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蘇省人杰地靈,勤勞聰慧的江蘇民眾在千余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種類多樣、形態豐富且獨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不僅是江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的明珠。截至2024年年底,江蘇省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1項,在全國各省區市中位居第一。同時,江蘇省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2項、省級1166項、市級2895項、縣(市、區)級541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27名、省級820名、市級4088名、縣(市、區)級5817名。豐富多樣的非遺項目奠定了江蘇省文化強省的根基,而不斷壯大的非遺傳承隊伍則為江蘇保護非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為四大類。一是傳統技藝類非遺,以“蘇州刺繡”“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揚州漆器髹飾技藝”“南京云錦織造技藝”等為核心代表,它們集實用價值、審美價值、藝術價值于一體,凝聚著江蘇民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的智慧與創造力,也反映了江蘇民眾的審美情趣;二是民間文學類非遺,涵蓋了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類別,其中廣為人知的有“白蛇傳傳說”“梁祝傳說”“董永傳說”“《華山畿》和華山畿傳說”“吳歌”等,它們以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了江蘇民眾對美好生活、浪漫愛情的期待,展現了江蘇民間文化深厚的底蘊;三是傳統藝術類非遺,主要包括享有“百戲之祖”美譽的昆曲、以說唱彈表演形式為主的蘇州評彈、旋律優美的江南絲竹等,它們不僅具有鮮明的江南地域特色,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四是民俗活動類非遺,主要指的是在江蘇地區民眾日常生活中世代傳承、具有特定文化內涵與社會功能的各種傳統活動,如“秦淮燈會(又稱金陵燈會、夫子廟燈會)”“溱潼會船節(屬于清明節傳統活動)”等,它們涉及歲時節令、民間信仰、傳統禮儀、游藝競技等領域,具有群體性、儀式性、傳承性等特點,反映了江蘇民眾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
新媒體環境下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
原真性保護原則
原真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真性和原始性,是其核心價值所在。在新媒體環境下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過程中,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務必要自覺遵守原真性這一基本保護原則,在挖掘、整理、傳播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地拓展挖掘的深度和廣度,搜集更多的信息和資料,并以客觀嚴謹的態度整理、分類非遺,使其真實面貌和人文內涵得到真實記錄與保存。
整體性保護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特定文化生態環境下的智慧結晶,涵蓋了經濟、文化、藝術、民俗等領域。在新媒體環境下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過程中,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應遵循整體性保護原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所依存的文化生態環境作為整體進行保護,切勿只對其中某一項目進行保護,這樣不僅無法達到保護目的,還難以展現非遺的豐富內涵。
創新性保護原則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平臺。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在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時,要合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創新與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方式,以獲得更佳的非遺保護效果。例如,相關機構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構建非遺虛擬場景,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激發人們保護和傳承非遺的熱情。
可持續性保護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持續性、綜合性的工程,需要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參與其中。因此,為實現對非遺的有效保護,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應堅持可持續性保護原則,通過設立非遺專項資金、建立非遺傳承人名錄制度等方式,保證非遺保護的持續性與連貫性。
新媒體環境下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路徑
挖掘資源精敘故事,展現江蘇非遺深厚底蘊?
挖掘、整理龐大的非遺資源是保護非遺的基礎,精敘非遺故事是傳承和弘揚非遺內涵的重要舉措。在新媒體時代,為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一方面需要深度挖掘非遺資源,豐富非遺內涵;另一方面需要講好非遺故事,展現非遺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社會背景,以更好地展現江蘇非遺的深厚底蘊,讓更多人感受非遺的內涵與價值。
第一,挖掘非遺資源,豐富非遺內涵。首先,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深入當地圖書館、登錄互聯網圖書館平臺等渠道,翻閱大量關于昆曲、云錦織造、惠山泥人等江蘇非遺項目的文獻資料,在字里行間挖掘更多有價值的信息,為后期梳理成冊奠定基礎。其次,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可以通過田野調查、訪問非遺傳承人等方式,獲取更多關于江蘇非遺項目的資料信息,以明確各類非遺項目的起源、發展脈絡、存在形態以及內涵思想等,提煉出其承載的人文精神與民俗風情等。最后,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可以邀請行業專家協助非遺的整理與記錄工作,避免重要的信息被遺漏,保證非遺項目信息的準確性與全面性,并在此基礎上深度挖掘各類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及其當代價值。
第二,講好非遺故事,展現非遺價值。講好非遺故事是展現非遺內涵與價值的關鍵,也是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重要方式。在新媒體時代,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可以在傳統技藝、民間文學、傳統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以及民俗活動中選出具有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的非遺項目,以明確的主題、生動的語言講述非遺故事。例如,工匠的堅守故事、傳承人的傳奇經歷等,以更好地展現非遺價值,傳遞其蘊含的正確健康的價值觀。與此同時,將非遺故事以文學、影視節目、歌曲、短視頻等形式進行記錄和傳播,使更多現代年輕人在閱讀書籍、觀看視頻和聆聽歌曲的過程中了解非遺故事、感受非遺魅力,從而促進非遺在現代語境中的保護和傳承。
數字賦能非遺傳播,煥發江蘇非遺時代活力?
新媒體時代,各類新興信息技術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涌現,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可以利用現代數字技術豐富非遺的展示形態及傳播方式,使更多非遺項目在現代技術的助力下展現新的活力與風采。
第一,數字化處理非遺資源,創建非遺數字檔案。在新媒體環境下,對非遺項目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是實現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關鍵。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可以結合非遺名錄,對現有的各類非遺資料進行整合分類,再通過高清掃描技術、音頻錄制技術等,對各類非遺資源進行規范系統地數字化收錄,形成信息完整、資料翔實、形式多元且由音頻庫、視頻庫、文本庫、資料庫共同構成的非遺數字檔案,為后人檢索和欣賞江蘇非遺提供重要支持。以蘇州評彈為例,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可以將其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數字化掃描,獲取檢索、瀏覽及傳輸等更加便利的電子文檔。同時,對專業評彈人員的表演過程進行錄制,錄制的視頻不僅要完整呈現評彈過程,還需要對其彈詞進行文字化整理,以保證蘇州評彈數字化檔案的完整性、真實性以及精準性,實現對蘇州評彈等非遺項目的完整記錄和全面保護。
第二,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構建虛擬場景。在非遺保護中,以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代表的AI技術表現出較高的應用潛力,相關單位可以通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打造豐富精彩的“虛擬化非遺場景”,使人們在虛擬場景中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的內涵與魅力,增強人們對非遺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鼓勵更多人自覺肩負起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重任。例如,在向游客或者觀眾展示“揚州漆器髹飾技藝”時,可以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構建虛擬的揚州漆器制作工坊場景。此時,游客或者觀眾只需要佩戴VR設備,就能夠置身于工坊之中,不僅能夠近距離地觀賞匠人實施的制胎、髹漆、裝飾等一系列工序,還能夠通過手柄等設備,操作虛擬環境中的制作工具、制作材料等,身臨其境般地參與漆器制作過程,親身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領悟工匠一絲不茍的態度與精神,這樣既有利于增進人們對非遺的認知,又能夠感受其傳遞的積極價值觀與人文精神,從而激發人們保護和傳承非遺的熱情。
第三,利用三維重建技術建立精細化非遺模型。三維重建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高效數據采集手段,能夠精準再現非遺作品的空間結構和細節特征,不僅可以使人們從多角度觀察和欣賞非遺作品,還能夠為非遺的保護和修復提供重要參考。例如,對于一些瀕臨失傳的非遺技藝或珍貴且稀少的手工藝品,如“南京云錦作品”等,可以通過三維掃描生成精確的模型,幫助人們更細致地觀察、了解絲線之間的脈絡與關系,感嘆傳統工藝的非凡性。另外,還可以基于三維重建技術建立的精細化非遺模型開發互動式應用程序,使用戶可以在手機上嘗試設計云錦圖案、制作云錦作品,這樣不僅能夠增進用戶對傳統非遺工藝的理解,還能夠激發他們保護和傳承非遺的興趣,對非遺在現代語境中實現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打造全媒體矩陣,提升江蘇非遺傳播效能?
在新媒體時代,構建全媒體矩陣是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非遺廣泛傳播的重要方法。在致力于保護和傳承江蘇非遺的過程中,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可以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平臺的龐大用戶基礎這一優勢,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體系,以拓寬江蘇非遺的展示和傳播渠道,讓更多人在瀏覽新聞、觀看短視頻的過程中了解江蘇非遺,感受其內涵和價值,激勵更多人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行列之中。
第一,聯合短視頻、社交媒體平臺,打造全媒體矩陣。首先,江蘇非遺保護單位可以積極入駐抖音、快手等主流短視頻平臺,定期發布一系列短小精悍且富有創意的非遺作品,通過精致的畫面、生動的講解吸引現代年輕人關注,挖掘并培養更多潛在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力量。例如,相關單位可以拍攝蘇繡手工藝人的日常工作片段,采用“技法講解+視頻演示”的方式向公眾展現蘇繡技藝的復雜工序,使其感受蘇繡承載的民族智慧及民族審美情趣。與此同時,相關單位可以借助短視頻平臺定期舉辦線上挑戰賽或直播活動,激發更多用戶參與非遺項目保護與傳承的熱情,通過龐大的用戶群體形成“病毒式”傳播效應,有效提升江蘇非遺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其次,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可以積極發揮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傳播優勢,助力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有序開展。一方面,相關部門可以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注冊官方賬號,定期發布專業性強且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歷史故事等,使人們進一步了解江蘇非遺的文化內涵與歷史背景等;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廣大網絡用戶參與非遺主題創作活動,并通過話題標簽的形式加以推廣。例如,通過設置“#江蘇非遺”“#傳承文化記憶”等熱門話題,引導更多人分享自己與“江蘇非遺”之間的故事,可以是經歷,也可以是感悟,最重要的是吸引更多人參與,通過人際傳遞效應提升江蘇非遺的傳播效能。
第二,利用大數據技術實施個性化推薦。在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江蘇非遺的過程中,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并分析用戶在線瀏覽歷史、搜索記錄以及社交媒體上的互動信息,結合現有信息對用戶的需求、偏好進行畫像,以確定非遺項目的推薦內容和推薦形式。例如,對于對歷史感興趣的用戶,可以向其推薦有關江蘇地區歷史變遷、民間傳說或者歷史建筑的文章、視頻等,幫助用戶追溯歷史,了解江東一帶的民風習俗、社會發展面貌等,增進其對江蘇歷史變遷及文化發展的認知;對于喜歡藝術的用戶,可以推送昆曲、蘇州評彈、江南絲竹、六合民歌鮮花調、淮劇等江蘇非遺視頻,使用戶的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引導他們在觀賞和理解中,增強對江蘇非遺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鼓勵他們自覺承擔起保護非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與此同時,江蘇非遺保護單位在通過各類媒體平臺傳播非遺時,要及時回應用戶的留言、評論以及反饋,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并且使其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由此提高他們參與江蘇非遺創作、宣傳等各類活動的積極性,形成全民保護、全民傳播江蘇非遺的良好局面。
綜上所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契機。在新媒體環境下,江蘇非遺保護單位等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應在遵循原真性保護原則、整體性保護原則、創新性保護原則、可持續性保護原則的基礎上,加大非遺項目挖掘和整理力度,通過數字化處理和展示非遺、精敘非遺故事、打造全媒體矩陣等方式,更好地展現江蘇非遺的深厚底蘊,提升江蘇非遺傳播效能,使其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全面保護與活態傳承。?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數智時代江蘇秦淮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及創新轉化研究”(2024SJYB1758)。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