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供性(Affordence)是詹姆斯·吉布森創造的專業術語,指環境提供給動物的意義和價值,是可直接知覺之物。物品、物質、場所、現象、其他的動物等,環境內的所有東西都具備可供性,例如椅子具有讓人坐下、搭衣服、放書等可供性。因此我從“可供性”理論出發,通過8個創新設計案例,探討身體、環境與行為之間關系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十字花止癢液還原指甲按壓止癢的無意識動作,借彈簧結構與十字出液頭,讓止癢操作自然流暢;45℃水溫提示礦泉水瓶以瓶身分割線,將原本抽象的安全水溫具象化,適配國人喝熱水的習慣;受力可視化粘鉤用彈性硅膠的拉伸程度,直觀呈現承重狀態,消除脫落隱患等。
作品均從行為痕跡切入,無冗余裝飾,通過“無需學習即會使用”的無意識體驗,讓設計自然地融入生活場景。
指導老師評語:胡永好同學聚焦于“可供性”理論,精準捕捉日常行為與鄉村生活中的隱性需求,緊扣傳統設計與實際需求脫節的環節,通過行為觀察與案例分析,創新設計了8個產品,展現出較強的設計洞察力與實踐能力。他探討了身體、環境與行為之間關系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較好詮釋了無意識設計的核心理念。
研究過程中,該生通過行為觀察、可供性分析等方法,完成十字花止癢液、45℃水溫提示礦泉水瓶、鄉村公共欄桿等8個設計案例,均經草圖繪制、油泥建模、3D打印及實物驗證,設計邏輯嚴謹,技術落地性強。
理論梳理清晰,實踐案例詳實,完整呈現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路徑。該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與獨立研究能力,設計成果有效驗證可供性視角下設計創新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