水土流失)、“珠穆朗瑪”海棠(昌邑市自主培育的海棠新品種)、昌邑檉柳(濱海鹽堿地綠化的優良樹種)、柳疃桑(絲綢文化載體)、昌邑大姜(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野生中草藥(黃元御國醫濟世)等。這些植物不僅具有獨特的形態特征、生態功能與經濟價值,更承載著地方文化記憶,是開展鄉土教育的優質素材。
二、課程開發設計
(一)課程目標體系(表1)
(二)課程內容架構
結合昌邑地理標志植物,設計小學科學校本教材《植物拓印基礎技術手冊》。
模塊一:植物科學探秘
1.特色植物圖譜
渤海堿蓬草(鹽堿灘涂的“先鋒”)
雙臺蘆葦草(濕地“哨兵”)
濰河蒲葦草(水土“衛士”)
“珠穆朗瑪”海棠(昌邑市自主培育的海棠新品種)
昌邑檉柳(鹽堿地“守護神”)
柳疃桑(絲綢之鄉的桑樹名片)
2.植物科學小任務
(1)堿蓬草色彩實驗
任務:用棉布分別拓印夏/秋季葉片,觀察色素沉積差異。
記錄:用色卡標注“翠綠→磚紅”變化,分析葉綠素、甜菜紅素和鹽分與太陽光的關系。
(2)蘆葦莖稈結構探秘
步驟:橫切莖稈拓印節痕,豎切拓印縱向溝槽,拼接成“蘆葦管道圖”。
思考:中空結構對植物生長的意義?
拓展:蘆葦草對維護生態的重要作用?(形成生態價值觀)
(3)蒲葦力量挑戰
實驗:嘗試撕扯葉鞘纖維,測試其承重力(安全范圍內)。
鏈接:古人用蒲葦編織蓑衣的歷史(勞動教育結合)。
(4)“珠穆朗瑪”海棠虬枝嬌花的鐵骨柔情
感受:樹皮和花瓣觸感對比,樹皮裂紋和花瓣拓印效果對比。體會反差和互補之美。
動手:繪制葉片鋸齒細節。
(5)檉柳生態聯系思考
問題:檉柳的鱗片狀葉子為什么能適應鹽堿地?拓印時如何保護脆弱的枝條?
鏈接:中國北方最大檉柳林——昌邑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生態保護教育結合)。
(6)桑葉拓印對比實驗
任務:分別用新鮮桑葉和干燥桑葉在棉布上拓印,觀察葉脈清晰度差異(植物纖維的含水量、柔韌性、顏色、質地對拓印效果的影響)。填寫實驗表(見表2)。
拓展:柳疃桑葉脈網絡與絲綢紋理的類比分析(跨學科鏈接紡織技術)。
模塊二:拓印技術實驗室
1.工具變量實驗
對比6種錘具(橡膠錘/塑料錘/木槌/銅錘/鐵錘/鐵麻面錘)與12種承印材料(宣紙/素描紙/復印紙/牛皮紙/瓦楞紙/麻布/棉布/絲綢/化纖/松木/楊木/石膏板)組合效果,建立“材質—力度—效果”數據庫。
(1)拓印技術工具(錘具)變量實驗,填寫實驗表(見表3)。
結果分析:
推薦:木槌(用力均勻,紋理清晰,不易損傷植物)、橡膠錘(適合1~2年級學生安全操作)。
慎用:鐵錘(易壓碎薄葉)、鐵麻面錘(紋理干擾)。
(2)拓印技術工具(承印材料)變量實驗,填寫實驗表(見表4)。
結果分析:
紙張類:宣紙(水墨暈染效果)、素描紙(細節保留最佳)、復印紙(效果一般)、牛皮紙(不易吸色)、瓦楞紙(紙張變形)。
布料類:麻布(紋理美觀)、棉布(吸色均勻)、絲綢(色彩鮮艷但易滑動)、化纖(質感不佳)。
木板類:松木(紋理自然)、楊木(表面光滑)。
石膏板:立體浮雕效果。
2.標準化流程
總結“六步拓印法”(采集—固定—敲擊—揭取—固色—干燥)
采集與處理:選擇新鮮或干燥植物,用濕布清潔表面。
固定與保護:用膠帶將植物固定在承印材料上。蓋一層薄棉紙防止錘具直接接觸植物。
均勻敲擊:沿葉脈從中心向外輕敲,控制力度(口訣:先輕后重,慢工出細紋)。
揭取檢查:小心移除植物殘片,觀察細節完整性。
固色定型:宣紙用噴霧定畫液,布料用熨斗低溫熨燙固色。
干燥防霉:置于通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脫水干燥。
3.安全保障
《植物拓印實驗安全指南》,如安全操作口訣:“圍裙手套護目鏡,小小衛士裝備齊”;“錘頭不對人,輕敲慢移動”。
模塊三:STEAM綜合實踐
工程挑戰:設計可調節壓力的拓印支架(融入簡單機械原理)。
數學統計:記錄不同植物的拓印成功率,繪制統計圖表分析影響因素。
藝術策展:舉辦“昌邑植物印記”展覽,結合數字技術生成拓印紋樣AR互動。
三、教學實施與成效
(一)實施策略
分階教學:1~2年級以“安全橡膠錘+棉布”組合進行基礎拓印(操作安全,成功率高);5~6年級挑戰“木槌+素描紙”(挑戰細節與藝術性)。
創意拓展:石膏板+“珠穆朗瑪”海棠(立體拓印模擬雪山紋理)。
家校協同:開展“家庭植物圖譜”項目,鼓勵學生與家長共同采集社區植物并制作拓印手冊。
(二)成效分析
學生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加對家鄉文化的熱愛,為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教育改革:推動地方小學 STEAM 教育發展,為課程改革提供參考案例,促進科學教育與地方特色文化融合。
文化傳承:激發社會對昌邑特色植物文化的關注,促進地方文化在教育領域的傳承與創新,提升文化軟實力。
四、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驗證了本土植物資源在STEAM課程中的獨特價值,其核心創新點如下。
文化融合:將昌邑鹽堿地生態修復提供動物棲息地(堿蓬草、檉柳),凈化水質、涵養水源、修復濕地生態(蘆葦草、蒲葦草),苗木培育技術創新(“珠穆朗瑪”海棠),絲綢文化(柳疃桑),經濟收益改善民生(昌邑大姜、山陽大梨),中醫中藥濟世救人(傳承中醫保護中藥)等地方元素融入課程設計。
技術標準化:通過對比實驗確立最優工具組合,降低操作門檻。
評價多元化:引入“科學素養—技術能力—工程制作—藝術表達—數學思維”五維融合的教學評價體系。
未來可進一步探索植物拓印與數字技術的結合(如3D掃描建模),并擴大課程在鄉村學校的應用范圍,助力教育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