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通過論述文學和行政管理學的概念與特征,行政管理學與文學在發展、進步及公共性層面的關聯,文學對行政管理學的演繹和渲染,行政管理學和文學的獨立與互動,發現這兩門學科相互融合、相輔相成,能夠實現共同發展和提升。
文學與行政管理學概述
文學的概念和特征
文學是一種以口語或文字為媒介,表達社會現象、反映人們認知的方式和手段,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感染性,是指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或者聆聽演講時,對于語言表述的實體、觀念、形式、情感、聲調和肢體語言所作出的反應。例如,當我們閱讀《項羽本紀》時,會對西楚霸王項羽的結局感到悲傷;當我們現場聆聽演講時,會被演講者的聲調(高低輕重)和肢體語言(目光的穩定或游離、臉部表情的喜怒哀樂、手勢比畫的樣態等)調動思想情感。二是審美性,是指人們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以及作品所表達主旨的善惡觀的感受。例如,當描述人物為“柳葉眉、丹鳳眼、鵝蛋臉”時,我們認為是美的;當描寫一個人“面目猙獰、鷹鼻鶉眼”時,我們認為是惡的。三是普適性,是指文學作品(特別是主旨、觀念和表達方式)對社會群體成員具有普遍適用性。例如,儒家文化宣揚“尊師重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對全體社會成員都適用。
行政管理學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管理學是管理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行政活動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行政管理活動的客觀運行規律,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社會性,是指行政管理學研究與社會環境、組織結構、人際關系等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的特性和規律。例如,通過分析行政機關對生產單位與服務機構的許可基本條件和處罰的條件、程序、執行等因素,可以得出營商環境的實際情況。二是實踐性,行政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政府和組織的管理行為,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應用于實際管理。例如,通過觀看現場執法的過程、媒體報道的文字和播放的畫面,可以對執法人員的言語和行為是否合情合理作出判斷,若發現存在不當之處,可通過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等途徑予以糾正,以提高相關人員的行政管理能力。三是綜合性,行政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領域。例如,通過運用管理的四種職能分析行政管理活動的效率和成效,可以得出行政機關提高辦事效率和提供優質服務的具體措施。
行政管理學引導文學發展
行政管理學引導文學發展路徑
行政管理學通過對行政機關管理社會事務的調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科學的治理措施;同時,這些措施為相關領域的文化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例如,構建新型城市社區主要有以下三條實現渠道。
第一,建立平臺。社區居民可在該平臺上表達公共服務訴求,在文化娛樂方面,針對老年人與兒童,提供適宜的圖書、活動和節目,通過線上觀看與線下查閱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優秀文學作品的傳播和普及。同時,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上,文學創作與表達能夠在符合規范、倫理道德、公序良俗及大眾審美的前提下得以開展和傳播。第二,問卷調查。在社區進行改建或新增設施、設備時,可先向居民發放問卷,再根據支持率決定是否實施該項目。在文學作品的創作方面,特別是一些虛構類作品的大結局,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參考潛在讀者的想法;在文學作品的推廣方面,可借助問卷調查了解讀者獲取作品的渠道,從而精準加大對應渠道的投放力度,其售后服務大多是在書的最后一頁附帶一張“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對本書的評價、參與抽獎等。第三,舉辦沙龍。當社區內出現矛盾和糾紛時,首先,讓所有相關人員發表自己的看法;其次,由矛盾雙方或雙方代表闡述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最后,在相互理解和協商的基礎上解決問題。這也是文學交流的一種形式,即文學社團成員聚在一起,圍繞某個特定的主題進行討論、分享和交流,內容涵蓋知識、經驗、觀點和創意。國際文學學術研討活動也常以沙龍形式舉辦,參與者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及相關理論進行交流與互動,旨在開拓新的學術領域,并回應豐富、復雜的當代文學問題。此外,國家層面的文藝發展會議也匯聚各地專業學者、作家及藝術家,共同探討文學與文藝的創作源泉、思想情感及精神追求等議題,旨在廣泛傳播中國人民勤勞勇敢、熱愛和平的品質。
行政管理學引導文學思想與宗旨
行政管理學在研究行政機關活動的過程中,貫穿一系列核心思想與宗旨,這些思想與宗旨為文學發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樹立良好形象。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在履職過程中,應秉持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堅守正義感和責任感。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類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如原材料緊缺、食品安全問題、空氣質量下降、水污染等。針對這些問題,政府會逐一制訂治理方案、出臺相應政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社會治理能力,體現擔當責任,維護公平正義,進而持續提升自身形象。同理,文學領域也要求作家創作出思想健康、積極向上的作品,宣揚時代英雄、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等榜樣形象,講好中國故事?!渡倌挈S飛鴻》就是一個例子,黃飛鴻是清末民初的英雄人物,其銀幕形象豐富而鮮明:他是精通鐵線拳、飛鉈、五郎八卦棍、無影腳的武術家;是開設中醫跌打專科“寶芝林”的中醫外科名醫;是深諳中國節慶狂歡文化的舞獅名家;更是洪拳大師,其開創的虎鶴雙形拳既吸納了佛家拳的凌厲攻勢,又融合了洪家拳的嚴密守勢。從歷史人物到民間傳說,再到小說、戲劇、電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傳播,黃飛鴻最終成為在國內和海外華人圈中極具影響力的文化象征。
第二,集體觀念。行政管理學在研究社會問題和公共政策時,始終基于集體層面的考量,即關注多數人的處境,并致力于維護多數人的利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教育,全面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按居民居住地就近入學;大學持續擴招;多樣化的大學生及研究生培養計劃。二是醫療和養老,鼓勵全民參加醫療保險,讓醫療保險惠及更廣泛的群體,最終實現“小病報銷,大病全包”的醫保目標。養老可通過個人儲蓄、家庭照護、社會養老機構和政府養老院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保障體系提供支持。三是就業,各地政府實行最低工資制度,保證每個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員就業,同時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資金與政策支持,不斷創造就業機會、拓寬就業渠道,盡可能實現充分就業。文學思想中也包含這一主旨,即倡導集體觀念、集體意識、集體主義,宣揚集體利益至上的原則。文學創作的思想源泉離不開主流的政治意識形態,即當前倡導的法治精神、健康理念、環保意識及新質生產力等內容。例如,小說《人民的名義》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后,對檢察反腐場景進行了有效傳播;美國作家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深刻警醒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呼吁人們樹立環保意識。在新質生產力的文學表達領域,徐劍與李玉梅合作推出的《強國記——中國知識產權的力量》,堪稱一部佳作。該書講述了眾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專利技術,包括盾構機、粘著控制技術、長臂駕泵車等。中國目前的專利發明數量龐大,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體現。
第三,個人關懷。科學技術部每年都會為各領域有發明創造的人才頒發獎項和獎金,表示對他們努力工作的肯定。每年的五一勞動節,各級政府會為先進勞動者頒發勞模證書,為廣大勞動者樹立榜樣。與之相對應,文學作品也會以自傳或人物訪談的形式,記錄和宣傳他們的事跡,號召全體人民向他們學習,從而營造積極向上、爭做先進的社會氛圍。
文學演繹行政管理學
文學演繹行政管理學的形式
首先,文學作品在創作中,其文本敘述會融入行政管理學中的“官文”樣式。例如,在《紅樓夢》第18回中賈元春省親的圣旨:“于明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貴妃省親?!庇秩?,第150回中錦衣軍查抄寧國府的圣旨:“有旨意,賈赦交通外官,依勢凌弱,辜負朕恩,有忝祖德。著革去世職。欽此。”其次,在20世紀50年代,散文成為行政管理學的通信報道載體,即政治性的宣傳在文學敘述中完成,如魏巍的朝鮮戰時通信《誰是最可愛的人》和巴金的紀實散文《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最后,《周禮》全書分為六篇,分別對應王權之下政府的六大行政部門,各部門的職官設置、職責和行政運行形式均有詳細的記載和說明,這些內容為現代行政管理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參照。
文學渲染行政管理學的精神
行政管理學的精神追求是公眾、管理與法制,即行政活動要以公眾利益、管理效率和法制規范為標準。
《禮記·禮運》記載:“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先秦文人設想,在大道施行之時,天下為人們所共有,選拔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講求誠信,營造和睦氛圍。這體現了古人對大同社會的美好理想。
行政活動具有管理功能,為了達成管理效果和目標,在出臺政策時會向社會征求意見。例如,某市的地鐵票價就是根據市民反饋確定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口號和吉祥物名稱也廣泛吸納了社會各界的建議。
文學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法律知識。有的將法律條文貼在小區的宣傳欄上,圖文并茂,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有的做成宣傳短片,在地鐵和公交車上播放,讓乘客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覺中了解相關規范;還有的拍成了電影,如《第十二條》,讓人們在觀影時全身心投入,而后在社會上引起熱議。
文學與行政管理學既獨立又互動
兩者獨立
文學是對日常生活中的情緒、情感、思想、精神、價值觀等的表達,通過多種文學形式進行呈現。例如,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淵明《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達了詩人精神自由灑脫、不慕榮利的心境。對于莫言作品的價值,諾貝爾委員會的官方新聞稿定義為“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可譯為“將幻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傊?,以上例子說明文學的獨立體現在兩方面,即內容和形式。
行政管理學是研究政府機構在對社會實施管理的過程中,其行為是否合規、合理與合法的學科。合規體現在行政人員執法時,著裝、語言、行為需要符合規范,如身著制服、出示證件、說明執法理由等。合理是指政府機構在管理社會時,應兼顧倫理道德、公序良俗與良策仁政。例如,在整治市容市貌時,對于“弱勢群體”的占道經營,應幫助其解決經營攤位問題,而非采用“趕追躲”模式。合法是指執法人員的執法依據,是具體的法律條款,即若執法對象未觸犯任何法律法規,執法人員不得對其實施處罰。
兩者互動
根據以上論述可知,文學與行政管理學雖為兩個獨立的學科,卻存在相互交叉和融合的關系。一是兩者都具有宣傳教育的作用。文學作品的作者通過塑造不同形象、表達不同思想和價值觀念,向廣大民眾宣揚要做品德高尚、掌握知識技能、能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行政管理學通過“公告”的形式,面向國內外,講明其宗旨,號召大家學習落實,具有顯著的宣傳教育作用。二是公文寫作的文風借鑒了文學理論中的寫作方法。公文寫作倡導“短實新”。從清代劉大櫆的《論文偶記》、魯迅的雜文和莊子的寓言故事中,可以總結出公文寫作的七詳七略。從劉勰《文心雕龍》中的“文不雕飾,而辭切事明”和清代況周頤《蕙風詞話》中的“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脫稿”中,可以領會“真實”?!靶隆笔侵腹膶懽饕獎撔?、有新意,正如陸游所說的“文章切記參死句”。三是文學創作也會從行政管理領域挖掘素材。在科學技術方面,“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得主錢學森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文,既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又讓學生受到人文主義的熏陶。著名農業科學家袁隆平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啟示人們只有理論聯系實踐,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綜上所述,行政管理學與文學在理論建構和實踐操作過程中,前者引導后者發展,后者傳播前者的形式和精神,兩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兩個學科的優勢和作用也因此得以彰顯。
(作者單位: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