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數字化浪潮與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一種別具一格的文化現象——“文物演我”正在青年群體中風靡。在社交媒體平臺的信息海洋中不難發現,各類平臺上充斥著青年群體獨具匠心的創意表達:微博熱搜常被青年們制作的文物表情包占據,那些以文物為原型,通過添加搞怪文字、夸張表情的表情包,在聊天對話框中頻繁出現,成為青年們獨特的情緒代言;抖音、嗶哩嗶哩等視頻平臺更是成為這一現象的“孵化基地”,青年們以“三星堆青銅面具”為靈感源泉,創作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搞怪舞蹈視頻,舞者面戴形態各異的青銅面具仿制品,配合動感的音樂節奏扭動身姿,將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活潑完美融合,視頻點贊量動輒數以百萬計,引發全民圍觀與熱議,使得這一原本小眾的文博領域話題迅速破圈,成為社會焦點。這一現象背后的研究意義深遠非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1]。青年作為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先鋒力量,始終站在文化潮流的前沿,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體現了塑造未來社會文化走向的巨大潛能。
青年群體的“文物演我”符號互動實踐剖析
互動形式呈現
1.線上平臺
在互聯網構筑的虛擬世界中,青年群體充分發揮了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將文物元素與數字媒體特性有機融合,創造了豐富多樣的互動形式。社交媒體平臺成為他們施展創意的廣闊舞臺。以微博為例,熱門話題“#文物模仿秀#”持續高熱,青年們紛紛上傳自制的文物表情包,從商周青銅器上神秘威嚴的饕餮紋,到清代瓷器上精美細膩的花鳥圖,皆被巧妙提取、重新演繹。他們或為古老的文物圖案配上當下流行的網絡熱詞,如“我太難了”“奧利給”“小小新學期拿捏”,使其搖身一變成為精準傳達當代青年情緒的趣味符號;或利用圖像處理軟件,將自己的照片與文物進行創意拼接,實現與文物同框,以新奇視角呈現歷史與現代的碰撞。
2.線下活動
脫離虛擬網絡,回歸現實世界,青年群體的線下活動同樣精彩紛呈。博物館作為文物的棲息之所,近年來積極響應青年文化需求,舉辦了各類別開生面的活動。其中,青年文物模仿秀備受矚目,參與者們身著精心制作的文物主題服裝,從漢服到唐裝,再到民族特色服飾,以“活態傳承”理念復現歷史圖景。他們或是模仿文物造型進行展示,或是模仿古代人物的儀態舉止,舉手投足間盡顯古風古韻。在一場以“秦漢文物”為主題的模仿秀中,有的青年模仿秦始皇兵馬俑的站姿與神情,身姿挺拔、目光堅毅,將秦軍的威武之氣展現得淋漓盡致;有的則模仿漢代仕女俑的溫婉姿態,輕移蓮步、婀娜多姿,讓人仿若穿越回古代的繁華市井。
互動動機探究
1.自我表達需求
青年群體處于人生探索與個性塑造的關鍵時期,內心懷揣著強烈的表達欲,渴望向外界展現真實的自我。文物作為獨特的文化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多元的審美意趣,恰好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表達載體。對于熱愛傳統文化、追求精神內涵的青年而言,選擇以文物為素材進行創作,是彰顯個人品位與價值取向的有力方式。例如,一位熱衷于古代書法藝術的青年,可能會將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書法元素融入自己的社交媒體頭像,或制作成專屬表情包,以此表達自己對古典文化的鐘情。
同時,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青年們面臨學習、工作、社交等多重壓力,需要尋找宣泄情緒的途徑。此時,幽默化、趣味化的文物演繹便成為他們緩解壓力的良方。他們通過將文物形象進行夸張變形,賦予其搞笑的動作、表情或對白,以詼諧調侃的方式抒發內心的煩悶與無奈。例如,將一尊表情嚴肅的佛教造像制作成“佛系青年”表情包,配上“看淡一切”“隨緣吧”等文字,既表達了對當下流行文化的呼應,又巧妙地釋放了生活壓力,讓自己在輕松一笑中重新積蓄前行的力量。
2.社交認同追求
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天生具有融入群體、尋求認同的本能,青年群體更是如此。在社交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線上社交成為青年人際交往的重要陣地,而共同的興趣愛好則是維系社交關系的紐帶。“文物演我”現象的出現,為青年們創造了全新的社交話題與興趣圈子。當一位青年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精心制作的文物短視頻,并收獲大量點贊、評論與轉發時,他不僅可以感受到自身創作的價值,更重要的是能夠獲得來自同好群體的認可與接納,從而更好地融入以文物愛好者為核心的社交圈子。
此外,在線下活動中,青年們通過參與文物模仿秀、cosplay等活動,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社交人脈。在共同籌備活動、探討文物知識、交流創作心得的過程中,彼此之間的情誼逐漸加深,形成緊密的社交群體。這種基于共同興趣的社交關系,相較于傳統社交模式,更加穩固且富有活力,為青年們帶來歸屬感與安全感,讓他們在追求個性的同時,也能找到心靈的棲息之所。
互動過程解讀
青年群體在“文物演我”實踐中的互動過程充滿了意義的構建與重構。
首先,青年作為符號的使用者與創造者,對文物符號進行初始的認知與解碼。他們通過學校教育、課外閱讀、博物館參觀等途徑,得以了解文物的基本外觀特征、歷史年代、用途以及背后蘊含的文化意義。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課程時,了解到唐代三彩釉陶器以其絢麗多彩的色澤、生動逼真的造型,反映了當時繁榮昌盛的社會風貌與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
其次,青年們結合當下社會語境與個人心境,對文物符號進行重新編碼,賦予其全新的象征內涵。在網絡流行文化盛行、個性化表達備受推崇的今天,青年們將文物原本莊嚴肅穆的形象與現代流行元素相結合。以“馬踏飛燕”為例,這件原本象征古代中國匠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高超藝術造詣的文物,在青年群體的二次創作中,被賦予了快樂、靈動、俏皮的新含義。他們制作了各種“馬踏飛燕”表情包,如讓飛燕做出搞怪表情,或為奔馬疊加動感音畫特效,這些趣味形象在日常聊天與社交分享中廣泛傳播,使這一文物形象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成為青年群體表達情緒、傳遞信息的熱門符號。
對社會文化的反哺效應
文化傳承層面
1.激發傳統文化活力
青年群體熱衷于“文物演我”,這種熱情如同星星之火,點燃了傳統文化復蘇的燎原之勢。以往,文物大多只是“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2],雖散發著歷史光輝,卻與大眾日常生活存在隔閡。然而,青年們憑借對新潮流的敏銳嗅覺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通過模仿、創作、再造等方式,讓文物從高冷的“神壇”走入民間。以故宮文創為例,故宮博物院精準捕捉到青年群體對文物的熱情,推出一系列以故宮文物為藍本的文創產品,從朝珠耳機到故宮口紅,再到“奉旨旅行”行李牌等,深受青年群體的喜愛,掀起了搶購熱潮。這些文創產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重要的是承載著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信息,能讓青年在使用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觸、了解并喜愛故宮文化。同時,青年們在社交媒體上對這些文創產品的分享,進一步擴大了故宮文化的傳播范圍,讓更多的人知曉故宮文物,使古老的故宮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和活力。
2.創新傳承方式
青年群體作為數字時代的主力軍,掌握了先進的技術手段,擁有開放創新的思維模式,他們為傳統文化的傳承開辟了全新路徑。與傳統的課堂講授、書本閱讀等說教式傳承不同,青年們將文物傳承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構建了沉浸式的文物體驗場景,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身臨其境地感受文物的魅力。其中,“數字博物館接觸是促成青年傳統文化認同的有力途徑”[3]。例如,部分博物館推出由青年團體打造的線上VR展覽,不僅能讓觀眾通過手機即可360度全方位觀賞文物細節,還能通過互動操作了解文物的制作工藝、歷史背景等知識。這種全新的體驗方式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極大提高了公眾對文物的興趣和參與度。
文化傳播領域
1.拓展傳播渠道
以往,文博宣傳主要依賴電視紀錄片、報紙專題報道以及博物館實地講解等傳統渠道,傳播范圍和受眾范圍都較為有限。而青年群體主導的社交媒體傳播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限,憑借社交媒體強大的社交裂變能力,形成了病毒式傳播。青年們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文物相關內容,借助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這些內容能夠精準觸達不同年齡、地域、興趣的人群。以河南博物院“奇妙夜”系列短視頻為例,青年創作者們通過拍攝夜晚燈光下博物館的奇幻景象,展示文物在特殊光影效果下的神秘美感,輔以富有感染力的音樂和生動解說。這類視頻一經發布便在網絡上迅速走紅,不僅讓河南博物院的知名度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文物文化也借此機會傳播至更廣泛的人群,由此讓那些原本對文博知識無感的群體也開始關注文物、走進博物館。
此外,青年們自發組織的線上文物交流社群也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這些社群集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文物愛好者,他們在群里分享文物收藏心得、最新考古發現、文創產品資訊等,形成了活躍的文物文化交流圈。通過成員之間的口口相傳、互相推薦,進一步擴大了文物文化的傳播范圍,讓更多人得以了解文物的魅力,為文博事業的發展開拓了新天地。
2.優化傳播內容
青年群體深諳當下大眾的閱讀習慣與審美偏好,在傳播文物文化時,巧妙融入流行元素,將晦澀難懂的文化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內容。他們制作的科普文物歷史動畫短視頻,便是這一優化策略的直觀呈現。在這些動畫短視頻中,文物被賦予了可愛的卡通形象,通過有趣的對話、生動的情節,講述文物的身世之謎、流轉歷程以及蘊含的文化價值。例如,在一個講述“唐三彩”的動畫短視頻中,主角是一個俏皮可愛的唐三彩小馬俑,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帶領觀眾穿越到唐代,見識當時繁華的長安街市,并講述自己的制作過程以及歷經了怎樣的滄桑變遷,最終來到博物館與大家見面。這種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呈現方式,顯著提升了大眾對文物文化的接受度,使文物知識能夠更順暢地走進千家萬戶。
此外,青年們還擅長運用網絡熱詞、流行梗解讀文物。例如,用“顏值擔當”形容造型精美的文物,用“寶藏男(女)孩”比喻那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文物,讓文物瞬間變得親近可感,拉近了與大眾的距離,使文物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社會凝聚力構建
1.促進群體間交流
“文物演我”現象為不同地域、社會背景的青年搭建了一座溝通的橋梁,打破了諸多隔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話題。在互聯網的虛擬空間中,來自繁華都市的青年與偏遠地區的青年,因為對同一件文物的喜愛,能夠相聚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分享各自的見解與感悟。例如,當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走紅網絡后,各地青年紛紛圍繞其精美的工藝、浪漫的歷史故事展開討論。城市青年憑借豐富的參觀經驗,分享自己在博物館實地觀賞時的震撼感;鄉村青年則從傳統文化傳承的角度,講述家鄉類似手工藝品的制作傳統,雙方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交流中增進了對彼此的了解與尊重,消除了因地域、社會背景差異帶來的認知鴻溝,促進了社會和諧。
線下的文物主題活動同樣發揮著凝聚人心的作用。例如,在一場全國性的文物展覽現場,不同背景的青年們齊聚一堂,他們因共同的興趣愛好而結緣,在欣賞文物的過程中交流互動,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經歷,結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讓原本陌生的個體由文物緊密相連,形成充滿活力的社會群體。
2.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青年對本土文物文化的熱情演繹,喚醒了國人深藏心底的民族自豪感。當看到青年們身著以漢服為基礎設計的文物主題服裝,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時,國人心中能夠涌現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強烈認同感。例如,在一些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中國青年組成的漢服社團通過展示文物復原服飾、表演傳統禮儀舞蹈等方式,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聲音,贏得了國際友人的尊重與贊譽,這讓國人深刻認識到本土文化的獨特價值,進而從心底堅定文化自信。
同時,青年們對文物的深入挖掘與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從古老的“四大發明”到精美的絲綢瓷器,從雄偉的古建筑到深邃的哲學思想,這些文物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讓國人意識到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卓越貢獻,進而激發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精神動力,為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通過對青年群體“文物演我”這一獨特符號互動實踐的深入探究,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豐富多元的呈現形式、深層驅動的互動動機,以及對社會文化產生的廣泛而深遠的反哺效應。
在互動實踐層面,青年群體借助線上社交媒體與線下實體活動雙軌并行,充分釋放創意。線上,他們通過表情包、短視頻等數字化創作,讓文物形象煥然一新,成為網絡社交中的熱門符號;線下,博物館內的模仿秀、cosplay活動使青年們得以沉浸式體驗文物魅力,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相連。從互動動機來看,自我表達需求促使青年群體借助文物展現個性、宣泄情緒,社交認同追求則讓他們在文物互動中尋得志同道合的伙伴,融入充滿活力的社交圈子,二者相輔相成,推動“文物演我”現象持續升溫。
此外,反哺社會文化方面的成效斐然。在文化傳承層面,青年憑借自身對潮流的敏銳感知與創新能力,激活了傳統文化的“一池春水”,不僅使文物以文創產品、趣味內容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還通過科技賦能、故事講述等手段革新傳承方式,讓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在文化傳播層面,社交媒體成為青年傳播文物文化的有力“擴音器”,既拓展了傳播渠道,精準觸達多元群體,又優化了傳播內容,用流行元素包裝知識,讓文物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社會凝聚力層面,“文物演我”打破了地域、階層壁壘,不僅促進了青年群體的交流互動,凝聚人心,還在國際舞臺上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為社會發展注入強勁精神動能。
(作者單位:中共深圳市光明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