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教育理念不斷推陳出新的時代,新課標對小學科學教學提出了更多要求,跨學科教學作為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肩負的重要任務之一,更需要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全面落實,以此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學生后續全面發展提供保障。本文以小學科學教學實際情況為依據,針對青島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植物的生活”教學中的跨學科資源整合策略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為同行業人員提供教學新思路。
〔關鍵詞〕" 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2" " 0016-03
小學科學具備較強的綜合性,學科知識本身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因此跨學科模式也相應成為新課標視野下的必然發展趨勢。落實跨學科教學模式有助于打破傳統學科壁壘,使各領域知識得到全面有效整合,確保學生接觸不同學科的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進而享受更為豐富的學習環境,在跨學科探索中真正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完善創新思維。但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資源整合環節仍面臨一定挑戰,如何多方整合教學資源成為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習的重要課題。
一、從教材資源入手整合跨學科教學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載體,本身具備豐富的跨學科聯動點,因此教師可從“學科知識嫁接”視角出發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隱性關聯元素,遵循“內容重構—活動設計—評價融合”原則確保資源順利整合。
(一)語文學科與科學的詩意聯結
語文學科是各個學科的基礎,教師可在跨學科內容整合過程中優先考慮語文內容,選取《詠柳》《賦得古原草送別》等經典詩詞,在科學課堂上講解植物生命周期時帶領學生完成“詩詞科學雙欄對比分析”活動。如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鼓勵學生從科學角度解釋草本植物“無性繁殖”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詩詞中的植物生存策略》批注手冊,引導學生廣泛收集詩詞中與植物相關的內容,結合語文修辭與科學原理完成跨學科論證。
(二)數學學科與科學的量化融合
探究科學的過程中離不開嚴謹態度,而嚴謹的治學態度又與數學中的量化環節密不可分。教師可由此入手設計“株高(精確至0.1cm)、葉面積(方格紙計數法)、生長速率(周變化量)”三維數據記錄體系。具體可帶領學生完成鳳仙花種植實踐,要求學生每周用毫米刻度尺測量莖稈高度,再用透明方格紙覆蓋葉片,通過數方格的方法計算面積,最后將數據代入“生長數據=(本周數據-上周數據)÷7”,得出最終數據,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在數學坐標紙上繪制雙變量折線圖。可選擇不同朝向窗臺的鳳仙花,繪制對應生長曲線以對比不同光照強度與生長速度的相關性,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初步理解光照更易促進植物生長的原理。
(三)美術學科與科學的視覺轉化
在帶領學生探索植物莖的橫切面結構過程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蠶豆莖切片,為保障觀察效果,可鼓勵學生結合美術課堂所學內容完成科學插畫創作。要求學生使用彩鉛分層繪制顯微鏡下的蠶豆莖切片,依照“表皮—皮層—維管束—髓”的結構畫出示意圖,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圖中標注組織名稱,可引導學生了解“顏色編碼規則”,如紅色表示木質部、綠色表示韌皮部等。全體學生都完成繪制后,可在全班舉辦“科學藝術展”,展示全體學生作品的同時由教師與其他同學給出評價,其中教師負責完成準確性評分表,其他同學負責填充藝術性投票箱,由此評選出兼具藝術性與精準度的科學插圖。最終也可考慮將全體學生的作品結集成冊,采取“文字描述+科學插畫+數據圖表+實物標本”四位一體的自然筆記模式收集作品并整理成為《校園植物跨學科圖鑒》,為后續學習與參考提供資源。
二、從互聯網資源入手整合跨學科教學
互聯網資源具備較強的時效性與可視化優勢,在跨學科教學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動態性支持。教師可利用互聯網資源構建“資源分類—情境轉化—創新應用”整合機制,使互聯網中的虛擬資源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場景。
(一)多媒體資源的沉浸式應用
從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認知特點來看,大部分學生都具備較為強烈的好奇心,熱衷于探究求知,但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較短,不易長時間保持學習狀態。為改善此狀況,教師需要利用互聯網資源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視覺體驗,確保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有效延長。首先可落實延時攝影實驗對照環節,帶領學生采集“植物開花全過程”延時視頻,可拍攝曇花一現、向日葵綻放等特定場景并將攝影成果帶入課堂,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完成“5分鐘看盡生命周期”的活動。如講解植物的向光性等知識時,教師可先播放向日葵隨太陽轉動的延時攝影視頻,引導學生觀察花盤角度變化的時間間隔,鼓勵學生記錄時間后再分組設計“單側光照射豌豆苗”實驗。學生需要在實驗過程中用手機拍攝24小時延時視頻,再對比自然現象與實驗結果。此后利用Excel表格制作“光照角度—幼苗彎曲度”數據表,使多學科知識得到同步運用。
(二)在線課程與社群資源的協同創新
為保障互聯網資源得到進一步運用,教師也可深度挖掘慕課資源并做好片段化整合與項目延伸。首先可篩選“中國大學MOOC”網站中的《植物學與人類生活》《科學與藝術的融合》等課程片段,利用課程資源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任務。如帶領學生觀看“植物色素與染色工藝”的慕課視頻,再鼓勵學生依次完成三項任務,其一為科學任務,即使用紫茉莉花瓣提取花青素;其二為數學任務,即根據色素濃度調配染液比例;其三為美術任務,即使用扎染技法制作科學主題方巾。完成三項任務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撰寫《天然染色跨學科探究成果》等研究報告,達到同步鍛煉多學科能力的效果。與此同時,教師也可積極利用科普社群資源,關注“中國植物志”微博、“植物科普君”抖音賬號等互聯網專業科普用戶,鼓勵學生每周采集植物科學熱點。例如教師在互聯網中閱讀了“我國新發現丹霞蘭物種”的科普推文后,可即時在科學課堂上組織“新物種發現的跨學科分析”活動,要求學生課外時間查閱相關互聯網資源,練習從科學角度描述丹霞蘭物種的形態特征,鼓勵有能力的學生探究丹霞地貌為植物提供的特殊生長環境,最終合作撰寫《丹霞蘭研究報告》,旨在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
三、從校內外資源入手整合跨學科教學
社會資源可視作課堂的資源延伸,也是跨學科教學真實問題情境的供應來源。教師可利用相關資源構建“校園—社區—專業機構”三級資源網絡,創設項目式學習策略,輔助學生順利完成知識遷移。
(一)校園微資源的跨學科系統開發
教師可從學生熟悉的班級環節入手,建立植物角運營體系。先在教室內設置“跨學科植物角”,將其細化為四個功能區,即懸掛生長記錄板的科學觀察區、張貼周數據圖表的數學測量區、展示觀察日記與科普短文的語文創作區、陳列植物主題插畫與模型的美術展示區。例如在種植豌豆苗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在科學觀察區記錄豌豆苗的發芽率,在數學測量區計算豌豆苗的生長速率,在語文創作區撰寫《豌豆苗成長故事》,在美術展示區制作豌豆苗生長模型或繪制豌豆苗漫畫等。與此同時,可每月舉辦“植物角開放日”,由學生輪流擔任植物角講解員,面向前來參觀的外班同學與家長講解植物角中的“數學計算”“科學原理”等內容,并收集對應的改進建議,形成持續優化的跨學科學習環境。
在完成校內學習的基礎上,教師也可與后勤部門合作,共同建立園藝師職業體驗項目。由學生分組承擔不同項目細節,其中科學組成員負責在后勤人員指導下檢測土壤酸堿度并篩選植物品種;數學組成員負責在家長與后勤人員指導下預算肥料成本,以單價×用量,同時以行列間距計算明確種植面積;美術組成員負責設計花壇景觀效果圖與植物標識牌;語文組成員負責撰寫《校園植物養護指南》手冊。在項目落實過程中,教師可隨時與專業園藝工人溝通,必要時邀請相關專業人員進入校內完成現場指導,確保學生提出的園藝方案更具專業度,最終形成涵蓋科學報告、數學預算表、美術設計圖、語文手冊等多學科內容的完整項目檔案。
(二)社區與專業機構的深度資源聯動
除校內范圍,教師也可將跨學科教學拓寬至校外,可設計植物園主題研學課程包,先與本地植物園工作人員溝通,雙方合作開發以“植物生存智慧”為主題的系列研學課程,各主題再細化為四大學科任務。如選擇植物園中的“食蟲植物區”,科學組的任務設置為觀察捕蠅草的觸發機制并記錄捕蟲成功率,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計算概率;語文組的任務設置為撰寫《捕蠅草的捕食策略》科普小品文;美術組的任務設置為繪制捕蟲器模型并標注尺寸等。而在植物園的“瀕危植物區”中,教師可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主題辯論賽,學生需要在辯論賽準備階段運用數學圖表展示瀕危物種數量變化趨勢,同時撰寫瀕危植物保護倡議書或繪制瀕危植物保護宣傳海報,同時鍛煉數學與語文等多學科能力。研學結束后鼓勵學生提交觀察記錄單、數據統計圖、倡議書、模型設計圖等資源,匯總成為本次研學的跨學科研學手冊,最終在班級舉辦“植物生存智慧”主題辯論賽,確保學生順利內化知識。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帶領學生深入花卉市場完成商業實踐模擬運營活動,具體可組織學生赴花卉市場開展“小小花卉商”實踐,在活動過程中分階段完成跨學科任務。前期以調研工作為主,科學組成員負責記錄不同花卉的光照與水分需求,數學組成員負責統計花卉對應的價格區間與銷量數據。中期以籌備工作為主,語文組成員負責撰寫促銷文案,如提供多肉植物的養護方法等,美術組成員負責設計產品包裝。后期則以運營工作為主,全體成員在校園跳蚤市場模擬銷售環節,利用數學公式計算利潤率,最終撰寫《花卉銷售》實踐報告,鼓勵有能力的學生進一步探究植物科學特性對商業銷量的影響等深層內容,提出“多肉植物因耐旱易養而暢銷的科學與商業關聯”等觀點,引導學生初步具有商業啟蒙意識,為后續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新課標為小學科學教學提出了更多要求,落實跨學科教學模式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任務之一。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全面深入整合并利用多方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更為積極且正確的學習習慣,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為后續學習與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黃秋芬.小學科學融合STEM教育的跨學科教學探析[J].華夏教師,2023(26):70-72.
[2]葉志強,崔佩佩.小學全科教師跨學科教學問題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23-35.
[3]余康妮.基于科學思維培養的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