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智能向善 藝術致美”作為2025年畢業設計主題,如何體現工業設計在2025年的學科轉向?回應了怎樣的時代發展趨勢?
張明:本次畢業設計以“智善致美”為核心主題,積極回應了新時代設計學學科發展的大趨勢,站在藝術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緊扣當今設計領域的時代需求,同時也隱含著對“技術中心主義”的深刻反思。以“智能向善、藝術致美”作為核心創作主旨,充分融合了藝術、科技與人文關懷,強調技術應服務于人類福祉和美好生活,而非單純追求技術上的先進性。
我們學院于2008年建成了國內最早的獨立二級學院建制的工業設計學院,經過20多年的持續建設和努力,目前設有3個專業方向——產品設計專業、智能交互專業和藝術與科技專業。其中,產品設計專業和藝術與科技專業均為國家級一流專業,而智能交互專業則是南藝的首個跨學科工科特設專業。在這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學院不斷拓展學科領域,逐步布局未來的交叉學科與新興學科,積極響應時代的變化和產業的發展需求,推動了學科的多元化發展和創新。我們不僅注重傳統設計的傳承,更關注新興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特別是在智能交互、人工智能及數字藝術等前沿領域的布局,培養具有中華文化立場和國際視野的新時代卓越設計人才,為未來設計行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持。此外,學院加大硬件資源的投入,提供先進設備,強有力支撐設計創新與學科發展。
因此,在學科轉向的進程中,我們學院將技術創新與社會需求、文化價值緊密聯動在一起,師生們在技術維度上探索智能算法與具身體驗的有機融合;在文化維度上完成了傳統向當代轉譯與新生活方式的再構;在系統維度上展現了跨學科協同的創新實踐成果。如產品設計專業聚焦科技倫理的物化表達,探索如何將功能美學與人文關懷融入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中,既服務于人類需求,又推動社會責任的承擔;智能交互設計專業則致力于優化、重構智能硬件與人機關系,以實現技術的“人本轉譯”,使其更貼近用戶需求;藝術與科技專業突破了傳統創作邊界,結合數字藝術和沉浸式體驗等,推動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繼而創新出新的表達形式和體驗方式。這些跨學科協調的創新成果展示了技術、文化與系統三者融合發展的設計趨勢,標志著學院在學科發展的前沿探索與多元化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
此外,反思“技術中心主義”的核心體現在作品對技術倫理和人文關懷的高度關注。我們始終認為,技術不應成為設計的唯一驅動力,而應深度思考其背后的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在今年的畢業設計作品中,技術的應用不僅是為了展示先進性,更注重技術對社會和人類生活的正向影響。例如,《澄觀智造—東方器物設計美學的現代化轉譯》以“現代設計轉譯”為核心,將中國傳統造物智慧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通過參數化建模和材料實驗,繼而轉化生態倫理、功能哲學等文化基因,構建兼具文化認同與現代功能的新東方設計語言,從而實現技術邏輯與人文精神的辯證統一;《多場景下的醫療 Evtol創新設計》通過復合翼與液壓桿自平衡系統設計,提升了航空醫療救援的響應速度與覆蓋范圍,在滿足特殊場景需求的同時,體現了技術的高效性與實用性;《BioGait智能鞋墊健康監測產品》通過模塊化硬件和雙端交互設計,提升了兒童健康監測的趣味性與家長的參與感,其體現了技術的親民性與人性化;《生態擬合——從菠菜葉脈到心臟網絡的仿生裝置設計》則深入探討了技術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體現了我們學院在設計中所倡導的“生態—人類—技術”三者協同的理念。
我們提出的“技術—文化—系統”三重架構,不僅是對當下設計學科新趨勢的回應,更是對未來設計教育與實踐的一次深刻展望與經驗探索。通過“智善致美”這一主旨理念,充分體現了設計學科的發展轉向以及對“技術中心主義”的反思,我們始終堅信,設計不僅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是文化的傳承、社會的責任和人文的關懷。通過此次畢業設計展,我們的學子不僅展現了前沿的設計理念,更展示了作為設計師應有的社會擔當與時代創新精神。
《設計》: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為學生創作的重要輔助?它們如何改變設計流程與思維模式?面對技術濫用風險,學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動探討設計倫理(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是否有作品刻意采用“低科技”手段(如機械裝置)來對抗數字感知的同質化?這類反向探索的價值何在?學院如何通過“技術哲學”類課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張明:我們學院今年的畢業設計中,學生們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 AI無疑成為學生創作的重要輔助工具,它們在設計流程與思維模式的轉變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些工具的廣泛應用使學生能夠迅速生成創意草圖、設計方案和分析文本,從而節省了傳統設計流程中的大量時間。借助這些工具,學生能夠從不同維度進行思考和創作,從而突破以往單一技術導向的束縛,推動了設計思維的多元化轉變。
AI工具使學生們不再僅僅關注技術的功能實現,而是將其作為促進跨學科協同創新的工具,幫助他們在技術轉化、情感表達、溫度傳遞、文化傳承、生活詮釋和人類社會互動等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同時,面對AI技術濫用的潛在風險,學生們在創作中主動探討設計倫理問題,特別是在數據隱私和算法偏見等方面。在許多畢業設計作品中,學生們借助智能硬件和交互設計等手段,積極解決如何避免數據濫用、確保算法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等問題。例如,一些作品強調用戶數據的保護,并確保設計符合倫理標準,減少算法偏見的影響。這些作品不僅在展示技術的應用,更是在思考技術如何影響社會、文化和人類生活。
此外,許多學生在設計中采用了機械裝置、傳統手工工藝等技術手段,以避免數字化和智能化所帶來的同質化。這種“低科技”手段的反向探索使學生能夠通過回歸傳統工藝與自然材料,重新思考“手工”與“機器”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避免技術過度主導設計創作的過程,確保設計兼具科技性與藝術性的同時,傳達出獨有的情感表達與人文關懷。例如,作品《屏翕》通過將中國傳統屏風元素與現代動態機械結構融合,不僅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還展現了技術與藝術的創新融合,突破了傳統設計的界限。這些作品強調設計的個性和獨特性,探討了如何通過現代技術來表達復雜的文化與情感。
近年來,學院在相關課程中通過導入“技術哲學”的理論知識點,重點培養學生在設計中思考如何通過技術傳遞文化內涵,同時反思技術的倫理和社會影響。如澄觀智造——東方器物設計美學的現代化轉譯,該項目用傳統造物的方式開始重新定義、設計我們的現代生活,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精神、傳統造物的設計原理與技術、材料、智能算法等多方融合創新,并通過跨文化解讀的方式將中國文化的內涵延伸到產品的外在形象之上,體現出了科技與藝術、人文關懷之間的融合之美。通過這種批判性思維訓練,學生能夠創造出既符合時代需求,又承載著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設計作品,構建具有文化深度、廣度和創新性的設計體系,推動未來產品設計的發展,形成符合時代精神的“詩意棲息地”。
《設計》:與江蘇制造企業的合作中,學生作品在哪些方面突破了傳統工業設計的局限?
張明:在與江蘇制造企業的合作中,我們學院的學生作品在多個方面突破了傳統工業設計的局限,體現了創新性和前瞻性。其一,學生們通過跨學科的設計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結合,打破了傳統工業設計單一功能導向的局限。例如,學生們在產品設計中融入了智能算法與傳統文化元素,創新性地將傳統造物方式與現代科技結合,展現了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這不僅提升了產品的文化價值,同時也豐富了其設計內涵;其二,學生作品在材料應用上進行了創新,探索了新型材料的使用,推動了環保和可持續設計的實現;其三,在功能設計方面,學生們不僅關注產品的功能和美學性,還特別注重用戶體驗和人文關懷,突破了傳統設計中對功能與美學的對立,推動了以人為本的核心設計理念。此外,學生作品還注重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應用,利用AI、VR等新興技術提升設計的互動性和個性化,助推傳統工業設計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轉型。如學院與(芬蘭)通力電梯有限公司產學研合作項目,該課題基于全包容性設計視角,旨在解決電梯維保人員在數字化管理背景下所面臨的各類問題,通過可穿戴智能產品系統設計來提升維保人員工作效率與體驗,促進數字化管理與社會和諧共生。這些突破使得學生的設計不僅滿足了現代制造業的需求,還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文化附加值,并增強企業創新競爭力。
《設計》:本屆畢業設計作品有哪些亮點引起您的關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設計青年對社會文化、材料創新、前沿科技、設計倫理等議題的關注在近年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學院如何培養學生從“社會痛點”中提煉設計命題的能力?當“工業設計”逐漸演變為“產業設計”,南藝將如何堅守“藝術+技術+人文”的辦學特色?
張明:本屆畢業設計涵蓋了交通工具、家具家居、消費電子、醫療康養、信息可視化、智能硬件、互動裝置等多個設計領域,集中體現了數字化、智能化、藝術化和系統化的設計發展趨勢。作品總體呈現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暢想與構建,同時表達出學生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敏銳的洞察力、扎實的研究功底和突破性的設計表達。
近年來,設計青年在社會文化、材料創新、前沿科技和設計倫理等議題上的關注愈加廣泛深入,展現了他們對未來設計的深遠思考和社會責任感。在社會文化方面,設計青年越來越關注如何通過設計反映社會變革與文化傳承。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結合成為熱點話題,許多年輕設計師開始探索如何將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產品設計中,既保持文化的獨特性,又滿足當代消費者的需求。此外,設計也逐漸關注社會責任與環境問題,設計青年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設計解決社會痛點,回應社會的多元需求;在材料創新上,設計青年趨向于探索可持續性和環保材料的使用。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選擇利用可再生材料、新型環保材料以及智能材料,從而推動了設計向更加綠色、低碳的方向發展;在前沿科技的運用上,設計青年更加注重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與傳統設計相結合,推動智能化、數字化設計的創新。AI和大數據技術的結合使得設計過程更加個性化、定制化,增強了產品與用戶的互動體驗。設計倫理也成了近年來設計青年的重要關注點。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和年輕設計師越來越關注設計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人工智能的道德問題等。設計青年開始強調在創作中確保技術的公平性、透明性及其對社會的正向影響,提出了更加人性化和負責任的設計理念。
學院鼓勵學生關注社會現象,從具體的生活場景和用戶需求出發來理解并回應社會需求,通過開展實際的社會實踐、跨學科設計項目、國際工作坊、學術講座等多樣化路徑,幫助學生提煉核心社會痛點,并將這些問題轉化為創新的設計命題。這種培養模式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行業及不同文化背景,并關注和反思現實中的挑戰和需求。一方面通過跨學科的合作,既拓寬學生們的設計視野,還能在實際問題中尋找設計的解決方案,繼而培養學生們解決復雜社會問題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國際工作坊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與全球設計師和學者互動、交流的寶貴機會,激發了他們對全球性問題的關注,并幫助他們將設計視野拓展至國際層面,同時理解并應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戰,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設計與社會責任相結合,無形中培養學生們關注社會、文化、環境等多維議題的能力。在未來的設計實踐中,學生不僅具備技術與藝術的雙重素養,還能夠成為具有前瞻性和社會影響力的復合型設計人才。
《設計》:請用一句話概括本屆畢業設計的精神內核。您希望本屆畢業生以何種姿態進入行業?他們對“設計”的理解是否呈現出代際差異?
張明:隨著“工業設計”逐漸演變為“產業設計”,南藝將繼續堅守“藝術+技術+人文”的辦學特色,充分發揮學科的跨學科融合優勢,推動設計教育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學院通過智能科技與藝術設計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來探索創新設計無限可能性,同時保持對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的高度關注,并以未來生活方式和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理論研究與行業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具備技術能力、藝術創意和人文素養的復合型人才,以應對未來產業發展中的多元挑戰。
本屆畢業設計的精神內核是:智能向善 藝術致美——融合藝術創新、技術進步與人文關懷,探索未來生活方式的設計解決方案。我希望本屆畢業生能夠以創新、責任和前瞻性的姿態進入行業,在實際設計中展現出對社會、文化和技術的深刻理解與關懷。
隨著時代的發展,畢業生對“設計”的理解確實呈現出代際差異,現代年輕設計師更加注重設計的社會影響力、可持續性和文化責任,他們將設計視為解決復雜社會問題的有效工具,而不只是單純的藝術創作或功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