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文旅外宣翻譯中多模態元素的運用情況
在多模態傳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吉林省在文旅外宣翻譯中積極融入圖文、視頻、音頻等多模態元素,旨在提升傳播效果和國際影響力。吉林省人民政府發布的《吉林省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推動文化和旅游內容的多元化呈現;推進數字技術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支持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豐富多模態元素的應用場景。具體而言,吉林省鼓勵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增強與受眾的互動和交流。同時,吉林省在國際旅游博覽會等平臺上積極展示多模態翻譯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多模態視域影響外宣翻譯的相關因素分析
第一,翻譯主體的素養與策略。翻譯主體的專業素養直接決定了外宣翻譯的效果。在多模態視域下,翻譯人員不僅需要掌握語言表達能力,還需理解源文化與目標文化的差異。翻譯策略的選擇要求譯者能夠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尤其是在多模態傳播中,語言與非語言元素(如圖像、視頻)的有效結合至關重要,需確保文化內涵和信息的準確傳遞。
第二,翻譯媒介的選擇。翻譯媒介的選擇對外宣翻譯效果有重要影響。不同媒介形式(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具有不同的傳播特性和受眾接受方式。在多模態環境中,選擇合適的媒介能夠增強信息的表現力,提升傳播效果。譯者需要根據傳播內容和受眾特性,靈活選用恰當的媒介進行翻譯,以確保信息的有效傳播。
第三,受眾特征的精準把握。精準把握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認知習慣和傳播需求是多模態外宣翻譯成功的關鍵。受眾的文化差異決定了翻譯策略的適配性,譯者需要了解受眾的偏好與接受方式,靈活調整翻譯內容和形式,使其符合受眾的認知模式,從而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四,翻譯效果的評估與反饋機制。建立有效的翻譯效果評估和反饋機制是提升外宣翻譯質量的重要手段。通過系統評估翻譯效果,譯者能夠識別潛在問題并進行調整,從而優化翻譯策略。
多模態視域下吉林文旅外宣翻譯存在的問題
圖文信息不對稱,語言表達缺乏平衡
在吉林省文旅外宣翻譯實踐中,圖文信息不對稱和語言表達缺乏平衡的問題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播效果。例如,吉林省在向國際市場推廣“長春電影制片廠”時,將其名稱翻譯為“Changchun Film Studio”,未能充分傳達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這一翻譯未考慮目標受眾對中國電影歷史和文化背景的認知,導致信息傳遞效果不佳。類似的翻譯問題在其他文化和旅游推廣活動中也有體現,影響了吉林省文旅品牌的國際傳播效果。
地方文化元素未能有效適配目標語言環境
在吉林省文旅外宣翻譯中,地方文化元素未能有效適配目標語言環境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傳播效果。例如,吉林省在推廣“松花江”時,將其翻譯為“Songhua River”,采用了直譯方式,但這并未準確傳達松花江在當地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和象征意義。松花江不僅是吉林省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尤其在吉林的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這一翻譯僅停留在字面意義上,缺乏文化深度的表達,導致國際受眾難以理解松花江在吉林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因此,翻譯不僅要考慮地名的準確傳達,還需融入目標語言文化的語境,以便有效地傳遞其文化價值。
另外,吉林省在翻譯“吉林雪鄉”時,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該地因豐富的雪景而聞名,被稱為“雪鄉”,然而將其翻譯為“Snow Town”,致使目標語言受眾未能充分理解“雪鄉”所承載的獨特文化意義和吉林特有的自然景觀。該名稱的翻譯雖然直觀,卻未能傳達出吉林雪鄉作為冬季旅游勝地所具備的文化魅力與地方特色。
視覺元素未能與文字信息形成有效互補
在吉林省的文旅外宣翻譯實踐中,視覺元素與文字信息未能有效互補,導致傳播效果受限。例如,某旅游宣傳冊在介紹長春市的偽滿洲國皇宮遺址時,僅配以一張黑白歷史照片,并未提供相關文字解說,導致觀眾難以理解照片背后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這種缺乏文字解釋的視覺呈現,未能充分發揮視覺元素在傳遞復雜歷史信息中的作用,影響了受眾的理解和共鳴。為了提升傳播效果,相關部門必須確保文字和視覺元素的有效結合,增強信息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另外,吉林省在推廣“霧凇”景點時,也存在類似問題。霧凇是吉林冬季特有的自然景觀,游客通常通過視覺體驗感知其魅力。然而,在一些宣傳資料中,盡管配有精美的霧凇圖片,但文字描述僅限于簡單的“霧凇景觀”,未進一步闡釋其成因、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獨特影響。如此,雖然視覺效果奪目,但缺乏有效文字補充,使得外地游客無法充分理解霧凇在吉林文化和自然景觀中的獨特地位。
目標受眾定位不準確,導致傳播效果不佳
在吉林省的文旅外宣翻譯中,目標受眾定位不準確導致傳播效果不佳的典型案例出現在長春世界雕塑園的外宣翻譯中。在其英文宣傳材料中,翻譯團隊過于注重對長春地區文化和歷史的描述,忽視了外國游客對展覽本身和藝術體驗的關注。具體來說,翻譯中使用了大量關于長春歷史、偽滿洲國文化背景的詳細描述,卻未能有效呈現展覽的實際亮點和藝術作品的吸引力。例如,長春世界雕塑園中的展品被翻譯為“Statues with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Changchun”,這一表達雖然準確,卻難以激發外國游客對雕塑藝術的興趣和探究欲望。翻譯中這種對文化元素的側重,忽略了外國游客或許更關注藝術性和現代創意,而非過多的歷史背景這一特點。另一個典型例子是吉林省推廣“長白山”旅游案例。長白山作為中國東北地區的著名景點,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文化資源,但其英文宣傳資料的翻譯卻存在受眾定位偏差的問題。翻譯中使用了“Changbai Mountain,A Sacred Mountain in Chinese Mythology”這一表述,試圖強調長白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卻未能有效地傳遞長白山作為旅游目的地的現代魅力和自然景觀的吸引力。對許多國際游客而言,長白山的自然美景、溫泉及滑雪活動或許更具吸引力,而非僅僅強調其文化與神話背景。翻譯內容過于側重文化象征性,而未考慮國際游客的旅游動機和興趣,導致宣傳材料未能充分激發目標受眾的興趣。
多模態視域下吉林文旅外宣翻譯的優化對策
提升圖文結合的表達精確度與協調性
為提升吉林文旅外宣翻譯中圖文結合的表達精確度與協調性,翻譯人員需根據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與語言習慣,精確選擇圖像并輔以簡潔精準的文字,以確保圖文互為補充。例如,推廣“松花江”時,圖像應突出其文化象征,而非僅呈現自然景觀。同時,翻譯團隊需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視覺偏好,避免文化沖突,確保圖文內容有機結合。此外,可以借助現代翻譯技術,如多模態平臺和AI工具,優化圖像與文字的匹配,提升表達精確度與協調性,以及傳播效果。
加強文化適配,避免文化誤解與信息丟失
為加強吉林文旅外宣翻譯的文化適配,避免文化誤解與信息丟失,翻譯人員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優化。首先,應深入了解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避免字面翻譯,特別是在涉及地方文化和習俗時,確保翻譯內容與目標語言的文化框架相契合。例如,吉林的“冰雪文化”應結合當地傳統與節慶背景,避免單純的直譯,加強其文化內涵的傳遞。其次,翻譯中應靈活調整文化符號的表達,特別是當涉及地域性強的文化元素時,翻譯人員要根據目標文化的接受度進行適當調整。例如,在翻譯“吉林雪鄉”時,應考慮其在吉林文化中的特殊意義,避免單一的地名翻譯,而應通過更多文化背景的補充,使其更易被國際受眾理解。最后,借助現代翻譯技術和多模態工具,可以進一步提升文化適配的精準度。
優化視頻與文字的結合方式,確保信息的同步與吸引力
為優化吉林文旅外宣翻譯中視頻與文字的結合方式,確保信息的同步與吸引力,翻譯人員應采取以下對策。首先,視頻內容應與文字信息緊密結合,避免圖像或視頻所傳達的信息與文字描述不一致。為確保信息的同步性,翻譯人員需要對視頻中的關鍵視覺元素進行精準的文字解說,并確保文字描述能夠補充和強化視頻所呈現的主題和氛圍。例如,推廣吉林的冬季滑雪項目時,視頻可以展示滑雪場景和冰雪活動的動態畫面,文字則應詳細說明滑雪設施、服務和安全措施等內容,兩者結合可以有效傳遞信息,激發觀眾興趣。其次,文字應簡潔有力,避免冗長的描述,使其能夠與視頻畫面節奏相協調。視頻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文字應與之相互配合,提供背景信息,引發情感共鳴,避免過于復雜或冗長導致信息接收障礙。文字應重點突出核心信息,并與視頻節奏相適應,增強傳播的吸引力和互動性。
精準定位國際受眾需求并調整翻譯策略,以提高傳播效果
為精準定位國際受眾需求并調整翻譯策略,以提高傳播效果,翻譯人員應從以下具體措施著手。首先,深入研究并細化受眾的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和信息消費偏好是關鍵。例如,針對歐美市場,吉林文旅外宣翻譯可以側重展示滑雪、溫泉等自然景觀和休閑旅游項目,因為這些內容與歐美受眾的旅游需求高度契合。針對亞洲市場,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市場,可以更加注重吉林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民俗風情,強調吉林作為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名地,展示其獨特的風土人情。這種差異化的翻譯策略能夠確保翻譯內容符合各地受眾的文化認知和興趣,從而提升傳播效果。其次,翻譯策略應考慮目標受眾的理解能力和語言風格。例如,歐美受眾在接收信息時,偏好簡潔、直接的表達方式,而對于一些亞洲國家,受眾可能更偏好帶有修辭性、情感化的表達方式。在翻譯時,吉林的旅游項目介紹可以根據文化差異調整語言風格。例如,在推廣吉林的冰雪旅游時,針對歐美市場可以使用“Adventurous Winter Sports Activities”(富有冒險性的冬季運動活動);而對于亞洲市場,則可以通過“Serene Snowy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Experiences”(寧靜的雪景與文化體驗)表達吉林的冰雪旅游魅力,確保語言的精準適配。
另外,翻譯時要注重情感共鳴的傳遞,尤其是在講述吉林的特色旅游項目時。例如,吉林雪鄉以其“雪韻”著稱,這種景觀不只是自然美景的展示,更是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針對國際受眾,翻譯人員可以采用敘事手法,講述雪鄉居民如何與冰雪和諧共生,引發其情感共鳴。這不僅是視覺的體驗,更是文化的沉浸。此外,翻譯策略應結合數據分析和實時反饋進行動態調整。例如,通過監控社交媒體上的互動和反饋(如評論、點贊數、轉發量等),翻譯人員可以評估受眾對翻譯內容的接受度和興趣點,從而調整翻譯風格和信息重點。
多模態視域下吉林文旅外宣翻譯與國際傳播的對接策略
調整圖文信息結合方式,增強國際受眾的文化認同
在多模態視域下,圖文信息的結合方式直接影響國際受眾對吉林文旅外宣翻譯的理解與文化認同。為了有效增強受眾的文化認同,翻譯人員必須注重圖像和文字的配合,而非簡單的并列呈現,翻譯時應確保文字描述與圖像內容高度契合,通過合適的文化解讀幫助受眾理解圖像背后的文化內涵。例如,吉林省在推廣冰雪文化時,視頻或圖片用于展示冰雪景觀,而文字則應描述吉林特有的冰雪節慶活動、民俗和地方歷史,創造視覺與認知上的雙重共鳴。
利用多模態翻譯提升文旅品牌的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
多模態翻譯能夠提升吉林文旅品牌在國際傳播中的表現力和影響力。通過結合文字、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傳播方式,吉林省的文旅品牌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更全面地展示其文化和自然資源。在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不僅需要確保語言的準確性,還要優化圖像、音頻與文字的融合,確保不同媒介的傳播效果互補,從而打造特色鮮明的品牌形象。例如,在推廣吉林的滑雪時,翻譯團隊可以通過視頻展示滑雪的刺激感與吉林冬季景觀的美麗,同時配以文字對滑雪設施的安全性和服務進行說明,從而提高受眾對吉林文旅品牌的認知度。
針對特色文化調整翻譯策略,以適應國際受眾的文化背景
吉林省在進行文旅外宣翻譯時,必須結合國際受眾的文化背景,有針對性地調整翻譯策略,提升信息的適配性和傳播效果。翻譯人員應根據目標受眾的文化認知差異,靈活調整語言風格和內容重點。例如,吉林雪鄉作為旅游地,具有濃厚的中國東北民俗色彩。在向歐美市場推廣時,翻譯可以更加注重雪鄉的自然美景、家庭友好的氛圍及其作為冬季度假勝地的特點;而在向亞洲市場推廣時,可以加入更多文化背景信息,如雪鄉的傳統民俗和節慶活動,以引發受眾的文化共鳴。
建立反饋機制,實時調整翻譯內容與形式
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對吉林文旅外宣翻譯進行實時調整,是提升傳播效果的關鍵。在多模態視域下,受眾反饋的即時性和多樣性使得翻譯策略的靈活性尤為關鍵。通過分析網絡評論、點擊量等數據,翻譯團隊可以實時獲取受眾對文旅外宣內容的反應,并根據反饋調整翻譯的語言風格、表達方式及圖文搭配。例如,如果某一地區的受眾反饋對吉林的滑雪活動興趣較高,翻譯團隊可以在后續的推廣材料中更加突出滑雪活動的詳細信息,并優化相關視頻和圖片內容,以吸引更多潛在游客。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吉林文旅外宣翻譯的優化不僅關乎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交流與認知構建的重要橋梁。通過多模態視域下的翻譯策略調整,吉林省能夠在全球舞臺上更精準地展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自然景觀,增強國際受眾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面對文化差異與信息傳播的挑戰,提升翻譯內容的精準性、協調性和文化適配性,已成為推動吉林文旅品牌國際傳播的關鍵路徑。
吉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吉林省紅色文化多模態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JJKH20251668SK)。
(作者單位:吉林建筑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